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船,静靠在涝涝溪边。一条有蓝色的舢板,一条却褪了颜色,露出了喑哑的原木色,就像衣服旧了,但有温暖的味道。春日水乡,特别适合熨帖因寒冷而皱缩的心情。风抚河水,河水抚心,在心事跟随草木一起发芽时,这水让所有萌动的事物都显得恰到好处。
来到福安村,她似已等我许久,在我的脚步踏入村道的一刻,她就伸出双臂将我拥入她的怀中。宁静而热烈,多情而温柔。蛰伏的思绪瞬间冒了冒头,在春的花影中凌乱晃动的心仿佛找到一个着落点。耀眼的红棉在安静的路上列队迎接我们,两边广阔的虾塘依然覆着薄膜。秧苗嫩绿,支着单薄的身子欢快地汲取着甘甜的水。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思绪像汩汩清泉,浸润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再淌过春日的大地。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安村的先祖疍家人带着兜过星光的渔网上了岸。他们在这里垦荒成围,把摇橹的声音变成岸上的嘿嗨声。汗水密密层层,垒叠了一寸一寸土地,一个村庄就在每一寸土地的叠加中形成了。这里位于莲洲镇西北部,曾取名“泗溢冲”。到1965年,取“福寿安康”之意,改名为福安村。
疍家人自古以来世代生活在水上,所以,水是他们的命脉,也是这座村庄的魂。目光越过依河而建的屋子,我仿佛看见古时水上人栖身的茅寮。一间间用草搭建的茅寮,像一个个音符,在水岸边组成咸水歌的音调,朴实无华又充满生活气息。如今,茅寮早已不见,两岸是现代化的楼房。因是水乡,这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温柔气息。这温柔,来自沿岸的串钱柳,她们如临水自镜的少女,身姿袅娜,头发低垂,目光依依。这温柔,也来自缓慢的清波。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在此流淌,似在回首中欲言又止。清波从古老的时光里流出,流进这座村庄的梦,流进疍家人的血液里,滋养着这里所有的生命。
水面绿影晃动,与树隙间漏下的天光交织成明暗相宜的画面。如果有细雨,大概又是一番“柳岸轻烟笼绿水,渔舟点点逐春波”的景象。
过去,村人踏出屋门便是河流,他们坐上小船,摇着船桨,让河水带自己去想去的远方。在水乡,船叫做农家艇。一艘农家艇,装着各种梦想,在水面打捞生活的欢乐与艰辛。沿途不只是风景,更是春夏秋冬中各种生活的况味。
风吹来,波光粼粼,小舟轻晃。红色仿木栏杆,岸边的黄皮树、龙眼树,和桥边参天的百年古榕,像是一帘烟雨中易衣而出的意象,被我们意外地捡拾。流水依依,不见尽头,房屋边的花草与春风絮语不尽,黄狗也不吠人,目光安详地望着我们。这是一个小村庄的“一河两岸”,没有城市里的大气辉煌,却有小家碧玉的柔婉清丽。
村庄一头接着横坑河,一头接着涝涝溪。水乡,就被多情的水这么簇拥着。涝涝溪河边是高低起伏的落羽杉,此时尚未发芽,一条条树干并排有致,蜿蜒在河边,似一幅淡远的水墨画,在疏落的笔墨间有读之不尽的写意、抒怀。河中波光潋滟,水草一丛丛,一簇簇,像河水的恋人,正在静听河水的呼吸。
涝涝溪上,有个高大的水闸。在斗门最早的围堤年代,这个旧水闸的闸门用坤甸木制成,引桥是简易的木桥,整个水闸未使用钢筋水泥。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成钢闸门,引桥变成钢筋混凝土交通桥面。2014年,村里对这个水闸进行了复古修复,现在剩下三座坚实的桥墩,稳固地立在河水中。
村中的沥青路,把我的思绪从过去拉回到现在。在河边徜徉,时不时见到老榕树和榕树底的土地公。原来一个生产队就有一个土地公,在这里庇佑着村民。脚步里的安宁,大概与这土地公有关吧。河水、石桥、凉亭、榕树,和树下笑容满面的村民,就是这个春日里最美的图景了。
远处的稻田一望无际,秧苗如一群无忧无虑的小孩,在灌水的田里嬉戏。这里是福安村的高标准农田,用最好的土地,产出最好的稻谷。稻田间沟渠纵横,给人一种“处处波光映日辉”的感觉。
水乡处处风光好,而让村民们感到最幸福的,还是“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的建设。因宅基地分配存量不足,好多村民大小一家挤在拥挤的老房子里。而农地转用,“向上要空间”的思路让他们的安居之梦得以实现。当“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耳目一新地呈现在村民面前,村庄到处充满了欢呼声。这是为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让村民户有所居的有效尝试。“福安模式”已入选城乡融合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拔地而起的高楼拥抱了蓝天,也让村民们拥抱了梦想,让他们有了宽敞的生活空间,过上自在舒适的生活。在高楼俯瞰水乡,就像看见了水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夕阳挂到树梢,我们向福安村挥手告别,像带走一个温柔的梦,与其依依不舍,不如踏步前行。

