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 军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晋书》这段描写,给嵇康与《广陵散》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随后的《太平广记》又有离奇加工,把“古人”换作了幽灵。“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作为一支流传在古时广陵地区的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行刺的故事。对此,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和东汉蔡邕的《琴操》均有记载,但有所不同。《史记》所言聂政是为严仲子报仇行刺韩相侠累,《琴操》则改作其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依《琴操》描述,当年聂父为韩王铸剑,逾期不能交,为韩王所杀。聂政立志替父报仇。因韩王好听古琴,遂进山拜师学艺,十年学成;为防止被人识破身份,再毁容貌——以漆涂面颊,用石头砸掉牙齿,甚至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之后,他潜入京城,每日在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很快为韩王获知,就宣他进宫献艺。聂政窃喜,藏匕首于琴腹。大殿之上,待韩王和群臣都沉醉于他的琴曲之际,突然拔出匕首,刺死韩王。大仇已报,聂政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容,自刎而死。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全曲共有45个乐段,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描述则更为详细,《广陵散》全曲共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相当于一出大戏的“重场戏”,表现了聂政从悲痛到愤慨的感情发展,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我不懂古琴,但多年前有幸在北京长安剧场,听过古琴大师龚一演奏此曲。因知道《广陵散》的由来,故觉其声悲怆而激越,对烈士的景仰之情闻之油然而生。但那一刻,我想起了不是聂政,而是嵇康。我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曲《广陵散》是因嵇康而闻名天下。《晋书》载: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在高高的断头台上,一个将死之人,看看太阳的影子,觉得离人头落地还要等上一时半刻,便索要一台琴,再为大众奏上一曲《广陵散》。日影斜,曲亦终,从容赴死,这是多大的气魄!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也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散官即有官名而无职事,但照样享受俸禄。所谓中散大夫,也就是对朝政发表一些建言和议论。但是,即使是这种闲差,嵇康也不想干,之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当然他的隐居与辞官,主要还是不满司马氏集团的统治,他的立场和感情依旧是坚定站在曹魏一边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有载: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陈寅恪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竹林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遂成“竹林七贤”。但这一观点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竹林是真实存在的,就位于嵇康山阳的寓所附近。还有人专门作过考察,说那一带确实有过竹子。不过,我倒觉得所谓的竹林,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指代称谓,或者说“竹林”只存在于嵇康等七子的心中。作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七子中虽思想倾向有别,但某种程度上还是继承了老庄之学,作品仍具建安风骨,只不过对时政的抨击大多采取了隐晦迂回的手法。而其中能够直抒胸臆的,唯有嵇康。
在所谓“竹林七贤”中,我最喜爱和尊敬的人,就是嵇康。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今天要作这幅画的理由。
第一,嵇康是一位江湖中人。他不满司马昭治下的政治局面,历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拒绝入仕,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铁匠。他鄙视乌烟瘴气的庙堂,在自己的“竹林”里活得潇洒;
第二,他是一位性情中人。身处浊世,但不颓废。他能寄情于自然,放浪形骸;打铁为生,工诗善文,琴瑟相伴;
第三,嵇康还是一位血性之人。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举荐他做官时,他深感受到侮辱,毅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所以,行将就戮之际,还要弹上一曲《广陵散》!
大学时代就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如今再读,还是禁不住拍案叫绝,引为知音。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七不堪”“二不可”,宏论滔滔、一气呵成,不容对方置喙。
嵇康的笔下,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一,是山涛企图把他拉上的官道——“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另一条,是他自己开辟的歧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两两相比,泾渭分明——“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嵇康的回答是如此果决。但是嵇康没有想到,文中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贯主张相呼应,竟引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是以所谓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嵇康这篇文章,等于是发表了和统治集团最后决裂的宣言,他们岂能容忍?
