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牵动广东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举。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两年多来,珠海以经济特区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从山间到舌尖,从田野到车间,珠海上下勠力同心、比学赶超,以头号力度抓“百千万工程”,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奏响城乡融合的交响乐章。
关键词:县域振兴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10项港珠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首批珠西科学城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发布科研转化项目超2000项……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交易与投融资对接平台。当前,珠海正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聚焦激活县域经济新活力,珠海立足区域资源要素禀赋,抓住产业这个根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全国首台晶圆级“等离子多驱解离刻蚀设备”引人瞩目,到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等行业翘楚相继落户,再到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在此诞生……珠海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锻造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年年初,《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密集出台,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和3亿元的“模型券”,为创新注入澎湃动力。全球首个RDSA产业联盟成立、“模数空间”等创新载体拔地而起,1780P智能算力支撑体系成功构建,为技术突破提供坚实平台。
低空经济正成为城市新名片。全国首套低空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平台覆盖3600平方公里,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航线开通,全国首条海岛无人机物流航线及港珠澳无人机跨境融合飞行测试相继成功。2024年,珠海低空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8.72亿元,同比增长27.27%,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城市跃升的强劲新动能。
县域强不强,根本在产业。珠海立足“制造业当家”,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全市聚焦8大产业、16条重点产业链,精心延链、强链、补链,产业筋骨日益强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32家,42家企业跻身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金湾区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香洲区高端打印设备及耗材国家级集群成功创建,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联动港澳拓宽经济纵深,为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去年以来,《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精准落地,“1元创业空间”为港澳青年打造了广阔的追梦舞台,涌现出悦禾农业、“一亩田”、乐屿露营等港澳青年入乡创业项目。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同步发力:粤港澳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如同强劲的引擎,让“大桥经贸新通道”日益通畅。大桥口岸进境鲜活水产车辆实现“即查即放”,今年一季度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620亿元,同比增长23.6%,创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港车北上”数量超1.5万辆次,均创新纪录。数据背后,勾勒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生动图景。
打通全球视野亦是关键一招。“珠海-巴西”海上直航航线的开通,使航程缩短30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为“珠海制造”通达全球铺设了更加高效的通道。
从横琴口岸穿梭不息的人流、车流,到田间地头港澳青年耕耘的“一亩田”,到伶仃洋上空翱翔的无人机……珠海“百千万工程”的答卷上,写满了开放的气度、创新的锐气与实干的担当。
关键词:镇域提质
新型城镇化按下“加速键”
当新型城镇化按下“加速键”,珠海的镇街像被海风翻开的书页:美丽圩镇拔节生长,城镇管理绣起“细针密线”,城乡融合纵深推进成为一条条独特的风景线。
3年间,珠海遴选3批共11个镇冲刺省级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居全省第一;南屏、桂山、平沙、红旗4镇入选省第一、二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案例集,入选比例同样领跑。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一连串改写镇域、热气腾腾的鲜活故事。

漫步珠海大街小巷,从社区微更新到城市空间构建,珠海围绕社区儿童游憩需求,借助社区空闲地、边角地等现有空间条件,设置攀爬网等儿童友好设施,零星用地变身满载居民幸福感的休闲娱乐生态场所——这正是珠海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品质提升的创新举措。
2019年以来,珠海已建成林荫道184.53公里、健康步道148.14公里,拓展了儿童亲山近海融绿的路线空间。
沿着珠海大道一路向西,可见闲置已久的工业厂区化身文旅地标——始建于1970年的红旗糖厂曾以“珠花牌”白砂糖远销海外,历经20年沉寂,这座承载着几代红旗人“甜蜜记忆”的老厂房正以“红旗1970艺术区”的新姿态涅槃重生,曾经荒废的厂区已变身为集创新、孵化、共享、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自2024年12月运营以来,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
据项目运营方介绍,艺术区在建设阶段便锁定文化体验、创意消费等多元业态,吸引多家文娱、文创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糖文化”主题产业链。
骑楼高挑,店铺林立,亦商亦居,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魅力尽显。2024年,斗门镇以斗门旧街为中心,依托已建成的“新乡-上洲-下洲-南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期,整合沿线农文旅资源和金台寺、接霞庄、御温泉等景点,谋划推动全域旅游。
同样位于斗门区的白蕉镇招商花园城、井岸镇世荣万达广场等高端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填补了西部高端商业空白,也推动珠海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海风掠过万山,海岛也在悄悄换装。2024“绿美广东竞风华”一锤定音,万山区拿下珠三角核心区第一——2025年过半,全区26.1万株新苗已经在海岛上扎根,荒芜崖岸就此披上一袭流动的青纱。
镇域提质的珠海路径,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目前,全市14个镇累计整治“六乱”7万余宗,各种乱象发生率大幅下降;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100%覆盖;2436座新5G基站拔地而起,总量跃过1.5万座,珠海5G基站占人口比率一举拿下全省第一。
