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海洋安全防线,共促湾区人海和谐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环境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称为海洋灾害。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整体呈上升趋势。珠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是全球台风活跃的地区之一,饱受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和海浪等海洋灾害袭扰。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以防为主”的防灾减灾方针,扎实做好海洋观测预报、海灾隐患调查、海洋生态监测保护等灾害防御前端工作,通过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观测网,为筑造大湾区海洋安全防线提供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实现人海和谐大局贡献珠海力量。

识灾篇:

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是什么?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空气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潮位超过正常潮位。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的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引发海水倒灌,在短时间内产生城市内涝,不但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海水的腐蚀性还会对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加速其老化。

灾害性海浪是指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或寒潮大风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2.5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灾害性海浪主要发生在海上,受到水深影响较大,主要对海上作业平台、船只等造成危害。

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还会导致海岛和大陆岸线受到侵蚀,生态安全与景观受到损害。

作为沿海居民,我们应主动关注国家、省、市海洋预报平台,提前掌握台风强度、时间、路线等信息,启动台风应急响应或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时充分做好居家防御,牢记“提前准备、避免外出、及时避险”。

防灾篇:

夯实基础提升观测力量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珠海市海洋发展局自挂牌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台风预警预报工作,2024年联合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中心发布海浪警报36期、风暴潮警报16期、潮位实况速报22期、风暴潮海浪预警信息30期,有效强化各级各部门对风暴潮、海浪灾害的预警预判,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能力,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积极推进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设置6套智能警戒潮位标志物、50套重点防御区警示设施,直观警示公众海洋灾害,提升社会公众的海洋灾害防范意识;通过在近岸和海岛新建8套岸基观测站点、在海中投放5套浮标系统,从根本上强化海洋预警监测“硬实力”。

除常规海洋观测设施外,该局还建有一套子母船艇观测系统,集空中、水面、水下立体观测于一体,母船约200吨,子船搭载于母船,可单独或协同作业。该系统具备采集水文、气象、水质等数据能力,动态开展海洋监测。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结合了前沿科技,子船采用无人船方式工作,通过遥控指挥,进一步拓展了作业区域,大幅提升观测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全面加强了海上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

围绕精准研判海洋灾害风险态势、科学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的目标,该局结合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采用高精度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无人机航测及激光雷达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全市16处重点海洋灾害隐患点展开全方位监测;为形成“技防+人防”双重保障,该局组织海灾协管员队伍动态开展海洋灾害隐患巡查以及灾后的灾情搜集报送工作。

减灾篇:

生态治本实现人海和谐

海洋生态保护是防灾减灾的“治本之策”。珠海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广、海岛海湾多,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珠海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在岸线、海岛及海湾等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奖。此外,珠海还在2023年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责任目标考核中获三等奖。

为从根源上夯实低碳根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珠海谋划落地了一批引领示范强、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绿色项目,我国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顺利投产;省内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47台风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运基地——金湾“绿能港”项目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理念,持续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能力,开展了珠海市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砂质海岸侵蚀现场监测,掌握了我市海域近海生态、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基础状况,为海岸保护修复、沙滩修复养护、海草床生态保护、侵蚀海岸防护等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为维护好海洋生态秩序,该局保持对非法捕捞高压打击态势,严格落实休禁渔制度,联合各级各部门持续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相结合,特别是对海洋类保护区及海洋生态红线区加强巡查执法,针对违法用海用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牢牢守住海洋生态红线。

结语

构筑蓝色防线守护湾区未来防灾减灾非一日之功,从“空天地海”的立体监测到生态保护的固本强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以促进“海上新广东”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海洋观测预警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实际行动构筑蓝色平安防线,全力擘画大湾区人海和谐美丽画卷。

海洋观测站。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
微信
朋友圈
筑牢海洋安全防线,共促湾区人海和谐
珠海特区报 2025-05-12 05:06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环境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称为海洋灾害。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整体呈上升趋势。珠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是全球台风活跃的地区之一,饱受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和海浪等海洋灾害袭扰。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以防为主”的防灾减灾方针,扎实做好海洋观测预报、海灾隐患调查、海洋生态监测保护等灾害防御前端工作,通过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观测网,为筑造大湾区海洋安全防线提供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实现人海和谐大局贡献珠海力量。

识灾篇:

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是什么?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空气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潮位超过正常潮位。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的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引发海水倒灌,在短时间内产生城市内涝,不但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海水的腐蚀性还会对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加速其老化。

灾害性海浪是指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或寒潮大风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2.5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灾害性海浪主要发生在海上,受到水深影响较大,主要对海上作业平台、船只等造成危害。

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还会导致海岛和大陆岸线受到侵蚀,生态安全与景观受到损害。

作为沿海居民,我们应主动关注国家、省、市海洋预报平台,提前掌握台风强度、时间、路线等信息,启动台风应急响应或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时充分做好居家防御,牢记“提前准备、避免外出、及时避险”。

防灾篇:

夯实基础提升观测力量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珠海市海洋发展局自挂牌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台风预警预报工作,2024年联合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中心发布海浪警报36期、风暴潮警报16期、潮位实况速报22期、风暴潮海浪预警信息30期,有效强化各级各部门对风暴潮、海浪灾害的预警预判,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能力,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积极推进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设置6套智能警戒潮位标志物、50套重点防御区警示设施,直观警示公众海洋灾害,提升社会公众的海洋灾害防范意识;通过在近岸和海岛新建8套岸基观测站点、在海中投放5套浮标系统,从根本上强化海洋预警监测“硬实力”。

除常规海洋观测设施外,该局还建有一套子母船艇观测系统,集空中、水面、水下立体观测于一体,母船约200吨,子船搭载于母船,可单独或协同作业。该系统具备采集水文、气象、水质等数据能力,动态开展海洋监测。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结合了前沿科技,子船采用无人船方式工作,通过遥控指挥,进一步拓展了作业区域,大幅提升观测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全面加强了海上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

围绕精准研判海洋灾害风险态势、科学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的目标,该局结合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采用高精度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无人机航测及激光雷达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全市16处重点海洋灾害隐患点展开全方位监测;为形成“技防+人防”双重保障,该局组织海灾协管员队伍动态开展海洋灾害隐患巡查以及灾后的灾情搜集报送工作。

减灾篇:

生态治本实现人海和谐

海洋生态保护是防灾减灾的“治本之策”。珠海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广、海岛海湾多,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珠海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在岸线、海岛及海湾等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奖。此外,珠海还在2023年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责任目标考核中获三等奖。

为从根源上夯实低碳根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珠海谋划落地了一批引领示范强、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绿色项目,我国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顺利投产;省内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47台风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运基地——金湾“绿能港”项目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理念,持续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能力,开展了珠海市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砂质海岸侵蚀现场监测,掌握了我市海域近海生态、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基础状况,为海岸保护修复、沙滩修复养护、海草床生态保护、侵蚀海岸防护等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为维护好海洋生态秩序,该局保持对非法捕捞高压打击态势,严格落实休禁渔制度,联合各级各部门持续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工作;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相结合,特别是对海洋类保护区及海洋生态红线区加强巡查执法,针对违法用海用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牢牢守住海洋生态红线。

结语

构筑蓝色防线守护湾区未来防灾减灾非一日之功,从“空天地海”的立体监测到生态保护的固本强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以促进“海上新广东”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海洋观测预警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实际行动构筑蓝色平安防线,全力擘画大湾区人海和谐美丽画卷。

海洋观测站。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