戊戌年春末的这个上午,看着眼前墨迹未干的嵇康,我很悲痛,也感欣慰。因为我从他的眉宇之间,看到那种“龙性谁能驯”的矜持与傲岸,窃以为,中国文人的狂狷应自嵇康始。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刘伶、向秀、阮咸被迫入仕,而王戎、山涛之流则是卖身投靠了。一代骄子就此分崩离析,这才是令人心碎的“广陵绝响”!
《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聂政行刺成功之后再次毁容,是不想连累亲人。但这件事还是被姐姐聂荣获知,遂奔赴韩国都城,赶到陈尸现场,一眼辨出: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围观者大为惊讶,说这个人刺杀了宰相,君王正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弟弟是士为知己者死,他毁容是不想连累我这个姐姐,但是,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聂荣最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文天祥有诗:“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潘军 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长篇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等。

□ 张 鸿
在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的班机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但这家航空公司的空姐真让我惊艳。
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到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位于海拔2400米的高原之上的亚的斯亚贝巴,按当地提格雷语的意思是“新鲜的花朵”,这个城市有80多个不同的民族,说80余种不同的语言,人口近400万。还有“世界春城”的美誉。
下了飞机是早晨7点,所有的店铺都没开,我们要找早餐店。中巴司机把我们拉到了近郊,他们说是近郊,我感觉和城里也差别不大,按我们国内对城市与郊区的感觉来区分的话。这家店,是几个湖南人开的,对于我们一行来自国内的人,他们司空见惯了,懒散得很,好在如此,我们也自由。
近9点,我们的地陪来了,也是一个湖南人,一个从国内来到埃塞俄比亚才3年的小罗姑娘。
小罗很热情,也很好学,她会把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印象、感觉说给我们听。我们一群人与她很聊得来。
小罗来埃塞俄比亚是因为她的丈夫在这儿做项目。她大学毕业后在郴州工作,她丈夫到非洲做工程,后来她生了孩子,婆婆和妈妈身体都不好,她只好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孩子两岁时,她和丈夫商量好让孩子提早上幼儿园,婆婆接送,小姑和其他家人协助带孩子,她来埃塞俄比亚寻找商机,也算是陪着丈夫。
她来到亚的斯亚贝巴后,丈夫租了一小套房子,稍事安顿,她就去找工作,没几天她就找到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做咖啡加工和出口的,当然,出口量很小。她很喜欢这份工作,这引发了她对咖啡的无穷兴趣。
上个月,她辞职了,因为她也学会了一些当地的语言,她准备自己多方考察咖啡园,学会选好的咖啡豆,学习烘焙咖啡豆的技术。希望接下来做自己的咖啡品牌,做那种精品的、小众的咖啡,销售到国内去,估计肯定有人喜欢。如果有市场,那就继续做,如果没有销量,那就当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锻炼锻炼自己。反正陪着老公,每年回国一次看孩子,等老公的项目结束了,就回湖南,去长沙开一家咖啡馆。
当旅行社找到她,希望她来做我们这个团的地陪时,她正准备去有点儿远的耶加雪菲小镇,那里出产的咖啡是埃塞俄比亚精品咖啡的代名词。她一听说是一个文化代表团,就接下来了,结束我们的行程后她就出发去耶加雪菲。
我说那么远,你自己开车?她说:“老公陪着去,其实,在这里还是挺安全的。”
张鸿 女,出版作品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每幅面孔都是一部经书》等,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黄礼孩
