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2025年5月17日)
勤劳者的诗意人生

□ 方成龙

近现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他的小说《侯银匠》便是表达这一理念与意境的佳作。这篇两千余字的美文,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风俗画,通过生活在底层的侯银匠与女儿菊子人生的描述,反映了勤劳终会有幸福的因果主题,颂扬了勤劳者致美的诗意人生。

初读小说可以看出,侯银匠和女儿菊子似乎被不幸笼罩。女儿菊子的妈妈过早离世,侯银匠以打制各种首饰变卖维持生计,父女俩在苦楚中相依为命,但值得告慰的是他们持守勤劳度日。“麻花银镯、小孩子虎头帽上钉的银罗汉、系围裙的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叮叮当当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短短数语,侯银匠勤劳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对女儿菊子的勤劳白描,更是具体又形象。“在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为凸显女儿菊子个性形象化,汪先生又不惜笔墨,通过要花轿、改花轿和用花轿,尽展女儿菊子勤劳和聪慧。文中写道: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廊檐下的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这是紫檀木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

沧桑世间,在人性百态中,勤劳者“善有善报”,是普众人性的期许,也是大道之本。难能可贵的是汪先生不仅在作品中呈现了侯银匠和女儿菊子的勤劳修行,更着意描述他们的福报,尽管他们身处底层,却拥有满满的也是应得的福流,给勤劳者以慰藉,这既呼应了人性之本,又赋予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为深刻价值所在。

对女儿菊子的幸福,汪先生这样写道:“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起来。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涮锅、刷碗都不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一个盘子里炒出不同味道的菜。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指菊子)。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女儿落在婆婆家,赢得了尊重,这无疑是一曲勤劳的赞美诗篇,无疑心滋生莫大的幸福。

而对于侯银匠的生活福报,汪先生是这样描绘的:“女儿走了,侯银匠觉得他这个小银匠店大了许多,空了许多。他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凄凉……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遵循人性规律本源出发,把勤劳者侯银匠和女儿菊子的个性化生活的诗意表达了出来,尤其是最后又以引用古诗煞尾,暗喻勤劳者应获取的诗意人生与福音,诠释着勤劳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清明的三重理想

□ 张 帆

今年的清明节回到老家,给先人填土上坟。已经多少年没有在这个节气回来了。

其实,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想回来的,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我们眼中的清明节是什么样子的?回家上坟的意义何在?清明所负载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挺有味道的。

清明,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古籍《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应该是这个意思了:田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

世间能有几度清,人生又有几分明?

清明,一边是慎终追远,一边是天朗气清;一边是哀伤和死亡,一边是明媚和新生。

一抹淡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那么,文字的清明呢?

杜牧在池州做刺史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眼下的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有两个节已经融合其中。

第一个节是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三月初三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天;另外坊间的记载是,三月三也是轩辕皇帝的生日。所以三月三最简单的一个状态就是:祭祀。

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流行了,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中,就可以体会到古人过上巳节独特的浪漫情怀。

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共42位高官,“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酒意微醺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从宋元开始,上巳节渐渐与清明节合并混同,最终上巳“躲”进清明。

第二个节气是寒食节。寒食节曾经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演变,它慢慢成了清明节的附属品,对于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逃亡他国长达19年。在流亡途中,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在重耳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若干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系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这位枭雄忘记了当初的诺言,把报恩介子推这事给忘了。

此后,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不求利禄。重耳为求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老母亲活活被烧死。为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高亮之节,晋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忌日便禁火寒食,寒食节便由此流传开来。

苏轼最富哲理的一首寒食的文字,读后豁然开朗,词尾一句更是惊艳千年,这就是《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时候,我总是跟着父亲在清明上坟。

看到老父亲烧纸钱,他总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那个时候我似懂非懂,不知道老父亲在表达什么?

