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中的珠海力量

7月20日,珠江口。暴风挽起巨浪,疯狂擂击堤岸。铅灰色的云团沉沉压海——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以每小时25公里速度直扑珠海。

凌晨3时,“五停”措施让城市喧嚣“凝固”。唯有应急车辆的灯光穿破雨幕,交织成跃动的生命线。

“风眼”是台风的中心,那里往往出奇平静,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决策的灯火、逆行的脚步、守望的掌心,正以这样的力量,书写着震颤心魄的守护。

决策靠前:风暴前的“定盘星”

19日晚,珠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

巨型电子屏幕上,珠海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不断切换,台风路径、云图变化、预警信息的每一次刷新,都牵动着整座城市的神经。

从省到市,一场场指挥调度会议密集接力。与台风赛跑,这座城市的防御蓝图,正从这里落笔成形。

“各级党委政府要严阵以待,拧紧责任链条,市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强化值班值守,切实筑牢抵御台风袭击的坚固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书记、省委横琴工委书记陈勇第一时间主持召开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并实地检查防御工作,调度指令坚定而有力。

市领导下沉各区,穿梭防御一线。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的身影,扎进防御压力极大的经开区、金湾区、斗门区。他反复强调,要严格按照防台风“六个百分百”要求,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手段,从实从细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指令迅疾传导,今年首个防风Ⅰ级应急响应划破夜空。

港珠澳大桥、金海大桥、洪鹤大桥等临时封闭,如巨龙蛰伏;珠海机场取消126班航班,广珠城际停运270班列车,交通大动脉主动“休眠”;珠澳各口岸暂停通关,高栏港石化企业职工提前24小时撤离……

行动穿透风雨,“防御网”向全城铺开。

港口与海岸线率先筑起屏障。338艘在册渔船、130艘港澳流动渔船及906艘乡镇生计船整齐回港;万山区241名渔排人员、6个海洋牧场23名作业人员全部撤离;16个滨海景区关闭闸门,83名滞留海岛的游客被纳入政府专班保障。

城市“筋骨”在无声中绷紧。全市810个在建工地全部停工;2839人次巡查人员走遍83处积水风险点、118处地质灾害点,2.3万株树木被修剪加固;情侣路93个地下车库加装挡水板,74台大功率排水泵车在易涝区随时待命……面对不断升级的台风,珠海展现出多年防灾经验积累的防御智慧。

数字无声,却重若千钧。截至20日上午9时,全市累计转移安置临险人员64799人,其中包括在建工地人员55158人及特殊群体人员4871人。

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

从地毯式排查每一处隐患点,到24小时不间断发布预警信息;从支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防风,到向镇村一线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

决策的速度,永远赶在风雨前面;而所有的速度,只为追上生命的重量。

逆风而行:平凡中的“真英雄”

清晨6时的情侣路,狂风能把人吹得打趔趄。31台铁骑、74名特警组成的队伍,毅然撕开混沌雨幕,化身移动的“生命警戒线”。

“城市阳台无滞留人员!”“爱情邮局周边正常! ”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巡警大队大队长骆惠城的对讲机里,汇报声急促如战鼓——这是珠海首次在应对台风中出动“铁骑队”进行海边巡逻。

“阿叔阿婆,门窗一定要关牢!”香洲区翠香街道新村社区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敲响独居、孤寡老人的家门。一声声嘶哑的叮嘱,一张张写着紧急号码的纸条,是他们递上的“定心丸”。

“您放心!长者饭堂暂停,但热饭热菜,我们帮您送到家!”风猎猎时,这样饱含温情的“敲门声”,在珠海的每一个角落回响。

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抗击台风“韦帕”工作中发挥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党员突击队”、站好“党员先锋岗”、认领“党员责任区”。

发挥镇街、社区、网格、小区四级党组织和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三级党建组织优势,让红色力量遍布每个角落。

全市1008名三防责任人全部下沉,3000余名党员干部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泥泞村道,将安全守护送入千家万户。

斗门镇八甲村,积水漫过脚踝,村工作人员背着82岁行动不便的老人往避难所赶;金湾区,村居工作者稳稳抱起滞留在危瓦房里的百岁老人——这“一背一抱”,蹚过了积水,也蹚出了“党员就在身边”的安全感。

凤山街道长沙社区明珠北路地下通道,阴冷潮湿。社区书记带队排查,发现一名流浪者蜷缩角落。“跟我们走!这里太危险了!”社区工作人员蹲在积水中,苦口婆心劝导近一小时。最终,真诚融化了抗拒,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人护送至温暖明亮的安置点……

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被拉得很长,也把安全感拉得更满。

暖意流动:风雨中的“连心桥”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文体中心的应急避难场所内,200多名中建三局的建设者在这里避风。早餐盒里,包子、玉米、炒粉冒着热气,牛奶、面包整齐排列;饮用水管够,医务人员随时待命,充电口、电视等设备一应俱全。

来自云南的周晓荣和余付英,来珠海务工才2个月就遇上台风,但他们脸上没有慌张。余付英坐在席子上,安静地绣着彝族手工,还打视频向家人报了平安:“我们在珠海挺好的!”

