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办公室里,永远体会不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5月20日夜幕低垂,珠海市香洲区吉大街道怡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团市委书记智然和其他夜访干部一起接待来访的社区群众。
从今年1月份开始,每周二晚8点,珠海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准时下沉基层,深入331个村(社区)现场听取群众诉求,在万家灯火中开展“香山夜访”活动,无缝对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晚8点,社区居民田先生和谭先生准时来到怡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夜访干部亮出了一张街道夜景照片,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大姑乸街靠近情侣中路一段,由于道路没有安装路灯,晚上出行十分不便。”
田先生补充道,“这段路是两车道,加之靠近情侣中路,车流和人流交织,由于没有安装路灯,一入夜很难看清楚路况,只要走这段夜路心都提到嗓子眼。”
“很多外卖小哥都反映,晚上经过该路段需要格外小心,夜间行驶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了。”谭先生接过话茬。
会议室里,夜访群众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自己的经历和需求。
“大家反映的问题很重要。”智然认真记录并耐心地安抚道,“今晚我们在这里就是要面对面地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以前这一带有不少商铺,入夜后灯火通明,灯光问题并不明显。如今有些商铺调整了,店铺的照明补充就显得不足了。”紧接着,吉大街道怡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忠义解释道。
现场空间有限,路灯该往哪儿安装?灯光照射会不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如何更长久稳定地提供照明?……夜访干部们和社区居民频频交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刻,这里没有外人,都是一家人。
随后,记者跟随夜访干部来到现场,只能借着几百米开外的路灯勉强辨认路面轮廓,而当转身背对路灯往回走时,光线愈发昏暗。
“人行道这一侧的景观路灯是不是可以提高亮度?”一名夜访干部指着路边一排装饰的景观灯说道。
“两侧的楼体可以安装照明灯,通过调整角度可以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另外一名夜访干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方案:协调景观路灯所属的酒店方,提升酒店围墙上景观灯亮度;征求小区业主的同意,在小区楼体上安装照明灯,并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的干扰。“我们争取半个月内解决照明问题。”陈忠义向夜访群众承诺。
“不知道这样的处理结果大家满不满意?”
“满意!”两位夜访群众异口同声地表示。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我们夜访干部能用实际行动向群众表达心意,让城市更有温度,格外有意义。”智然说道。夜深了,夜访干部和社区居民在街头各自道别,身影慢慢没入黑夜中,只留下情侣路边的海浪轻轻拍打着堤岸。
记者观察
在传统做法中,党政机关“坐班”接访是推动工作解决的常规手段,珠海创造性地将日间“等”访变为夜间“走”访,更凸显了这座特区城市的人情味。这种看似简单的“时间转换”和“空间调整”,是公共服务模式的一种重大突破——不仅破解了“上班族没空访、接访者下班走”的时空困境,更在沉沉夜色中架起一座党群连心桥。
“香山夜访”用“夜间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以“行走的办公室”重构党群互动场景,借制度创新激活基层工作的“一池春水”。翻开各区(功能区)的夜访“记录本”,可见逐步完善的工作体系:金湾区明确“走访时间固定化、走访形式多样化、诉求处理闭环化”三项核心机制,并配套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万山区实行“接诉即办”,做到“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政策法律宣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在“香山夜访”的灯火里,每一个诉求都被认真倾听,每一个困扰都得到真诚回应。正如一位夜访群众所言,“‘香山夜访’把各个部门聚在一起,集中力量解决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这种面对面、实打实的工作方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和温度。”


坐在办公室里,永远体会不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5月20日夜幕低垂,珠海市香洲区吉大街道怡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团市委书记智然和其他夜访干部一起接待来访的社区群众。
从今年1月份开始,每周二晚8点,珠海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准时下沉基层,深入331个村(社区)现场听取群众诉求,在万家灯火中开展“香山夜访”活动,无缝对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晚8点,社区居民田先生和谭先生准时来到怡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夜访干部亮出了一张街道夜景照片,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大姑乸街靠近情侣中路一段,由于道路没有安装路灯,晚上出行十分不便。”
田先生补充道,“这段路是两车道,加之靠近情侣中路,车流和人流交织,由于没有安装路灯,一入夜很难看清楚路况,只要走这段夜路心都提到嗓子眼。”
“很多外卖小哥都反映,晚上经过该路段需要格外小心,夜间行驶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了。”谭先生接过话茬。
会议室里,夜访群众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自己的经历和需求。
“大家反映的问题很重要。”智然认真记录并耐心地安抚道,“今晚我们在这里就是要面对面地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以前这一带有不少商铺,入夜后灯火通明,灯光问题并不明显。如今有些商铺调整了,店铺的照明补充就显得不足了。”紧接着,吉大街道怡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忠义解释道。
现场空间有限,路灯该往哪儿安装?灯光照射会不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如何更长久稳定地提供照明?……夜访干部们和社区居民频频交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刻,这里没有外人,都是一家人。
随后,记者跟随夜访干部来到现场,只能借着几百米开外的路灯勉强辨认路面轮廓,而当转身背对路灯往回走时,光线愈发昏暗。
“人行道这一侧的景观路灯是不是可以提高亮度?”一名夜访干部指着路边一排装饰的景观灯说道。
“两侧的楼体可以安装照明灯,通过调整角度可以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另外一名夜访干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方案:协调景观路灯所属的酒店方,提升酒店围墙上景观灯亮度;征求小区业主的同意,在小区楼体上安装照明灯,并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的干扰。“我们争取半个月内解决照明问题。”陈忠义向夜访群众承诺。
“不知道这样的处理结果大家满不满意?”
“满意!”两位夜访群众异口同声地表示。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我们夜访干部能用实际行动向群众表达心意,让城市更有温度,格外有意义。”智然说道。夜深了,夜访干部和社区居民在街头各自道别,身影慢慢没入黑夜中,只留下情侣路边的海浪轻轻拍打着堤岸。
记者观察
在传统做法中,党政机关“坐班”接访是推动工作解决的常规手段,珠海创造性地将日间“等”访变为夜间“走”访,更凸显了这座特区城市的人情味。这种看似简单的“时间转换”和“空间调整”,是公共服务模式的一种重大突破——不仅破解了“上班族没空访、接访者下班走”的时空困境,更在沉沉夜色中架起一座党群连心桥。
“香山夜访”用“夜间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以“行走的办公室”重构党群互动场景,借制度创新激活基层工作的“一池春水”。翻开各区(功能区)的夜访“记录本”,可见逐步完善的工作体系:金湾区明确“走访时间固定化、走访形式多样化、诉求处理闭环化”三项核心机制,并配套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万山区实行“接诉即办”,做到“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政策法律宣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在“香山夜访”的灯火里,每一个诉求都被认真倾听,每一个困扰都得到真诚回应。正如一位夜访群众所言,“‘香山夜访’把各个部门聚在一起,集中力量解决我们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这种面对面、实打实的工作方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和温度。”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