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与画境》是伍立杨谈文学、论艺术的随笔集,整本书展示的是作者的学习之道与成长之旅。
刘云泉画作中的题跋,尤其令作者难忘。他说:“我辈在其间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真相。端的是文字的飞瀑流泉,淙淙可闻。此不仅为思想、美学之佳肴,即在实用方面,亦能使人迷途知返。”如此,可知文与画交相辉映,简短的题跋并非画作的附属品。被伍立杨誉为“美与力之的大手笔”的书法家是洪厚甜,无论对师友还是晚辈,他总是一腔至诚。既有待人接物时迎面可感的诚,亦有作品中流淌与电视授课时透露出的诚。换言之,他的诚是一如既往的诚,是不管身在哪里都不会丢失的诚。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底线,而是多数人不能达至的境界。周明安作品给予伍立杨感动的最根本缘由,莫过于清净自守、明月入怀的生活态度。
支撑起独特艺术魅力的,定与人性之高贵有密切关联。行文中,伍立杨在艺术世界里纵横捭阖,做真挚且深情的理解,莫不源于艺术家的修养之高与创作之诚。艺术是作者考察人性的窗口,他从未踱步至窗边便掉头离开,而是推窗而入,探其内里究竟。
如果打个比方,我愿意把《风景与画境》视作伍立杨的朋友圈。其中的朋友,可以因现实交集缔结友情,亦可以因知音之赏而建立的隔代情谊。
因为身在烟火人间,终日不得不与琐事打交道,岂能不通俗?在通俗与高雅、世俗与艺术之间随意进出,才能写出这般既高耸入云又充满地气的文艺随笔。从风景到画境,经历了什么?借伍立杨评论张剑其人其画的文字或可一探究竟。“总之,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挚爱来赞美故土、颂赞故土、记录故土、抒写故土,从而绘就了一幅幅充满乡情、亲情、风情的乡土画卷,其既是酣畅淋漓的真情流露,更是娓娓道来的深情表达。”换言之,因了艺术家全心投入与全情参与,画境才得以在笔端呈现。
《风景与画境》虽是以书画艺术为核心的写作,可是,伍立杨行文并不沦为脱离作品实际的虚言,反而不时流淌出实在话或明白话,让人读之豁然开朗,更能走向艺术之本质,觅得艺术之本真。
在《山有平仄·文涵奇峰》中,他写道:“文字、书法与画作皆追求有咀嚼的余味,以及整体的冲击力,画里必有哲学和辩证的东西,思想渗透在里面,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此间融汇无间,属于一种高级精神交流。”外人看不出丝毫端倪,内里早已风云变幻,难以扼要概述。论黄永厚《头衔一字集》时,伍立杨尤其在意先生笔墨里的见识、思想、文采,以《谁挽羲和》《富贵云尔》《刘叉》为例后,他写道:“其笔下的一番变形、拉开、合拢,用生为熟,冲击着我们的审美认知。先生当然是在陶写一己胸次,但更是在为人心世象立说立行。”真正的艺术家,莫不以个性卓绝为标志。当下,书法家或画家常有,艺术家不常有。如永厚先生这般用生为熟,给世人树立榜样的,更少之又少。
画境在何处?在书画家的笔墨之中,也在伍立杨的解读之中。他的解读不被理论捆绑,而是忠于直觉。诚如他推介《南方草木状》这本小书,书中寄寓着作者嵇含对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特殊爱好,伍立杨认为品读此书可觅得诗意,可缓解甚至治愈现代人无端疲倦、六神无主这样的心理顽疾。在作者眼里,书中那些凸显南方草木生命价值的句子,正是现代人理应珍视的画境。如此说来,画境不仅是艺术家的,也是可以被艺术之外的人摄入心中。
我以为伍立杨是古风犹存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

《风景与画境》是伍立杨谈文学、论艺术的随笔集,整本书展示的是作者的学习之道与成长之旅。
刘云泉画作中的题跋,尤其令作者难忘。他说:“我辈在其间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真相。端的是文字的飞瀑流泉,淙淙可闻。此不仅为思想、美学之佳肴,即在实用方面,亦能使人迷途知返。”如此,可知文与画交相辉映,简短的题跋并非画作的附属品。被伍立杨誉为“美与力之的大手笔”的书法家是洪厚甜,无论对师友还是晚辈,他总是一腔至诚。既有待人接物时迎面可感的诚,亦有作品中流淌与电视授课时透露出的诚。换言之,他的诚是一如既往的诚,是不管身在哪里都不会丢失的诚。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底线,而是多数人不能达至的境界。周明安作品给予伍立杨感动的最根本缘由,莫过于清净自守、明月入怀的生活态度。
支撑起独特艺术魅力的,定与人性之高贵有密切关联。行文中,伍立杨在艺术世界里纵横捭阖,做真挚且深情的理解,莫不源于艺术家的修养之高与创作之诚。艺术是作者考察人性的窗口,他从未踱步至窗边便掉头离开,而是推窗而入,探其内里究竟。
如果打个比方,我愿意把《风景与画境》视作伍立杨的朋友圈。其中的朋友,可以因现实交集缔结友情,亦可以因知音之赏而建立的隔代情谊。
因为身在烟火人间,终日不得不与琐事打交道,岂能不通俗?在通俗与高雅、世俗与艺术之间随意进出,才能写出这般既高耸入云又充满地气的文艺随笔。从风景到画境,经历了什么?借伍立杨评论张剑其人其画的文字或可一探究竟。“总之,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挚爱来赞美故土、颂赞故土、记录故土、抒写故土,从而绘就了一幅幅充满乡情、亲情、风情的乡土画卷,其既是酣畅淋漓的真情流露,更是娓娓道来的深情表达。”换言之,因了艺术家全心投入与全情参与,画境才得以在笔端呈现。
《风景与画境》虽是以书画艺术为核心的写作,可是,伍立杨行文并不沦为脱离作品实际的虚言,反而不时流淌出实在话或明白话,让人读之豁然开朗,更能走向艺术之本质,觅得艺术之本真。
在《山有平仄·文涵奇峰》中,他写道:“文字、书法与画作皆追求有咀嚼的余味,以及整体的冲击力,画里必有哲学和辩证的东西,思想渗透在里面,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此间融汇无间,属于一种高级精神交流。”外人看不出丝毫端倪,内里早已风云变幻,难以扼要概述。论黄永厚《头衔一字集》时,伍立杨尤其在意先生笔墨里的见识、思想、文采,以《谁挽羲和》《富贵云尔》《刘叉》为例后,他写道:“其笔下的一番变形、拉开、合拢,用生为熟,冲击着我们的审美认知。先生当然是在陶写一己胸次,但更是在为人心世象立说立行。”真正的艺术家,莫不以个性卓绝为标志。当下,书法家或画家常有,艺术家不常有。如永厚先生这般用生为熟,给世人树立榜样的,更少之又少。
画境在何处?在书画家的笔墨之中,也在伍立杨的解读之中。他的解读不被理论捆绑,而是忠于直觉。诚如他推介《南方草木状》这本小书,书中寄寓着作者嵇含对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特殊爱好,伍立杨认为品读此书可觅得诗意,可缓解甚至治愈现代人无端疲倦、六神无主这样的心理顽疾。在作者眼里,书中那些凸显南方草木生命价值的句子,正是现代人理应珍视的画境。如此说来,画境不仅是艺术家的,也是可以被艺术之外的人摄入心中。
我以为伍立杨是古风犹存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