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处处涌动着破局求新、奋勇争先的发展热潮。
2025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进入冲刺期,珠海如何调整结构、塑造优势、增强动力,擂响“百千万工程”“奋进鼓”,实现高质量发展“快一程”?
7月15日,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召开。会议采取“集中开会+专题培训”的形式举行,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万山区、经开区作了综合汇报,各部门各单位的代表围绕推进农房风貌提升、闲置农房盘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双百行动”、青年返乡和联农带农等方面作专题汇报。
亮目标、谈短板、明方向,一个“实”字,贯穿会议始终。透过发言者的一串串数据与案例,珠海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路径愈发清晰。
发展壮大县域产业
县域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各区交流发言中,不约而同将发展县域产业列为“重头戏”。
从联动港澳拓展经济纵深,到向新而行打造科创之城,再到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珠海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宽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香洲区出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推动六大攻坚行动118项任务落地见效。“今年香洲区将聚焦短板、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围绕全年GDP增长6%的目标,全力以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年内形成智能家电1个千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办公自动化及耗材2个百亿产业集群。”市委常委、香洲区委书记刘力表示。
珠海高新区同样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今年5月,珠西科学城总体规划正式亮相,率先以珠海高新区为核心区启动建设。
“高新区计划年底发布珠西科学城首年建设成果,此外还包含建成开放‘五大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细胞基因转化库,提升南方海洋实验室等‘五大创新载体’,打造智谱华章岗亭机器人、新华三政务AI助手等7个创新应用场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适剑表示。
耕海牧渔,向海图强。一曲“蓝色牧歌”正在珠海无垠的海域奏响。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5年一季度,珠海渔业实现开门红,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珠海将建设全省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集群,打造‘标准海’示范样板,到今年底将建成养殖平台及工船12座、深水网箱440口。同时创建全国首个海岛低空经济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无人机载人等5个新场景落地。”万山区管委会主任李娟表示。
提升县镇村承载力
珠海“百千万工程”,着力点在镇村。
会上,珠海公布了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培育镇、典型培育村的名单,珠海共有2镇27村(社区)上榜。至此,珠海共有11个镇、95个村(社区)被选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和典型村培育对象。
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主战场,斗门区乾务镇、莲洲镇入选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名单,井岸镇尖峰村等17个村入选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名单。

如何发挥典型镇村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区镇村承载力?斗门区委书记刘宏表示:“今年,我们将统筹典型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线上出彩’精品项目,盘活1500套农房和宅基地。”
一栋栋青砖红木骑楼民居错落有致,“海岛日记”“山海营地”等特色项目形成热门打卡点……借助“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蝶变”成乡村旅游热门地。
金湾区近日上榜第二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名单。金湾区委书记梁耀斌表示:“金湾区将积极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全面推广木头冲整村运营模式,整合串联红旗糖厂、金沙滩等热点项目,推动三板村、南场村、平塘社区等典型村(社区)打造一批‘村落景区’。”
目光投向万顷海洋,万山区在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特色海岛镇上率先破题。今年,万山区推进“百千万工程”任务目标提及,推动村庄“肌理”焕发新生,开展一批海岛农房风貌改造,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力争全年海岛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洋,各区镇村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全面激活城乡发展新动能。
纵深做好集成式改革创新
如何打好改革“组合拳”,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更大范围取得突破?珠海的回答是,通过集成式改革创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激活盘活土地资源的关键一招。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介绍了这项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目前,珠海成为全省唯一全市域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市,并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市级“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探索国土空间城镇村国土空间规模要素总量和流量管理新模式,推动城乡土地规模要素双向流动。

