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护心,广医一院横琴医院精准治疗守护房颤患者“心”健康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房颤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心脏炸弹",让无数患者在心悸与卒中阴影中挣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爱兰带领团队通过"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为房颤患者开辟出标本兼治的新路径。

从45岁高管术后重返职场,到86岁老人摆脱抗凝药桎梏独立生活;从年轻博士生重返科研岗位,到高龄患者成功规避中风威胁……陈爱兰主任带领团队将前沿的房颤治疗技术带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众多患者带来“心”希望,让曾经失控的心跳重归稳健节律!

“南山名医”名片

从反复发作到重获“心”生

45岁的企业高管黄先生(化名)因长期工作压力大、肥胖且患有夜间低氧血症,他饱受阵发性房颤折磨,曾在外院接受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去年,黄先生慕名而来找到了陈爱兰主任求医问诊。

“黄先生的病例很典型,第一次射频消融术后,黄先生的房颤发作频率有所降低,但仍有反复。考虑到他工作压力大、肥胖且患有夜间低氧血症,我们决定进行第二次射频消融,并同步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以降低卒中风险。”陈爱兰回忆道,在详细评估后,陈爱兰主任为其制定了“两次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术中,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精准定位异常电位,消融导管高效阻断病灶;随后,一枚伞状封堵器经股静脉植入左心耳,彻底阻隔血栓形成的路径。

术中造影显示黄先生的左心耳封堵效果良好。尽管凌晨仍有短暂房颤发作(约100次/分钟),但发作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房颤治疗需‘标本兼治’,技术手段之外,患者自身诱因的管理同样关键。”陈爱兰指出。她为黄先生开具了“生活处方”:减重、夜间佩戴呼吸机改善低氧血症、调整工作节奏,并备有复律药物可达龙应对突发状况。如今,黄先生的发作频率与时长显著减少,“心跳失控”的阴影逐渐淡去。

类似的案例在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并不少见。86岁的老人曾因房颤长期服用抗凝药,却因意外跌倒导致股骨头骨折并严重失血,一度命悬一线。接受左心耳封堵术后,老人不仅摆脱了抗凝药依赖,更重获独立生活能力。“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陈爱兰主任感慨道。

80岁的李奶奶因房颤合并高卒中风险,在陈爱兰主任的建议下接受了左心耳封堵术,成功规避了中风威胁;年轻博士生小张因窦性心动过速,在药物干预下重返科研岗位……这些真实故事,折射出精准医疗的力量,也见证了陈爱兰团队在房颤治疗领域的深厚功底。

陈爱兰主任为患者看诊

双管齐下破解房颤难题

陈爱兰团队的核心武器,是“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两种技术,如同房颤治疗的“双刃剑”,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选择。

射频消融术,被誉为心律失常治疗的“金标准”。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利用三维标测系统精准定位异常电位,以射频能量消融病变组织,从而恢复正常心律。该技术适应症广泛,包括阵发性房颤、室上速、房扑等。全球范围内,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达80%-90%,且恢复周期短,中青年患者术后次日即可出院,老年患者也仅需观察1-2天。

左心耳封堵术,则是针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黑科技”。房颤时,左心耳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便可能引发中风。左心耳封堵术通过经股静脉植入封堵器,封堵血栓形成源头,手术时间仅约1小时,成功率却高达98%以上。该技术能降低90%的卒中风险,为高出血风险、卒中史或抗凝禁忌患者带来了福音。

陈爱兰团队在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已常规开展这两项技术,并依托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血管内超声等先进设备,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

科学管理远离房颤威胁

针对房颤高发人群,陈爱兰主任给出了三大建议,助力患者科学管理病情。

控诱因:减轻工作压力、保持健康体重、避免剧烈运动是关键。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也是预防房颤发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夜间低氧血症患者,建议使用呼吸机或制氧机,以改善睡眠质量。

强监测: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重要措施。患者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速就医:房颤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此时应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急诊。切勿在家中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全面接管单位,广医一院横琴医院正逐步成为区域心血管诊疗的高地。陈爱兰团队去年开始定期在横琴出诊,吸引了珠海、深圳、河源乃至澳门的患者跨城求医。

“横琴医院已经具备了开展全面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能力,包括复杂心律失常消融、急诊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等。”陈爱兰主任介绍道,“我们配备了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血管内超声等先进设备,确保手术精准、安全。”

未来,陈爱兰团队将通过制定肥胖房颤患者减重干预方案,从源头降低房颤发病率;建立澳门患者跨境医疗绿色通道,方便澳门居民就医;完善横琴房颤患者随访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我们的目标,是让横琴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广州本部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陈爱兰主任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从广州到横琴,陈爱兰团队正以“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房颤防治网络,为区域心血管疾病治疗树立新标杆。

文字:王晓君 图片:朱文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
微信
朋友圈
以心护心,广医一院横琴医院精准治疗守护房颤患者“心”健康
观海融媒 2025-07-02 17:08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房颤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心脏炸弹",让无数患者在心悸与卒中阴影中挣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爱兰带领团队通过"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为房颤患者开辟出标本兼治的新路径。

从45岁高管术后重返职场,到86岁老人摆脱抗凝药桎梏独立生活;从年轻博士生重返科研岗位,到高龄患者成功规避中风威胁……陈爱兰主任带领团队将前沿的房颤治疗技术带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众多患者带来“心”希望,让曾经失控的心跳重归稳健节律!

