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2025年5月24日)
读童诗 寻童真

□ 毛岸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树才老师《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犹如一股清泉,激发了我心中的童诗灵感。他认为:“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正是因为孩子更完整地拥有童心,童心即诗,他们离诗意最近。孩子,总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率真与纯净,他们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对世界充分信任,对父母满怀依赖,他们的语言,如同爱的旋律,智慧的光芒。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文字的理解,更是根植于天赋的想象力。

我突然悟到,自己天天工作在孩子中间,生活在诗意中,却在不经意中忽略了儿童即是最美的诗。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里酝酿。我决定沉下心来发现身边的诗意,而李宛霖就是我身边不可多得的诗意源泉。她的即兴创作完全符合儿童诗的特点: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而且节奏感强。

于是,我记下了这个七岁小女孩的诗。她这样写《蚂蚁》:一只蚂蚁/爬上地球仪/到南极到北极/环绕全地球/一点不费力。她的这首诗宛如晶莹剔透的露珠,映照出眼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力则如彩虹桥绚烂,蚂蚁爬地球仪的意象尤为妙趣横生,将日常玩具化为浩瀚宇宙,蚂蚁这位“大力士”摇身一变,成为环绕地球的勇敢探险家,完美诠释了儿童诗“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她稚嫩的笔触勾勒出蚂蚁这个勇敢者的足迹:蚂蚁去南极北极,环绕地球,这夸张的手法,表现蚂蚁的勇敢,虽然现实中蚂蚁不可能做到,但孩子会这样想象。这种敢想敢说的语言,正是儿童诗天真烂漫的写照——在孩子心中,万物皆有可能。成人眼中的不可能,却映照出孩子对小生物的无限钦佩与喜爱,这或许正是李宛霖对未来探索梦想的萌芽。

她写《小猴邮自己》:小猴子/跑出动物园/穿过大马路/跑进小邮局/你要邮什么/我要邮自己/城市太吵闹/森林多美丽/给我贴张大邮票/把我邮回森林里。《小猴邮自己》是李宛霖又一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诗,在小作者眼里这是一只具备了人类情感的猴子,她用拟人手法表达了饱满的情感:诗中借小猴子想要逃离城市喧嚣、回归森林的愿望,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贴近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的趣味。小猴子“邮自己”的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了儿童诗的创造性想象。这种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新奇,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

她对《空气》的认识: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空气/他整天跟着我/像一只小尾巴。她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皆成意象。无形无色的空气,在她眼中成了真实的小尾巴,这种具象化的想象,凸显了儿童诗的无限魅力与创造力。

儿童诗具有显著的特点: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富有童趣。同时,它贴近儿童生活,运用儿童生动活泼的语言,放飞儿童的想象,触摸儿童的心灵。

儿童的诗歌,具备了很好的教育价值。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帮助儿童感知周围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诗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满足审美需求,同时能启人心智、润泽心灵。解读她创作的一些儿童诗后,我对儿童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写诗,希望自己借助工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着孩子们“说”诗。让诗歌成为滋养儿童心灵的工具,让文学真正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闻香而来      陈敢清 摄
一树的乡愁

□ 林小兵

暮春黄昏,我漫步在前山河畔。不经意间,河堤转角处一树细碎的粉紫撞入眼帘。暗褐色的枝丫间,密密麻麻的小花粉紫相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芬芳直扑鼻尖。噢,这不正是久违的苦楝树开花了嘛!

