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丨一场“顶配”大会,撬动珠海“万亿”雄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版图上,珠海正面临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大考”:如何在“十五五”期间冲刺万亿级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答案,或许就藏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突围中。

这场突围,不仅是珠海立足当下、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现实需求,更是其着眼长远、谋篇未来、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崭露头角的关键战略抉择。

就在上周,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科技服务、商贸物流、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部署,现场更有19个优质项目集中亮相,签约金额逾90亿元。

从战略布局到实践探索,在“楼主”看来,珠海正打出“顶层设计导航、顶格配置驱动、顶级资源赋能”的精妙组合拳,将生产性服务业稳稳推到了城市发展的“舞台中央”。

顶层设计:

打破路径依赖的“精准导航仪”

珠海城市风光。吴长赋 摄

“未来珠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就在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珠海能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市委书记陈勇在大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场突围的战略意义。

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配送,从金融服务到数字赋能,当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放眼全球,产业越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其经济体系中的分量越重。

“两个70%”,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在国内,广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已然先行一步。2024年,广州、深圳、杭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58.3%、62.1%、63.2%。标杆在前,无疑是珠海前行道路上的参照坐标。

而于自身发展而言,摆在珠海面前的更有一道核心命题:要在“十五五”期间进入“万亿级俱乐部”,“入场券”在哪里?

2024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为4479.06亿元,要达成万亿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速需保持高位且产业结构必须深度优化,才有机会“再造一个新珠海”。若是继续沿着“就工业抓工业”的传统思维,过度依赖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单腿走路”必然难以承载珠海的发展雄心。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也正因此,从今年1月举行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到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楼主”以为,此次举行的大会,更是一次鲜明的宣示——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和高度,珠海已经将生产性服务业上升为一项“命运工程”。珠海深知,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发展瓶颈,才不会错过眼前的黄金机遇。

顶格配置:

激活科创基因的“高效发动机”

南方软件园。吴长赋 摄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词”。

“一个地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新质生产力就不会在这里诞生。”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这样描述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他曾举例,各种高端制造产品,通常有50%是硬件制造的附加值,另外50%是各种服务镶嵌在硬件里形成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里除了1000多个零部件,里面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中的内置程序、各种专利等创造的附加值往往占到一半以上。

这生动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决定着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产业附加值高低,更关乎GDP的含金量,它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海,是一座天生具备“科创基因”的城市。早年间,珠海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的先河,这一创举吸引了董明珠、雷军、求伯君等“92黄金一代”投身发展浪潮。改革开放以来,南方软件园更是培育出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媒体评价说,当年埋下的科技创新的种子到了“葡萄成熟时”。

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珠海决心要用好“科创基因”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云上智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算力支撑+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供给、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也在大会上提到,加快打造一批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综合体”,努力造就更多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引领企业,更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从数据来看,珠海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珠海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珠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7.9%,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力。

顶级资源:

整合湾区势能的“强力放大器”

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钟凡 摄

与此同时,珠海也“亮出”了一个目标:要打造协同港澳、辐射粤西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大会当天下午,珠海就举办了以“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为主题的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广泛邀请港澳国际机场、物流行业协会及航空货代企业代表,粤西、珠西及大西南地区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代表,以及阿里巴巴速卖通、菜鸟、顺丰等一批国内外跨境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和货源方齐聚一堂,并开展业务推介和供需精准对接,现场达成意向订单约20亿元。

港珠澳大桥的“串珠成链”,让珠港澳三地机场实现了1小时内连接。近年来,珠海利用香港机管局入股珠海机场契机,不断深化珠港机场航空货运合作;主动对接澳门机场专营公司,推动更多珠澳机场航空货运资源共享;大力发展“经珠港飞”“经珠澳飞”货运模式,推动珠港澳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测算,通过港珠澳大桥开展跨境陆空联运,可使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物流成本降低12%-15%,单票运输时效提升8小时。

民航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珠港澳三地机场已形成年超700万吨的货运能力,占大湾区总量的65%。

诚如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所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珠海正将港澳的“国际触角”、珠西的“制造腹地”、大西南的“货源基地”串联成链,构建起“全球采购—珠海集散—湾区辐射”的贸易新范式。

在“楼主”看来,珠海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是一场以改革创新为内核的“双重突破”:

一方面,突破路径依赖,从传统拼土地、劳动力转向拼数据、服务,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突破空间局限,依托珠海重大基础设施及独特区位优势资源,加强与港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高效联动,进一步提升“珠海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唯破局者,赢得当下,定义未来。

“万亿之城”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代表着一座城市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全新定位——

既有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又有服务业的创新活力;既是湾区的“流量入口”,更是世界的“创新接口”。

