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以高等教育支撑“澳珠极点”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澳珠极点”既是强强联合带动发展的“火车头”,更是密切内地与港澳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排头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资源禀赋和环境压力的双重制约,亟须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型,尤其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知识生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视察澳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本文以“澳珠极点”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重点探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之间的深层耦合关系,揭示高等教育体系如何通过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分层培育,服务于经济转型的内生需求,以期为“澳珠极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参考。

■作者简介

董馨,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史研究。

推动力解析:

高等教育何以成为产业的创新引擎

(一)教育资源分布与产业创新的合理布局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器,其功能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与储备扩展为涵盖知识创新、实践应用与多维度体系构建的复杂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其高等教育模式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协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分类建设”与“差异化发展”为原则,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等战略性措施,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高度契合。大湾区通过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聚焦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专业技能与产业支持的作用。这种多层次、差异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二)区域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耦合动态

教育资源的分布形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澳珠极点”作为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其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也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与扩展。在这一多元产业体系中,劳动力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产业升级成效的关键变量。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并非单一事件,而是高等教育体系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培育上的长期性投入的结果。珠澳两地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应用的完整链条构建,使教育资源从单一的知识生产角色转化为驱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内生力量。

(三)技能型与创新型劳动力的协同价值

研究型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理论创新能力与科技突破水平,其重点体现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推动力上,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领域,研究型教育通过调整学科结构与强化校企协同研究,显著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了真实的技术实践场景,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良性循环。制造业升级作为珠澳两地经济转型的重要议题,其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瓶颈在于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的长期性不足。高职教育作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起对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双向支撑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为智能制造与服务型经济等新兴领域输送了大量技术型人才,这种双向服务功能凸显了技能型教育在优化区域劳动力结构中的制度性价值。

现实挑战:

高等教育的未来适应性与制度压力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性强化与区域性失衡的结构化固化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其内部区域差异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效能上的显性表现,可谓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广州和深圳凭借政策性倾斜与产业功能集聚,早已跻身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最优先级核心区。这种过度集中化的资源配置逻辑,却以显著的不均衡为代价,加剧了大湾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上的相对滞后性,从而形成了突出的区域发展断层。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方面,广深展现出长期的资源绝对优势,其高校数量与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均占据顶尖地位。这种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大大超越了可能存在的外溢效应,从而拉大了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这一结构化失衡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化现象不仅限制了珠澳两地的发展潜能,也削弱了其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内生动力。

(二)人才外流与教育资源的双重制约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构成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内在驱动力。大湾区的高等院校和在校生主要集中于广深地区,另外还有佛山和东莞这样的高教后起之秀,珠澳两地高校则长期面临本土高校发展有限与生源质量偏低的结构性困境。广深作为全省学术中心,得益于对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势吸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优势,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凸显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断层,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型与创新型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不少专业缺乏成熟的产业支撑,导致珠澳地区难以形成对优质师资的吸附效应,从而陷入长期的“耦合坍塌”状态。这种失配现象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导致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失效。

(三)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技术革命浪潮叠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结构性重塑。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成为其能否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核心议题。“澳珠极点”的高等教育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政策市场双向张力的挑战中,既展现了改革潜力,也暴露了制度性瓶颈。人工智能(AI)、绿色能源、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的兴起,正在全面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以课程体系稳定、教学内容相对静态为特点,而技术变革对教学形式提出了高要求。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数据辅助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教学等新兴教学形式普及度不高,高校教育目标与科技革命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教育发展滞后性与新技术革命的快速迭代特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张力

“澳珠极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政策框架。这一体系在当前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效率优先与公平原则难以兼顾的困境。一方面,政府政策强调通过宏观调控促进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教育需求要求高校更加关注“港深极点”“广佛极点”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即时需求。这种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张力使得教育资源分配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大打折扣。政策灵活性的不足还体现在产教融合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产权分配、利益共享等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

区域协作与创新驱动:

教育成就新质生产力的未来

教育的民生属性:

均衡与公平的聚合

1.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共进

教育公平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制度设计,确保城乡及区域间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实现教育公平并非易事。区域间经济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合。“澳珠极点”应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帮扶机制,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分配公平性,促进区域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

