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先有路后有房” 的道路噪音扰民难题何解?

近日,《民生新观察》栏目组接到香洲区绿景喜悦荟小区居民的报料,称该小区距离香海高速仅百米,高速上车流大、车速快,日夜川流不息,居民们长期饱受噪声侵扰之苦。居民们面对的道路噪声困扰究竟如何解决?本期民生新观察让我们共同关注。

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珠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滕琛(左);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科创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霞(中);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主持人魏磊(右)

“先路后房”噪声扰民 居民盼早日“消音”

接到报料后,记者前往了绿景喜悦荟小区居民家中走访。记者在居民家中发现,当居民把窗户关上时,仍然能够听到车辆“轰隆隆”的声音,而打开窗户,车辆驶过发出的呼啸声、鸣笛声更加清晰入耳。

珠海市香洲区绿景喜悦荟小区旁就是香海高速。

小区居民陈先生家的窗户正好朝向香海高速,他拿分贝仪在家中测量噪声数值,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开窗噪声最大值在75分贝,关窗后噪声数值则接近60分贝。“我现在长期都是戴这种耳塞睡觉,不然真的没有办法休息。”陈先生说。“轰隆隆的声音能把人吵醒,尤其是大车经过的时候。”小区另一位居民王女士说。居民们迫切希望小区外的路段可以安装隔音设施,例如安装全封闭声屏障来降低噪音。

记者联系珠海市交通集团香海高速有关负责人了解到,香海高速于2016年开工建设,而绿景喜悦荟小区开发之后,道路已按照规划完成建设,且当时并无安装全封闭声屏障的计划。如今由于桥梁安全技术等原因,安装全封闭声屏障这一方案可能暂不具备可行性。

今年3月,市交通集团、小区物业公司以及交警、城管等部门等各方代表曾召集小区居民召开过协调会,给出解决方案:交警部门目前已在该路段设置80公里每小时的限速,市交通集团香海高速有关负责人则建议小区物业、开发商协助居民安装隔音窗等房屋隔音设施。但绿景喜悦荟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小区在建造的时候,房间、阳台都安装了隔音窗,如今再让开发商做隔音设施,在资金方面比较紧张和困难。

小区居民陈先生则认为,安装隔音窗只是初步方案,需多部门合力,才能彻底把噪声问题解决。“我们家已经自行安装了隔音窗,但关上窗户后噪声还是很大的。”陈先生说。

香海高速

凝聚合力

破解城市“声”困具备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发展必将产生新问题、新变化,当既有规范难以匹配现实需求时,与其纠结谁来负责、谁该“背锅”,不如以“问题导向”凝聚合力。实际上,“先有路后有房”的噪声矛盾并非无解死结,这是考验治理智慧的“公共课题”。以往,不少城市就有过类似问题成功解决的案例。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方大道高架快速路于2013年8月建成通车,是当地城市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以来,该高架路沿线两侧新建7个商品房小区,噪声污染长期存在。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经实地勘验、调取城市规划资料、查明噪声原因,明确了防治责任主体和监管责任主体。法院建议住建部门督促房产企业落实减振、降噪措施,还组织生态环境、公安交警等部门召开磋商会,开展噪声排放监测,加大道路维修养护力度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属地管委会将500米高架声屏障安装工程列为民办实事计划,经招标程序后顺利投建完成。整治后,沿线小区噪声测量数值符合国家环境噪声标准。2024年4月23日,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像这样的噪音扰民情形,解决侵害涉及的技术难度,规划难度和资金投入等,民事公益诉讼其实是一种有效途径。”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珠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滕琛认为,江苏省南通市的案例正是“先路后房”噪声污染防治的可借鉴经验,对于“先路后房”噪音扰民的情形,道路建设方、地产开发商、高速公路管养单位等都是责任主体,应理清责任,形成有效的协商共治机制,如果各方协商失败,问题无法解决,政府部门也需要介入协调和监督。

对于在高速公路安装全封闭声屏障的技术问题,记者还咨询了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科创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霞,她表示,降低噪声影响需要环保专家出具方案,像种植树木、车辆限速、禁鸣喇叭、在保障安全的可行前提下对道路安装隔音设施等,都是可行的方案,从技术层面上不应该存在过高的难度,重要的是形成多元协商机制,不能单纯地把问题和责任抛给某一方。

“在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源头治理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在道路和房屋规划、建设、验收等多个环节应当充分考虑噪声污染问题。若是等噪声污染和扰民问题出现时,才去考虑厘清责任主体、追责和解决问题的话,对于受影响的民众来说,维权之路和解决问题之路是比较漫长的。”王庆霞说。

文字:温泳珊 图片:温泳珊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阳紫微
微信
朋友圈
民生新观察|“先有路后有房” 的道路噪音扰民难题何解?