老父亲去世后,等我给老父亲上坟时,我也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

纸烬在燃烧,飞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明白:这是我们刻在骨子里固执的缅怀、最朴素的祈祷,也是最狠的思念。

为什么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到老家祭拜先人?也许,人这辈子只有站在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逝者归根,生者寻根。总有一种东西不熄不灭,那就是血脉和亲情。

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你又是如何铭记的。祭拜先人,便是铭记他们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逝去的亲人从未远去,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清明的雨公平地浇湿每一寸思念,浸润每一株秧苗,催生每一朵红花绿叶。尽管老家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但只要还有人祭拜,清明就会在名为“思念”的雨水中,无数次重生。

清明上坟最美的意义,就是勿忘和传承:不忘来时路,不失清明心境,不负韶华流年,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份感情,过好当下。

作为传统节日,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天地自然“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心灵境界“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

“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难免。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也许这正是“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青春的沙砾

 

□ 房鉴皓

磁带在黄昏里倒带

褪色的票根卡住喉咙

剩下这最后半支烟

烫伤卡拉OK的霓虹

时代退成一道疤,在回忆里结晶成独白

旧皮箱装满雨季的锈

吉他弦上悬着未寄出的长信

邮戳早已过期

汽笛声切开港口时,你的颤音

沉入海底电缆,成为鲸群失眠的电流

廉价旅馆的镜子剥落,回声长出霉斑

有人用啤酒瓶底

丈量北纬22度的孤独

而候鸟掠过琴键,叼走所有副歌

只留半截烟灰,在空酒瓶里复读雨季

国之重器——奋斗者号(国画)          张祥东 作品
车等人与人等车

□ 格子春秋

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有句经典台词:“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交警说:“车等人和人等车,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你相信吗?

这些年,汽车数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已成生活常态。电动汽车销量火爆, 为交通拥堵又添了一把火。

据公安部统计,2024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截至2025年2月,珠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07.40万辆,工作日的日均机动车在途量超过100万。无疑,以后车会越来越多,路会越来越堵。

“车等人”和“人等车”对于交通拥堵,又有什么区别呢?

姑且以学校为例。

上学放学时间,学校路段一直是交通拥堵的黑点。但上学比放学好很多。

上学时段,孩子下车就走,交通秩序尚好。放学时,家长要等孩子出来。前边的车等不到人,堵住后边的车,后面的车即便等到了孩子也出不去,结果堵成一团乱麻。

有一个幼儿园,早上门前道路拥堵很厉害,交警观察后发现,家长停车把孩子抱下来,要走几步送到幼儿园门口才能离开。

每个人都停下车,牵着孩子走几步送进幼儿园。或一人在车上等,另一人把孩子送进去再上车。这几步路,加剧了拥堵。

经与园方协调,幼儿园每天派一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站到路边,老师把孩子接下来,保育员接力送到门口。家长放下孩子,车门一关就走,拥堵的情况马上大为改观。

车多但有秩序,缓慢通过,大家都能接受。闹心的是秩序混乱,或堵死一动不动。

造成拥堵,除了事故就是车等人。

高峰期的车流以秒算,车辆在路边停下等人,不仅导致一条车道停滞,也影响相邻车道。因为紧随其后的车辆纷纷变道,秩序一乱极易引起擦碰事故。

等人的三五分钟,放在平峰期没太大感觉,但在高峰期,只能用两句俗语来形容:“神台猫屎,神憎鬼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果人等车,人提前在路边等着,车路过的时候捎上,只需要几秒钟,对交通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话说珠海有一家网红小店,专营灌汤包,凭借传承几代的秘方,四年时间扩展四倍规模,仍然供不应求,每天没到饭点就满座。

小店汤包现蒸现卖,谨守一个铁定原则:“宁可人等汤包,不可汤包等人。”以此确保汤包的口感和口碑。

口碑影响一家店铺的生意,道路通行效率影响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权益,减少拥堵,人人有责。

人等车和车等人,大有区别,交警的话,你信了吗?

告别是永恒的技艺
(组诗)

 

□ 卓 金

清姐

这《一碗清水》如此甘甜

这《美声唱法》多么悦耳

春风翻阅诗稿,啧啧

“……我以前怎么不知同城的你……”

你又拍着我的翅膀鼓励

“江湖之上,有无限广阔的蓝色汪洋”

是的,诗歌的奥秘岂只修辞?

“告别是永恒的技艺”

——谁在吟唱?