艺术带给人的体验及观念改变,有时候是瞬间的事情。一直以来,之所以喜欢澳门艺术节,是因为其间的洞见令我大开眼界。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上,美国剧场“魔术师”杰夫-索贝尔从物质介入食文化的艺术语言,古怪又迷人地打造出荒诞且发人深省的剧场作品《美食》,这一天澳门文化中心黑匣子剧场,艺术家把表演区变换为“魔术宴席”。现场烹饪与剧场表演,这对于不少吃货观众来说是一种票房号召。一些幸运儿为买到舞台上的座位而雀跃不已,他们被安排坐于舞台的三面,除了观众身份,是“食客”,还是“演员”。一开始,索贝尔就给这部分观众摆上碟子、酒杯。之后,在另一拨观众之中随意找人充当侍者。随着艺术行为的展开,索贝尔提供菜谱,将麦克风放在盘子上端来,让“食客”说出酒在味蕾上的体验。“入口时舌尖感知到糖分带来的柔和、圆润”,“如天鹅绒般顺滑,细腻”,“这款酒清瘦但有张力,风味集中,清爽提神”,似乎每个“食客”都能愉快地说出对酒的深情。
索贝尔的“美食”之“美”不止于众人说出个人的体验,即便一份菜单,也充满想象力。索贝尔邀请一位观众朗读菜单,她以女中音来读,那粤语之声居然读出诗歌的嗓音,读出物料原来的腔调,读出吃的欲望。他开始让“食客”点菜,有人点番茄炒饭,有人点烤玉米,有人点水煮活鱼等等,不一而同。拿到“食客”的菜单后,索贝尔飞一般进入“后台厨房”,不费周折就端出各色“菜品”。为了还原食物的来源途径,他甚至当众演绎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到餐桌的过程。这时候,“食客”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状态:有人真吃,有人尝一下,有人仅闻一闻。每个人都有选择“吃与不吃”的权利。“吃”这一行为,当它不是为了饱腹,就变成了精神感受,此刻,众生相就雕刻在“食事”上。显然,这是一场互动性极高的艺术剧场,当索贝尔充当收银员递给“食客”账单时,有“食客”付了钱,有些没有。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盘算着什么。大方的、吝啬的或无感的,都暴露出来。戏剧的隐喻就在瞬间生成:美食态度就是人生态度。
这注定是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演出。餐桌上的光暗下来,只照着疲倦不堪的索贝尔。他端详着从餐桌收回来的“残羹剩饭”,不知道是出于对食物的惋惜,还是太饿了,他突然开始大吃大喝:一瓶又一瓶的红酒被他一饮而尽,一碗又一碗的米饭被他一扫而光;一条又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他用牙撕得鲜血淋漓,他茹毛饮血的食相变得疯狂,似乎可以把什么都吞下,包括手机也被他当成巧克力来咬。他将人类无节制的贪吃推向极致。这毫无意义消遣的一幕与一开始对食物的尊重形成天地之别。剧中,索贝尔在魔法的保护下由美食家变为食物思想家。过往,很多关于“美食”的作品总是难以突破,但索贝尔的“美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做的是人类未来学的思考。后半场开始,随着他拉扯餐桌上的白布,露出了土地。剧场从之前的“美食馆”瞬间切换为原始狩猎场、农耕场景及食品工业化现场,消费主义就这样在大地上蔓延。索贝尔从埋藏着机关的装置里捞出“牦牛”,开动模型拖拉机播种“小麦”,继而掏出开采石油的工具。为了令魔术逼真,他还点起了火。再之后,他变出各色运输汽车,工业时代来临,食事变成商品,被拉向所有的餐厅。台上的“观众”继续扮演演员。索贝尔让坐在餐桌前的“演员”,一个接一个推动道具汽车,参与到消费时代的每个环节。看起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明处的“参与”,正是暗处的“共谋”,每个人都是食物工业化链条上的一环,甚至是市场销售的牺牲品。
《美食》是一部技法与魔法同在的作品,它挑战与越过一般的魔术。在过于喧嚣的今天,越过对“美食”浅薄的认知,才是此作品真正的警醒: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们同时也在失去什么。


□ 罗春柏
一
窗外知了的呼叫
如烈焰在漫燃
墙角的虫鸣
叫不醒笼里
那只昏睡的黄莺
金毛伏在屋檐下
伸出了长舌
驱赶七月流火
还时不时抬起头
替主人等候
快递送来冷饮
书轩里的雅集
长毫在挥动
龙飞凤舞
豪气贯蓝空
滚动盛暑的雷声
门前的凤凰树
摇不动半缕清风
盘旋长天的鹰
仿佛在巡视
每户的格力空调
是不是散播天山雪莲
夏令营飘荡
阵阵假日的欢笑
有穿着泳衣追逐
水花上的童真
有挥动网兜