以金湾区平沙镇“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为例,从零散分布的低效农田到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平沙镇已初步建成水稻、蓝莓、蔬菜、莲藕四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仅蓝莓基地就为300多名当地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今年,珠海经开区“四个创新”破解化工园区难题入选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这与该区立足优势、直面难题、集中力量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经开区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紧扣‘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定位,经济发展取得切实成效。”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侯文涛表示,将推进产业平台全面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全省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
城乡风貌提升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百千万工程”推进实施以来,珠海紧盯风貌这个短板弱项,着力推进农房风貌提升以及闲置农房盘活,推动城乡面貌增“颜值”、提“气质”、彰“内涵”。
目前,珠海整治提升农房风貌719栋,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场化镇村农房托管运营机构,累计推动农房托管运营224宗,成功盘活750宗,带动村民增收900多万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顺安表示,今年确保完成70个村居、4200栋农房风貌整治提升任务,推出2000套农房开展盘活,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凝聚各界合力广泛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珠海持续强化人才要素,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十大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工会助力等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
校地携手,将高校智慧注入“百千万工程”一线。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瞄准区镇产业发展需求,率先探索“先用后转”新机制,破解成果转化“落地难”问题,与斗门区、高新区共建2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校地校企联合攻关长效机制。
现场会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常务副校长栗苹说,将锚定“扎根珠海、融合发展”定位,建设“实验室-验证中心-产业联盟”三级平台,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挂职+项目攻关”协同机制,组建高水平人才挂职干部队伍,以“一村一品”“一企一策”为依托,构建地方所需与高校所能双向融合机制,打造区镇受益多方共赢工作格局。
在珠海,这片特区热土从来不乏奋进故事。

“为家乡,我愿意”,莲江村返乡青年罗彩虹的故事,正是许多青年人造福家乡的缩影。
“一年多来,我们把村里60多亩闲置果园、废弃鱼塘,打造成集露营、采摘、垂钓、生态稻田和儿童游乐于一体的农旅休闲体验园地,每年可以为村集体贡献约20万元的租金收入。”罗彩虹感慨道:“通过‘百千万工程’,莲禾文旅将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实现产业繁荣、充满活力、收入稳定的乡村田园梦。”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这幅壮阔长卷笔意正酣,时刻增添新墨彩、不断绘出新章节,共同绘出珠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万千气象。