印象中,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得到苦楝树。而眼前这棵在周边一众亚热带乔木中略显另类的苦楝,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粤西乡村的春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苦楝树是故乡最寻常的树种。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内外、田间地头的阡陌路边,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每到清明时节,村前村后的苦楝花便次第绽放。此时的苦楝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细小的花朵集聚成伞状的圆锥形花序,五枚椭圆形花瓣白里透紫,黄色花蕊点缀其间。远望去,满树繁花如烟似雪,煞是美丽动人;近观时,细碎花朵则如繁星点点,精致而又可爱。微风拂过,楝枝摇曳,香气便深深浅浅,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苦楝树似乎生来便带着几分“苦”相。它貌不惊人不说,那黑褐色的枝干盘曲粗糙,既无挺拔之姿,亦无柔美之态。尤其是苦楝的根、叶、皮和果,都是让人为之皱眉的苦涩,连鸟儿也不敢轻易啄食。那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对着苦楝树叹息:“这日子啊,怎么过得像苦楝一样!”在那物资匮乏的岁月,人们普遍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苦楝树竟成了艰辛生活的见证者。

可正是这备受嫌弃的苦楝树,却在无意间成了乡亲们生活的好帮手。它生长迅速,纹理美观,结实防虫,是制作家具的上佳材料。村里不少人家的床榻、柜橱、桌椅,都取材于它。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用苦楝木为我打造的那张书桌。

那时父亲的主业是渔民,出海捕鱼之余,他靠着日常自学和摸索,竟渐渐掌握了木匠的技能。经过伐木、晾干,到切割、拼接、抛光等一系列工序,父亲精心雕琢,居然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张书柜书桌一体化的“作品”。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简直是惊艳般地存在!这张自制书桌,承载着父亲对子女读书学习的期许,陪伴我和大哥度过了十多个寒窗苦读的春秋。

作为农家孩子,与苦楝树的欢乐回忆数也数不清。记得那时候经常去放牛,与村里的小伙伴把牛赶到草地后,便迫不及待地玩开了。田埂上那棵大苦楝树成了天然的乐园,皲裂的树皮是最好的攀援梯,我们像猴子似的窜到树上去,比谁爬得更高。但苦楝树那苦涩的汁液已经污染了衣服,需反复搓洗后才能褪去,为此,我没少挨过母亲的“嗔怪”。那些日子里,苦楝花浓郁的香气夹杂着新鲜牛粪的独特味道,氤氲在故乡春日的晨昏,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永难磨灭的一部分。

苦楝树似乎浑身是宝。每到四月,苦楝花开,香气袭人,母亲说它可以驱虫、止痒。我们就采摘新鲜的苦楝花,阴干后放在墙角或门旁,用以驱赶蚂蚁、蟑螂等。我们还会将苦楝花捣碎放入容器中,加清水浸泡一夜,过滤后把水喷洒在室外,用以驱赶蚊虫。

苦楝树的果实苦楝子,也是童年欢乐的一大来源。苦楝花一开完,树上便很快结上了苦楝子。在那物质尚不丰盈的年代,那青绿色、表面光滑的苦楝子便成了我们的“玩具”。我们用它作为“下棋”或“摆阵”游戏的道具,或者直接把它当作子弹,进行打靶、射击等娱乐方式。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中,苦楝花是春天的最后一抹绚烂,它的凋谢,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民间谚语“桃花开,杏花败,楝树花开抽蒜薹”,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花卉的开放顺序,也体现了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凝结着农人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与经验。苦楝花开过后,炎热的夏季就会到来,关于春天的全部念想,只能留待来年了。

有趣的是,“苦楝”与“苦恋”刚好谐音。在传统文化中,苦楝因此被赋予了爱情的寓意,象征着苦苦相恋、无法圆满的情感,常被用来寄托对远方的牵挂,当然也象征着一种坚贞的守望。就像眼前这株生长在都市里的苦楝树,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依然遵循四时节气,在春天里如约发芽、开花、结果。

暮色渐浓,几片迟落的苦楝花轻轻飘落在我的双肩。此刻恍然醒悟,苦楝从来都不是伤春的注脚,它只是从容地站在季节的更迭处,以花开花谢丈量着寸寸光阴。它不求被人铭记,只在春来时尽情绽放。当匆匆赶路的游子偶然驻足,便会惊觉,这一树粉紫,早已替岁月记下了所有无声的离别,那缕萦绕心头的幽香,正是故乡寄来的绵长思念……

