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是英雄,
只是熟悉救援路的‘引路人’”
李京安在公益救援这条路上
已走过二十二载
哪里需要救援
哪里就有他和队友们的身影
他们在逆行中守护生命
在义无反顾中传递着人间大爱

“风雨同舟救大灾 人民至上勇担当”——在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的会议室里,来自湛江市赠送的锦旗静静舒展,锦旗上烫金的大字总能把李京安的思绪拉回2024年台风“摩羯”过境的那个秋天。

高温与暴风雨交织的5天里,李京安和队友一行12人在湛江徐闻连续奋战,打通主干道、深入失联村庄侦查灾情。高温下轮番中暑,装备接连损坏……疲惫至极时,当地百姓悄悄放下的牛奶、西瓜,甚至是一杯杯泡好的功夫茶,成为艰苦救援中最温暖的注脚。
二十二载风雨兼程,作为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主任、珠海民安救援队队长,李京安和队友们始终奔赴在救援一线,用见义勇为的善举和担当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从普通登山客到专业救援者
时间回溯到2003年,那时的李京安还只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常和驴友们背着登山包穿梭在山林间。随着登山户外运动兴起,珠海的凤凰山、黄杨山等山地事故频发。当事主报警后,李京安所在的珠海市登山探险协会常受邀协助警方搜救。参与救援的次数多了,他想着,“救援是集体行动,需要统一调配,要是有支专业队伍该多好。”
于是,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开始熬夜编写救援手册,从识别山形地貌到团队搜救配合,从急救知识到风险预判,一本本手册融入了珠海山地的特点。同时,他在论坛发帖招募队员,全国第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珠海民安救援队由此诞生。

“起初,救援队面临诸多挑战,人员流动性大,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为便于管理,李京安自掏腰包,还四处寻求朋友赞助,于2014年正式注册成立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随着时间推移,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伸出援手,提供仓库、装备等支持,帮助救援队渡过难关。
如今,救援队发展壮大,拥有100多名队员。李京安介绍,队员们因不同原因汇聚于此,有人希望学习应急技能,有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更多的是秉持着“让社会更美好”的信念,自愿奉献时间和金钱参与救援。
无数温暖瞬间成前行动力
在李京安的手机里,存着数千张救援现场的照片。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到尼泊尔地震,从汕头潮南区水灾、武汉水灾到阳江水灾,再到强台风“天鸽”“帕卡”“山竹”“海高斯”来袭,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和队友们的身影。二十二年来,李京安不间断地指挥和参与各类实地救援1300余次,成功救助3800余名遇险人士。

这些救援经历中,有太多瞬间令他难以忘怀。雅安地震救援时,李京安发现灾区许多孩子无人照料,他们有的房屋坍塌,有的亲人离世。李京安果断将12平米左右的指挥帐篷改造成“帐篷学校”,组织队员陪伴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抚慰他们的心理创伤。
“在大灾难面前,孩子们的心理极其脆弱,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刻给予他们一些慰藉,这对他们一辈子的成长发展都有好处。”这次经历更是让李京安意识到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此后在招聘队员时,他更加注重吸纳善解人意的人士,并由此组建了后勤保障队伍。
“2014年在凤凰山搜救一名初中生,孩子的举动令我至今难忘。”当晚,李京安和队友们翻墙涉水,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受困的孩子。“孩子获救后从兜里掏出200元钱,说我也没有什么能回报的,这些钱请您们吃顿饭。”虽然李京安婉拒了,但当即红了眼眶,这份心意让他倍感温暖,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李京安传递给队伍的价值观中,救援是力所能及之事,队员们则如同齿轮上的齿,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从登山爱好者到救援队员的转变,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相对于前者,救援责任更重,需要掌握更丰富的知识,确保在各种复杂灾情面前,能保障队员和被救者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救援队装备的日益先进,救援效率和成功率也大大提升。“特别是有些水域环境,船比较难抵达,水域救援机器人不仅可以遥控操作,还能更快速地抵达现场。”李京安介绍,如今这些高科技装备在各类灾害场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守护生命的有力武器。

从应急救援走向全民防护
在珠海,每年雨季,台风频繁光顾,李京安带领队员参与多次救灾行动;干燥季节易发山火,他们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扑救。鉴于市民群众普遍安全意识薄弱,自2014年起,救援队将工作重点转向普及防救灾知识,他们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开展了800多场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讲座。

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李京安一直认为,“防灾胜于救灾”,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掌握技能,在危险来临时能够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他提醒市民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相应防灾减灾知识,如游泳要了解水域情况,户外运动要熟悉山形地貌等,家庭主妇则需掌握火灾逃生、用电规范等知识。
“以登山为例,许多市民登山时行为随意,存在安全隐患。”他建议,登山应关注天气、做好补给,合理规划行程、评估体能,确保手机电量充足等。此外,他还为市民朋友推荐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必备清单”,如灭火器、逃生面罩、电筒、创口贴等,并强调要重视居家消防安全,提升安全意识。

“我们其实并不是英雄,只是一群熟悉救援路的‘引路人’。”李京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每次看到有人成功获救,或通过培训学会自救,就觉得这条路走得值。而多年参与应急救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家庭,孩子们看到父亲的善举深受触动,也加入到救援队中,传承这份爱心与责任。
回首二十二年救援路,在灾难和危险来临时,李京安和队友们每一次义无反顾的逆行、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援,不仅照亮了生命的希望,更传递着人间大爱,他们用满腔热血和真情,共同守护着这个更加安全、温暖的社会。