两条船,静靠在涝涝溪边。一条有蓝色的舢板,一条却褪了颜色,露出了喑哑的原木色,就像衣服旧了,但有温暖的味道。春日水乡,特别适合熨帖因寒冷而皱缩的心情。风抚河水,河水抚心,在心事跟随草木一起发芽时,这水让所有萌动的事物都显得恰到好处。
来到福安村,她似已等我许久,在我的脚步踏入村道的一刻,她就伸出双臂将我拥入她的怀中。宁静而热烈,多情而温柔。蛰伏的思绪瞬间冒了冒头,在春的花影中凌乱晃动的心仿佛找到一个着落点。耀眼的红棉在安静的路上列队迎接我们,两边广阔的虾塘依然覆着薄膜。秧苗嫩绿,支着单薄的身子欢快地汲取着甘甜的水。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思绪像汩汩清泉,浸润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再淌过春日的大地。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安村的先祖疍家人带着兜过星光的渔网上了岸。他们在这里垦荒成围,把摇橹的声音变成岸上的嘿嗨声。汗水密密层层,垒叠了一寸一寸土地,一个村庄就在每一寸土地的叠加中形成了。这里位于莲洲镇西北部,曾取名“泗溢冲”。到1965年,取“福寿安康”之意,改名为福安村。
疍家人自古以来世代生活在水上,所以,水是他们的命脉,也是这座村庄的魂。目光越过依河而建的屋子,我仿佛看见古时水上人栖身的茅寮。一间间用草搭建的茅寮,像一个个音符,在水岸边组成咸水歌的音调,朴实无华又充满生活气息。如今,茅寮早已不见,两岸是现代化的楼房。因是水乡,这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温柔气息。这温柔,来自沿岸的串钱柳,她们如临水自镜的少女,身姿袅娜,头发低垂,目光依依。这温柔,也来自缓慢的清波。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在此流淌,似在回首中欲言又止。清波从古老的时光里流出,流进这座村庄的梦,流进疍家人的血液里,滋养着这里所有的生命。
水面绿影晃动,与树隙间漏下的天光交织成明暗相宜的画面。如果有细雨,大概又是一番“柳岸轻烟笼绿水,渔舟点点逐春波”的景象。
过去,村人踏出屋门便是河流,他们坐上小船,摇着船桨,让河水带自己去想去的远方。在水乡,船叫做农家艇。一艘农家艇,装着各种梦想,在水面打捞生活的欢乐与艰辛。沿途不只是风景,更是春夏秋冬中各种生活的况味。
风吹来,波光粼粼,小舟轻晃。红色仿木栏杆,岸边的黄皮树、龙眼树,和桥边参天的百年古榕,像是一帘烟雨中易衣而出的意象,被我们意外地捡拾。流水依依,不见尽头,房屋边的花草与春风絮语不尽,黄狗也不吠人,目光安详地望着我们。这是一个小村庄的“一河两岸”,没有城市里的大气辉煌,却有小家碧玉的柔婉清丽。
村庄一头接着横坑河,一头接着涝涝溪。水乡,就被多情的水这么簇拥着。涝涝溪河边是高低起伏的落羽杉,此时尚未发芽,一条条树干并排有致,蜿蜒在河边,似一幅淡远的水墨画,在疏落的笔墨间有读之不尽的写意、抒怀。河中波光潋滟,水草一丛丛,一簇簇,像河水的恋人,正在静听河水的呼吸。
涝涝溪上,有个高大的水闸。在斗门最早的围堤年代,这个旧水闸的闸门用坤甸木制成,引桥是简易的木桥,整个水闸未使用钢筋水泥。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成钢闸门,引桥变成钢筋混凝土交通桥面。2014年,村里对这个水闸进行了复古修复,现在剩下三座坚实的桥墩,稳固地立在河水中。
村中的沥青路,把我的思绪从过去拉回到现在。在河边徜徉,时不时见到老榕树和榕树底的土地公。原来一个生产队就有一个土地公,在这里庇佑着村民。脚步里的安宁,大概与这土地公有关吧。河水、石桥、凉亭、榕树,和树下笑容满面的村民,就是这个春日里最美的图景了。
远处的稻田一望无际,秧苗如一群无忧无虑的小孩,在灌水的田里嬉戏。这里是福安村的高标准农田,用最好的土地,产出最好的稻谷。稻田间沟渠纵横,给人一种“处处波光映日辉”的感觉。
水乡处处风光好,而让村民们感到最幸福的,还是“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的建设。因宅基地分配存量不足,好多村民大小一家挤在拥挤的老房子里。而农地转用,“向上要空间”的思路让他们的安居之梦得以实现。当“福安·幸福里”村民公寓耳目一新地呈现在村民面前,村庄到处充满了欢呼声。这是为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让村民户有所居的有效尝试。“福安模式”已入选城乡融合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拔地而起的高楼拥抱了蓝天,也让村民们拥抱了梦想,让他们有了宽敞的生活空间,过上自在舒适的生活。在高楼俯瞰水乡,就像看见了水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夕阳挂到树梢,我们向福安村挥手告别,像带走一个温柔的梦,与其依依不舍,不如踏步前行。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