追捕向日葵里的蝶影
绿荷茂盛
如火的花开到天边
接天的莲叶盖住三伏
只露出一隙水面
让那只翠鸟专心垂钓
希望快些更快一些
钓出潜伏的凉秋
二
雷声轰鸣
温度计里的水银
箭一样飙升
连片的树叶阴郁
只闻群蝉长鸣
林中交错的藤蔓
纠缠着吹来的风
两只蝴蝶翻飞
眷念昨日的花丛
燥热的暑气里
梦的词语
鼓噪着耳膜
此时不见果实
只有虚空
我知道一切都是徒劳
但没有放弃调试
那把高调的琴
□ 吴 涛
人
不知何时
鸟也在天空写“人”了
写得最好的是大雁
大雁越多 越齐心协力
写得“人”字越大,越好
人们抬头都看见了
面对世间的私语
世间如果有一百份幸福
如果我多占取了
世上就会少一个得到幸福的人
世间如果有一百份苦难
如果我不去接纳
世上就会多一个承受苦难的人
一个浇花的人
一个浇花的人
突然喃喃自语
对花说 我浇灌你
而你的美丽和芳香
却给了别人
可爱的孩子
孩子用力跳了跳
天空,往上长了长
——真好,我的腰杆挺了挺
我的仰望,随着孩子
高出许多



□ 潘 军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晋书》这段描写,给嵇康与《广陵散》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随后的《太平广记》又有离奇加工,把“古人”换作了幽灵。“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作为一支流传在古时广陵地区的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行刺的故事。对此,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和东汉蔡邕的《琴操》均有记载,但有所不同。《史记》所言聂政是为严仲子报仇行刺韩相侠累,《琴操》则改作其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依《琴操》描述,当年聂父为韩王铸剑,逾期不能交,为韩王所杀。聂政立志替父报仇。因韩王好听古琴,遂进山拜师学艺,十年学成;为防止被人识破身份,再毁容貌——以漆涂面颊,用石头砸掉牙齿,甚至吞火炭把嗓子弄哑。之后,他潜入京城,每日在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很快为韩王获知,就宣他进宫献艺。聂政窃喜,藏匕首于琴腹。大殿之上,待韩王和群臣都沉醉于他的琴曲之际,突然拔出匕首,刺死韩王。大仇已报,聂政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容,自刎而死。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全曲共有45个乐段,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侠累》看作是异名同曲。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描述则更为详细,《广陵散》全曲共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相当于一出大戏的“重场戏”,表现了聂政从悲痛到愤慨的感情发展,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我不懂古琴,但多年前有幸在北京长安剧场,听过古琴大师龚一演奏此曲。因知道《广陵散》的由来,故觉其声悲怆而激越,对烈士的景仰之情闻之油然而生。但那一刻,我想起了不是聂政,而是嵇康。我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一曲《广陵散》是因嵇康而闻名天下。《晋书》载: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在高高的断头台上,一个将死之人,看看太阳的影子,觉得离人头落地还要等上一时半刻,便索要一台琴,再为大众奏上一曲《广陵散》。日影斜,曲亦终,从容赴死,这是多大的气魄!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也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散官即有官名而无职事,但照样享受俸禄。所谓中散大夫,也就是对朝政发表一些建言和议论。