天地不仁——刍狗都在吞咽自己的命运

“知音唯遇”——人世的唱和唯有知音珍惜

清姐,此刻让我再这样称呼你一声

以百灵鸟的婉转,

加白头翁的沧桑……

银河,光速

犹记得二十几

一粒光子的闪念

觌面的恩师半百的沧桑

似与我——隔着光年

如今我年逾天命,回望

——银河光点内的光点

空幻嵌套空幻——名址何在

光速中同向的两个光圈

我们,和那所消逝的高中

我们谈起小雷山、大茗山

许多记忆,如林木

葱茏而出

撞响的玻璃杯

我看见自己抚摸过的岩石

似透明的冰块在啤酒中晃荡

我们谈起那所消逝的高中

像那些藏匿进记忆的事物

遗址仍在原地,星空早已转换

后山青青的麦苗,摇曳少年的迷茫

灌浆的麦穗的麦芒,曾经放射

一束束投向虚空的未来的光

我们谈起那时的我们

动能、核能还有心灵的潜能

隐现后来近三十年各自跌跌撞撞的人生

一幢云朵堆积的校舍

飘来眼前,凝视你我

此刻,彼此重新嵌入的这所大学

黄治汉老师

黄治汉老师

第一堂课,对着我吹了一口气

我就抓着数学的柳丝

荡了起来

——而没有晕眩

——那是四十年前

前年的某日

听闻他已经去世——

吧嗒,吧嗒……我即时幻视

一朵灵车般的云,僵在空中

凝冻着未落的雨点……

前倾而敏捷的身姿

晃动茂密的黑发

一颗自然的门齿

夸张着朴实的误差

此刻我又看见了他

迈出办公兼宿舍的房间

锁门,挺胸,目光炯炯

直角木三角尺

托着备课本、木圆规

白色和彩色粉笔盒

他习惯性地清了清嗓子

恰好,与我的目光交汇于走廊

一道明澈的闪电灌注少年的心灵

——至今我仍在感觉枝杈的生长

即将响起的上课电铃

提前溢出:我与他

——其实铺满整个校园

从磁化开始的对话

以及

符号深处

蝶舞的密码……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湾韵(2025年5月17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5-17 01:50
勤劳者的诗意人生

□ 方成龙

近现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他的小说《侯银匠》便是表达这一理念与意境的佳作。这篇两千余字的美文,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风俗画,通过生活在底层的侯银匠与女儿菊子人生的描述,反映了勤劳终会有幸福的因果主题,颂扬了勤劳者致美的诗意人生。

初读小说可以看出,侯银匠和女儿菊子似乎被不幸笼罩。女儿菊子的妈妈过早离世,侯银匠以打制各种首饰变卖维持生计,父女俩在苦楚中相依为命,但值得告慰的是他们持守勤劳度日。“麻花银镯、小孩子虎头帽上钉的银罗汉、系围裙的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叮叮当当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短短数语,侯银匠勤劳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对女儿菊子的勤劳白描,更是具体又形象。“在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为凸显女儿菊子个性形象化,汪先生又不惜笔墨,通过要花轿、改花轿和用花轿,尽展女儿菊子勤劳和聪慧。文中写道: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廊檐下的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这是紫檀木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

沧桑世间,在人性百态中,勤劳者“善有善报”,是普众人性的期许,也是大道之本。难能可贵的是汪先生不仅在作品中呈现了侯银匠和女儿菊子的勤劳修行,更着意描述他们的福报,尽管他们身处底层,却拥有满满的也是应得的福流,给勤劳者以慰藉,这既呼应了人性之本,又赋予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为深刻价值所在。

对女儿菊子的幸福,汪先生这样写道:“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起来。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涮锅、刷碗都不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一个盘子里炒出不同味道的菜。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指菊子)。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女儿落在婆婆家,赢得了尊重,这无疑是一曲勤劳的赞美诗篇,无疑心滋生莫大的幸福。

而对于侯银匠的生活福报,汪先生是这样描绘的:“女儿走了,侯银匠觉得他这个小银匠店大了许多,空了许多。他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凄凉……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遵循人性规律本源出发,把勤劳者侯银匠和女儿菊子的个性化生活的诗意表达了出来,尤其是最后又以引用古诗煞尾,暗喻勤劳者应获取的诗意人生与福音,诠释着勤劳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清明的三重理想

□ 张 帆

今年的清明节回到老家,给先人填土上坟。已经多少年没有在这个节气回来了。

其实,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想回来的,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我们眼中的清明节是什么样子的?回家上坟的意义何在?清明所负载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挺有味道的。

清明,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古籍《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应该是这个意思了:田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

世间能有几度清,人生又有几分明?

