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听民声” ,“唐仁议事”促和谐!高新区探索“枫桥经验”双轨实践

 

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一场持续开办73期的“直播相约每周四”吸引了超10万人次围观,而同一办公楼里的“唐仁议事”调解工作室正以100%的调解成功率化解邻里纠纷。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场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珠海高新实践:通过“线上直播凝聚共识+线下议事化解矛盾”,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以“直播相约每周四”和“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为双引擎,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治理新生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服务供需错位、矛盾化解滞后等难题,更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直播间里的即时互动到议事厅中的民主协商,从“指尖上”的政策传达到“家门口”的矛盾调处,唐家社区正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持续开办73期的“直播相约每周四”吸引了超10万人次围观。

直播赋能:

从“线下调解”到“云端议事”

每周四晚上7时,唐家社区的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直播间准时开播。“欢迎家人们来到我们的直播间!”随着主播李炎辉亲切的开场白,屏幕右上角的观看人数开始快速攀升,评论区瞬间被各种问候和提问刷屏。

这个被居民亲切称为“直播相约每周四”的线上平台,已成为唐家社区最具活力的“数字会客厅”。在这里,大学教授解读最新政策、执业律师解答法律疑惑、社区民警传授防诈技巧、全科医生普及健康知识……各行各业的“明白人”轮番上阵,将专业服务送到居民“指尖”。

2023年11月,一场文明科普直播创造了喜人的互动纪录:50分钟内收获5.3万次点赞与评论,5万人次观看。主播通过生动案例讲解“公筷公勺”的意义、“无废城市”的内涵,居民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家节约妙招,讨论如何减少厨余垃圾。这种实时互动彻底改变了传统社区宣传单向灌输的模式,让文明倡导变成了邻里间的热门话题。

“以前贴通知没人看,现在直播讨论停不下来”,唐家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直播间不仅成为政策传达的新渠道,更演化成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数字议事厅”。

精准对接需求的“直播菜单”,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唐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唐志强告诉记者,唐家社区通过前期调研和直播互动,梳理出居民较为关心的创新理论、卫生健康、消防安全、老人福利、法律法规等20余类话题,形成内容丰富的“直播清单”,内容既有时政热点,也有治理难点、民生堵点等内容。同时,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居民群众可在直播间评论区、微信号留言区“点单”,根据群众需求,社区及时调整内容形式,确保每期直播有内容可看、有话题互动、有成效可点。

“科技赋能让我们的社区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唐家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直播中设置问答环节,即时回应关切;直播后跟踪问题解决,形成服务闭环。这种‘你点我讲’的模式确保了内容与需求的高度匹配,让居民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唐志强表示。

直播间内,居民不仅可以随时提问疑惑,获得专业的解答和建议,还可以围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活动组织、邻里纠纷化解等方面参与讨论。开播以来,“直播相约每周四”已举办各类直播73期,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获得评论、点赞达338.5万次。

唐家社区党委书记李海南表示,这种“线上宣讲预防矛盾,线下调解化解纠纷”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未来将推出“政策点单”服务,让居民参与治理全过程,持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此外,唐家社区目前正探索将直播与线下服务更深度结合:针对高频问题开设专题直播,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直面居民;对复杂问题建立“直播工单”,线上受理、线下办理、限期反馈;将直播精华剪辑成短视频,通过二次传播扩大影响。这种将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嵌套的治理实践,正在构建起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新型互动关系。

在“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里,民警正为来访居民解答疑难。

机制创新:

“唐仁议事”品牌探索三治融合

在唐家社区“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满屋唐家古镇祠堂手绘的背景墙格外醒目,墙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调解席不是冷硬的办公桌,而是围成圆圈的软沙发,营造出“祠堂议事”般的亲和氛围。“这里的设计灵感来自祠堂议事,就是要让当事人放下戒备,像老街坊一样聊天。”唐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唐志强表示。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议事厅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于老旧小区污水井盖更换的激烈讨论。物业代表、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和社区法律顾问围坐一圈,各自陈述观点。调解员李姐熟练地引导着讨论节奏,时而用法律条文厘清责任边界,时而以邻里情感软化对立情绪。两小时后,各方达成共识:维修费用从公共收益支出,工程由社区监督——又一起可能引发矛盾的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场景在“唐仁议事”工作室已成常态。这个成立于2020年5月的调解平台,是唐家社区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工作室得名于“唐家仁爱”的社区文化,旨在通过“仁心”化解矛盾,以“议治”促进和谐。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100%,成为珠海高新区基层善治的“金招牌”。

与传统调解不同,“唐仁议事”创新性地将人民调解、民主议事、法律服务和道德教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与社区自治结合、与说事评理结合、与法律服务结合”的“三个结合”工作法,让更多居民实现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唐仁议事”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唐仁议事团”首席议事员,吸收人大代表、社区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社会贤达、妇联代表等9人组建“唐仁议事团”,这些议事员多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乡贤、老党员,他们在各自居住片区“人熟、地熟、情况熟”,说话有分量、调解有威信。年过九旬的唐阿伯是议事团中最年长的成员,他多年来守护乡邻的事迹仍被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采取首席议事员“说事”、议事团成员“评理”、社区法律顾问“讲法”模式,定期举办案例复盘会,搭建一个“有事大家说、有理大家评”的“家门口”居民议事协商平台,精准高效对接群众诉求,解决好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22年,唐家某公寓因噪音问题与周边10余户居民发生激烈争执,唐家社区议事团先后组织3次协商评议,最终促成双方就降噪措施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针对辖区内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唐家社区创新推行“五小议事”机制(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在各小区成立5-7人的议事小组,作为“唐仁议事团”的基层触角。议事小组成员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产生,多为热心社区事务的退休人员、社区代表,也吸纳公司白领、专业社工加入。日常纠纷由各议事小组“及时议”,重大疑难纠纷由“唐仁议事团”集体议,形成分层过滤的纠纷化解网络。

畔海花园是唐家社区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仅有1栋楼32户居民和9个商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选出8名议事骨干,搭建起居民议事平台,通过多次召开议事代表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如今的畔海花园,墙体重新粉刷、地面得到改造、破损单元门被更换,停车也更加规范,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整洁美”的华丽转身。“议事协商会议很有用,我们要用协商的方式来完善小区的各项设施。”居民梁女士的感言道出了“五小议事”的实际成效。

工作室还特邀村居律师李成发担任“法治议事员”,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制定居民公约、开展普法宣传。“调解的目的不是案结,而是事了。”李成发表示,“我们通过‘定时议’和‘及时评’的方式,让居民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区氛围。”

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是“唐仁议事”工作室高效运转的核心保障。唐家社区构建了“党委+工作室”“党群+议事员”“党群+调解员”的组织网络,把党支部建在调解链上。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娴姨是议事团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她总说:“党员不带头,谁带头?”在调解一起邻里噪声纠纷时,她连续三个晚上到双方家中拉家常,最终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化解了积怨。

珠海高新区综合治理局、唐家湾镇司法所还从制度着手,为“唐仁议事”工作室建立了8项制度规范,从《议事规则》到《评理标准》,确保每起调解都有章可循、公平公正。这种“柔性调解+刚性制度”的组合,让居民既感受到温度,也体会到尺度。

“唐仁议事”工作室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三个转变”:从“有事找干部”到“有事大家评”的决策方式转变;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的主体角色转变;从“明白几个”到“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转变。2022年,“唐仁议事”工作室获评珠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自治强基”优秀创新项目,其经验已在全区18个社区推广,成为珠海高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

模式推广:

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高新样本

继“唐仁议事”工作室获评珠海市域社会治理“自治强基”优秀创新项目后,如今,“直播相约每周四”成为许多唐家社区居民雷打不动的“数字约会”,其中不乏年轻人参与,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难以想象。彼时,社区活动“清一色是中老年面孔”,年轻人参与度几乎为零。“发奖品都吸引不了年轻人,更别说参与治理了。”主播李炎辉回忆。

创新源于求变。作为一个拥有2.4万常住人口的社区,近两年来,唐家社区敏锐察觉到,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结构的多元化,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这里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师生,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线下活动往往只能吸引中老年居民,难以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面对这一挑战,唐家社区居委会决定另辟蹊径,利用互联网平台,开通社区直播间,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拓宽社区治理的参与渠道。

2022年初,社区两委班子敏锐捕捉到直播手段的潜力,决定搭建“直播相约每周四”平台,通过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社交新媒体渠道,将社区服务送到居民“指尖”。李海南表示:“我们购置了简易直播设备,从最初的一盏补光灯、一部手机起步,逐步完善为专业直播间。虽然设备简单,但内容绝不简单。”

直播间的成功运营,标志着唐家社区基层治理实现了从“线下独奏”到“线上线下交响”的转型升级。正如社区工作人员所言:“以前搞活动年轻人积极性不高,现在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社区事务。”这种变化不仅拓展了治理的覆盖面,更重塑了社区共同体意识,为“枫桥经验”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新内涵。

唐家社区的成功实践不仅在本社区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通过推广“唐仁议事”调解工作室和“直播相约每周四”等创新做法,珠海高新区正逐步构建起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地。

同时,从“祠堂评理”到“云端议事”,唐家社区的实践也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新样本”,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旺盛生命力。这份“高新答卷”证明:当科技赋能与文化基因相遇,基层社会正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维稳”到“创稳”的跃迁。未来,随着社会治理需求的不断升级,珠海高新区的创新实践或将开启更多可能性。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直播间里“听民声” ,“唐仁议事”促和谐!高新区探索“枫桥经验”双轨实践
珠海特区报 2025-05-20 00:33

 

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一场持续开办73期的“直播相约每周四”吸引了超10万人次围观,而同一办公楼里的“唐仁议事”调解工作室正以100%的调解成功率化解邻里纠纷。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场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珠海高新实践:通过“线上直播凝聚共识+线下议事化解矛盾”,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以“直播相约每周四”和“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为双引擎,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治理新生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服务供需错位、矛盾化解滞后等难题,更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直播间里的即时互动到议事厅中的民主协商,从“指尖上”的政策传达到“家门口”的矛盾调处,唐家社区正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持续开办73期的“直播相约每周四”吸引了超10万人次围观。

直播赋能:

从“线下调解”到“云端议事”

每周四晚上7时,唐家社区的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直播间准时开播。“欢迎家人们来到我们的直播间!”随着主播李炎辉亲切的开场白,屏幕右上角的观看人数开始快速攀升,评论区瞬间被各种问候和提问刷屏。

这个被居民亲切称为“直播相约每周四”的线上平台,已成为唐家社区最具活力的“数字会客厅”。在这里,大学教授解读最新政策、执业律师解答法律疑惑、社区民警传授防诈技巧、全科医生普及健康知识……各行各业的“明白人”轮番上阵,将专业服务送到居民“指尖”。

2023年11月,一场文明科普直播创造了喜人的互动纪录:50分钟内收获5.3万次点赞与评论,5万人次观看。主播通过生动案例讲解“公筷公勺”的意义、“无废城市”的内涵,居民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家节约妙招,讨论如何减少厨余垃圾。这种实时互动彻底改变了传统社区宣传单向灌输的模式,让文明倡导变成了邻里间的热门话题。

“以前贴通知没人看,现在直播讨论停不下来”,唐家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直播间不仅成为政策传达的新渠道,更演化成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数字议事厅”。