但是,即使是这种闲差,嵇康也不想干,之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当然他的隐居与辞官,主要还是不满司马氏集团的统治,他的立场和感情依旧是坚定站在曹魏一边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有载: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陈寅恪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竹林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遂成“竹林七贤”。但这一观点一直有争议,反对者认为,竹林是真实存在的,就位于嵇康山阳的寓所附近。还有人专门作过考察,说那一带确实有过竹子。不过,我倒觉得所谓的竹林,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指代称谓,或者说“竹林”只存在于嵇康等七子的心中。作为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七子中虽思想倾向有别,但某种程度上还是继承了老庄之学,作品仍具建安风骨,只不过对时政的抨击大多采取了隐晦迂回的手法。而其中能够直抒胸臆的,唯有嵇康。
在所谓“竹林七贤”中,我最喜爱和尊敬的人,就是嵇康。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今天要作这幅画的理由。
第一,嵇康是一位江湖中人。他不满司马昭治下的政治局面,历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拒绝入仕,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铁匠。他鄙视乌烟瘴气的庙堂,在自己的“竹林”里活得潇洒;
第二,他是一位性情中人。身处浊世,但不颓废。他能寄情于自然,放浪形骸;打铁为生,工诗善文,琴瑟相伴;
第三,嵇康还是一位血性之人。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举荐他做官时,他深感受到侮辱,毅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所以,行将就戮之际,还要弹上一曲《广陵散》!
大学时代就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如今再读,还是禁不住拍案叫绝,引为知音。尤其是其中著名的“七不堪”“二不可”,宏论滔滔、一气呵成,不容对方置喙。
嵇康的笔下,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一,是山涛企图把他拉上的官道——“嚣尘臭处,千变百伎”“鸣声聒耳”“不得妄动”“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另一条,是他自己开辟的歧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游山泽,观鱼鸟”。两两相比,泾渭分明——“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嵇康的回答是如此果决。但是嵇康没有想到,文中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贯主张相呼应,竟引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是以所谓名教为统治工具的,嵇康这篇文章,等于是发表了和统治集团最后决裂的宣言,他们岂能容忍?
戊戌年春末的这个上午,看着眼前墨迹未干的嵇康,我很悲痛,也感欣慰。因为我从他的眉宇之间,看到那种“龙性谁能驯”的矜持与傲岸,窃以为,中国文人的狂狷应自嵇康始。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刘伶、向秀、阮咸被迫入仕,而王戎、山涛之流则是卖身投靠了。一代骄子就此分崩离析,这才是令人心碎的“广陵绝响”!
《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聂政行刺成功之后再次毁容,是不想连累亲人。但这件事还是被姐姐聂荣获知,遂奔赴韩国都城,赶到陈尸现场,一眼辨出: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围观者大为惊讶,说这个人刺杀了宰相,君王正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弟弟是士为知己者死,他毁容是不想连累我这个姐姐,但是,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聂荣最终因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文天祥有诗:“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潘军 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文集》(10卷)、《潘军小说典藏》(7卷)等,并译介多种文字,多次获奖。其话剧作品有《地下》《断桥》《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自编自导长篇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等。