清明,一边是慎终追远,一边是天朗气清;一边是哀伤和死亡,一边是明媚和新生。

一抹淡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那么,文字的清明呢?

杜牧在池州做刺史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眼下的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有两个节已经融合其中。

第一个节是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三月初三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天;另外坊间的记载是,三月三也是轩辕皇帝的生日。所以三月三最简单的一个状态就是:祭祀。

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流行了,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中,就可以体会到古人过上巳节独特的浪漫情怀。

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共42位高官,“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酒意微醺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从宋元开始,上巳节渐渐与清明节合并混同,最终上巳“躲”进清明。

第二个节气是寒食节。寒食节曾经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演变,它慢慢成了清明节的附属品,对于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逃亡他国长达19年。在流亡途中,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在重耳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若干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系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这位枭雄忘记了当初的诺言,把报恩介子推这事给忘了。

此后,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不求利禄。重耳为求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老母亲活活被烧死。为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高亮之节,晋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忌日便禁火寒食,寒食节便由此流传开来。

苏轼最富哲理的一首寒食的文字,读后豁然开朗,词尾一句更是惊艳千年,这就是《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时候,我总是跟着父亲在清明上坟。

看到老父亲烧纸钱,他总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那个时候我似懂非懂,不知道老父亲在表达什么?

老父亲去世后,等我给老父亲上坟时,我也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

纸烬在燃烧,飞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明白:这是我们刻在骨子里固执的缅怀、最朴素的祈祷,也是最狠的思念。

为什么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到老家祭拜先人?也许,人这辈子只有站在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逝者归根,生者寻根。总有一种东西不熄不灭,那就是血脉和亲情。

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你又是如何铭记的。祭拜先人,便是铭记他们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逝去的亲人从未远去,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清明的雨公平地浇湿每一寸思念,浸润每一株秧苗,催生每一朵红花绿叶。尽管老家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但只要还有人祭拜,清明就会在名为“思念”的雨水中,无数次重生。

清明上坟最美的意义,就是勿忘和传承:不忘来时路,不失清明心境,不负韶华流年,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份感情,过好当下。

作为传统节日,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天地自然“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心灵境界“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

“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难免。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也许这正是“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青春的沙砾

 

□ 房鉴皓

磁带在黄昏里倒带

褪色的票根卡住喉咙

剩下这最后半支烟

烫伤卡拉OK的霓虹

时代退成一道疤,在回忆里结晶成独白

旧皮箱装满雨季的锈

吉他弦上悬着未寄出的长信

邮戳早已过期

汽笛声切开港口时,你的颤音

沉入海底电缆,成为鲸群失眠的电流

廉价旅馆的镜子剥落,回声长出霉斑

有人用啤酒瓶底

丈量北纬22度的孤独

而候鸟掠过琴键,叼走所有副歌

只留半截烟灰,在空酒瓶里复读雨季

国之重器——奋斗者号(国画)          张祥东 作品
车等人与人等车

□ 格子春秋

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有句经典台词:“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交警说:“车等人和人等车,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你相信吗?

这些年,汽车数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已成生活常态。电动汽车销量火爆, 为交通拥堵又添了一把火。

据公安部统计,2024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截至2025年2月,珠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07.40万辆,工作日的日均机动车在途量超过100万。无疑,以后车会越来越多,路会越来越堵。

“车等人”和“人等车”对于交通拥堵,又有什么区别呢?