30个集体、60名个人获通报表彰
珠海表彰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典型
7月15日,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通报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30个集体、60名个人获通报表彰。
根据通报表彰名单,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居委会等30个集体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赵为敏等60名个人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村委会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三板村挖掘特色打造水乡文化品牌,依托鹭鸟天下、三板水乡文化园,配合举办五届乡村龙舟赛,2024年以来先后举办“甜蜜起航·鹭舞水乡”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有效促进村文旅项目宣传推广和消费增长,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板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卫红向记者表示:“三板村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本地优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时,挖掘乡土风情,打造集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此次获“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备感自豪。2016年,他结束国外工作投身家乡水产养殖事业,长期扎根水产养殖一线,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升级,从带头致富到模式创新,始终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实干担当助力“中国黄立鱼之乡”高质量发展。
“看到家乡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一切努力都值了!”陆冠林说,接下来将继续深耕水产养殖领域,着力优化种苗环节,强化流通端与品牌端建设,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一大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结合实际深入探索、砥砺前行,为推动全市区镇村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珠海通报表彰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旨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创先争优,营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全市上下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
激发“镇”能量
珠海镇域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7月15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开展了专题培训和交流研讨,邀请省市相关部门相关业务负责人,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镇培育建设、投融资、闲置农房盘活、乡村运营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平沙镇、斗门镇、唐家湾镇等典型镇代表作交流发言。
记者从会上获悉,平沙镇、斗门镇和唐家湾镇在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农房风貌提升和闲置农房盘活、文旅融合等层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市镇域经济注入新活力,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平沙镇:
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
平沙镇是全市唯一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唯一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省级中心镇试点,也是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近两年落户的“新平沙人”增速明显,平沙究竟有何“引力”?
城镇功能升级是当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平沙实施了200多个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工程,投入6000万元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建成平沙华侨农场砖瓦房改造安置项目并完成1048户居民抽签分房。广东省首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典型案例,平沙因此有一席。
通过打造两批美丽圩镇“七个一”节点,推进“绿美平塘”等5个典型社区风貌提升,新栽8万株树苗,推行“事业单位+镇属国企”双管双责管养机制,整治“六乱”2万多处、拆违整违10万多平方米,平沙镇焕新颜。
“面子”好,“里子”也要好。平沙推行镇级奖教奖学激励机制、过半学校成绩提升,支持市第五人民医院按三级医院运行,建成省特级高标准文化站平沙文体中心,擦亮“平沙春晚”等文化活动品牌,6个社区入选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立新社区入选2025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打造全市面积最大、服务最全的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提质,平沙人有目共睹。表里共济,城乡融合成色更足。
“果香茵泉、甜蜜平沙”,后续,平沙还将因地制宜推进产城融合增效、城镇风貌焕彩、特色农业升级、全域旅游创优,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
●斗门镇:
农房风貌提升乡村“颜值”
斗门镇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目标,在全域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市场化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该镇全域推广“企业+农户、微利+公益”农房风貌整治提升经验模式,加强与建筑企业结对共建,累计撬动各类风貌提升帮扶资金1360万元,逐步打造斗门村深潭风貌提升“示范点”和“石门坑-宋城大道-新乡村”连片农房风貌提升“风景线”。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完成风貌提升415栋,预计到今年年底累计完成1075栋,明年计划完成剩余的239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将推动乡村农房风貌实现根本性改变。
斗门镇把依法维护村集体与农民合法权益贯穿闲置农房盘活全过程,创新探索“1234”农村闲置物业盘活模式——打造一个集收储房源、租赁物业、业态规划运营于一体的镇级农房托管运营服务中心,引入“国企+集体”两种经营力量,构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三资联动盘活机制,建立“政企村农”四方收益共享模式,制定涵盖房源收集、设计施工、宣传推介、管理服务、村民公约、负面清单等在内的一批章程制度,强化农村闲置物业资源盘活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制度保障和实实在在的盘活收益让农民放心放手将“沉睡农房”盘活成“增收宝库”。
像小赤坎村推进的整村试点,开发出特色烧鹅店、喜院荟民宿、沧海桑田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微短剧等项目,带动本地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乡村运营服务配套,推动农村闲置物业盘活运营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成功盘活闲置农房438栋,每年产生收益超600万元,村民每年获益约450万元。斗门印象小镇“四方共建共享”运营模式成功在广西柳州、河北邯郸、贵州遵义等10多个地区复制推广。
●唐家湾镇:
文旅融合打造消费新热点
会同-那洲绿道环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唐家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些来自唐家湾镇的成果令人赞叹。
在文旅消费热点的打造上,唐家湾镇思路清晰。
开展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过程中,该镇确立“先民生,后发展;先地下,后地上”的保护发展指导思想。从祠堂修缮、排水防洪、道路整治、配套提升等4个方向发力改造基础设施。
以珠海留学文化馆为核心,包括唐家湾乡思馆、唐涤生大戏院组团等项目活化之外,该镇完成街区路面及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稳步推动唐家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各组团招商、运营工作,最终实现“全新开街”。另外,持续举办的“大唐妙会·喜迎春节”等活动,提升旅游热度,利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珠海首个以“留学报国”为主题的常态化3D投影秀《唐·说》。
为了实现“一站多程”,打造唐家湾特色乡村旅游风情带,唐家湾镇跨区协同联动,今年开通的唐家古镇观光线,以“历史人文+近海休闲”为特色,吸引市民、游客体验“半日看海,半日读城”的独特行程。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让“百千万工程”建设走深走实,生动可感。