精准对接需求的“直播菜单”,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唐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唐志强告诉记者,唐家社区通过前期调研和直播互动,梳理出居民较为关心的创新理论、卫生健康、消防安全、老人福利、法律法规等20余类话题,形成内容丰富的“直播清单”,内容既有时政热点,也有治理难点、民生堵点等内容。同时,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居民群众可在直播间评论区、微信号留言区“点单”,根据群众需求,社区及时调整内容形式,确保每期直播有内容可看、有话题互动、有成效可点。

“科技赋能让我们的社区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唐家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直播中设置问答环节,即时回应关切;直播后跟踪问题解决,形成服务闭环。这种‘你点我讲’的模式确保了内容与需求的高度匹配,让居民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唐志强表示。

直播间内,居民不仅可以随时提问疑惑,获得专业的解答和建议,还可以围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活动组织、邻里纠纷化解等方面参与讨论。开播以来,“直播相约每周四”已举办各类直播73期,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获得评论、点赞达338.5万次。

唐家社区党委书记李海南表示,这种“线上宣讲预防矛盾,线下调解化解纠纷”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未来将推出“政策点单”服务,让居民参与治理全过程,持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此外,唐家社区目前正探索将直播与线下服务更深度结合:针对高频问题开设专题直播,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直面居民;对复杂问题建立“直播工单”,线上受理、线下办理、限期反馈;将直播精华剪辑成短视频,通过二次传播扩大影响。这种将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嵌套的治理实践,正在构建起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新型互动关系。

在“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里,民警正为来访居民解答疑难。

机制创新:

“唐仁议事”品牌探索三治融合

在唐家社区“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满屋唐家古镇祠堂手绘的背景墙格外醒目,墙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调解席不是冷硬的办公桌,而是围成圆圈的软沙发,营造出“祠堂议事”般的亲和氛围。“这里的设计灵感来自祠堂议事,就是要让当事人放下戒备,像老街坊一样聊天。”唐家社区党委副书记唐志强表示。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议事厅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于老旧小区污水井盖更换的激烈讨论。物业代表、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和社区法律顾问围坐一圈,各自陈述观点。调解员李姐熟练地引导着讨论节奏,时而用法律条文厘清责任边界,时而以邻里情感软化对立情绪。两小时后,各方达成共识:维修费用从公共收益支出,工程由社区监督——又一起可能引发矛盾的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场景在“唐仁议事”工作室已成常态。这个成立于2020年5月的调解平台,是唐家社区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工作室得名于“唐家仁爱”的社区文化,旨在通过“仁心”化解矛盾,以“议治”促进和谐。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100%,成为珠海高新区基层善治的“金招牌”。

与传统调解不同,“唐仁议事”创新性地将人民调解、民主议事、法律服务和道德教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与社区自治结合、与说事评理结合、与法律服务结合”的“三个结合”工作法,让更多居民实现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唐仁议事”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唐仁议事团”首席议事员,吸收人大代表、社区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社会贤达、妇联代表等9人组建“唐仁议事团”,这些议事员多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乡贤、老党员,他们在各自居住片区“人熟、地熟、情况熟”,说话有分量、调解有威信。年过九旬的唐阿伯是议事团中最年长的成员,他多年来守护乡邻的事迹仍被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采取首席议事员“说事”、议事团成员“评理”、社区法律顾问“讲法”模式,定期举办案例复盘会,搭建一个“有事大家说、有理大家评”的“家门口”居民议事协商平台,精准高效对接群众诉求,解决好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22年,唐家某公寓因噪音问题与周边10余户居民发生激烈争执,唐家社区议事团先后组织3次协商评议,最终促成双方就降噪措施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针对辖区内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唐家社区创新推行“五小议事”机制(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在各小区成立5-7人的议事小组,作为“唐仁议事团”的基层触角。议事小组成员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产生,多为热心社区事务的退休人员、社区代表,也吸纳公司白领、专业社工加入。日常纠纷由各议事小组“及时议”,重大疑难纠纷由“唐仁议事团”集体议,形成分层过滤的纠纷化解网络。