香洲区为农街的险情来得突然——一块铁皮棚被狂风掀落,悬在二楼光缆线上,下方正是行人通道。 民警、社区工作者、路过市民立刻冲上前。有人扶稳梯子,有人拉紧绳索,有人站在路口指挥避让……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伸手相援。这默契的合力,藏着一座城市最硬的筋骨。

20日中午,外卖小哥叶师傅仍奔走在送餐途中,却突然听见一名女士急切的求助声:“师傅,能送我去城轨站吗?家人等急了,下错车了!”叶师傅没有丝毫犹豫,猛转车头:“快上!抓稳!”安全送达后,面对塞来的酬谢,他摆摆手,便消失在雨幕里。

供水、供电、供气单位全员值守,民生保障的脉搏在风暴中坚守;万山海岛,不少派出所民警彻夜未眠,逐户巡查庇护场所情况;唐家古镇运营团队通宵达旦,为13家沿街老商铺紧急安装防洪挡板、堆砌沙袋;供澳鲜活产品绿色通道“不断链”,200余吨鲜活产品稳稳接上澳门市民的“菜篮子”……

有市民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总有一群人在逆行,被守护的力量格外真切。”

20日15时30分,珠海市气象台发布消息,台风“韦帕”已西行擦过珠海高栏港;17时50分前后,“韦帕”在台山沿海登陆。伴随台风强度逐渐减弱,高速恢复通行,口岸重启通关,市政人员迅速清障,供电特巡小组开展拉网式巡查……市三防指挥部也决定在21日0时起将台风预警信号降级同步将防风应急响应降级,并解除全市“五停”措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台风中的“风眼”最为平静,但它定格的城市模样更加清晰,映照的城市底色更加明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文字:钟夏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吴颖琼
微信
朋友圈
“风眼”中的珠海力量
观海融媒 2025-07-20 22:49

7月20日,珠江口。暴风挽起巨浪,疯狂擂击堤岸。铅灰色的云团沉沉压海——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以每小时25公里速度直扑珠海。

凌晨3时,“五停”措施让城市喧嚣“凝固”。唯有应急车辆的灯光穿破雨幕,交织成跃动的生命线。

“风眼”是台风的中心,那里往往出奇平静,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决策的灯火、逆行的脚步、守望的掌心,正以这样的力量,书写着震颤心魄的守护。

决策靠前:风暴前的“定盘星”

19日晚,珠海市应急指挥中心内灯火通明。

巨型电子屏幕上,珠海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不断切换,台风路径、云图变化、预警信息的每一次刷新,都牵动着整座城市的神经。

从省到市,一场场指挥调度会议密集接力。与台风赛跑,这座城市的防御蓝图,正从这里落笔成形。

“各级党委政府要严阵以待,拧紧责任链条,市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强化值班值守,切实筑牢抵御台风袭击的坚固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书记、省委横琴工委书记陈勇第一时间主持召开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并实地检查防御工作,调度指令坚定而有力。

市领导下沉各区,穿梭防御一线。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的身影,扎进防御压力极大的经开区、金湾区、斗门区。他反复强调,要严格按照防台风“六个百分百”要求,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手段,从实从细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指令迅疾传导,今年首个防风Ⅰ级应急响应划破夜空。

港珠澳大桥、金海大桥、洪鹤大桥等临时封闭,如巨龙蛰伏;珠海机场取消126班航班,广珠城际停运270班列车,交通大动脉主动“休眠”;珠澳各口岸暂停通关,高栏港石化企业职工提前24小时撤离……

行动穿透风雨,“防御网”向全城铺开。

港口与海岸线率先筑起屏障。338艘在册渔船、130艘港澳流动渔船及906艘乡镇生计船整齐回港;万山区241名渔排人员、6个海洋牧场23名作业人员全部撤离;16个滨海景区关闭闸门,83名滞留海岛的游客被纳入政府专班保障。

城市“筋骨”在无声中绷紧。全市810个在建工地全部停工;2839人次巡查人员走遍83处积水风险点、118处地质灾害点,2.3万株树木被修剪加固;情侣路93个地下车库加装挡水板,74台大功率排水泵车在易涝区随时待命……面对不断升级的台风,珠海展现出多年防灾经验积累的防御智慧。