另一种世界

□ 衡夏尔

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海鸥

降临在渤海沿岸

上午的时候,在人造海滩边上

扯着嗓子叫

下午就远离人类

顺着风

与海浪

做飘行的游戏

新年的第三天

六万个人

穿着羽绒服

站在灰白色的岸边

他们看不见远方

就在近处

与自己的孩子游戏

迷雾中

一群海鸥

像五线谱上的音符飘过

它们不在乎

人类在想什么

只在乎

每年的这个时候

来到这里

就有食物

对于海鸥

地球是另一个世界

由海洋与风组成

它们知道要去往哪里

舞动的法多与飞翔的魔女

□ 桑 子

第35届澳门艺术节的主题关乎“成长”。从少年Pi伴虎海上艰难漂流,到青年光绪跃跃欲试“维新”;从粤剧演绎尝试“青春化”,到中乐团重编戏曲经典;从舞者唤醒法多沉睡的生命力,到音乐剧重燃小魔女修行之旅——对“成长”多重寓意的探索。

这里,聊聊葡萄牙《击舞法多》和日本音乐剧《魔女宅急便》。毗邻澳门,法多音乐会听过多次,但以舞蹈作主打的“法多”,还是首度见识。舞台上,先后出现4位乐手、4位舞者,还有一位歌舞并举的歌手。乐手手中仅有吉他,而舞者以整个身躯(特别是脚步动作)作打击乐器,与吉他旋律、法多歌声一起构建和声,圆融一个戏剧世界。

这就是“踢踏法多”,失传多年的法多舞蹈,不似西班牙弗拉明戈般性感撩拂、决绝刚烈,也不如巴西桑巴明艳动人、活泼轻快,一色缁衣舞者宛若笨拙习舞的木偶或蹒跚比划的小机器人儿,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于舞台间,但每一个脚步敲击、每一段步法摆布、每一声鼓点模拟,同为击掌踏脚,却与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相异,或真是传统法多的“舞”模样?

葡萄牙当代编舞家祖拿斯与兰德复兴上个世纪初即已失传的法多舞蹈,再现昔时街头巷尾、酒馆码头,人们随着歌声舞之蹈之的场面,法多的“古早”意味,因了这声声击掌踏脚而呼之欲出。当然已不可能完全忠实地再现,但如此“踢踏法多”,观众是全然接受的,舞台上下贯穿始终的热烈互动,是明证;散场后踊跃的买碟人流,也是明证。

“法多”被视为葡萄牙国乐,起源于里斯本,歌词大都述说航海的艰辛、船员对爱人的思恋、女人们操持生活的困顿不易,曲调悲戚、哀婉、悠长。法多歌后阿玛丽亚曾在20世纪中期大放异彩,将法多的世界声誉推至巅峰。

尽管早已知悉日语原版音乐剧《魔女宅急便》在澳门大受欢迎,连演4场一票难求,但开演前在剧场大厅见到人头攒动的候场观众时,还是暗自感喟“快递小姐姐”Kiki带来的魔力:各年龄段的女子都在效仿Kiki形象,大大的红蝴蝶发箍,宽宽的黑蓬裙,软软的平跟红皮鞋;还有不少小姑娘举着手机轻轻播放久石让的《看得见海的街道》……

珠玉在前啊,音乐剧何以“突围”?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角野荣子在1985-2008年间创作小说《魔女宅急便》系列6作,被誉“饱含无法言喻的温暖与热忱,充满令人惊奇的魅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其中第一作,早在1989年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成动画电影,宫崎骏执导,背景设定充满欧洲风情,以小魔女Kiki的故事描绘青春期女孩希望独立时所面临的困境。久石让配乐,21首曲子中以《看得见海的街道》最为经典,用轻巧的提琴来表现Kiki的可爱,节奏轻快好似海风轻拂。两位大师功力初现端倪,影片风靡全球至今不衰。

