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AI|珠海牢记嘱托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

7月1日,我省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正式施行,标志着广东在海洋经济法治化建设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南海之滨,蓝色潮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正加速落地铺展为“海上新广东”的壮美画卷。

6月26日上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近年来广东围绕海洋经济所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一场会议。

在“海上新广东”建设蓝图中,珠海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1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珠海调研,要求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近日,省长王伟中到珠海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向海图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百岛之市”珠海将9348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揽入怀中——相当于5.5个陆地面积的海洋面积,成为这座城向海而兴的天赋异禀。

珠海将牢记嘱托,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书写向海图强新传奇。

珠海的海是“产业蓝海”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增长5.7%。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规上企业产值约163亿元,同比增长4.1%。海洋新能源不断丰富,海上风电发电量13.6亿度,同比增长18.3%。

闪光的数字背后,涌动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 。 本报记者 张洲 通讯员 李浩玮 摄

在这幅蔚蓝色的发展蓝图上,全市各区全力发展海洋经济——香洲区稳步推进全国首个省市共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蓝色智脑”加速孕育;金湾区“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谋划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超6万亩,开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蚝类种质资源库”;斗门区聚焦河口渔业,“斗门鳗鱼”“斗门笋壳鱼”“白蕉海鲈”等特色品牌集群落地;高新区专注海洋科技创新,在南方海洋实验室里,深海奥秘被逐一破解,海洋智能装备惊艳全球;万山区将海岛变成“双面绣”——既培育金鲳鱼群游弋的蓝色牧场,又打造山海相连的旅游胜地,探索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经开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个海上“巨无霸”“钢铁侠”在这里锻造成型……

2024年7月30日,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蓝色经济与低空经济奏起甜蜜的交响曲——2024年,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唐家港物流运营基地、数字调度中心、桂山岛低空运营中心建成投用,医疗物资、包裹快递、新鲜海货实现陆岛半小时直达。

以建设“海上新广东”主舞台为目标,珠海正以谋划建设全国首个离岸海上高新区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新区、万山区、经开区等片区海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一带贯通、双核引领、全域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珠海的海是“科创智海”

当创新基因注入海洋血脉,这片蔚蓝就注定要上演新的传奇。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劈波斩浪,如同搭载AI大脑的智慧方舟;“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如九天之眼,织就海洋监测的天网;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以万吨之力擎起海上平台,守护大湾区能源根脉;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珠海试运行成功,开启将取之不尽海水变成用之不竭能源的无限可能;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一次性投用成功,为我国端牢能源饭碗、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2024年9月19日,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桂山海上风电场落成。朱文 摄

在万山群岛的蔚蓝赛场,全球最大无人船测试场正上演科技竞速。这里不仅有5G专网为智能装备护航,更孕育着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这个可水面水下自由切换的海洋“新物种”,见证了我国海洋智能装备从技术追赶到创新领航的跨越。

2024年8月30日,金湾绿能港—世界最大LNG储罐完工投用。 本报记者 张洲 通讯员 保数芬 摄

一个个“首创”“第一”,助力珠海构建起海洋科创的“超级矩阵”:140家涉海高新企业如同繁星闪烁,60个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创新灯塔。当AG600水陆两栖飞机掠过浪尖,当“湾区伶仃”号深远海养殖工船开启渔旅融合新模式,这些大国重器就是珠海递给世界的蓝色名片。

珠海的海是“丰收之海”

波澜壮阔的伶仃洋,正见证着一场“养殖革命”——“澎湖号”“格盛1号”“伶仃牧场”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动人的海上牧歌,推动珠海海域养殖产量以近乎“翻倍”的速度增长。

格盛1号养殖牧场。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以海产“粮”,划洋为“仓”。2024年,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相当于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截至今年6月,珠海总体养殖水体规模突破120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重力式网箱365口,“蓝色粮仓”不断夯实。

5月28日,我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在万山隘洲海域投产,标志着珠海深远海养殖迈入“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新阶段,也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珠海方案”。

2025年5月28日,国内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投产。本报记者 梁冠贤 摄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我国首台“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一个个“首台”“首创”,镌刻着珠海在海洋牧场装备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2023年7月24日,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仅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就参与设计了38台(套)。