“我们不是英雄,
只是熟悉救援路的‘引路人’”
李京安在公益救援这条路上
已走过二十二载
哪里需要救援
哪里就有他和队友们的身影
他们在逆行中守护生命
在义无反顾中传递着人间大爱

“风雨同舟救大灾 人民至上勇担当”——在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的会议室里,来自湛江市赠送的锦旗静静舒展,锦旗上烫金的大字总能把李京安的思绪拉回2024年台风“摩羯”过境的那个秋天。

高温与暴风雨交织的5天里,李京安和队友一行12人在湛江徐闻连续奋战,打通主干道、深入失联村庄侦查灾情。高温下轮番中暑,装备接连损坏……疲惫至极时,当地百姓悄悄放下的牛奶、西瓜,甚至是一杯杯泡好的功夫茶,成为艰苦救援中最温暖的注脚。
二十二载风雨兼程,作为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主任、珠海民安救援队队长,李京安和队友们始终奔赴在救援一线,用见义勇为的善举和担当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从普通登山客到专业救援者
时间回溯到2003年,那时的李京安还只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常和驴友们背着登山包穿梭在山林间。随着登山户外运动兴起,珠海的凤凰山、黄杨山等山地事故频发。当事主报警后,李京安所在的珠海市登山探险协会常受邀协助警方搜救。参与救援的次数多了,他想着,“救援是集体行动,需要统一调配,要是有支专业队伍该多好。”
于是,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开始熬夜编写救援手册,从识别山形地貌到团队搜救配合,从急救知识到风险预判,一本本手册融入了珠海山地的特点。同时,他在论坛发帖招募队员,全国第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珠海民安救援队由此诞生。

“起初,救援队面临诸多挑战,人员流动性大,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为便于管理,李京安自掏腰包,还四处寻求朋友赞助,于2014年正式注册成立珠海市民安救援中心。随着时间推移,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伸出援手,提供仓库、装备等支持,帮助救援队渡过难关。
如今,救援队发展壮大,拥有100多名队员。李京安介绍,队员们因不同原因汇聚于此,有人希望学习应急技能,有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更多的是秉持着“让社会更美好”的信念,自愿奉献时间和金钱参与救援。
无数温暖瞬间成前行动力
在李京安的手机里,存着数千张救援现场的照片。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到尼泊尔地震,从汕头潮南区水灾、武汉水灾到阳江水灾,再到强台风“天鸽”“帕卡”“山竹”“海高斯”来袭,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和队友们的身影。二十二年来,李京安不间断地指挥和参与各类实地救援1300余次,成功救助3800余名遇险人士。

这些救援经历中,有太多瞬间令他难以忘怀。雅安地震救援时,李京安发现灾区许多孩子无人照料,他们有的房屋坍塌,有的亲人离世。李京安果断将12平米左右的指挥帐篷改造成“帐篷学校”,组织队员陪伴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抚慰他们的心理创伤。
“在大灾难面前,孩子们的心理极其脆弱,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刻给予他们一些慰藉,这对他们一辈子的成长发展都有好处。”这次经历更是让李京安意识到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此后在招聘队员时,他更加注重吸纳善解人意的人士,并由此组建了后勤保障队伍。
“2014年在凤凰山搜救一名初中生,孩子的举动令我至今难忘。”当晚,李京安和队友们翻墙涉水,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受困的孩子。“孩子获救后从兜里掏出200元钱,说我也没有什么能回报的,这些钱请您们吃顿饭。”虽然李京安婉拒了,但当即红了眼眶,这份心意让他倍感温暖,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李京安传递给队伍的价值观中,救援是力所能及之事,队员们则如同齿轮上的齿,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从登山爱好者到救援队员的转变,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相对于前者,救援责任更重,需要掌握更丰富的知识,确保在各种复杂灾情面前,能保障队员和被救者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救援队装备的日益先进,救援效率和成功率也大大提升。“特别是有些水域环境,船比较难抵达,水域救援机器人不仅可以遥控操作,还能更快速地抵达现场。”李京安介绍,如今这些高科技装备在各类灾害场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守护生命的有力武器。

从应急救援走向全民防护
在珠海,每年雨季,台风频繁光顾,李京安带领队员参与多次救灾行动;干燥季节易发山火,他们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扑救。鉴于市民群众普遍安全意识薄弱,自2014年起,救援队将工作重点转向普及防救灾知识,他们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开展了800多场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讲座。

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李京安一直认为,“防灾胜于救灾”,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掌握技能,在危险来临时能够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他提醒市民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相应防灾减灾知识,如游泳要了解水域情况,户外运动要熟悉山形地貌等,家庭主妇则需掌握火灾逃生、用电规范等知识。
“以登山为例,许多市民登山时行为随意,存在安全隐患。”他建议,登山应关注天气、做好补给,合理规划行程、评估体能,确保手机电量充足等。此外,他还为市民朋友推荐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必备清单”,如灭火器、逃生面罩、电筒、创口贴等,并强调要重视居家消防安全,提升安全意识。

“我们其实并不是英雄,只是一群熟悉救援路的‘引路人’。”李京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每次看到有人成功获救,或通过培训学会自救,就觉得这条路走得值。而多年参与应急救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家庭,孩子们看到父亲的善举深受触动,也加入到救援队中,传承这份爱心与责任。
回首二十二年救援路,在灾难和危险来临时,李京安和队友们每一次义无反顾的逆行、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援,不仅照亮了生命的希望,更传递着人间大爱,他们用满腔热血和真情,共同守护着这个更加安全、温暖的社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