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言我语 | “非遗+教育”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染缬千年事,今朝童子知。近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染色季”突击队为斗门区斗门镇小濠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带来以天然草本染料为原料进行扎染的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寓教于乐,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成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扎染中获得成长启示。(本报7月7日02版)
你言

“非遗+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实效

□孙维国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度不断升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实践,正成为青少年思想启蒙、审美塑造、人格涵养的重要方式。一块布、一缕线、一捆扎、一染色,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是千年工艺的积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非遗、触摸非遗、热爱非遗,本身就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

“非遗+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只有在机制上做“长”、在内容上做“实”、在育人上做“深”,非遗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对学生产生持久影响。

贵在坚持,意味着非遗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把非遗教育当作阶段性任务,否则,学生浅尝辄止,学完即忘,非遗教育就流于形式。应该把非遗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分层次、有递进的课程体系,真正把非遗教育从“兴趣体验”向“素养培养”延伸。

重在实效,要求非遗教育不仅看得见,更要学得会、记得住。学生学非遗,不是为了复制某一门工艺,更重要的是学会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教学设计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把非遗知识、技艺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融入课堂,做到寓教于艺、寓教于情、寓教于人。同时,要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体验中思考,使非遗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青少年的有力抓手。

推动“非遗+教育”走深走实,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教育部门要发挥统筹作用,把非遗教育作为美育、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推进;文化部门要牵线搭桥,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打通传统技艺与当代教学之间的路径;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课程研发与教学指导,为基层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凝聚合力,构建科学规范、资源共享的非遗教育机制,才能实现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文化自信来自对传统的理解与传承。青少年是非遗的传承人,也是文化复兴的“接棒人”。我们要以“十年树木”的耐心推动“非遗+教育”,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拓展教育维度,以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培植文化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浸润校园、浸润人心。

中华文脉传承不息,教育是最好的桥梁。推进“非遗+教育”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不在一时热度,而求长久之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血脉,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教育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薪火相传。

我语

“非遗+教育”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郭道荣

岭南师范学院“染色季”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小濠涌小学,通过扎染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校本课程。这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为当下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本。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染色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这一古老技艺走进现代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植入。通过亲手折叠、捆扎、染色、展开的全过程,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更在实践中体验了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创造的乐趣。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远比单纯的课本知识更能触动心灵,激发兴趣。

“非遗+教育”模式的推广实施,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教育部门应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为非遗进课堂提供制度保障。可考虑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辟专门的非遗教育板块,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可以说,将非遗融入多学科课堂,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生动多元,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高校与中小学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岭南师范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小学教育相结合,既是教学实践,也是文化传承。高校可定期派遣专业师生团队进入中小学,开展非遗教学指导和师资培训。

再者,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非遗数字资源库和互动教学平台,让传统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如开发扎染、剪纸、皮影等非遗主题的教学APP和VR体验项目,拓展非遗教育的覆盖面。

此外,鼓励学校、家庭与社区形成合力,通过亲子活动与社区传承人进校园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非遗教育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非遗教育不能止于技艺传授,还应深挖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如小濠涌小学校长所言,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得一技之长,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与成长启示。

长远来看,“非遗+教育”不仅关乎文化传承,还关系民族自信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启迪与美育教育的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此种教育模式有助于青年一代在认同传统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新中拓展国际视野。期待更多教育机构能够积极探索与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文字:孙维国 郭道荣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双
微信
朋友圈
你言我语 | “非遗+教育”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珠海特区报 2025-07-08 00:06
染缬千年事,今朝童子知。近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染色季”突击队为斗门区斗门镇小濠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带来以天然草本染料为原料进行扎染的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寓教于乐,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成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扎染中获得成长启示。(本报7月7日02版)
你言

“非遗+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实效

□孙维国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度不断升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实践,正成为青少年思想启蒙、审美塑造、人格涵养的重要方式。一块布、一缕线、一捆扎、一染色,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是千年工艺的积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非遗、触摸非遗、热爱非遗,本身就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

“非遗+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只有在机制上做“长”、在内容上做“实”、在育人上做“深”,非遗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对学生产生持久影响。

贵在坚持,意味着非遗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把非遗教育当作阶段性任务,否则,学生浅尝辄止,学完即忘,非遗教育就流于形式。应该把非遗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分层次、有递进的课程体系,真正把非遗教育从“兴趣体验”向“素养培养”延伸。

重在实效,要求非遗教育不仅看得见,更要学得会、记得住。学生学非遗,不是为了复制某一门工艺,更重要的是学会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教学设计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把非遗知识、技艺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融入课堂,做到寓教于艺、寓教于情、寓教于人。同时,要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体验中思考,使非遗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青少年的有力抓手。

推动“非遗+教育”走深走实,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教育部门要发挥统筹作用,把非遗教育作为美育、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推进;文化部门要牵线搭桥,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打通传统技艺与当代教学之间的路径;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课程研发与教学指导,为基层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凝聚合力,构建科学规范、资源共享的非遗教育机制,才能实现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文化自信来自对传统的理解与传承。青少年是非遗的传承人,也是文化复兴的“接棒人”。我们要以“十年树木”的耐心推动“非遗+教育”,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拓展教育维度,以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培植文化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浸润校园、浸润人心。

中华文脉传承不息,教育是最好的桥梁。推进“非遗+教育”走进校园、进入课堂,不在一时热度,而求长久之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血脉,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教育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薪火相传。

我语

“非遗+教育”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郭道荣

岭南师范学院“染色季”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小濠涌小学,通过扎染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校本课程。这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为当下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本。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染色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这一古老技艺走进现代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植入。通过亲手折叠、捆扎、染色、展开的全过程,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更在实践中体验了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创造的乐趣。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远比单纯的课本知识更能触动心灵,激发兴趣。

“非遗+教育”模式的推广实施,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教育部门应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为非遗进课堂提供制度保障。可考虑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辟专门的非遗教育板块,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可以说,将非遗融入多学科课堂,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生动多元,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高校与中小学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岭南师范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小学教育相结合,既是教学实践,也是文化传承。高校可定期派遣专业师生团队进入中小学,开展非遗教学指导和师资培训。

再者,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非遗数字资源库和互动教学平台,让传统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如开发扎染、剪纸、皮影等非遗主题的教学APP和VR体验项目,拓展非遗教育的覆盖面。

此外,鼓励学校、家庭与社区形成合力,通过亲子活动与社区传承人进校园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非遗教育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非遗教育不能止于技艺传授,还应深挖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如小濠涌小学校长所言,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得一技之长,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与成长启示。

长远来看,“非遗+教育”不仅关乎文化传承,还关系民族自信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启迪与美育教育的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此种教育模式有助于青年一代在认同传统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新中拓展国际视野。期待更多教育机构能够积极探索与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文字:孙维国 郭道荣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