城乡融合也在向纵深推进。聚焦教育攻坚行动与健康珠海行动,2024年珠海新增公办学位3.09万个,西部新增医疗机构44家,遵医五院挂牌成为西部首家三甲医院;跨境养老“和园·颐养”新模式让港澳长者在珠海安心养老;珠海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双双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和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交通互联,让城乡之间的时空间隙不断缩小。黄茅海跨海通道、金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工程相继通车,东西向通达效率明显提高。今年1月,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暨万亩油菜花嘉年华在斗门区启幕,15条乡村旅游风情带“一程多站”线路发布,整合三地各类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特色美食等文旅资源近200个,打造珠江口西岸独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风情带。
珠海正在用烟火与产业、诗意与速度,写下新型城镇化的全新注脚,炼就镇域提质的湾区样板。
关键词: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斗门镇斗门村深潭自然村,一栋栋农房外墙粉刷一新,白色主色调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干净又美观,朋友来家里坐坐、喝喝茶,感觉很不错。”村民黄亦荣对此颇为满意。他说,自家房子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耐不住风吹日晒,墙体发黑和渗水等问题日益严重。
如今,外墙焕然一新,一家九口日子过得更为舒心。
外墙焕新升级的农房,与绿水青山更加和谐,与“百千万工程”更相适应,与宜居的舒适感更合拍,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市探索农房风貌提升的新路径。

实践创新,让宜居触手可及。为聚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走廊”,珠海出台全国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建筑业企业助力农房风貌提升方案》《农房风貌提升施工材料集中采购工作方案》等;出台全省首部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健全“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机制,按照“五要素”管控新报建、改造农房超1100栋。这期间,创新农房风貌提升“五个一”模式,实现每平方米平均单价降低逾50%。“五个一”新模式包括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
盛夏时节,走进莲江村,路边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整个村子干净整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今年5月21日,位于莲江村的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成立,莲江村、石龙村、上栏村、下栏村、文锋村、东湾村、光明村等7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探索闲置农房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2024年,莲洲镇石龙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中心,为扩大农房托管运营范围积累了相关经验。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目前由“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代理运营。
整村运营打造“共富村落”,创新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新机制,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发力点之一。
珠海正打造一条“农房托管、农民增收、农村共富”的新路径。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已成立区级托管运营中心2个、镇级8个、村级95个,相关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央视和《南方》杂志宣传报道。
和美乡村宜业,发展路径很多。近年来,珠海大力发展乡村首店经济,“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三板村“返屋民宿”、沙脊村兴悦酒楼、上洲村“拾陆巷”村咖等乡村首店不断涌现,“为家乡,我愿意”蔚然成风。

做好“土特产”文章。斗门荔枝、金湾黄立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乾务鳗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年鱼经济”年产值超百亿元。“茜草-罗氏沼虾”“虾稻轮作”“茜草-澳洲淡水龙虾”“通心菜-马友鱼”等“渔草共生”绿色生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水稻整村“统一品种、同步种植”模式,亩均折合节本增收250元-390元,相关经验获央视报道。创新“民宿+村落景区”模式,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实现乡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向海图强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海洋海岛是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的重点和主战场之一,也是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关键所在。当前,珠海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奋力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要实现向海图强,健全的体制机制是首要保障。珠海优化万山群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构建起属地管理、部门协调、经济实体“三海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架构,为海洋经济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政策层面持续发力。近年来,珠海相继出台《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并配套制定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等专项政策。在全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大力推进“标准海”示范应用,截至目前,项目用海获批40宗,总面积达3389公顷,为海洋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金融领域也积极响应,成立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仅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便高达665.62亿元,助力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在万山海域,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星罗棋布,一幅现代化的渔业生产画卷徐徐展开。今年一季度,渔业实现“开门红”,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在海洋牧场产业体系上,珠海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引领,瞄准大型、深水、智能化方向,加快海洋装备制造升级,持续推动耕海牧渔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伶仃牧场1、2、3 号”完成布放,彰显出珠海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领先实力。“珠海造”深海养殖装备走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其中38台(套),占比达57.5%。