周小良

林锦城

余和邓、罗彩虹夫妇

周颖欣
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北山MO-DESIGN工作室主理人周小良,澳门青年、金湾悦禾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锦城,莲江山禾田园创始人余和邓、罗彩虹夫妇以及“观沥·山月里”民宿主理人周颖欣。他们或是来到珠海创业,或是回到家乡创业,也为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处处涌动着破局求新、奋勇争先的发展热潮。
2025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进入冲刺期,珠海如何调整结构、塑造优势、增强动力,擂响“百千万工程”“奋进鼓”,实现高质量发展“快一程”?
7月15日,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召开。会议采取“集中开会+专题培训”的形式举行,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万山区、经开区作了综合汇报,各部门各单位的代表围绕推进农房风貌提升、闲置农房盘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双百行动”、青年返乡和联农带农等方面作专题汇报。
亮目标、谈短板、明方向,一个“实”字,贯穿会议始终。透过发言者的一串串数据与案例,珠海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路径愈发清晰。
发展壮大县域产业
县域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各区交流发言中,不约而同将发展县域产业列为“重头戏”。
从联动港澳拓展经济纵深,到向新而行打造科创之城,再到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珠海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宽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香洲区出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推动六大攻坚行动118项任务落地见效。“今年香洲区将聚焦短板、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围绕全年GDP增长6%的目标,全力以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年内形成智能家电1个千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办公自动化及耗材2个百亿产业集群。”市委常委、香洲区委书记刘力表示。
珠海高新区同样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今年5月,珠西科学城总体规划正式亮相,率先以珠海高新区为核心区启动建设。
“高新区计划年底发布珠西科学城首年建设成果,此外还包含建成开放‘五大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细胞基因转化库,提升南方海洋实验室等‘五大创新载体’,打造智谱华章岗亭机器人、新华三政务AI助手等7个创新应用场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适剑表示。
耕海牧渔,向海图强。一曲“蓝色牧歌”正在珠海无垠的海域奏响。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5年一季度,珠海渔业实现开门红,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约10.22万吨、同比增长6.4%,产量增速居全省前三。
“珠海将建设全省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集群,打造‘标准海’示范样板,到今年底将建成养殖平台及工船12座、深水网箱440口。同时创建全国首个海岛低空经济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无人机载人等5个新场景落地。”万山区管委会主任李娟表示。
提升县镇村承载力
珠海“百千万工程”,着力点在镇村。
会上,珠海公布了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培育镇、典型培育村的名单,珠海共有2镇27村(社区)上榜。至此,珠海共有11个镇、95个村(社区)被选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和典型村培育对象。
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主战场,斗门区乾务镇、莲洲镇入选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名单,井岸镇尖峰村等17个村入选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名单。

如何发挥典型镇村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区镇村承载力?斗门区委书记刘宏表示:“今年,我们将统筹典型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线上出彩’精品项目,盘活1500套农房和宅基地。”
一栋栋青砖红木骑楼民居错落有致,“海岛日记”“山海营地”等特色项目形成热门打卡点……借助“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蝶变”成乡村旅游热门地。
金湾区近日上榜第二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名单。金湾区委书记梁耀斌表示:“金湾区将积极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全面推广木头冲整村运营模式,整合串联红旗糖厂、金沙滩等热点项目,推动三板村、南场村、平塘社区等典型村(社区)打造一批‘村落景区’。”
目光投向万顷海洋,万山区在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特色海岛镇上率先破题。今年,万山区推进“百千万工程”任务目标提及,推动村庄“肌理”焕发新生,开展一批海岛农房风貌改造,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力争全年海岛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洋,各区镇村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全面激活城乡发展新动能。
纵深做好集成式改革创新
如何打好改革“组合拳”,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更大范围取得突破?珠海的回答是,通过集成式改革创新,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激活盘活土地资源的关键一招。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介绍了这项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目前,珠海成为全省唯一全市域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市,并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市级“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探索国土空间城镇村国土空间规模要素总量和流量管理新模式,推动城乡土地规模要素双向流动。