据称澳门这轮演出,是日语原版音乐剧《魔女宅急便》首次走出日本。整场看完,感觉虽没有可以流行传唱的桥段,剧情倒也耐看,因为它在讨巧地、忠实地复原宫崎骏动画,人物造型如出一辙,欧化背景同为一框,飞行特效也在努力模拟天马行空。

该版由音乐剧制作人岸本功喜、小岛良太在2017年推出,依旧是从小魔女Kiki年满13岁后按照魔女传统独自离家一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开始讲起。带着黑猫吉吉、飞到海边小镇克里克落脚、以飞行魔力开设快递服务、因不擅交际和魔力衰退而陷入低谷、得到面包店老板娘和女画家的温暖支持、勇敢直面迷茫重拾自信——确实都是原著第一作的故事,确实都在致敬宫崎骏动画,但在音乐剧里,小魔女Kiki的成长之旅骤然提速:

原著第四作,Kiki17岁,明白了自己喜欢酷爱飞行的小男生蜻蜓,恋情徐徐展开,甜蜜又烦恼。

原著第五作,Kiki19岁,开始听不懂黑猫吉吉在说啥了,扫帚的飞天魔法忽然消失殆半,蜻蜓异地忙于课业甚少见面……

所以,忙不迭地让13岁的Kiki拥有了好几年以后的“爱情”,音乐剧是否也因此有了几分喜剧效果?Kiki娘亲在Kiki离家前穿上魔女黑袍时告诫女儿:不要对外表过分在意,心灵才是最重要的。也许真正读懂这句话,真正找到自己的“里子”,音乐剧小魔女才会飞翔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吧?

家乡的桐花(组诗)

□ 韦学锋

家乡的桐花

小时候,老家的房前屋后

都种着桐树

春天的桐花铺天盖地

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香味

在开满桐花的树下

我看见的不仅是紫红或雪白的桐花

而是心灵美的盛宴

乡村的美,乡邻的美

桐花凋零时,也处处都美

只是儿时的我

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故乡的春夏秋冬

随记忆一页页翻开

给我带来万千的思绪

晚霞

每当我站在海边

眺望远方的晚霞

如梦如幻的色彩

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晚霞如织锦般绚烂

将天际染成了橘红色

层层叠叠像海浪般涌动

映照着大地

给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仿佛能洗净人们心中的尘埃

我站在晚霞下

仿佛感受到时间在流转

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刻

带给人们温暖与希望

芦花

芦花轻舞在秋风中

摇曳着那抹淡雅的梦

江河畔

它们的身影

是大自然赋予的最美风景

阳光下

芦花闪耀着金光

像是大地上的点点繁星

每一朵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温情

风吹过

芦花低声吟唱

那是岁月的歌

是时光的低语

它们摇曳着

似乎在召唤

召唤着我们走进那宁静的画卷

愿你能在芦花的陪伴下,

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愿芦花的歌声

永远回荡在

心灵深处的那片自由天空。

治 愈

□ 彭 健

大病小恙不堪吁,铢积寸累忽尔与。

宁忍脉滞脏腑瘀?安舒一气问律吕。

天使婉娩温黁句,翛然爽朗获治愈。

疗疾兼心理体躯,惟药物堪解几许?

患病常易生焦虑,如影随形复抑郁。

爱心盛开秋冬菊,好语似夏赏红蕖。

表情肢体亦堪语,殊途同义通款曲。

微笑和蔼肺肝煦,兰花指凝妙殊趣。

颔首会意希望趋,清波流盼开心绪。

蹀躞快步有急需,委屈不喧涵气宇。

心理障碍及时祛,病体痊愈早期预。

天使本身就是医,颦笑之间灵药寓。

同情铅泪动襟裾,共情如槐三春雨。

真诚揄扬灵爽掬,慈悲直恁万象豫。

医者父母心重誉,照护身心媲云腴。

愁眉病容转睢盱,庞飞霞光千百缕。

文字:毛岸琴 林小兵 衡夏尔 桑 子 韦学锋 彭 健 图片:陈敢清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湾韵(2025年5月24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5-24 02:28
读童诗 寻童真