针对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用海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供给低效、抗风险能力低等痛点,珠海首创“标准海”模式,打造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今年5月底,国内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顺利建成投产。该项目实现“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锚定“低成本、高智能、低风险、高效率”的养殖目标,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渔业科技攻关成果同样丰硕。目前,我市已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攻克多项种苗繁育技术,实现海鲈鱼“海水吊养”白蕉海鲈“急性升盐”等技术突破,广泛应用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大幅提升养殖效益。
截至今年6月,珠海总体养殖水体规模突破120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重力式网箱365口。今年,珠海正加紧推进11个海洋牧场续建项目,同时发挥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从种苗、养殖再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产业链。
踏上珠海的海岛,各具特色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珠海秉持“一岛一品”理念,全力推动海岛风貌整体提升。
去年5月,珠海发布《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条例》共72条,设立了“海岛乡村风貌管控”专章,着力打造海岛乡村特色风貌,为海岛风貌提升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在桂山岛,72栋海岛民居完成“平改坡”改造,红色坡屋顶搭配米白色墙面,为海岛颜值增色不少。为提升海岛基础设施,万山区改造更新桂山岛客运码头,新建200米风雨连廊,有效提升旅客接待能力;岛上双向两车道的滨海大道取代了昔日狭窄村道,海鲜街改造以及乐屿露营基地等19个文旅项目相继建成,为海岛文旅业态升级提供了硬件支撑。
通过“一岛一品”的精雕细琢,珠海的海岛正朝着“各美其美”的目标大步迈进。东澳岛、三角岛生态修复成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桂山岛荣膺国家4A级景区,担杆岛实现“发电端零碳”,担杆镇海岛用电终享“陆岛同价”。
关键词:改革攻坚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盛夏时节,金湾区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早稻收割场景。“通过科学的土壤改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盐碱地水稻产量实现质的飞跃。早稻亩产已突破900斤,创下历史新高。”珠海市鹰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林德坤说,随着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未来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珠海是省内唯一全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级市。作为珠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验田”,金湾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近年来,珠海完善资源要素下沉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出台“点状供地”工作指引,创新建立“耕地指标池”,获批省第二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试点和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及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实施“乡村金融伙伴计划”,170名金融机构客户经理派驻全市各村(居),打造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归集、融资撮合和企业征信于一体的“百千万工程”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总授信额度超200亿元。在全国率先将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首创场地支持双免机制,发布60余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清单和近90项能力清单,实施高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初步建立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供需储备库”。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空间,珠海“百千万工程”实践正呈现出全员参与、多元发展的格局。5月13日,2025年珠海市返乡青年优秀创业项目申报活动上,香洲工匠、珠海羽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齐丹等10位乡村创业者获颁“珠海市返乡青年创业推广大使”证书。
齐丹以“一片茶园”为起点,致力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她以北山村晚清古宅为空间载体,在完整保留中式建筑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茶馆品茗+茶艺研习+文创茶品+文化雅集+非遗手作”的复合型文化体验模式,为年轻群体构建沉浸式茶文化体验空间。“我们不仅致力于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希望成为连接古今、融汇中西文化的桥梁。”齐丹表示。
珠海不断完善全员共促共建机制,持续强化人才要素,深化组团纵向帮扶,在人才支撑、政策保障、社会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建立健全驻镇专员、产业村官、驻岛规划师、自然资源镇村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十大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工会助力等行动,122个商协会与我市122个乡村结对,帮扶金额近6000万元。创新建筑业企业“微利+公益”帮扶模式,77家建筑业企业帮扶133个项目,帮扶金额1.05亿元。
珠海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激发区、镇、村三级发展活力。出台《2025年珠海市特区改革创新行动工作方案》,遴选70家单位112个项目纳入改革项目库持续培育,推动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高效办成一件事”做法获国务院督查工作信息经验推广,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和美海岛、深化实化粤港澳互联互通等经验被省改革信息专报和改革简报刊载推广。
