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求新求变,让“两制”在横琴长出共同根系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翻开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3年多来,横琴口岸日均通关量跃升至约8万人次,跨境执业的澳门专业人士超过1200人……这些数字跃动,是“琴澳一体化”从地理毗邻走向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这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基层党建工作也正经历着求新求变的挑战:跨境社区的治理难题怎么破解?党员如何在差异化规则中凝聚共识?当传统党建模式遇到“一国两制”的独特语境,合作区以破冰者的姿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从跨境党员管理困境,到党建引领下的琴澳融合发展新格局,横琴用一个个生动的党建故事,探索着国际化环境下党建创新的新路径。

破题:

搭建“双向奔赴”的党建共同体

在澳门城市大学的教室内,博士研究生祁明宇刚刚结束上午的课程,手机屏幕随即弹出一条提醒——距离横琴新家园社区跨境党支部的线上组织生活会还有15分钟。他迅速收拾好书本,快步向横琴口岸走去。对祁明宇而言,这样的“两城穿梭”不过是生活中的日常,但这平凡的一幕却折射出“一国两制”框架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时代缩影。

根据澳门教育与青年发展局和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当地硕博士课程项目中内地学生占85.01%,加上10.33万常住澳门的内地雇员,这其中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跨境党员队伍。

2024年3月,合作区各社区开展了一场党员调研摸排,发现不少在澳门工作或学习的党员。他们像祁明宇一样,每天在琴澳两地往返,却因跨境流动性大陷入“组织归属困境”。

“以我自身为例,社区网格化管理下的组织生活多在工作时段开展,且参与对象以本地居民为主。我身边还有不少跨境党员,大家通过多种渠道向合作区社区工作党委反馈,希望成立专属党组织,既能满足跨境群体需求,又能策划学术创新与青年活动,凝聚青年力量。”祁明宇说。

面对“阵地不固定”“活动参与率不足”等问题,省委横琴工委与合作区社区工作党委决定以创新方式激活党组织活力,通过成立“琴澳跨境党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横琴新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曾遥 李其峰 摄

2024年6月,新家园社区率先成立了合作区首个琴澳跨境党支部,由祁明宇担任书记。“这一切的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祁明宇坦言,“根据跨境党员流动性大的实际状况,我们部分工作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每月,祁明宇会准时打开视频会议软件,与新家园跨境党支部的党员们“云见面”。每季度,他们还会组织一次线下主题党日活动,例如琴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琴澳跨境电商及科技创新主题研学团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强化党组织在跨境区域中的引领作用和凝聚力。

令祁明宇感到惊喜的是,随着跨境党建活动逐渐展开,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不仅开始关注这些活动,而且还表达了加入学习的意愿。目前合作区内的各个社区琴澳跨境党支部已经收到了超过30名澳门青年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参与组织学习的情况。基于此需求,新家园琴澳跨境党支部创新性地推出了澳门社团代表列席“第一议题”学习机制,积极邀请澳门的社团、高校及企业共同参与。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的是学生,有的则是企业家,但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党建成为了知识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连接两地青年心灵的坚固桥梁。”祁明宇感慨地说,“它就像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如今,合作区4个社区均已成立了琴澳跨境党支部,吸纳党员21人,全面实现对跨境党员的组织覆盖,也为在合作区生活的港澳籍居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供新平台、新路径。

破界:

打造澳资企业“红色引擎”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朱文 摄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一面融合红色元素的党建文化墙引人驻足。这家诞生于澳门的科技公司,为何会如此重视红色文化?答案藏在该公司的管理章程中。

在一次参访中,跨境说创始人周运贤前往古田会议旧址,在斑驳砖墙前,他听着讲解员讲述1929年“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历史,突然灵光乍现:“企业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内核!”活动结束后,他又自费买了一张去古田的车票,带着骨干团队在闽西山区扎扎实实学习了一周,成立党支部的想法就此扎根。

2018年7月10日,跨境说正式获批成立党支部,并将党建业务纳入公司章程。通过建立“党员骨干-业务骨干-联合创始人”的“三向培养”机制,使党内创先争优成为员工取向和共同行动。

周运贤介绍说,“面对复杂的跨境业务环境和‘出海’挑战,我们希望党组织建设锻造出一支具备可持续战斗力的跨境团队。以技术研发部门为例,早期我们用的是国外的技术服务,随后通过聚焦大数据与智能运算赛道,由党员骨干牵头研发,逐步构建起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团队已累计取得34项自主知识产权认证,并成功斩获10项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党建引领,跨境说团队为云南兰坪县以及广东阳西、信宜、梅州等多个地区的农特产品,提供了电商解决方案,让这些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甚至葡语系国家市场。

跨境说公司微观叙事背后,是横琴澳资企业群体的宏观跃迁。据了解,截至2024年末,合作区共有澳资企业6681户较合作区成立时增长44.1%。加强澳资企业党组织建设是合作区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省委横琴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区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通过健全“双培养”制度,促进机关党组织牵手18家澳资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为澳资企业党组织宣传合作区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问题联解的琴澳融合新格局,以“党建+政治引领”为企业注入红色动能,使“党建强”成为“企业兴”的核心动力和根本保障。