数字无声,却重若千钧。截至20日上午9时,全市累计转移安置临险人员64799人,其中包括在建工地人员55158人及特殊群体人员4871人。

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

从地毯式排查每一处隐患点,到24小时不间断发布预警信息;从支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防风,到向镇村一线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

决策的速度,永远赶在风雨前面;而所有的速度,只为追上生命的重量。

逆风而行:平凡中的“真英雄”

清晨6时的情侣路,狂风能把人吹得打趔趄。31台铁骑、74名特警组成的队伍,毅然撕开混沌雨幕,化身移动的“生命警戒线”。

“城市阳台无滞留人员!”“爱情邮局周边正常! ”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巡警大队大队长骆惠城的对讲机里,汇报声急促如战鼓——这是珠海首次在应对台风中出动“铁骑队”进行海边巡逻。

“阿叔阿婆,门窗一定要关牢!”香洲区翠香街道新村社区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敲响独居、孤寡老人的家门。一声声嘶哑的叮嘱,一张张写着紧急号码的纸条,是他们递上的“定心丸”。

“您放心!长者饭堂暂停,但热饭热菜,我们帮您送到家!”风猎猎时,这样饱含温情的“敲门声”,在珠海的每一个角落回响。

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抗击台风“韦帕”工作中发挥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号召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党员突击队”、站好“党员先锋岗”、认领“党员责任区”。

发挥镇街、社区、网格、小区四级党组织和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三级党建组织优势,让红色力量遍布每个角落。

全市1008名三防责任人全部下沉,3000余名党员干部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泥泞村道,将安全守护送入千家万户。

斗门镇八甲村,积水漫过脚踝,村工作人员背着82岁行动不便的老人往避难所赶;金湾区,村居工作者稳稳抱起滞留在危瓦房里的百岁老人——这“一背一抱”,蹚过了积水,也蹚出了“党员就在身边”的安全感。

凤山街道长沙社区明珠北路地下通道,阴冷潮湿。社区书记带队排查,发现一名流浪者蜷缩角落。“跟我们走!这里太危险了!”社区工作人员蹲在积水中,苦口婆心劝导近一小时。最终,真诚融化了抗拒,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人护送至温暖明亮的安置点……

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被拉得很长,也把安全感拉得更满。

暖意流动:风雨中的“连心桥”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文体中心的应急避难场所内,200多名中建三局的建设者在这里避风。早餐盒里,包子、玉米、炒粉冒着热气,牛奶、面包整齐排列;饮用水管够,医务人员随时待命,充电口、电视等设备一应俱全。

来自云南的周晓荣和余付英,来珠海务工才2个月就遇上台风,但他们脸上没有慌张。余付英坐在席子上,安静地绣着彝族手工,还打视频向家人报了平安:“我们在珠海挺好的!”

香洲区为农街的险情来得突然——一块铁皮棚被狂风掀落,悬在二楼光缆线上,下方正是行人通道。 民警、社区工作者、路过市民立刻冲上前。有人扶稳梯子,有人拉紧绳索,有人站在路口指挥避让……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伸手相援。这默契的合力,藏着一座城市最硬的筋骨。

20日中午,外卖小哥叶师傅仍奔走在送餐途中,却突然听见一名女士急切的求助声:“师傅,能送我去城轨站吗?家人等急了,下错车了!”叶师傅没有丝毫犹豫,猛转车头:“快上!抓稳!”安全送达后,面对塞来的酬谢,他摆摆手,便消失在雨幕里。

供水、供电、供气单位全员值守,民生保障的脉搏在风暴中坚守;万山海岛,不少派出所民警彻夜未眠,逐户巡查庇护场所情况;唐家古镇运营团队通宵达旦,为13家沿街老商铺紧急安装防洪挡板、堆砌沙袋;供澳鲜活产品绿色通道“不断链”,200余吨鲜活产品稳稳接上澳门市民的“菜篮子”……

有市民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总有一群人在逆行,被守护的力量格外真切。”

20日15时30分,珠海市气象台发布消息,台风“韦帕”已西行擦过珠海高栏港;17时50分前后,“韦帕”在台山沿海登陆。伴随台风强度逐渐减弱,高速恢复通行,口岸重启通关,市政人员迅速清障,供电特巡小组开展拉网式巡查……市三防指挥部也决定在21日0时起将台风预警信号降级同步将防风应急响应降级,并解除全市“五停”措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台风中的“风眼”最为平静,但它定格的城市模样更加清晰,映照的城市底色更加明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文字:钟夏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