海洋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随着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生根,海鲈等百亿级产业链正向纵深发展。

珠海的海是“蓝天碧海”

可爱的白色精灵跃出水面,在半空划出美丽弧线……如今,在珠江口海域,“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成了“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最喜爱的“合影搭子”。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坚定信守“大桥开通,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成就了大桥和中华白海豚彼此守望的美景。

作为现存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珠海海域已繁衍超2000个家族成员——它们用优雅的弧线,为珠海海洋生态保护写下最美注脚。

当淇澳岛500公顷红树林在潮汐中舒展枝干,这个广东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正在创造绿色奇迹。近年来,珠海大力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约500公顷,全市红树林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

外伶仃岛。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海岛,如同碧玉盘上的珍珠。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颁布实施我国首部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海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

目前,珠海10个有居民海岛已实现垃圾污水100%无害化处理,海岛森林覆盖率上升至65%,4座海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这些海岛不仅风景秀丽、生态优美,还是珠海旅游的重要增长点。今年“五一”假期,万山群岛游客量创历史新高,接待上岛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70.55%。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收入超640亿元,同比增长21.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座“百岛之市”得到完美诠释。

0 1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以修正总吨计的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9.6%;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0 2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2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7.8亿元。

0 3
珠海经济“海量”十足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4%、40.4%和57.2%。

长桥卧波,气贯长虹

港珠澳大桥。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 1万亿元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至2024年12月,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1万亿元。

■ 1亿辆次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以来,截至2025年4月27日16时,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1亿辆次。

■ 2000亿元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开通以来,截至2025年6月,经大桥口岸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出口累计突破2000亿元。

■ 100万辆次

截至6月28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车北上”数量已突破100万辆次,刷新政策实施以来突破100万辆次的最快纪录。

文字:特报智AI团队 图片:张洲 通讯员 李浩玮 李建束 通讯员 保数芬 梁冠贤 朱文 视频:特报智AI团队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智AI|珠海牢记嘱托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

7月1日,我省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正式施行,标志着广东在海洋经济法治化建设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南海之滨,蓝色潮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正加速落地铺展为“海上新广东”的壮美画卷。

6月26日上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近年来广东围绕海洋经济所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一场会议。

在“海上新广东”建设蓝图中,珠海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1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珠海调研,要求做好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近日,省长王伟中到珠海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向海图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百岛之市”珠海将9348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揽入怀中——相当于5.5个陆地面积的海洋面积,成为这座城向海而兴的天赋异禀。

珠海将牢记嘱托,打造“海上新广东”主舞台,书写向海图强新传奇。

珠海的海是“产业蓝海”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增长5.7%。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规上企业产值约163亿元,同比增长4.1%。海洋新能源不断丰富,海上风电发电量13.6亿度,同比增长18.3%。

闪光的数字背后,涌动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 。 本报记者 张洲 通讯员 李浩玮 摄

在这幅蔚蓝色的发展蓝图上,全市各区全力发展海洋经济——香洲区稳步推进全国首个省市共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蓝色智脑”加速孕育;金湾区“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谋划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超6万亩,开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蚝类种质资源库”;斗门区聚焦河口渔业,“斗门鳗鱼”“斗门笋壳鱼”“白蕉海鲈”等特色品牌集群落地;高新区专注海洋科技创新,在南方海洋实验室里,深海奥秘被逐一破解,海洋智能装备惊艳全球;万山区将海岛变成“双面绣”——既培育金鲳鱼群游弋的蓝色牧场,又打造山海相连的旅游胜地,探索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经开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个个海上“巨无霸”“钢铁侠”在这里锻造成型……

2024年7月30日,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蓝色经济与低空经济奏起甜蜜的交响曲——2024年,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唐家港物流运营基地、数字调度中心、桂山岛低空运营中心建成投用,医疗物资、包裹快递、新鲜海货实现陆岛半小时直达。

以建设“海上新广东”主舞台为目标,珠海正以谋划建设全国首个离岸海上高新区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新区、万山区、经开区等片区海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一带贯通、双核引领、全域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珠海的海是“科创智海”