特区热土上,宏伟蓝图正通过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个个具体项目、一次次暖心服务,从纸面落到地面,从愿景化为实景,更好支撑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牵动广东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举。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两年多来,珠海以经济特区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从山间到舌尖,从田野到车间,珠海上下勠力同心、比学赶超,以头号力度抓“百千万工程”,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奏响城乡融合的交响乐章。
关键词:县域振兴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10项港珠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首批珠西科学城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发布科研转化项目超2000项……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交易与投融资对接平台。当前,珠海正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聚焦激活县域经济新活力,珠海立足区域资源要素禀赋,抓住产业这个根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全国首台晶圆级“等离子多驱解离刻蚀设备”引人瞩目,到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等行业翘楚相继落户,再到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在此诞生……珠海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锻造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年年初,《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密集出台,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和3亿元的“模型券”,为创新注入澎湃动力。全球首个RDSA产业联盟成立、“模数空间”等创新载体拔地而起,1780P智能算力支撑体系成功构建,为技术突破提供坚实平台。
低空经济正成为城市新名片。全国首套低空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平台覆盖3600平方公里,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航线开通,全国首条海岛无人机物流航线及港珠澳无人机跨境融合飞行测试相继成功。2024年,珠海低空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8.72亿元,同比增长27.27%,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城市跃升的强劲新动能。
县域强不强,根本在产业。珠海立足“制造业当家”,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全市聚焦8大产业、16条重点产业链,精心延链、强链、补链,产业筋骨日益强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32家,42家企业跻身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金湾区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香洲区高端打印设备及耗材国家级集群成功创建,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联动港澳拓宽经济纵深,为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去年以来,《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精准落地,“1元创业空间”为港澳青年打造了广阔的追梦舞台,涌现出悦禾农业、“一亩田”、乐屿露营等港澳青年入乡创业项目。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同步发力:粤港澳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如同强劲的引擎,让“大桥经贸新通道”日益通畅。大桥口岸进境鲜活水产车辆实现“即查即放”,今年一季度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620亿元,同比增长23.6%,创历史同期新高。

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港车北上”数量超1.5万辆次,均创新纪录。数据背后,勾勒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生动图景。
打通全球视野亦是关键一招。“珠海-巴西”海上直航航线的开通,使航程缩短30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为“珠海制造”通达全球铺设了更加高效的通道。
从横琴口岸穿梭不息的人流、车流,到田间地头港澳青年耕耘的“一亩田”,到伶仃洋上空翱翔的无人机……珠海“百千万工程”的答卷上,写满了开放的气度、创新的锐气与实干的担当。
关键词:镇域提质
新型城镇化按下“加速键”
当新型城镇化按下“加速键”,珠海的镇街像被海风翻开的书页:美丽圩镇拔节生长,城镇管理绣起“细针密线”,城乡融合纵深推进成为一条条独特的风景线。
3年间,珠海遴选3批共11个镇冲刺省级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居全省第一;南屏、桂山、平沙、红旗4镇入选省第一、二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案例集,入选比例同样领跑。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一连串改写镇域、热气腾腾的鲜活故事。

漫步珠海大街小巷,从社区微更新到城市空间构建,珠海围绕社区儿童游憩需求,借助社区空闲地、边角地等现有空间条件,设置攀爬网等儿童友好设施,零星用地变身满载居民幸福感的休闲娱乐生态场所——这正是珠海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品质提升的创新举措。
2019年以来,珠海已建成林荫道184.53公里、健康步道148.14公里,拓展了儿童亲山近海融绿的路线空间。
沿着珠海大道一路向西,可见闲置已久的工业厂区化身文旅地标——始建于1970年的红旗糖厂曾以“珠花牌”白砂糖远销海外,历经20年沉寂,这座承载着几代红旗人“甜蜜记忆”的老厂房正以“红旗1970艺术区”的新姿态涅槃重生,曾经荒废的厂区已变身为集创新、孵化、共享、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自2024年12月运营以来,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
据项目运营方介绍,艺术区在建设阶段便锁定文化体验、创意消费等多元业态,吸引多家文娱、文创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糖文化”主题产业链。
骑楼高挑,店铺林立,亦商亦居,拥有逾450年历史的斗门旧街魅力尽显。2024年,斗门镇以斗门旧街为中心,依托已建成的“新乡-上洲-下洲-南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期,整合沿线农文旅资源和金台寺、接霞庄、御温泉等景点,谋划推动全域旅游。
同样位于斗门区的白蕉镇招商花园城、井岸镇世荣万达广场等高端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填补了西部高端商业空白,也推动珠海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海风掠过万山,海岛也在悄悄换装。2024“绿美广东竞风华”一锤定音,万山区拿下珠三角核心区第一——2025年过半,全区26.1万株新苗已经在海岛上扎根,荒芜崖岸就此披上一袭流动的青纱。
镇域提质的珠海路径,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目前,全市14个镇累计整治“六乱”7万余宗,各种乱象发生率大幅下降;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100%覆盖;2436座新5G基站拔地而起,总量跃过1.5万座,珠海5G基站占人口比率一举拿下全省第一。