以金湾区平沙镇“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为例,从零散分布的低效农田到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平沙镇已初步建成水稻、蓝莓、蔬菜、莲藕四大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仅蓝莓基地就为300多名当地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今年,珠海经开区“四个创新”破解化工园区难题入选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这与该区立足优势、直面难题、集中力量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经开区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紧扣‘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定位,经济发展取得切实成效。”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侯文涛表示,将推进产业平台全面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全省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
城乡风貌提升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百千万工程”推进实施以来,珠海紧盯风貌这个短板弱项,着力推进农房风貌提升以及闲置农房盘活,推动城乡面貌增“颜值”、提“气质”、彰“内涵”。
目前,珠海整治提升农房风貌719栋,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场化镇村农房托管运营机构,累计推动农房托管运营224宗,成功盘活750宗,带动村民增收900多万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顺安表示,今年确保完成70个村居、4200栋农房风貌整治提升任务,推出2000套农房开展盘活,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凝聚各界合力广泛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珠海持续强化人才要素,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十大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创美庭院”巾帼行动、工会助力等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
校地携手,将高校智慧注入“百千万工程”一线。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瞄准区镇产业发展需求,率先探索“先用后转”新机制,破解成果转化“落地难”问题,与斗门区、高新区共建2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校地校企联合攻关长效机制。
现场会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常务副校长栗苹说,将锚定“扎根珠海、融合发展”定位,建设“实验室-验证中心-产业联盟”三级平台,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挂职+项目攻关”协同机制,组建高水平人才挂职干部队伍,以“一村一品”“一企一策”为依托,构建地方所需与高校所能双向融合机制,打造区镇受益多方共赢工作格局。
在珠海,这片特区热土从来不乏奋进故事。

“为家乡,我愿意”,莲江村返乡青年罗彩虹的故事,正是许多青年人造福家乡的缩影。
“一年多来,我们把村里60多亩闲置果园、废弃鱼塘,打造成集露营、采摘、垂钓、生态稻田和儿童游乐于一体的农旅休闲体验园地,每年可以为村集体贡献约20万元的租金收入。”罗彩虹感慨道:“通过‘百千万工程’,莲禾文旅将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实现产业繁荣、充满活力、收入稳定的乡村田园梦。”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这幅壮阔长卷笔意正酣,时刻增添新墨彩、不断绘出新章节,共同绘出珠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万千气象。