近日,《民生新观察》栏目组接到香洲区绿景喜悦荟小区居民的报料,称该小区距离香海高速仅百米,高速上车流大、车速快,日夜川流不息,居民们长期饱受噪声侵扰之苦。居民们面对的道路噪声困扰究竟如何解决?本期民生新观察让我们共同关注。

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珠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滕琛(左);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科创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霞(中);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主持人魏磊(右)

“先路后房”噪声扰民 居民盼早日“消音”

接到报料后,记者前往了绿景喜悦荟小区居民家中走访。记者在居民家中发现,当居民把窗户关上时,仍然能够听到车辆“轰隆隆”的声音,而打开窗户,车辆驶过发出的呼啸声、鸣笛声更加清晰入耳。

珠海市香洲区绿景喜悦荟小区旁就是香海高速。

小区居民陈先生家的窗户正好朝向香海高速,他拿分贝仪在家中测量噪声数值,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开窗噪声最大值在75分贝,关窗后噪声数值则接近60分贝。“我现在长期都是戴这种耳塞睡觉,不然真的没有办法休息。”陈先生说。“轰隆隆的声音能把人吵醒,尤其是大车经过的时候。”小区另一位居民王女士说。居民们迫切希望小区外的路段可以安装隔音设施,例如安装全封闭声屏障来降低噪音。

记者联系珠海市交通集团香海高速有关负责人了解到,香海高速于2016年开工建设,而绿景喜悦荟小区开发之后,道路已按照规划完成建设,且当时并无安装全封闭声屏障的计划。如今由于桥梁安全技术等原因,安装全封闭声屏障这一方案可能暂不具备可行性。

今年3月,市交通集团、小区物业公司以及交警、城管等部门等各方代表曾召集小区居民召开过协调会,给出解决方案:交警部门目前已在该路段设置80公里每小时的限速,市交通集团香海高速有关负责人则建议小区物业、开发商协助居民安装隔音窗等房屋隔音设施。但绿景喜悦荟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小区在建造的时候,房间、阳台都安装了隔音窗,如今再让开发商做隔音设施,在资金方面比较紧张和困难。

小区居民陈先生则认为,安装隔音窗只是初步方案,需多部门合力,才能彻底把噪声问题解决。“我们家已经自行安装了隔音窗,但关上窗户后噪声还是很大的。”陈先生说。

香海高速

凝聚合力

破解城市“声”困具备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发展必将产生新问题、新变化,当既有规范难以匹配现实需求时,与其纠结谁来负责、谁该“背锅”,不如以“问题导向”凝聚合力。实际上,“先有路后有房”的噪声矛盾并非无解死结,这是考验治理智慧的“公共课题”。以往,不少城市就有过类似问题成功解决的案例。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方大道高架快速路于2013年8月建成通车,是当地城市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以来,该高架路沿线两侧新建7个商品房小区,噪声污染长期存在。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经实地勘验、调取城市规划资料、查明噪声原因,明确了防治责任主体和监管责任主体。法院建议住建部门督促房产企业落实减振、降噪措施,还组织生态环境、公安交警等部门召开磋商会,开展噪声排放监测,加大道路维修养护力度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属地管委会将500米高架声屏障安装工程列为民办实事计划,经招标程序后顺利投建完成。整治后,沿线小区噪声测量数值符合国家环境噪声标准。2024年4月23日,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像这样的噪音扰民情形,解决侵害涉及的技术难度,规划难度和资金投入等,民事公益诉讼其实是一种有效途径。”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珠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滕琛认为,江苏省南通市的案例正是“先路后房”噪声污染防治的可借鉴经验,对于“先路后房”噪音扰民的情形,道路建设方、地产开发商、高速公路管养单位等都是责任主体,应理清责任,形成有效的协商共治机制,如果各方协商失败,问题无法解决,政府部门也需要介入协调和监督。

对于在高速公路安装全封闭声屏障的技术问题,记者还咨询了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科创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霞,她表示,降低噪声影响需要环保专家出具方案,像种植树木、车辆限速、禁鸣喇叭、在保障安全的可行前提下对道路安装隔音设施等,都是可行的方案,从技术层面上不应该存在过高的难度,重要的是形成多元协商机制,不能单纯地把问题和责任抛给某一方。

“在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源头治理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在道路和房屋规划、建设、验收等多个环节应当充分考虑噪声污染问题。若是等噪声污染和扰民问题出现时,才去考虑厘清责任主体、追责和解决问题的话,对于受影响的民众来说,维权之路和解决问题之路是比较漫长的。”王庆霞说。

文字:温泳珊 图片:温泳珊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阳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