畔海花园是唐家社区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仅有1栋楼32户居民和9个商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选出8名议事骨干,搭建起居民议事平台,通过多次召开议事代表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如今的畔海花园,墙体重新粉刷、地面得到改造、破损单元门被更换,停车也更加规范,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整洁美”的华丽转身。“议事协商会议很有用,我们要用协商的方式来完善小区的各项设施。”居民梁女士的感言道出了“五小议事”的实际成效。

工作室还特邀村居律师李成发担任“法治议事员”,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制定居民公约、开展普法宣传。“调解的目的不是案结,而是事了。”李成发表示,“我们通过‘定时议’和‘及时评’的方式,让居民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区氛围。”

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是“唐仁议事”工作室高效运转的核心保障。唐家社区构建了“党委+工作室”“党群+议事员”“党群+调解员”的组织网络,把党支部建在调解链上。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娴姨是议事团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她总说:“党员不带头,谁带头?”在调解一起邻里噪声纠纷时,她连续三个晚上到双方家中拉家常,最终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化解了积怨。

珠海高新区综合治理局、唐家湾镇司法所还从制度着手,为“唐仁议事”工作室建立了8项制度规范,从《议事规则》到《评理标准》,确保每起调解都有章可循、公平公正。这种“柔性调解+刚性制度”的组合,让居民既感受到温度,也体会到尺度。

“唐仁议事”工作室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三个转变”:从“有事找干部”到“有事大家评”的决策方式转变;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到“积极参与者”的主体角色转变;从“明白几个”到“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转变。2022年,“唐仁议事”工作室获评珠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自治强基”优秀创新项目,其经验已在全区18个社区推广,成为珠海高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唐仁议事”品牌调解工作室。

模式推广:

打造区域治理现代化高新样本

继“唐仁议事”工作室获评珠海市域社会治理“自治强基”优秀创新项目后,如今,“直播相约每周四”成为许多唐家社区居民雷打不动的“数字约会”,其中不乏年轻人参与,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难以想象。彼时,社区活动“清一色是中老年面孔”,年轻人参与度几乎为零。“发奖品都吸引不了年轻人,更别说参与治理了。”主播李炎辉回忆。

创新源于求变。作为一个拥有2.4万常住人口的社区,近两年来,唐家社区敏锐察觉到,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结构的多元化,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这里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师生,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线下活动往往只能吸引中老年居民,难以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面对这一挑战,唐家社区居委会决定另辟蹊径,利用互联网平台,开通社区直播间,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拓宽社区治理的参与渠道。

2022年初,社区两委班子敏锐捕捉到直播手段的潜力,决定搭建“直播相约每周四”平台,通过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社交新媒体渠道,将社区服务送到居民“指尖”。李海南表示:“我们购置了简易直播设备,从最初的一盏补光灯、一部手机起步,逐步完善为专业直播间。虽然设备简单,但内容绝不简单。”

直播间的成功运营,标志着唐家社区基层治理实现了从“线下独奏”到“线上线下交响”的转型升级。正如社区工作人员所言:“以前搞活动年轻人积极性不高,现在通过直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社区事务。”这种变化不仅拓展了治理的覆盖面,更重塑了社区共同体意识,为“枫桥经验”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新内涵。

唐家社区的成功实践不仅在本社区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通过推广“唐仁议事”调解工作室和“直播相约每周四”等创新做法,珠海高新区正逐步构建起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地。

同时,从“祠堂评理”到“云端议事”,唐家社区的实践也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新样本”,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旺盛生命力。这份“高新答卷”证明:当科技赋能与文化基因相遇,基层社会正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维稳”到“创稳”的跃迁。未来,随着社会治理需求的不断升级,珠海高新区的创新实践或将开启更多可能性。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