城乡融合也在向纵深推进。聚焦教育攻坚行动与健康珠海行动,2024年珠海新增公办学位3.09万个,西部新增医疗机构44家,遵医五院挂牌成为西部首家三甲医院;跨境养老“和园·颐养”新模式让港澳长者在珠海安心养老;珠海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双双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和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交通互联,让城乡之间的时空间隙不断缩小。黄茅海跨海通道、金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工程相继通车,东西向通达效率明显提高。今年1月,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暨万亩油菜花嘉年华在斗门区启幕,15条乡村旅游风情带“一程多站”线路发布,整合三地各类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特色美食等文旅资源近200个,打造珠江口西岸独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风情带。
珠海正在用烟火与产业、诗意与速度,写下新型城镇化的全新注脚,炼就镇域提质的湾区样板。
关键词: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斗门镇斗门村深潭自然村,一栋栋农房外墙粉刷一新,白色主色调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干净又美观,朋友来家里坐坐、喝喝茶,感觉很不错。”村民黄亦荣对此颇为满意。他说,自家房子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耐不住风吹日晒,墙体发黑和渗水等问题日益严重。
如今,外墙焕然一新,一家九口日子过得更为舒心。
外墙焕新升级的农房,与绿水青山更加和谐,与“百千万工程”更相适应,与宜居的舒适感更合拍,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市探索农房风貌提升的新路径。

实践创新,让宜居触手可及。为聚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走廊”,珠海出台全国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建筑业企业助力农房风貌提升方案》《农房风貌提升施工材料集中采购工作方案》等;出台全省首部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健全“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机制,按照“五要素”管控新报建、改造农房超1100栋。这期间,创新农房风貌提升“五个一”模式,实现每平方米平均单价降低逾50%。“五个一”新模式包括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
盛夏时节,走进莲江村,路边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整个村子干净整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今年5月21日,位于莲江村的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成立,莲江村、石龙村、上栏村、下栏村、文锋村、东湾村、光明村等7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探索闲置农房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2024年,莲洲镇石龙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中心,为扩大农房托管运营范围积累了相关经验。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目前由“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代理运营。
整村运营打造“共富村落”,创新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新机制,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发力点之一。
珠海正打造一条“农房托管、农民增收、农村共富”的新路径。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已成立区级托管运营中心2个、镇级8个、村级95个,相关经验做法获人民日报、央视和《南方》杂志宣传报道。
和美乡村宜业,发展路径很多。近年来,珠海大力发展乡村首店经济,“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三板村“返屋民宿”、沙脊村兴悦酒楼、上洲村“拾陆巷”村咖等乡村首店不断涌现,“为家乡,我愿意”蔚然成风。

做好“土特产”文章。斗门荔枝、金湾黄立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乾务鳗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年鱼经济”年产值超百亿元。“茜草-罗氏沼虾”“虾稻轮作”“茜草-澳洲淡水龙虾”“通心菜-马友鱼”等“渔草共生”绿色生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水稻整村“统一品种、同步种植”模式,亩均折合节本增收250元-390元,相关经验获央视报道。创新“民宿+村落景区”模式,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实现乡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向海图强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海洋海岛是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的重点和主战场之一,也是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关键所在。当前,珠海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奋力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要实现向海图强,健全的体制机制是首要保障。珠海优化万山群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构建起属地管理、部门协调、经济实体“三海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架构,为海洋经济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政策层面持续发力。近年来,珠海相继出台《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并配套制定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等专项政策。在全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大力推进“标准海”示范应用,截至目前,项目用海获批40宗,总面积达3389公顷,为海洋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金融领域也积极响应,成立珠三角首家海洋支行,仅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金额便高达665.62亿元,助力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在万山海域,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星罗棋布,一幅现代化的渔业生产画卷徐徐展开。今年一季度,渔业实现“开门红”,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在海洋牧场产业体系上,珠海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引领,瞄准大型、深水、智能化方向,加快海洋装备制造升级,持续推动耕海牧渔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伶仃牧场1、2、3 号”完成布放,彰显出珠海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领先实力。“珠海造”深海养殖装备走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其中38台(套),占比达57.5%。