当创新基因注入海洋血脉,这片蔚蓝就注定要上演新的传奇。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劈波斩浪,如同搭载AI大脑的智慧方舟;“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如九天之眼,织就海洋监测的天网;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以万吨之力擎起海上平台,守护大湾区能源根脉;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珠海试运行成功,开启将取之不尽海水变成用之不竭能源的无限可能;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一次性投用成功,为我国端牢能源饭碗、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2024年9月19日,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桂山海上风电场落成。朱文 摄

在万山群岛的蔚蓝赛场,全球最大无人船测试场正上演科技竞速。这里不仅有5G专网为智能装备护航,更孕育着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这个可水面水下自由切换的海洋“新物种”,见证了我国海洋智能装备从技术追赶到创新领航的跨越。

2024年8月30日,金湾绿能港—世界最大LNG储罐完工投用。 本报记者 张洲 通讯员 保数芬 摄

一个个“首创”“第一”,助力珠海构建起海洋科创的“超级矩阵”:140家涉海高新企业如同繁星闪烁,60个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创新灯塔。当AG600水陆两栖飞机掠过浪尖,当“湾区伶仃”号深远海养殖工船开启渔旅融合新模式,这些大国重器就是珠海递给世界的蓝色名片。

珠海的海是“丰收之海”

波澜壮阔的伶仃洋,正见证着一场“养殖革命”——“澎湖号”“格盛1号”“伶仃牧场”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动人的海上牧歌,推动珠海海域养殖产量以近乎“翻倍”的速度增长。

格盛1号养殖牧场。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以海产“粮”,划洋为“仓”。2024年,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相当于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的农业生产能力。截至今年6月,珠海总体养殖水体规模突破120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重力式网箱365口,“蓝色粮仓”不断夯实。

5月28日,我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在万山隘洲海域投产,标志着珠海深远海养殖迈入“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新阶段,也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珠海方案”。

2025年5月28日,国内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在珠海建成投产。本报记者 梁冠贤 摄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我国首台“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一个个“首台”“首创”,镌刻着珠海在海洋牧场装备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2023年7月24日,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仅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就参与设计了38台(套)。

海洋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随着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生根,海鲈等百亿级产业链正向纵深发展。

珠海的海是“蓝天碧海”

可爱的白色精灵跃出水面,在半空划出美丽弧线……如今,在珠江口海域,“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成了“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最喜爱的“合影搭子”。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坚定信守“大桥开通,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成就了大桥和中华白海豚彼此守望的美景。

作为现存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珠海海域已繁衍超2000个家族成员——它们用优雅的弧线,为珠海海洋生态保护写下最美注脚。

当淇澳岛500公顷红树林在潮汐中舒展枝干,这个广东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正在创造绿色奇迹。近年来,珠海大力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约500公顷,全市红树林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

外伶仃岛。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海岛,如同碧玉盘上的珍珠。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颁布实施我国首部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海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地级市。

目前,珠海10个有居民海岛已实现垃圾污水100%无害化处理,海岛森林覆盖率上升至65%,4座海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这些海岛不仅风景秀丽、生态优美,还是珠海旅游的重要增长点。今年“五一”假期,万山群岛游客量创历史新高,接待上岛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70.55%。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收入超640亿元,同比增长21.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座“百岛之市”得到完美诠释。

0 1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以修正总吨计的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9.6%;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0 2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2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7.8亿元。

0 3
珠海经济“海量”十足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4%、40.4%和57.2%。

长桥卧波,气贯长虹

港珠澳大桥。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 1万亿元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至2024年12月,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1万亿元。

■ 1亿辆次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以来,截至2025年4月27日16时,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1亿辆次。

■ 2000亿元

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开通以来,截至2025年6月,经大桥口岸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出口累计突破2000亿元。

■ 100万辆次

截至6月28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车北上”数量已突破100万辆次,刷新政策实施以来突破100万辆次的最快纪录。

文字:特报智AI团队 图片:张洲 通讯员 李浩玮 李建束 通讯员 保数芬 梁冠贤 朱文 视频:特报智AI团队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