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作为“琴澳同源”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小横琴社区“琴澳同源”客家文化游园会在上村篮球场举行。本次活动由小横琴社区党委、小横琴社区上村网格党支部以及社区团总支、社区妇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办,澳门九澳村村民互助会的特别支持,吸引了来自琴澳两地的100余名居民热情参与,其中也有不少澳门同胞。活动以“琴澳同心同源·追寻客家记忆”为主题,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参与者通过“听、说、尝、做”全方位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两地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琴澳客家历史展区,身穿传统蓝衫的客家姐姐们正带领居民“穿越时空”。展区内,老照片、农具等实物展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现场设置的“照片记忆墙”上,“这是薯莨岗,以前大家都生活在这个山坡上”,“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养蚝和捕鱼”,“这张是在九澳村拍的”。小朋友们听着长辈们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在叙述中将客家文化代代传承。展区还展示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地客家人往来交流的老照片,引发不少年长居民的共鸣。

“钓虾公(打瞌睡)”“多掐(多谢)”“得闲来料(有空来玩)”……在“客语人家”摊位,居民们饶有兴趣地猜测着这些熟悉的方言。不少琴澳居民惊喜地发现,这些客家话与粤语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原来我们的方言这么像,难怪说琴澳一家亲!”澳门居民陈女士感慨道。

“寻味客家”美食体验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茶果的糯米香飘散在整个场地。除了展示客家酿豆腐、苦瓜酿肉等地道美食外,现场还设置了“客家美食知多少”知识问答环节。参与者需说出三道客家菜名,就能获得由社区客家阿姨制作的客家经典茶果——叶仔糍,软糯咸香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大家都在舌尖上感受客家当地人的手艺,每一口品尝,都是一次与客家传统的亲密接触。
在竹编灯笼手工区,在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下,大人小孩都专注地制作着手中的灯笼。“妈妈,你看我做的对不对?”小朋友甜甜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种代际之间、两地之间的技艺传承,正是客家精神“耕读传家”的最好体现。
这场游园会,让“琴澳同源”不再是抽象的词语——它藏在共通的方言里,融在共享的美食中,编进共制的灯笼骨架上,更刻进了百名琴澳居民对横琴薯莨岗“客家村”的新认知。
7月15日,作为“琴澳同源”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小横琴社区“琴澳同源”客家文化游园会在上村篮球场举行。本次活动由小横琴社区党委、小横琴社区上村网格党支部以及社区团总支、社区妇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办,澳门九澳村村民互助会的特别支持,吸引了来自琴澳两地的100余名居民热情参与,其中也有不少澳门同胞。活动以“琴澳同心同源·追寻客家记忆”为主题,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参与者通过“听、说、尝、做”全方位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两地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琴澳客家历史展区,身穿传统蓝衫的客家姐姐们正带领居民“穿越时空”。展区内,老照片、农具等实物展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现场设置的“照片记忆墙”上,“这是薯莨岗,以前大家都生活在这个山坡上”,“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养蚝和捕鱼”,“这张是在九澳村拍的”。小朋友们听着长辈们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在叙述中将客家文化代代传承。展区还展示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地客家人往来交流的老照片,引发不少年长居民的共鸣。

“钓虾公(打瞌睡)”“多掐(多谢)”“得闲来料(有空来玩)”……在“客语人家”摊位,居民们饶有兴趣地猜测着这些熟悉的方言。不少琴澳居民惊喜地发现,这些客家话与粤语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原来我们的方言这么像,难怪说琴澳一家亲!”澳门居民陈女士感慨道。

“寻味客家”美食体验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茶果的糯米香飘散在整个场地。除了展示客家酿豆腐、苦瓜酿肉等地道美食外,现场还设置了“客家美食知多少”知识问答环节。参与者需说出三道客家菜名,就能获得由社区客家阿姨制作的客家经典茶果——叶仔糍,软糯咸香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大家都在舌尖上感受客家当地人的手艺,每一口品尝,都是一次与客家传统的亲密接触。
在竹编灯笼手工区,在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下,大人小孩都专注地制作着手中的灯笼。“妈妈,你看我做的对不对?”小朋友甜甜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种代际之间、两地之间的技艺传承,正是客家精神“耕读传家”的最好体现。
这场游园会,让“琴澳同源”不再是抽象的词语——它藏在共通的方言里,融在共享的美食中,编进共制的灯笼骨架上,更刻进了百名琴澳居民对横琴薯莨岗“客家村”的新认知。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