□ 毛岸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树才老师《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犹如一股清泉,激发了我心中的童诗灵感。他认为:“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正是因为孩子更完整地拥有童心,童心即诗,他们离诗意最近。孩子,总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率真与纯净,他们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对世界充分信任,对父母满怀依赖,他们的语言,如同爱的旋律,智慧的光芒。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文字的理解,更是根植于天赋的想象力。

我突然悟到,自己天天工作在孩子中间,生活在诗意中,却在不经意中忽略了儿童即是最美的诗。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里酝酿。我决定沉下心来发现身边的诗意,而李宛霖就是我身边不可多得的诗意源泉。她的即兴创作完全符合儿童诗的特点: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而且节奏感强。

于是,我记下了这个七岁小女孩的诗。她这样写《蚂蚁》:一只蚂蚁/爬上地球仪/到南极到北极/环绕全地球/一点不费力。她的这首诗宛如晶莹剔透的露珠,映照出眼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力则如彩虹桥绚烂,蚂蚁爬地球仪的意象尤为妙趣横生,将日常玩具化为浩瀚宇宙,蚂蚁这位“大力士”摇身一变,成为环绕地球的勇敢探险家,完美诠释了儿童诗“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她稚嫩的笔触勾勒出蚂蚁这个勇敢者的足迹:蚂蚁去南极北极,环绕地球,这夸张的手法,表现蚂蚁的勇敢,虽然现实中蚂蚁不可能做到,但孩子会这样想象。这种敢想敢说的语言,正是儿童诗天真烂漫的写照——在孩子心中,万物皆有可能。成人眼中的不可能,却映照出孩子对小生物的无限钦佩与喜爱,这或许正是李宛霖对未来探索梦想的萌芽。

她写《小猴邮自己》:小猴子/跑出动物园/穿过大马路/跑进小邮局/你要邮什么/我要邮自己/城市太吵闹/森林多美丽/给我贴张大邮票/把我邮回森林里。《小猴邮自己》是李宛霖又一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诗,在小作者眼里这是一只具备了人类情感的猴子,她用拟人手法表达了饱满的情感:诗中借小猴子想要逃离城市喧嚣、回归森林的愿望,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贴近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的趣味。小猴子“邮自己”的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了儿童诗的创造性想象。这种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新奇,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

她对《空气》的认识: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空气/他整天跟着我/像一只小尾巴。她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皆成意象。无形无色的空气,在她眼中成了真实的小尾巴,这种具象化的想象,凸显了儿童诗的无限魅力与创造力。

儿童诗具有显著的特点: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富有童趣。同时,它贴近儿童生活,运用儿童生动活泼的语言,放飞儿童的想象,触摸儿童的心灵。

儿童的诗歌,具备了很好的教育价值。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帮助儿童感知周围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诗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满足审美需求,同时能启人心智、润泽心灵。解读她创作的一些儿童诗后,我对儿童写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写诗,希望自己借助工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带着孩子们“说”诗。让诗歌成为滋养儿童心灵的工具,让文学真正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闻香而来      陈敢清 摄
一树的乡愁

□ 林小兵

暮春黄昏,我漫步在前山河畔。不经意间,河堤转角处一树细碎的粉紫撞入眼帘。暗褐色的枝丫间,密密麻麻的小花粉紫相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芬芳直扑鼻尖。噢,这不正是久违的苦楝树开花了嘛!