“南山名医”名片

从反复发作到重获“心”生

45岁的企业高管黄先生(化名)因长期工作压力大、肥胖且患有夜间低氧血症,他饱受阵发性房颤折磨,曾在外院接受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去年,黄先生慕名而来找到了陈爱兰主任求医问诊。

“黄先生的病例很典型,第一次射频消融术后,黄先生的房颤发作频率有所降低,但仍有反复。考虑到他工作压力大、肥胖且患有夜间低氧血症,我们决定进行第二次射频消融,并同步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以降低卒中风险。”陈爱兰回忆道,在详细评估后,陈爱兰主任为其制定了“两次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术中,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精准定位异常电位,消融导管高效阻断病灶;随后,一枚伞状封堵器经股静脉植入左心耳,彻底阻隔血栓形成的路径。

术中造影显示黄先生的左心耳封堵效果良好。尽管凌晨仍有短暂房颤发作(约100次/分钟),但发作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房颤治疗需‘标本兼治’,技术手段之外,患者自身诱因的管理同样关键。”陈爱兰指出。她为黄先生开具了“生活处方”:减重、夜间佩戴呼吸机改善低氧血症、调整工作节奏,并备有复律药物可达龙应对突发状况。如今,黄先生的发作频率与时长显著减少,“心跳失控”的阴影逐渐淡去。

类似的案例在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并不少见。86岁的老人曾因房颤长期服用抗凝药,却因意外跌倒导致股骨头骨折并严重失血,一度命悬一线。接受左心耳封堵术后,老人不仅摆脱了抗凝药依赖,更重获独立生活能力。“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陈爱兰主任感慨道。

80岁的李奶奶因房颤合并高卒中风险,在陈爱兰主任的建议下接受了左心耳封堵术,成功规避了中风威胁;年轻博士生小张因窦性心动过速,在药物干预下重返科研岗位……这些真实故事,折射出精准医疗的力量,也见证了陈爱兰团队在房颤治疗领域的深厚功底。

陈爱兰主任为患者看诊

双管齐下破解房颤难题

陈爱兰团队的核心武器,是“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两种技术,如同房颤治疗的“双刃剑”,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选择。

射频消融术,被誉为心律失常治疗的“金标准”。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利用三维标测系统精准定位异常电位,以射频能量消融病变组织,从而恢复正常心律。该技术适应症广泛,包括阵发性房颤、室上速、房扑等。全球范围内,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达80%-90%,且恢复周期短,中青年患者术后次日即可出院,老年患者也仅需观察1-2天。

左心耳封堵术,则是针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黑科技”。房颤时,左心耳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便可能引发中风。左心耳封堵术通过经股静脉植入封堵器,封堵血栓形成源头,手术时间仅约1小时,成功率却高达98%以上。该技术能降低90%的卒中风险,为高出血风险、卒中史或抗凝禁忌患者带来了福音。

陈爱兰团队在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已常规开展这两项技术,并依托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血管内超声等先进设备,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

科学管理远离房颤威胁

针对房颤高发人群,陈爱兰主任给出了三大建议,助力患者科学管理病情。

控诱因:减轻工作压力、保持健康体重、避免剧烈运动是关键。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也是预防房颤发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夜间低氧血症患者,建议使用呼吸机或制氧机,以改善睡眠质量。

强监测: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重要措施。患者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速就医:房颤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此时应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急诊。切勿在家中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全面接管单位,广医一院横琴医院正逐步成为区域心血管诊疗的高地。陈爱兰团队去年开始定期在横琴出诊,吸引了珠海、深圳、河源乃至澳门的患者跨城求医。

“横琴医院已经具备了开展全面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能力,包括复杂心律失常消融、急诊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等。”陈爱兰主任介绍道,“我们配备了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血管内超声等先进设备,确保手术精准、安全。”

未来,陈爱兰团队将通过制定肥胖房颤患者减重干预方案,从源头降低房颤发病率;建立澳门患者跨境医疗绿色通道,方便澳门居民就医;完善横琴房颤患者随访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我们的目标,是让横琴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广州本部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陈爱兰主任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从广州到横琴,陈爱兰团队正以“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房颤防治网络,为区域心血管疾病治疗树立新标杆。

文字:王晓君 图片:朱文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