针对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用海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供给低效、抗风险能力低等痛点,珠海首创“标准海”模式,打造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今年5月底,国内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顺利建成投产。该项目实现“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锚定“低成本、高智能、低风险、高效率”的养殖目标,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渔业科技攻关成果同样丰硕。目前,我市已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攻克多项种苗繁育技术,实现海鲈鱼“海水吊养”白蕉海鲈“急性升盐”等技术突破,广泛应用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大幅提升养殖效益。
截至今年6月,珠海总体养殖水体规模突破120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重力式网箱365口。今年,珠海正加紧推进11个海洋牧场续建项目,同时发挥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从种苗、养殖再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产业链。
踏上珠海的海岛,各具特色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珠海秉持“一岛一品”理念,全力推动海岛风貌整体提升。
去年5月,珠海发布《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条例》共72条,设立了“海岛乡村风貌管控”专章,着力打造海岛乡村特色风貌,为海岛风貌提升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在桂山岛,72栋海岛民居完成“平改坡”改造,红色坡屋顶搭配米白色墙面,为海岛颜值增色不少。为提升海岛基础设施,万山区改造更新桂山岛客运码头,新建200米风雨连廊,有效提升旅客接待能力;岛上双向两车道的滨海大道取代了昔日狭窄村道,海鲜街改造以及乐屿露营基地等19个文旅项目相继建成,为海岛文旅业态升级提供了硬件支撑。
通过“一岛一品”的精雕细琢,珠海的海岛正朝着“各美其美”的目标大步迈进。东澳岛、三角岛生态修复成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桂山岛荣膺国家4A级景区,担杆岛实现“发电端零碳”,担杆镇海岛用电终享“陆岛同价”。
关键词:改革攻坚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盛夏时节,金湾区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早稻收割场景。“通过科学的土壤改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盐碱地水稻产量实现质的飞跃。早稻亩产已突破900斤,创下历史新高。”珠海市鹰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林德坤说,随着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未来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珠海是省内唯一全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级市。作为珠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验田”,金湾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近年来,珠海完善资源要素下沉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出台“点状供地”工作指引,创新建立“耕地指标池”,获批省第二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试点和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及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实施“乡村金融伙伴计划”,170名金融机构客户经理派驻全市各村(居),打造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归集、融资撮合和企业征信于一体的“百千万工程”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总授信额度超200亿元。在全国率先将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首创场地支持双免机制,发布60余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清单和近90项能力清单,实施高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初步建立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供需储备库”。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空间,珠海“百千万工程”实践正呈现出全员参与、多元发展的格局。5月13日,2025年珠海市返乡青年优秀创业项目申报活动上,香洲工匠、珠海羽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齐丹等10位乡村创业者获颁“珠海市返乡青年创业推广大使”证书。
齐丹以“一片茶园”为起点,致力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她以北山村晚清古宅为空间载体,在完整保留中式建筑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茶馆品茗+茶艺研习+文创茶品+文化雅集+非遗手作”的复合型文化体验模式,为年轻群体构建沉浸式茶文化体验空间。“我们不仅致力于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希望成为连接古今、融汇中西文化的桥梁。”齐丹表示。
珠海不断完善全员共促共建机制,持续强化人才要素,深化组团纵向帮扶,在人才支撑、政策保障、社会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建立健全驻镇专员、产业村官、驻岛规划师、自然资源镇村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十大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工会助力等行动,122个商协会与我市122个乡村结对,帮扶金额近6000万元。创新建筑业企业“微利+公益”帮扶模式,77家建筑业企业帮扶133个项目,帮扶金额1.05亿元。
珠海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激发区、镇、村三级发展活力。出台《2025年珠海市特区改革创新行动工作方案》,遴选70家单位112个项目纳入改革项目库持续培育,推动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高效办成一件事”做法获国务院督查工作信息经验推广,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和美海岛、深化实化粤港澳互联互通等经验被省改革信息专报和改革简报刊载推广。
特区热土上,宏伟蓝图正通过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个个具体项目、一次次暖心服务,从纸面落到地面,从愿景化为实景,更好支撑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