印象中,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得到苦楝树。而眼前这棵在周边一众亚热带乔木中略显另类的苦楝,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粤西乡村的春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苦楝树是故乡最寻常的树种。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内外、田间地头的阡陌路边,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每到清明时节,村前村后的苦楝花便次第绽放。此时的苦楝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细小的花朵集聚成伞状的圆锥形花序,五枚椭圆形花瓣白里透紫,黄色花蕊点缀其间。远望去,满树繁花如烟似雪,煞是美丽动人;近观时,细碎花朵则如繁星点点,精致而又可爱。微风拂过,楝枝摇曳,香气便深深浅浅,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苦楝树似乎生来便带着几分“苦”相。它貌不惊人不说,那黑褐色的枝干盘曲粗糙,既无挺拔之姿,亦无柔美之态。尤其是苦楝的根、叶、皮和果,都是让人为之皱眉的苦涩,连鸟儿也不敢轻易啄食。那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对着苦楝树叹息:“这日子啊,怎么过得像苦楝一样!”在那物资匮乏的岁月,人们普遍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苦楝树竟成了艰辛生活的见证者。

可正是这备受嫌弃的苦楝树,却在无意间成了乡亲们生活的好帮手。它生长迅速,纹理美观,结实防虫,是制作家具的上佳材料。村里不少人家的床榻、柜橱、桌椅,都取材于它。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用苦楝木为我打造的那张书桌。

那时父亲的主业是渔民,出海捕鱼之余,他靠着日常自学和摸索,竟渐渐掌握了木匠的技能。经过伐木、晾干,到切割、拼接、抛光等一系列工序,父亲精心雕琢,居然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张书柜书桌一体化的“作品”。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简直是惊艳般地存在!这张自制书桌,承载着父亲对子女读书学习的期许,陪伴我和大哥度过了十多个寒窗苦读的春秋。

作为农家孩子,与苦楝树的欢乐回忆数也数不清。记得那时候经常去放牛,与村里的小伙伴把牛赶到草地后,便迫不及待地玩开了。田埂上那棵大苦楝树成了天然的乐园,皲裂的树皮是最好的攀援梯,我们像猴子似的窜到树上去,比谁爬得更高。但苦楝树那苦涩的汁液已经污染了衣服,需反复搓洗后才能褪去,为此,我没少挨过母亲的“嗔怪”。那些日子里,苦楝花浓郁的香气夹杂着新鲜牛粪的独特味道,氤氲在故乡春日的晨昏,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永难磨灭的一部分。

苦楝树似乎浑身是宝。每到四月,苦楝花开,香气袭人,母亲说它可以驱虫、止痒。我们就采摘新鲜的苦楝花,阴干后放在墙角或门旁,用以驱赶蚂蚁、蟑螂等。我们还会将苦楝花捣碎放入容器中,加清水浸泡一夜,过滤后把水喷洒在室外,用以驱赶蚊虫。

苦楝树的果实苦楝子,也是童年欢乐的一大来源。苦楝花一开完,树上便很快结上了苦楝子。在那物质尚不丰盈的年代,那青绿色、表面光滑的苦楝子便成了我们的“玩具”。我们用它作为“下棋”或“摆阵”游戏的道具,或者直接把它当作子弹,进行打靶、射击等娱乐方式。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中,苦楝花是春天的最后一抹绚烂,它的凋谢,预示着春天的结束。民间谚语“桃花开,杏花败,楝树花开抽蒜薹”,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花卉的开放顺序,也体现了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凝结着农人在农业生产中的智慧与经验。苦楝花开过后,炎热的夏季就会到来,关于春天的全部念想,只能留待来年了。

有趣的是,“苦楝”与“苦恋”刚好谐音。在传统文化中,苦楝因此被赋予了爱情的寓意,象征着苦苦相恋、无法圆满的情感,常被用来寄托对远方的牵挂,当然也象征着一种坚贞的守望。就像眼前这株生长在都市里的苦楝树,即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依然遵循四时节气,在春天里如约发芽、开花、结果。

暮色渐浓,几片迟落的苦楝花轻轻飘落在我的双肩。此刻恍然醒悟,苦楝从来都不是伤春的注脚,它只是从容地站在季节的更迭处,以花开花谢丈量着寸寸光阴。它不求被人铭记,只在春来时尽情绽放。当匆匆赶路的游子偶然驻足,便会惊觉,这一树粉紫,早已替岁月记下了所有无声的离别,那缕萦绕心头的幽香,正是故乡寄来的绵长思念……

