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做菜”变“长红”需跨越三道关卡

近年来,上门做菜服务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就餐新选择,也为烹饪爱好者提供就业新机会。这门看似简单的生意,实则是懒人经济的“高端版本”,更是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的试金石。然而,若想从“网红”变“长红”,还需跨越安全、标准和信任三道关卡

上门做菜的爆火并非偶然,它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生活痛点。外卖吃腻、餐馆排队、自己下厨又嫌麻烦,这种“既想躺平又想吃得体面”的矛盾心理,催生了这一“折中式”解决方案。与家政阿姨相比,上门厨师更专注烹饪技能;与餐厅相比,它又具备私密性和个性化优势。这种“半熟人社交+轻量化服务”模式,本质是年轻人通过适度付费获取生活掌控感——食材自购、菜单自定,连葱花用量都能自主决定。

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野蛮生长的隐患也逐渐显现。部分从业者没有健康证,服务不签协议,纠纷只能通过社交平台私信解决。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供需双方。若不加以规范,食品安全或人身安全问题迟早会出现。任何新业态跳过规范化,最终都难以为继。

要让上门做菜从“江湖手艺”升级为“正经行当”,可借鉴民宿行业经验。早期某平台APP也面临信任危机,后通过身份验证、保险保障、评价体系实现逆袭。对于上门做菜,监管部门可联合平台建立“双认证”机制:要求厨师强制备案健康证、厨师证或培训记录,用户推行实名制预约并签订电子合同。部分从业者已开始尝试“透明化服务”,如全程记录烹饪过程、签订电子服务协议,以此降低信任成本。

从宏观层面看,上门经济正在重塑服务业价值链。传统餐饮业受“房租、人力、食材”制约,而上门服务凭借砍掉场地成本、激活闲置厨艺资源,实现“轻资产突围”。但要实现真正破圈,不能只做“会做饭的跑腿”,而需深耕服务附加值。市场上“烹饪+社交”的创新模式,如邀请客户参与制作、为菜品附加文化解说等,在基础需求满足后,情感价值才是提升溢价的关键——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饭菜,更是“被认真对待”的生活仪式感。

上门做菜如同镜子,既照见消费升级的无限潜力,也暴露了配套制度的滞后。与其纠结行业归属,不如将其视为“生活解决方案”新品类。监管部门可开展“沙盒监管”,允许平台试点保险共担、信用积分等创新机制;行业协会则应牵头制定《上门烹饪服务指南》,对服务细节给出柔性标准。唯有让每一道家常菜都充满“确定性”,上门做菜这门生意才能真正满足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字:王志高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上门做菜”变“长红”需跨越三道关卡
珠海特区报 2025-05-21 01:10

近年来,上门做菜服务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就餐新选择,也为烹饪爱好者提供就业新机会。这门看似简单的生意,实则是懒人经济的“高端版本”,更是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的试金石。然而,若想从“网红”变“长红”,还需跨越安全、标准和信任三道关卡

上门做菜的爆火并非偶然,它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生活痛点。外卖吃腻、餐馆排队、自己下厨又嫌麻烦,这种“既想躺平又想吃得体面”的矛盾心理,催生了这一“折中式”解决方案。与家政阿姨相比,上门厨师更专注烹饪技能;与餐厅相比,它又具备私密性和个性化优势。这种“半熟人社交+轻量化服务”模式,本质是年轻人通过适度付费获取生活掌控感——食材自购、菜单自定,连葱花用量都能自主决定。

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野蛮生长的隐患也逐渐显现。部分从业者没有健康证,服务不签协议,纠纷只能通过社交平台私信解决。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平台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供需双方。若不加以规范,食品安全或人身安全问题迟早会出现。任何新业态跳过规范化,最终都难以为继。

要让上门做菜从“江湖手艺”升级为“正经行当”,可借鉴民宿行业经验。早期某平台APP也面临信任危机,后通过身份验证、保险保障、评价体系实现逆袭。对于上门做菜,监管部门可联合平台建立“双认证”机制:要求厨师强制备案健康证、厨师证或培训记录,用户推行实名制预约并签订电子合同。部分从业者已开始尝试“透明化服务”,如全程记录烹饪过程、签订电子服务协议,以此降低信任成本。

从宏观层面看,上门经济正在重塑服务业价值链。传统餐饮业受“房租、人力、食材”制约,而上门服务凭借砍掉场地成本、激活闲置厨艺资源,实现“轻资产突围”。但要实现真正破圈,不能只做“会做饭的跑腿”,而需深耕服务附加值。市场上“烹饪+社交”的创新模式,如邀请客户参与制作、为菜品附加文化解说等,在基础需求满足后,情感价值才是提升溢价的关键——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饭菜,更是“被认真对待”的生活仪式感。

上门做菜如同镜子,既照见消费升级的无限潜力,也暴露了配套制度的滞后。与其纠结行业归属,不如将其视为“生活解决方案”新品类。监管部门可开展“沙盒监管”,允许平台试点保险共担、信用积分等创新机制;行业协会则应牵头制定《上门烹饪服务指南》,对服务细节给出柔性标准。唯有让每一道家常菜都充满“确定性”,上门做菜这门生意才能真正满足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字:王志高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