未来,在“澳门+横琴”的叙事中,基层党建创新的星火,将持续在制度差异中探寻“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照亮两地融合发展的前行之路。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通讯员李其峰 朱文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叶维佳
微信
朋友圈
基层党建求新求变,让“两制”在横琴长出共同根系
珠海特区报 2025-05-22 01:41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翻开了“琴澳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3年多来,横琴口岸日均通关量跃升至约8万人次,跨境执业的澳门专业人士超过1200人……这些数字跃动,是“琴澳一体化”从地理毗邻走向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这片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基层党建工作也正经历着求新求变的挑战:跨境社区的治理难题怎么破解?党员如何在差异化规则中凝聚共识?当传统党建模式遇到“一国两制”的独特语境,合作区以破冰者的姿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从跨境党员管理困境,到党建引领下的琴澳融合发展新格局,横琴用一个个生动的党建故事,探索着国际化环境下党建创新的新路径。

破题:

搭建“双向奔赴”的党建共同体

在澳门城市大学的教室内,博士研究生祁明宇刚刚结束上午的课程,手机屏幕随即弹出一条提醒——距离横琴新家园社区跨境党支部的线上组织生活会还有15分钟。他迅速收拾好书本,快步向横琴口岸走去。对祁明宇而言,这样的“两城穿梭”不过是生活中的日常,但这平凡的一幕却折射出“一国两制”框架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时代缩影。

根据澳门教育与青年发展局和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当地硕博士课程项目中内地学生占85.01%,加上10.33万常住澳门的内地雇员,这其中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跨境党员队伍。

2024年3月,合作区各社区开展了一场党员调研摸排,发现不少在澳门工作或学习的党员。他们像祁明宇一样,每天在琴澳两地往返,却因跨境流动性大陷入“组织归属困境”。

“以我自身为例,社区网格化管理下的组织生活多在工作时段开展,且参与对象以本地居民为主。我身边还有不少跨境党员,大家通过多种渠道向合作区社区工作党委反馈,希望成立专属党组织,既能满足跨境群体需求,又能策划学术创新与青年活动,凝聚青年力量。”祁明宇说。

面对“阵地不固定”“活动参与率不足”等问题,省委横琴工委与合作区社区工作党委决定以创新方式激活党组织活力,通过成立“琴澳跨境党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横琴新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曾遥 李其峰 摄

2024年6月,新家园社区率先成立了合作区首个琴澳跨境党支部,由祁明宇担任书记。“这一切的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祁明宇坦言,“根据跨境党员流动性大的实际状况,我们部分工作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每月,祁明宇会准时打开视频会议软件,与新家园跨境党支部的党员们“云见面”。每季度,他们还会组织一次线下主题党日活动,例如琴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琴澳跨境电商及科技创新主题研学团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强化党组织在跨境区域中的引领作用和凝聚力。

令祁明宇感到惊喜的是,随着跨境党建活动逐渐展开,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不仅开始关注这些活动,而且还表达了加入学习的意愿。目前合作区内的各个社区琴澳跨境党支部已经收到了超过30名澳门青年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参与组织学习的情况。基于此需求,新家园琴澳跨境党支部创新性地推出了澳门社团代表列席“第一议题”学习机制,积极邀请澳门的社团、高校及企业共同参与。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的是学生,有的则是企业家,但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党建成为了知识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连接两地青年心灵的坚固桥梁。”祁明宇感慨地说,“它就像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如今,合作区4个社区均已成立了琴澳跨境党支部,吸纳党员21人,全面实现对跨境党员的组织覆盖,也为在合作区生活的港澳籍居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供新平台、新路径。

破界:

打造澳资企业“红色引擎”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朱文 摄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一面融合红色元素的党建文化墙引人驻足。这家诞生于澳门的科技公司,为何会如此重视红色文化?答案藏在该公司的管理章程中。

在一次参访中,跨境说创始人周运贤前往古田会议旧址,在斑驳砖墙前,他听着讲解员讲述1929年“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历史,突然灵光乍现:“企业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内核!”活动结束后,他又自费买了一张去古田的车票,带着骨干团队在闽西山区扎扎实实学习了一周,成立党支部的想法就此扎根。

2018年7月10日,跨境说正式获批成立党支部,并将党建业务纳入公司章程。通过建立“党员骨干-业务骨干-联合创始人”的“三向培养”机制,使党内创先争优成为员工取向和共同行动。

周运贤介绍说,“面对复杂的跨境业务环境和‘出海’挑战,我们希望党组织建设锻造出一支具备可持续战斗力的跨境团队。以技术研发部门为例,早期我们用的是国外的技术服务,随后通过聚焦大数据与智能运算赛道,由党员骨干牵头研发,逐步构建起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团队已累计取得34项自主知识产权认证,并成功斩获10项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党建引领,跨境说团队为云南兰坪县以及广东阳西、信宜、梅州等多个地区的农特产品,提供了电商解决方案,让这些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甚至葡语系国家市场。

跨境说公司微观叙事背后,是横琴澳资企业群体的宏观跃迁。据了解,截至2024年末,合作区共有澳资企业6681户较合作区成立时增长44.1%。加强澳资企业党组织建设是合作区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省委横琴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区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通过健全“双培养”制度,促进机关党组织牵手18家澳资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为澳资企业党组织宣传合作区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问题联解的琴澳融合新格局,以“党建+政治引领”为企业注入红色动能,使“党建强”成为“企业兴”的核心动力和根本保障。

未来,在“澳门+横琴”的叙事中,基层党建创新的星火,将持续在制度差异中探寻“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照亮两地融合发展的前行之路。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通讯员李其峰 朱文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