另一种世界

□ 衡夏尔

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海鸥

降临在渤海沿岸

上午的时候,在人造海滩边上

扯着嗓子叫

下午就远离人类

顺着风

与海浪

做飘行的游戏

新年的第三天

六万个人

穿着羽绒服

站在灰白色的岸边

他们看不见远方

就在近处

与自己的孩子游戏

迷雾中

一群海鸥

像五线谱上的音符飘过

它们不在乎

人类在想什么

只在乎

每年的这个时候

来到这里

就有食物

对于海鸥

地球是另一个世界

由海洋与风组成

它们知道要去往哪里

舞动的法多与飞翔的魔女

□ 桑 子

第35届澳门艺术节的主题关乎“成长”。从少年Pi伴虎海上艰难漂流,到青年光绪跃跃欲试“维新”;从粤剧演绎尝试“青春化”,到中乐团重编戏曲经典;从舞者唤醒法多沉睡的生命力,到音乐剧重燃小魔女修行之旅——对“成长”多重寓意的探索。

这里,聊聊葡萄牙《击舞法多》和日本音乐剧《魔女宅急便》。毗邻澳门,法多音乐会听过多次,但以舞蹈作主打的“法多”,还是首度见识。舞台上,先后出现4位乐手、4位舞者,还有一位歌舞并举的歌手。乐手手中仅有吉他,而舞者以整个身躯(特别是脚步动作)作打击乐器,与吉他旋律、法多歌声一起构建和声,圆融一个戏剧世界。

这就是“踢踏法多”,失传多年的法多舞蹈,不似西班牙弗拉明戈般性感撩拂、决绝刚烈,也不如巴西桑巴明艳动人、活泼轻快,一色缁衣舞者宛若笨拙习舞的木偶或蹒跚比划的小机器人儿,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于舞台间,但每一个脚步敲击、每一段步法摆布、每一声鼓点模拟,同为击掌踏脚,却与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相异,或真是传统法多的“舞”模样?

葡萄牙当代编舞家祖拿斯与兰德复兴上个世纪初即已失传的法多舞蹈,再现昔时街头巷尾、酒馆码头,人们随着歌声舞之蹈之的场面,法多的“古早”意味,因了这声声击掌踏脚而呼之欲出。当然已不可能完全忠实地再现,但如此“踢踏法多”,观众是全然接受的,舞台上下贯穿始终的热烈互动,是明证;散场后踊跃的买碟人流,也是明证。

“法多”被视为葡萄牙国乐,起源于里斯本,歌词大都述说航海的艰辛、船员对爱人的思恋、女人们操持生活的困顿不易,曲调悲戚、哀婉、悠长。法多歌后阿玛丽亚曾在20世纪中期大放异彩,将法多的世界声誉推至巅峰。

尽管早已知悉日语原版音乐剧《魔女宅急便》在澳门大受欢迎,连演4场一票难求,但开演前在剧场大厅见到人头攒动的候场观众时,还是暗自感喟“快递小姐姐”Kiki带来的魔力:各年龄段的女子都在效仿Kiki形象,大大的红蝴蝶发箍,宽宽的黑蓬裙,软软的平跟红皮鞋;还有不少小姑娘举着手机轻轻播放久石让的《看得见海的街道》……

珠玉在前啊,音乐剧何以“突围”?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角野荣子在1985-2008年间创作小说《魔女宅急便》系列6作,被誉“饱含无法言喻的温暖与热忱,充满令人惊奇的魅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其中第一作,早在1989年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成动画电影,宫崎骏执导,背景设定充满欧洲风情,以小魔女Kiki的故事描绘青春期女孩希望独立时所面临的困境。久石让配乐,21首曲子中以《看得见海的街道》最为经典,用轻巧的提琴来表现Kiki的可爱,节奏轻快好似海风轻拂。两位大师功力初现端倪,影片风靡全球至今不衰。