姑且以学校为例。

上学放学时间,学校路段一直是交通拥堵的黑点。但上学比放学好很多。

上学时段,孩子下车就走,交通秩序尚好。放学时,家长要等孩子出来。前边的车等不到人,堵住后边的车,后面的车即便等到了孩子也出不去,结果堵成一团乱麻。

有一个幼儿园,早上门前道路拥堵很厉害,交警观察后发现,家长停车把孩子抱下来,要走几步送到幼儿园门口才能离开。

每个人都停下车,牵着孩子走几步送进幼儿园。或一人在车上等,另一人把孩子送进去再上车。这几步路,加剧了拥堵。

经与园方协调,幼儿园每天派一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站到路边,老师把孩子接下来,保育员接力送到门口。家长放下孩子,车门一关就走,拥堵的情况马上大为改观。

车多但有秩序,缓慢通过,大家都能接受。闹心的是秩序混乱,或堵死一动不动。

造成拥堵,除了事故就是车等人。

高峰期的车流以秒算,车辆在路边停下等人,不仅导致一条车道停滞,也影响相邻车道。因为紧随其后的车辆纷纷变道,秩序一乱极易引起擦碰事故。

等人的三五分钟,放在平峰期没太大感觉,但在高峰期,只能用两句俗语来形容:“神台猫屎,神憎鬼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果人等车,人提前在路边等着,车路过的时候捎上,只需要几秒钟,对交通的影响会大大降低。

话说珠海有一家网红小店,专营灌汤包,凭借传承几代的秘方,四年时间扩展四倍规模,仍然供不应求,每天没到饭点就满座。

小店汤包现蒸现卖,谨守一个铁定原则:“宁可人等汤包,不可汤包等人。”以此确保汤包的口感和口碑。

口碑影响一家店铺的生意,道路通行效率影响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权益,减少拥堵,人人有责。

人等车和车等人,大有区别,交警的话,你信了吗?

告别是永恒的技艺
(组诗)

 

□ 卓 金

清姐

这《一碗清水》如此甘甜

这《美声唱法》多么悦耳

春风翻阅诗稿,啧啧

“……我以前怎么不知同城的你……”

你又拍着我的翅膀鼓励

“江湖之上,有无限广阔的蓝色汪洋”

是的,诗歌的奥秘岂只修辞?

“告别是永恒的技艺”

——谁在吟唱?

天地不仁——刍狗都在吞咽自己的命运

“知音唯遇”——人世的唱和唯有知音珍惜

清姐,此刻让我再这样称呼你一声

以百灵鸟的婉转,

加白头翁的沧桑……

银河,光速

犹记得二十几

一粒光子的闪念

觌面的恩师半百的沧桑

似与我——隔着光年

如今我年逾天命,回望

——银河光点内的光点

空幻嵌套空幻——名址何在

光速中同向的两个光圈

我们,和那所消逝的高中

我们谈起小雷山、大茗山

许多记忆,如林木

葱茏而出

撞响的玻璃杯

我看见自己抚摸过的岩石

似透明的冰块在啤酒中晃荡

我们谈起那所消逝的高中

像那些藏匿进记忆的事物

遗址仍在原地,星空早已转换

后山青青的麦苗,摇曳少年的迷茫

灌浆的麦穗的麦芒,曾经放射

一束束投向虚空的未来的光

我们谈起那时的我们

动能、核能还有心灵的潜能

隐现后来近三十年各自跌跌撞撞的人生

一幢云朵堆积的校舍

飘来眼前,凝视你我

此刻,彼此重新嵌入的这所大学

黄治汉老师

黄治汉老师

第一堂课,对着我吹了一口气

我就抓着数学的柳丝

荡了起来

——而没有晕眩

——那是四十年前

前年的某日

听闻他已经去世——

吧嗒,吧嗒……我即时幻视

一朵灵车般的云,僵在空中

凝冻着未落的雨点……

前倾而敏捷的身姿

晃动茂密的黑发

一颗自然的门齿

夸张着朴实的误差

此刻我又看见了他

迈出办公兼宿舍的房间

锁门,挺胸,目光炯炯

直角木三角尺

托着备课本、木圆规

白色和彩色粉笔盒

他习惯性地清了清嗓子

恰好,与我的目光交汇于走廊

一道明澈的闪电灌注少年的心灵

——至今我仍在感觉枝杈的生长

即将响起的上课电铃

提前溢出:我与他

——其实铺满整个校园

从磁化开始的对话

以及

符号深处

蝶舞的密码……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