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今年的清明节回到老家,给先人填土上坟。已经多少年没有在这个节气回来了。
其实,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想回来的,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我们眼中的清明节是什么样子的?回家上坟的意义何在?清明所负载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挺有味道的。
二
清明,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古籍《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应该是这个意思了:田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
世间能有几度清,人生又有几分明?
清明,一边是慎终追远,一边是天朗气清;一边是哀伤和死亡,一边是明媚和新生。
一抹淡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那么,文字的清明呢?
杜牧在池州做刺史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
眼下的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有两个节已经融合其中。
第一个节是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三月初三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天;另外坊间的记载是,三月三也是轩辕皇帝的生日。所以三月三最简单的一个状态就是:祭祀。
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流行了,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中,就可以体会到古人过上巳节独特的浪漫情怀。
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共42位高官,“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酒意微醺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从宋元开始,上巳节渐渐与清明节合并混同,最终上巳“躲”进清明。
第二个节气是寒食节。寒食节曾经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演变,它慢慢成了清明节的附属品,对于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逃亡他国长达19年。在流亡途中,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在重耳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若干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系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这位枭雄忘记了当初的诺言,把报恩介子推这事给忘了。
此后,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不求利禄。重耳为求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老母亲活活被烧死。为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高亮之节,晋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忌日便禁火寒食,寒食节便由此流传开来。
苏轼最富哲理的一首寒食的文字,读后豁然开朗,词尾一句更是惊艳千年,这就是《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四
小时候,我总是跟着父亲在清明上坟。
看到老父亲烧纸钱,他总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那个时候我似懂非懂,不知道老父亲在表达什么?
老父亲去世后,等我给老父亲上坟时,我也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
纸烬在燃烧,飞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明白:这是我们刻在骨子里固执的缅怀、最朴素的祈祷,也是最狠的思念。
为什么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到老家祭拜先人?也许,人这辈子只有站在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逝者归根,生者寻根。总有一种东西不熄不灭,那就是血脉和亲情。
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你又是如何铭记的。祭拜先人,便是铭记他们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逝去的亲人从未远去,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清明的雨公平地浇湿每一寸思念,浸润每一株秧苗,催生每一朵红花绿叶。尽管老家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但只要还有人祭拜,清明就会在名为“思念”的雨水中,无数次重生。
清明上坟最美的意义,就是勿忘和传承:不忘来时路,不失清明心境,不负韶华流年,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份感情,过好当下。
五
作为传统节日,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天地自然“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心灵境界“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
“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难免。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也许这正是“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一
今年的清明节回到老家,给先人填土上坟。已经多少年没有在这个节气回来了。
其实,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想回来的,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我们眼中的清明节是什么样子的?回家上坟的意义何在?清明所负载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挺有味道的。
二
清明,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古籍《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应该是这个意思了:田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
世间能有几度清,人生又有几分明?
清明,一边是慎终追远,一边是天朗气清;一边是哀伤和死亡,一边是明媚和新生。
一抹淡翠,是山的清明;一湖潋滟,是水的清明;万物生生不息,是天地的清明。那么,文字的清明呢?
杜牧在池州做刺史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
眼下的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有两个节已经融合其中。
第一个节是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三月初三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天;另外坊间的记载是,三月三也是轩辕皇帝的生日。所以三月三最简单的一个状态就是:祭祀。
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流行了,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中,就可以体会到古人过上巳节独特的浪漫情怀。
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共42位高官,“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酒意微醺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从宋元开始,上巳节渐渐与清明节合并混同,最终上巳“躲”进清明。
第二个节气是寒食节。寒食节曾经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演变,它慢慢成了清明节的附属品,对于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逃亡他国长达19年。在流亡途中,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在重耳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若干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系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这位枭雄忘记了当初的诺言,把报恩介子推这事给忘了。
此后,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不求利禄。重耳为求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老母亲活活被烧死。为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高亮之节,晋文公下令每逢介子推忌日便禁火寒食,寒食节便由此流传开来。
苏轼最富哲理的一首寒食的文字,读后豁然开朗,词尾一句更是惊艳千年,这就是《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四
小时候,我总是跟着父亲在清明上坟。
看到老父亲烧纸钱,他总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那个时候我似懂非懂,不知道老父亲在表达什么?
老父亲去世后,等我给老父亲上坟时,我也是对着火堆说:“这是给你的钱,随便花,别省着。”
纸烬在燃烧,飞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明白:这是我们刻在骨子里固执的缅怀、最朴素的祈祷,也是最狠的思念。
为什么要跨越千山万水回到老家祭拜先人?也许,人这辈子只有站在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逝者归根,生者寻根。总有一种东西不熄不灭,那就是血脉和亲情。
在《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你又是如何铭记的。祭拜先人,便是铭记他们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逝去的亲人从未远去,活在了我们的心里。
清明的雨公平地浇湿每一寸思念,浸润每一株秧苗,催生每一朵红花绿叶。尽管老家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但只要还有人祭拜,清明就会在名为“思念”的雨水中,无数次重生。
清明上坟最美的意义,就是勿忘和传承:不忘来时路,不失清明心境,不负韶华流年,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份感情,过好当下。
五
作为传统节日,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
天地自然“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心灵境界“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
“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
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
清明时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难免。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也许这正是“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