文字:钟夏 图片:吴长赋 钟凡 编辑:董帅奇 责任编辑:吴颖琼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望海楼丨一场“顶配”大会,撬动珠海“万亿”雄心
珠海特区报 2025-05-06 03:38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版图上,珠海正面临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大考”:如何在“十五五”期间冲刺万亿级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答案,或许就藏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突围中。

这场突围,不仅是珠海立足当下、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现实需求,更是其着眼长远、谋篇未来、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崭露头角的关键战略抉择。

就在上周,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科技服务、商贸物流、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部署,现场更有19个优质项目集中亮相,签约金额逾90亿元。

从战略布局到实践探索,在“楼主”看来,珠海正打出“顶层设计导航、顶格配置驱动、顶级资源赋能”的精妙组合拳,将生产性服务业稳稳推到了城市发展的“舞台中央”。

顶层设计:

打破路径依赖的“精准导航仪”

珠海城市风光。吴长赋 摄

“未来珠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就在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珠海能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市委书记陈勇在大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场突围的战略意义。

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配送,从金融服务到数字赋能,当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放眼全球,产业越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其经济体系中的分量越重。

“两个70%”,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在国内,广州、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已然先行一步。2024年,广州、深圳、杭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58.3%、62.1%、63.2%。标杆在前,无疑是珠海前行道路上的参照坐标。

而于自身发展而言,摆在珠海面前的更有一道核心命题:要在“十五五”期间进入“万亿级俱乐部”,“入场券”在哪里?

2024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为4479.06亿元,要达成万亿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速需保持高位且产业结构必须深度优化,才有机会“再造一个新珠海”。若是继续沿着“就工业抓工业”的传统思维,过度依赖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单腿走路”必然难以承载珠海的发展雄心。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也正因此,从今年1月举行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到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楼主”以为,此次举行的大会,更是一次鲜明的宣示——

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和高度,珠海已经将生产性服务业上升为一项“命运工程”。珠海深知,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发展瓶颈,才不会错过眼前的黄金机遇。

顶格配置:

激活科创基因的“高效发动机”

南方软件园。吴长赋 摄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词”。

“一个地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新质生产力就不会在这里诞生。”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这样描述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他曾举例,各种高端制造产品,通常有50%是硬件制造的附加值,另外50%是各种服务镶嵌在硬件里形成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里除了1000多个零部件,里面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中的内置程序、各种专利等创造的附加值往往占到一半以上。

这生动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决定着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产业附加值高低,更关乎GDP的含金量,它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海,是一座天生具备“科创基因”的城市。早年间,珠海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的先河,这一创举吸引了董明珠、雷军、求伯君等“92黄金一代”投身发展浪潮。改革开放以来,南方软件园更是培育出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媒体评价说,当年埋下的科技创新的种子到了“葡萄成熟时”。

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珠海决心要用好“科创基因”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云上智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算力支撑+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供给、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也在大会上提到,加快打造一批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综合体”,努力造就更多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引领企业,更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从数据来看,珠海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珠海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珠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7.9%,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力。

顶级资源:

整合湾区势能的“强力放大器”

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钟凡 摄

与此同时,珠海也“亮出”了一个目标:要打造协同港澳、辐射粤西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大会当天下午,珠海就举办了以“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为主题的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广泛邀请港澳国际机场、物流行业协会及航空货代企业代表,粤西、珠西及大西南地区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代表,以及阿里巴巴速卖通、菜鸟、顺丰等一批国内外跨境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和货源方齐聚一堂,并开展业务推介和供需精准对接,现场达成意向订单约20亿元。

港珠澳大桥的“串珠成链”,让珠港澳三地机场实现了1小时内连接。近年来,珠海利用香港机管局入股珠海机场契机,不断深化珠港机场航空货运合作;主动对接澳门机场专营公司,推动更多珠澳机场航空货运资源共享;大力发展“经珠港飞”“经珠澳飞”货运模式,推动珠港澳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测算,通过港珠澳大桥开展跨境陆空联运,可使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物流成本降低12%-15%,单票运输时效提升8小时。

民航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珠港澳三地机场已形成年超700万吨的货运能力,占大湾区总量的65%。

诚如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所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珠海正将港澳的“国际触角”、珠西的“制造腹地”、大西南的“货源基地”串联成链,构建起“全球采购—珠海集散—湾区辐射”的贸易新范式。

在“楼主”看来,珠海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是一场以改革创新为内核的“双重突破”:

一方面,突破路径依赖,从传统拼土地、劳动力转向拼数据、服务,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突破空间局限,依托珠海重大基础设施及独特区位优势资源,加强与港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高效联动,进一步提升“珠海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唯破局者,赢得当下,定义未来。

“万亿之城”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代表着一座城市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全新定位——

既有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又有服务业的创新活力;既是湾区的“流量入口”,更是世界的“创新接口”。

文字:钟夏 图片:吴长赋 钟凡 编辑:董帅奇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