□ 张 鸿
在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的班机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但这家航空公司的空姐真让我惊艳。
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到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位于海拔2400米的高原之上的亚的斯亚贝巴,按当地提格雷语的意思是“新鲜的花朵”,这个城市有80多个不同的民族,说80余种不同的语言,人口近400万。还有“世界春城”的美誉。
下了飞机是早晨7点,所有的店铺都没开,我们要找早餐店。中巴司机把我们拉到了近郊,他们说是近郊,我感觉和城里也差别不大,按我们国内对城市与郊区的感觉来区分的话。这家店,是几个湖南人开的,对于我们一行来自国内的人,他们司空见惯了,懒散得很,好在如此,我们也自由。
近9点,我们的地陪来了,也是一个湖南人,一个从国内来到埃塞俄比亚才3年的小罗姑娘。
小罗很热情,也很好学,她会把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印象、感觉说给我们听。我们一群人与她很聊得来。
小罗来埃塞俄比亚是因为她的丈夫在这儿做项目。她大学毕业后在郴州工作,她丈夫到非洲做工程,后来她生了孩子,婆婆和妈妈身体都不好,她只好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孩子两岁时,她和丈夫商量好让孩子提早上幼儿园,婆婆接送,小姑和其他家人协助带孩子,她来埃塞俄比亚寻找商机,也算是陪着丈夫。
她来到亚的斯亚贝巴后,丈夫租了一小套房子,稍事安顿,她就去找工作,没几天她就找到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做咖啡加工和出口的,当然,出口量很小。她很喜欢这份工作,这引发了她对咖啡的无穷兴趣。
上个月,她辞职了,因为她也学会了一些当地的语言,她准备自己多方考察咖啡园,学会选好的咖啡豆,学习烘焙咖啡豆的技术。希望接下来做自己的咖啡品牌,做那种精品的、小众的咖啡,销售到国内去,估计肯定有人喜欢。如果有市场,那就继续做,如果没有销量,那就当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锻炼锻炼自己。反正陪着老公,每年回国一次看孩子,等老公的项目结束了,就回湖南,去长沙开一家咖啡馆。
当旅行社找到她,希望她来做我们这个团的地陪时,她正准备去有点儿远的耶加雪菲小镇,那里出产的咖啡是埃塞俄比亚精品咖啡的代名词。她一听说是一个文化代表团,就接下来了,结束我们的行程后她就出发去耶加雪菲。
我说那么远,你自己开车?她说:“老公陪着去,其实,在这里还是挺安全的。”
张鸿 女,出版作品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每幅面孔都是一部经书》等,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黄礼孩
艺术带给人的体验及观念改变,有时候是瞬间的事情。一直以来,之所以喜欢澳门艺术节,是因为其间的洞见令我大开眼界。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上,美国剧场“魔术师”杰夫-索贝尔从物质介入食文化的艺术语言,古怪又迷人地打造出荒诞且发人深省的剧场作品《美食》,这一天澳门文化中心黑匣子剧场,艺术家把表演区变换为“魔术宴席”。现场烹饪与剧场表演,这对于不少吃货观众来说是一种票房号召。一些幸运儿为买到舞台上的座位而雀跃不已,他们被安排坐于舞台的三面,除了观众身份,是“食客”,还是“演员”。一开始,索贝尔就给这部分观众摆上碟子、酒杯。之后,在另一拨观众之中随意找人充当侍者。随着艺术行为的展开,索贝尔提供菜谱,将麦克风放在盘子上端来,让“食客”说出酒在味蕾上的体验。“入口时舌尖感知到糖分带来的柔和、圆润”,“如天鹅绒般顺滑,细腻”,“这款酒清瘦但有张力,风味集中,清爽提神”,似乎每个“食客”都能愉快地说出对酒的深情。
