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珠海智能建造发展经验获推广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珠海相关工作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肯定,经验做法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报推广。

今年4月,珠海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简称MiC)项目——珠海港湾新城配套学校(珠海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顺利完成首次模块吊装。该校将用129个预制混凝土模块单元,组建成43间智慧化教室及办公室,实现“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应用MiC技术打造的公寓。

珠海港湾新城配套学校项目采用的模块来自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造技术体系。该公司旗下的珠海智慧工厂所生产的模块已应用至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等项目中,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工业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化发展方向。

模块化集成建筑即在工厂生产线中预制好模块,在工厂完成大部分水电管线预埋及精装修施工,再运到现场吊装组建成房子。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已涵盖住宅、酒店、学校、医院等多样业态的建筑。相比传统的现场浇筑等施工方式,MiC的施工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并减轻了传统建筑行业污染排放高、安全风险大、质量通病多等痛点。

中建海龙是国内模块化建筑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原创研发的MiC技术引领装配式建筑进入4.0时代。在中建海龙珠海智慧工厂内,龙门吊提拉着各种构件有条不紊进入生产工序,地面的工业机器人精准进行焊接等操作。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让模块品质得到保证。

中建海龙珠海智慧工厂。

广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基地负责人徐亮介绍,模块的标准生产流程大致有5个阶段:在设计评审阶段,团队输出建筑、结构、机电及装修图纸;在构件分拆生产阶段,将建筑单元拆解为标准化预制模块,采用水平浇筑工艺生产带预埋件的混凝土墙板等构件;在模块组合浇筑阶段,对分拆构件进行三维拼装,完成模块整体成型;在性能检测与装修阶段,对成型的混凝土MiC构件开展尺寸精度、构件强度等一系列检测,并在工厂完成室内装修与设备管线集成;在最后的运输与吊装阶段,MiC模块成品直接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吊装作业。应用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后,可将90%以上的工序从施工现场转移至工厂进行工业标准化生产,在赋予建筑业更高品质的同时,相较传统建造方式,可缩短工期60%以上、可减少固废排放75%、可减少现场用工量70%。智能建造满足了人们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需求。

MiC模块的制造和应用,正是珠海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生动缩影。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科技设计科科长陆海华介绍,《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珠海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管理办法》《珠海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智能建造发展明确方向。珠海通过整合资源,推动智能建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成立珠海市智能家居装备产业联合促进会,共同构建新一代“好房子”产业生态圈。目前,全市已建成4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1家钢结构生产基地、1家整体卫浴生产基地及2家单元式幕墙生产基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深度应用,智能建造行业前景愈发广阔。未来,珠海市将持续深耕智能建造领域,以科技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陈颖 图片:陈颖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董帅奇
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珠海智能建造发展经验获推广
珠海特区报 2025-04-25 01:51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珠海相关工作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肯定,经验做法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报推广。

今年4月,珠海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简称MiC)项目——珠海港湾新城配套学校(珠海高新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顺利完成首次模块吊装。该校将用129个预制混凝土模块单元,组建成43间智慧化教室及办公室,实现“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应用MiC技术打造的公寓。

珠海港湾新城配套学校项目采用的模块来自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造技术体系。该公司旗下的珠海智慧工厂所生产的模块已应用至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等项目中,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工业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化发展方向。

模块化集成建筑即在工厂生产线中预制好模块,在工厂完成大部分水电管线预埋及精装修施工,再运到现场吊装组建成房子。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已涵盖住宅、酒店、学校、医院等多样业态的建筑。相比传统的现场浇筑等施工方式,MiC的施工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并减轻了传统建筑行业污染排放高、安全风险大、质量通病多等痛点。

中建海龙是国内模块化建筑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原创研发的MiC技术引领装配式建筑进入4.0时代。在中建海龙珠海智慧工厂内,龙门吊提拉着各种构件有条不紊进入生产工序,地面的工业机器人精准进行焊接等操作。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让模块品质得到保证。

中建海龙珠海智慧工厂。

广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基地负责人徐亮介绍,模块的标准生产流程大致有5个阶段:在设计评审阶段,团队输出建筑、结构、机电及装修图纸;在构件分拆生产阶段,将建筑单元拆解为标准化预制模块,采用水平浇筑工艺生产带预埋件的混凝土墙板等构件;在模块组合浇筑阶段,对分拆构件进行三维拼装,完成模块整体成型;在性能检测与装修阶段,对成型的混凝土MiC构件开展尺寸精度、构件强度等一系列检测,并在工厂完成室内装修与设备管线集成;在最后的运输与吊装阶段,MiC模块成品直接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吊装作业。应用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后,可将90%以上的工序从施工现场转移至工厂进行工业标准化生产,在赋予建筑业更高品质的同时,相较传统建造方式,可缩短工期60%以上、可减少固废排放75%、可减少现场用工量70%。智能建造满足了人们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需求。

MiC模块的制造和应用,正是珠海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生动缩影。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科技设计科科长陆海华介绍,《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珠海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管理办法》《珠海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智能建造发展明确方向。珠海通过整合资源,推动智能建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成立珠海市智能家居装备产业联合促进会,共同构建新一代“好房子”产业生态圈。目前,全市已建成4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1家钢结构生产基地、1家整体卫浴生产基地及2家单元式幕墙生产基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深度应用,智能建造行业前景愈发广阔。未来,珠海市将持续深耕智能建造领域,以科技创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文字:陈颖 图片:陈颖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