30个集体、60名个人获通报表彰
珠海表彰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典型
7月15日,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通报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30个集体、60名个人获通报表彰。
根据通报表彰名单,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居委会等30个集体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赵为敏等60名个人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村委会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三板村挖掘特色打造水乡文化品牌,依托鹭鸟天下、三板水乡文化园,配合举办五届乡村龙舟赛,2024年以来先后举办“甜蜜起航·鹭舞水乡”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有效促进村文旅项目宣传推广和消费增长,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板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卫红向记者表示:“三板村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本地优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时,挖掘乡土风情,打造集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此次获“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备感自豪。2016年,他结束国外工作投身家乡水产养殖事业,长期扎根水产养殖一线,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升级,从带头致富到模式创新,始终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实干担当助力“中国黄立鱼之乡”高质量发展。
“看到家乡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一切努力都值了!”陆冠林说,接下来将继续深耕水产养殖领域,着力优化种苗环节,强化流通端与品牌端建设,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一大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结合实际深入探索、砥砺前行,为推动全市区镇村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珠海通报表彰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旨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创先争优,营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全市上下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
激发“镇”能量
珠海镇域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7月15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开展了专题培训和交流研讨,邀请省市相关部门相关业务负责人,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镇培育建设、投融资、闲置农房盘活、乡村运营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平沙镇、斗门镇、唐家湾镇等典型镇代表作交流发言。
记者从会上获悉,平沙镇、斗门镇和唐家湾镇在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农房风貌提升和闲置农房盘活、文旅融合等层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市镇域经济注入新活力,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平沙镇:
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
平沙镇是全市唯一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唯一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省级中心镇试点,也是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近两年落户的“新平沙人”增速明显,平沙究竟有何“引力”?
城镇功能升级是当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平沙实施了200多个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工程,投入6000万元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建成平沙华侨农场砖瓦房改造安置项目并完成1048户居民抽签分房。广东省首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典型案例,平沙因此有一席。
通过打造两批美丽圩镇“七个一”节点,推进“绿美平塘”等5个典型社区风貌提升,新栽8万株树苗,推行“事业单位+镇属国企”双管双责管养机制,整治“六乱”2万多处、拆违整违10万多平方米,平沙镇焕新颜。
“面子”好,“里子”也要好。平沙推行镇级奖教奖学激励机制、过半学校成绩提升,支持市第五人民医院按三级医院运行,建成省特级高标准文化站平沙文体中心,擦亮“平沙春晚”等文化活动品牌,6个社区入选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立新社区入选2025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打造全市面积最大、服务最全的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提质,平沙人有目共睹。表里共济,城乡融合成色更足。
“果香茵泉、甜蜜平沙”,后续,平沙还将因地制宜推进产城融合增效、城镇风貌焕彩、特色农业升级、全域旅游创优,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加速蝶变。
●斗门镇:
农房风貌提升乡村“颜值”
斗门镇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目标,在全域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市场化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该镇全域推广“企业+农户、微利+公益”农房风貌整治提升经验模式,加强与建筑企业结对共建,累计撬动各类风貌提升帮扶资金1360万元,逐步打造斗门村深潭风貌提升“示范点”和“石门坑-宋城大道-新乡村”连片农房风貌提升“风景线”。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完成风貌提升415栋,预计到今年年底累计完成1075栋,明年计划完成剩余的239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将推动乡村农房风貌实现根本性改变。
斗门镇把依法维护村集体与农民合法权益贯穿闲置农房盘活全过程,创新探索“1234”农村闲置物业盘活模式——打造一个集收储房源、租赁物业、业态规划运营于一体的镇级农房托管运营服务中心,引入“国企+集体”两种经营力量,构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三资联动盘活机制,建立“政企村农”四方收益共享模式,制定涵盖房源收集、设计施工、宣传推介、管理服务、村民公约、负面清单等在内的一批章程制度,强化农村闲置物业资源盘活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制度保障和实实在在的盘活收益让农民放心放手将“沉睡农房”盘活成“增收宝库”。
像小赤坎村推进的整村试点,开发出特色烧鹅店、喜院荟民宿、沧海桑田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微短剧等项目,带动本地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乡村运营服务配套,推动农村闲置物业盘活运营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全镇成功盘活闲置农房438栋,每年产生收益超600万元,村民每年获益约450万元。斗门印象小镇“四方共建共享”运营模式成功在广西柳州、河北邯郸、贵州遵义等10多个地区复制推广。
●唐家湾镇:
文旅融合打造消费新热点
会同-那洲绿道环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唐家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些来自唐家湾镇的成果令人赞叹。
在文旅消费热点的打造上,唐家湾镇思路清晰。
开展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过程中,该镇确立“先民生,后发展;先地下,后地上”的保护发展指导思想。从祠堂修缮、排水防洪、道路整治、配套提升等4个方向发力改造基础设施。
以珠海留学文化馆为核心,包括唐家湾乡思馆、唐涤生大戏院组团等项目活化之外,该镇完成街区路面及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稳步推动唐家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各组团招商、运营工作,最终实现“全新开街”。另外,持续举办的“大唐妙会·喜迎春节”等活动,提升旅游热度,利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珠海首个以“留学报国”为主题的常态化3D投影秀《唐·说》。
为了实现“一站多程”,打造唐家湾特色乡村旅游风情带,唐家湾镇跨区协同联动,今年开通的唐家古镇观光线,以“历史人文+近海休闲”为特色,吸引市民、游客体验“半日看海,半日读城”的独特行程。这些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让“百千万工程”建设走深走实,生动可感。



周小良

林锦城

余和邓、罗彩虹夫妇

周颖欣
澳门设计师协会会长、北山MO-DESIGN工作室主理人周小良,澳门青年、金湾悦禾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锦城,莲江山禾田园创始人余和邓、罗彩虹夫妇以及“观沥·山月里”民宿主理人周颖欣。他们或是来到珠海创业,或是回到家乡创业,也为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