2.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

当前珠澳两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导致利用效率不高。通过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整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高校之间的合作、教育集团的建立以及跨区域资源共享以实现高校之间的合作共赢。同时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的分工合作,使多层次教育结构有效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创新为导向,通过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开发,提升区域经济的原始创新能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则通过加强实践教育与技能培养,解决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力供需矛盾。

教育的动态适应:

创新与改革的互联

1.灵活性与创新力的培养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社会需求快速变化,高校的动态适应力成为衡量其是否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的重要指标。“澳珠极点”高校应推行“一校一策”模式,赋予高校根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与课程内容的灵活性。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大幅提升教学的个性化与灵活性。如通过在线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定制学习路径与知识图谱,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实现跨区域共享。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政策支持与自主改革的结合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政策与高校自主性的平衡是关键议题。“澳珠极点”在政策设计中应继续强调通过“宏观指导”与“微观自主”相结合,为高校提供较大政策空间。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路径,探索多样化的管理与教学模式,继续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和科研资源分配权,激发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中的内生动力。

教育与产业的协奏:

新质生产力的知识支撑

1.深化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聚焦差异化发展与精准扶持的双重目标。“澳珠极点”可以继续细化“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政策,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格局,继续寻求与香港、广深、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等高水平大学合作,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强化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2.推动教育科技融合的政策行动框架

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核心。“澳珠极点”可以总结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加大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智能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为教育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支持。确保教育科技惠及全体群体,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与现代化建设的同步发展。

教育与国际的交互:

数智时代的新要求

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珠澳两地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职业院校中引入校企协作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实践样本。“澳珠极点”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可以通过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比如积极推动区域内优秀民办高校升为大学,建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等,并基于需求的定制化教育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

2.国际经验的应用与全球视野的培养

“澳珠极点”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与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接触全球前沿领域的机会,提升学生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也推动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提升。跨学科教学与多元文化融合理念的引入,改变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维度进行分析。这种视野的拓展,既符合“澳珠极点”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在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体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整合。

本文系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数智时代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研究建设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做大做强“澳珠极点”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文字:董馨 图片:李建束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以高等教育支撑“澳珠极点”新质生产力发展
珠海特区报 2025-05-06 02:06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澳珠极点”既是强强联合带动发展的“火车头”,更是密切内地与港澳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排头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资源禀赋和环境压力的双重制约,亟须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型,尤其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知识生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视察澳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本文以“澳珠极点”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重点探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之间的深层耦合关系,揭示高等教育体系如何通过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分层培育,服务于经济转型的内生需求,以期为“澳珠极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参考。

■作者简介

董馨,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史研究。

推动力解析:

高等教育何以成为产业的创新引擎

(一)教育资源分布与产业创新的合理布局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器,其功能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与储备扩展为涵盖知识创新、实践应用与多维度体系构建的复杂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其高等教育模式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协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分类建设”与“差异化发展”为原则,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等战略性措施,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高度契合。大湾区通过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聚焦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专业技能与产业支持的作用。这种多层次、差异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二)区域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耦合动态

教育资源的分布形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澳珠极点”作为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其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也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与扩展。在这一多元产业体系中,劳动力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产业升级成效的关键变量。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并非单一事件,而是高等教育体系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培育上的长期性投入的结果。珠澳两地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应用的完整链条构建,使教育资源从单一的知识生产角色转化为驱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内生力量。

(三)技能型与创新型劳动力的协同价值

研究型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理论创新能力与科技突破水平,其重点体现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推动力上,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领域,研究型教育通过调整学科结构与强化校企协同研究,显著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了真实的技术实践场景,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良性循环。制造业升级作为珠澳两地经济转型的重要议题,其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瓶颈在于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的长期性不足。高职教育作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起对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双向支撑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为智能制造与服务型经济等新兴领域输送了大量技术型人才,这种双向服务功能凸显了技能型教育在优化区域劳动力结构中的制度性价值。

现实挑战:

高等教育的未来适应性与制度压力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性强化与区域性失衡的结构化固化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其内部区域差异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效能上的显性表现,可谓结构性矛盾的缩影。广州和深圳凭借政策性倾斜与产业功能集聚,早已跻身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最优先级核心区。这种过度集中化的资源配置逻辑,却以显著的不均衡为代价,加剧了大湾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上的相对滞后性,从而形成了突出的区域发展断层。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方面,广深展现出长期的资源绝对优势,其高校数量与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均占据顶尖地位。这种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大大超越了可能存在的外溢效应,从而拉大了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这一结构化失衡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化现象不仅限制了珠澳两地的发展潜能,也削弱了其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内生动力。

(二)人才外流与教育资源的双重制约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构成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内在驱动力。大湾区的高等院校和在校生主要集中于广深地区,另外还有佛山和东莞这样的高教后起之秀,珠澳两地高校则长期面临本土高校发展有限与生源质量偏低的结构性困境。广深作为全省学术中心,得益于对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势吸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优势,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凸显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断层,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型与创新型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不少专业缺乏成熟的产业支撑,导致珠澳地区难以形成对优质师资的吸附效应,从而陷入长期的“耦合坍塌”状态。这种失配现象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导致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失效。

(三)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技术革命浪潮叠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结构性重塑。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成为其能否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核心议题。“澳珠极点”的高等教育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政策市场双向张力的挑战中,既展现了改革潜力,也暴露了制度性瓶颈。人工智能(AI)、绿色能源、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的兴起,正在全面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以课程体系稳定、教学内容相对静态为特点,而技术变革对教学形式提出了高要求。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数据辅助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教学等新兴教学形式普及度不高,高校教育目标与科技革命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教育发展滞后性与新技术革命的快速迭代特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张力

“澳珠极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政策框架。这一体系在当前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效率优先与公平原则难以兼顾的困境。一方面,政府政策强调通过宏观调控促进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教育需求要求高校更加关注“港深极点”“广佛极点”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即时需求。这种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张力使得教育资源分配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大打折扣。政策灵活性的不足还体现在产教融合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产权分配、利益共享等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

区域协作与创新驱动:

教育成就新质生产力的未来

教育的民生属性:

均衡与公平的聚合

1.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共进

教育公平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制度设计,确保城乡及区域间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实现教育公平并非易事。区域间经济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合。“澳珠极点”应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帮扶机制,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分配公平性,促进区域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

2.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

当前珠澳两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导致利用效率不高。通过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整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高校之间的合作、教育集团的建立以及跨区域资源共享以实现高校之间的合作共赢。同时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的分工合作,使多层次教育结构有效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创新为导向,通过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开发,提升区域经济的原始创新能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则通过加强实践教育与技能培养,解决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力供需矛盾。

教育的动态适应:

创新与改革的互联

1.灵活性与创新力的培养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社会需求快速变化,高校的动态适应力成为衡量其是否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的重要指标。“澳珠极点”高校应推行“一校一策”模式,赋予高校根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学科设置与课程内容的灵活性。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大幅提升教学的个性化与灵活性。如通过在线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定制学习路径与知识图谱,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实现跨区域共享。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政策支持与自主改革的结合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政策与高校自主性的平衡是关键议题。“澳珠极点”在政策设计中应继续强调通过“宏观指导”与“微观自主”相结合,为高校提供较大政策空间。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路径,探索多样化的管理与教学模式,继续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和科研资源分配权,激发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中的内生动力。

教育与产业的协奏:

新质生产力的知识支撑

1.深化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聚焦差异化发展与精准扶持的双重目标。“澳珠极点”可以继续细化“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政策,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格局,继续寻求与香港、广深、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等高水平大学合作,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强化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2.推动教育科技融合的政策行动框架

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核心。“澳珠极点”可以总结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加大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智能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为教育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支持。确保教育科技惠及全体群体,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与现代化建设的同步发展。

教育与国际的交互:

数智时代的新要求

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珠澳两地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职业院校中引入校企协作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实践样本。“澳珠极点”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可以通过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比如积极推动区域内优秀民办高校升为大学,建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等,并基于需求的定制化教育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

2.国际经验的应用与全球视野的培养

“澳珠极点”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与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接触全球前沿领域的机会,提升学生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也推动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提升。跨学科教学与多元文化融合理念的引入,改变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维度进行分析。这种视野的拓展,既符合“澳珠极点”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在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体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整合。

本文系珠海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数智时代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研究建设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做大做强“澳珠极点”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文字:董馨 图片:李建束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