索贝尔的“美食”之“美”不止于众人说出个人的体验,即便一份菜单,也充满想象力。索贝尔邀请一位观众朗读菜单,她以女中音来读,那粤语之声居然读出诗歌的嗓音,读出物料原来的腔调,读出吃的欲望。他开始让“食客”点菜,有人点番茄炒饭,有人点烤玉米,有人点水煮活鱼等等,不一而同。拿到“食客”的菜单后,索贝尔飞一般进入“后台厨房”,不费周折就端出各色“菜品”。为了还原食物的来源途径,他甚至当众演绎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到餐桌的过程。这时候,“食客”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状态:有人真吃,有人尝一下,有人仅闻一闻。每个人都有选择“吃与不吃”的权利。“吃”这一行为,当它不是为了饱腹,就变成了精神感受,此刻,众生相就雕刻在“食事”上。显然,这是一场互动性极高的艺术剧场,当索贝尔充当收银员递给“食客”账单时,有“食客”付了钱,有些没有。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盘算着什么。大方的、吝啬的或无感的,都暴露出来。戏剧的隐喻就在瞬间生成:美食态度就是人生态度。
这注定是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演出。餐桌上的光暗下来,只照着疲倦不堪的索贝尔。他端详着从餐桌收回来的“残羹剩饭”,不知道是出于对食物的惋惜,还是太饿了,他突然开始大吃大喝:一瓶又一瓶的红酒被他一饮而尽,一碗又一碗的米饭被他一扫而光;一条又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他用牙撕得鲜血淋漓,他茹毛饮血的食相变得疯狂,似乎可以把什么都吞下,包括手机也被他当成巧克力来咬。他将人类无节制的贪吃推向极致。这毫无意义消遣的一幕与一开始对食物的尊重形成天地之别。剧中,索贝尔在魔法的保护下由美食家变为食物思想家。过往,很多关于“美食”的作品总是难以突破,但索贝尔的“美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做的是人类未来学的思考。后半场开始,随着他拉扯餐桌上的白布,露出了土地。剧场从之前的“美食馆”瞬间切换为原始狩猎场、农耕场景及食品工业化现场,消费主义就这样在大地上蔓延。索贝尔从埋藏着机关的装置里捞出“牦牛”,开动模型拖拉机播种“小麦”,继而掏出开采石油的工具。为了令魔术逼真,他还点起了火。再之后,他变出各色运输汽车,工业时代来临,食事变成商品,被拉向所有的餐厅。台上的“观众”继续扮演演员。索贝尔让坐在餐桌前的“演员”,一个接一个推动道具汽车,参与到消费时代的每个环节。看起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明处的“参与”,正是暗处的“共谋”,每个人都是食物工业化链条上的一环,甚至是市场销售的牺牲品。
《美食》是一部技法与魔法同在的作品,它挑战与越过一般的魔术。在过于喧嚣的今天,越过对“美食”浅薄的认知,才是此作品真正的警醒: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们同时也在失去什么。


□ 罗春柏
一
窗外知了的呼叫
如烈焰在漫燃
墙角的虫鸣
叫不醒笼里
那只昏睡的黄莺
金毛伏在屋檐下
伸出了长舌
驱赶七月流火
还时不时抬起头
替主人等候
快递送来冷饮
书轩里的雅集
长毫在挥动
龙飞凤舞
豪气贯蓝空
滚动盛暑的雷声
门前的凤凰树
摇不动半缕清风
盘旋长天的鹰
仿佛在巡视
每户的格力空调
是不是散播天山雪莲
夏令营飘荡
阵阵假日的欢笑
有穿着泳衣追逐
水花上的童真
有挥动网兜
追捕向日葵里的蝶影
绿荷茂盛
如火的花开到天边
接天的莲叶盖住三伏
只露出一隙水面
让那只翠鸟专心垂钓
希望快些更快一些
钓出潜伏的凉秋
二
雷声轰鸣
温度计里的水银
箭一样飙升
连片的树叶阴郁
只闻群蝉长鸣
林中交错的藤蔓
纠缠着吹来的风
两只蝴蝶翻飞
眷念昨日的花丛
燥热的暑气里
梦的词语
鼓噪着耳膜
此时不见果实
只有虚空
我知道一切都是徒劳
但没有放弃调试
那把高调的琴
□ 吴 涛
人
不知何时
鸟也在天空写“人”了
写得最好的是大雁
大雁越多 越齐心协力
写得“人”字越大,越好
人们抬头都看见了
面对世间的私语
世间如果有一百份幸福
如果我多占取了
世上就会少一个得到幸福的人
世间如果有一百份苦难
如果我不去接纳
世上就会多一个承受苦难的人
一个浇花的人
一个浇花的人
突然喃喃自语
对花说 我浇灌你
而你的美丽和芳香
却给了别人
可爱的孩子
孩子用力跳了跳
天空,往上长了长
——真好,我的腰杆挺了挺
我的仰望,随着孩子
高出许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