热点话题|“汉字失写症”大人孩子都得“治”

“匍匐”“尴尬”“亵渎”“喷嚏”“邋遢”……这些常见字,不少中小学生看了都认识,提笔时却写不出来。常写错字、好字难寻,当前,一些中小学生书写能力不强,不少人都面临提笔忘字的情况。如何让孩子们认识汉字之美,爱写字、写好字?(4月23日《成都商报》)

“匍匐”“尴尬”“亵渎”……这些看似简单的汉字,如今却成为许多中小学生提笔即忘的难题。当“XSWL”“U1S”等网络符号逐渐取代传统文字表达,当钢笔墨水销量因书写减少而明显下滑,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现实:“汉字失写症”已从个别现象演变为文化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关乎中小学生,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汉字书写能力的衰退呈现出明显的代际传递特征。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孩子效仿家长的字迹,青少年追随网络流行语——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传播“失写病毒”的渠道。天津某小学教师反映班上学生写字问题频出,而湖北中学教师则指出仅有30%的学生能写出工整字迹。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教师自身的书写基本功不够扎实,形成了“不会教的教不会写的”恶性循环。当教育者自身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单纯指责学生显然有失公允。

这场危机的根源深植于数字时代的土壤中。智能输入法的便捷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汉字结构的敏感,碎片化阅读削弱了对文字内涵的理解,网络语言的泛滥则直接冲击着汉语的规范性。正如有相关专家所说那样,我们正在“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但将责任完全推给技术进步是简单的逃避,毕竟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如何平衡便捷与传统。

治疗“汉字失写症”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复健”。学校教育应当成为主阵地,不仅要充实专业书法师资,更要将书法美学融入各科教学。家庭则应成为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孩子一起临摹字帖,共同感受汉字之美。社会层面,内容平台应承担起规范用字的责任,媒体则需发挥引导作用。有教育一线工作者提出的“书法文化进校园”、汉字听写大赛等建议值得推广,但范围可进一步扩大至社区和企业。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三千年的文化记忆。当我们提笔忘字时,忘记的不仅是符号本身,更是背后的历史积淀与智慧结晶。拯救汉字书写能力,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需求,更是为了守护文化根脉。在这场文化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放下键盘,重拾笔墨,在一横一竖间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一撇一捺中延续文明之火。

文字:苑广阔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
热点话题|“汉字失写症”大人孩子都得“治”
珠海特区报 2025-04-24 04:40

“匍匐”“尴尬”“亵渎”“喷嚏”“邋遢”……这些常见字,不少中小学生看了都认识,提笔时却写不出来。常写错字、好字难寻,当前,一些中小学生书写能力不强,不少人都面临提笔忘字的情况。如何让孩子们认识汉字之美,爱写字、写好字?(4月23日《成都商报》)

“匍匐”“尴尬”“亵渎”……这些看似简单的汉字,如今却成为许多中小学生提笔即忘的难题。当“XSWL”“U1S”等网络符号逐渐取代传统文字表达,当钢笔墨水销量因书写减少而明显下滑,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现实:“汉字失写症”已从个别现象演变为文化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关乎中小学生,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汉字书写能力的衰退呈现出明显的代际传递特征。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孩子效仿家长的字迹,青少年追随网络流行语——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传播“失写病毒”的渠道。天津某小学教师反映班上学生写字问题频出,而湖北中学教师则指出仅有30%的学生能写出工整字迹。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教师自身的书写基本功不够扎实,形成了“不会教的教不会写的”恶性循环。当教育者自身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单纯指责学生显然有失公允。

这场危机的根源深植于数字时代的土壤中。智能输入法的便捷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汉字结构的敏感,碎片化阅读削弱了对文字内涵的理解,网络语言的泛滥则直接冲击着汉语的规范性。正如有相关专家所说那样,我们正在“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但将责任完全推给技术进步是简单的逃避,毕竟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如何平衡便捷与传统。

治疗“汉字失写症”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复健”。学校教育应当成为主阵地,不仅要充实专业书法师资,更要将书法美学融入各科教学。家庭则应成为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孩子一起临摹字帖,共同感受汉字之美。社会层面,内容平台应承担起规范用字的责任,媒体则需发挥引导作用。有教育一线工作者提出的“书法文化进校园”、汉字听写大赛等建议值得推广,但范围可进一步扩大至社区和企业。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三千年的文化记忆。当我们提笔忘字时,忘记的不仅是符号本身,更是背后的历史积淀与智慧结晶。拯救汉字书写能力,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需求,更是为了守护文化根脉。在这场文化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放下键盘,重拾笔墨,在一横一竖间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一撇一捺中延续文明之火。

文字:苑广阔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