据称澳门这轮演出,是日语原版音乐剧《魔女宅急便》首次走出日本。整场看完,感觉虽没有可以流行传唱的桥段,剧情倒也耐看,因为它在讨巧地、忠实地复原宫崎骏动画,人物造型如出一辙,欧化背景同为一框,飞行特效也在努力模拟天马行空。

该版由音乐剧制作人岸本功喜、小岛良太在2017年推出,依旧是从小魔女Kiki年满13岁后按照魔女传统独自离家一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开始讲起。带着黑猫吉吉、飞到海边小镇克里克落脚、以飞行魔力开设快递服务、因不擅交际和魔力衰退而陷入低谷、得到面包店老板娘和女画家的温暖支持、勇敢直面迷茫重拾自信——确实都是原著第一作的故事,确实都在致敬宫崎骏动画,但在音乐剧里,小魔女Kiki的成长之旅骤然提速:

原著第四作,Kiki17岁,明白了自己喜欢酷爱飞行的小男生蜻蜓,恋情徐徐展开,甜蜜又烦恼。

原著第五作,Kiki19岁,开始听不懂黑猫吉吉在说啥了,扫帚的飞天魔法忽然消失殆半,蜻蜓异地忙于课业甚少见面……

所以,忙不迭地让13岁的Kiki拥有了好几年以后的“爱情”,音乐剧是否也因此有了几分喜剧效果?Kiki娘亲在Kiki离家前穿上魔女黑袍时告诫女儿:不要对外表过分在意,心灵才是最重要的。也许真正读懂这句话,真正找到自己的“里子”,音乐剧小魔女才会飞翔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吧?

家乡的桐花(组诗)

□ 韦学锋

家乡的桐花

小时候,老家的房前屋后

都种着桐树

春天的桐花铺天盖地

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香味

在开满桐花的树下

我看见的不仅是紫红或雪白的桐花

而是心灵美的盛宴

乡村的美,乡邻的美

桐花凋零时,也处处都美

只是儿时的我

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故乡的春夏秋冬

随记忆一页页翻开

给我带来万千的思绪

晚霞

每当我站在海边

眺望远方的晚霞

如梦如幻的色彩

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晚霞如织锦般绚烂

将天际染成了橘红色

层层叠叠像海浪般涌动

映照着大地

给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仿佛能洗净人们心中的尘埃

我站在晚霞下

仿佛感受到时间在流转

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刻

带给人们温暖与希望

芦花

芦花轻舞在秋风中

摇曳着那抹淡雅的梦

江河畔

它们的身影

是大自然赋予的最美风景

阳光下

芦花闪耀着金光

像是大地上的点点繁星

每一朵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温情

风吹过

芦花低声吟唱

那是岁月的歌

是时光的低语

它们摇曳着

似乎在召唤

召唤着我们走进那宁静的画卷

愿你能在芦花的陪伴下,

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愿芦花的歌声

永远回荡在

心灵深处的那片自由天空。

治 愈

□ 彭 健

大病小恙不堪吁,铢积寸累忽尔与。

宁忍脉滞脏腑瘀?安舒一气问律吕。

天使婉娩温黁句,翛然爽朗获治愈。

疗疾兼心理体躯,惟药物堪解几许?

患病常易生焦虑,如影随形复抑郁。

爱心盛开秋冬菊,好语似夏赏红蕖。

表情肢体亦堪语,殊途同义通款曲。

微笑和蔼肺肝煦,兰花指凝妙殊趣。

颔首会意希望趋,清波流盼开心绪。

蹀躞快步有急需,委屈不喧涵气宇。

心理障碍及时祛,病体痊愈早期预。

天使本身就是医,颦笑之间灵药寓。

同情铅泪动襟裾,共情如槐三春雨。

真诚揄扬灵爽掬,慈悲直恁万象豫。

医者父母心重誉,照护身心媲云腴。

愁眉病容转睢盱,庞飞霞光千百缕。

文字:毛岸琴 林小兵 衡夏尔 桑 子 韦学锋 彭 健 图片:陈敢清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