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杨匏安:用生命诠释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匏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他从五四运动前的迷惘彷徨到服膺马克思主义,达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从诗意忧国到砥砺奋斗,实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从坚持凌厉无前的精神到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完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淬炼;从坚定抉择到公忠不渝,展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用生命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杨匏安陈列馆(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从迷惘彷徨到真理服膺: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杨匏安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崇高的精神品质,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宝贵启示!

1896年,杨匏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的一个没落茶商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杨匏安受到爱国思想启蒙,无论是求学省府,还是东渡日本横滨,孜孜所求皆为救亡图存的出路,但又不断目击着政治风云激变。

1918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多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既有壮志未酬的怅然,又充满消极遁世的悲情,如“我已无心问哀乐,残蝉何事倚高鸣?”抒尽空虚凄惶之情;又如“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表达的是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抨击。这就是五四运动之前,忧国忧民的新、旧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劫难的悲惨境遇时迷惘彷徨的状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杨匏安同样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他从1919年7月12日至12月15日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编译《世界学说》41篇,包括诸多思想学说。这些内容虽然采用了新闻报道式的客观立场,但并非平均分配笔墨而是有所侧重。

1919年11月11日到12月4日,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天。字数在所有条目中最多,字里行间明显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敬意与推崇,盛赞“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杨匏安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阐述其核心要义,盛赞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极有用之史学方法”“空前之社会哲学”。

杨匏安1921年春夏间加入广东共产党小组,他博闻广识,勤下苦功,在华南地区开辟了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巩固党的思想基础。他执笔写成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青年周刊》创刊《宣言》,开宗明义地向广大青年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斯主义!”因为“他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就是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仅参与党的报刊的编辑出版,还以王纯一的笔名编译出版了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和翻译出版了《地租论》,前者是我国较早出版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编撰的西方通史,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匏安之所以达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近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引,这展现出杨匏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从诗意忧国到砥砺奋斗: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标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有的忠实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及担当起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坚定精神追求。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杨匏安的思想状态逐渐发生转变,这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他开始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在国际上标榜和平主义的如英、法、美诸国,他们所谓的“势不得已”而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本质上说也是因为国家生存上之利害关系使然。

杨匏安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欲图真正永久的平和,须先泯灭一切种族偏见乃破除宗教之人我执,一视同仁,强弱相扶,贫富相济,必待国际的生存之意义毕竟完成,夫然后永久平和庶几可期矣”,戳破了西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本质。

杨匏安不是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境况、期望寄托于欧美国家一两个政治人物身上,而是能抓住国际间关系的本质;他心系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担使命,始终秉持着为劳动者发声,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价值立场。

他基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坚定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

革命道路上遍布荆棘与坎坷,敌人异常强大而凶残。1925年6月杨匏安为支持五卅运动赴香港配合苏兆征等人发动省港大罢工,遭港英当局拘捕关押50天。获释后,他在罢工工人面前发表讲话称赞,工友都觉悟了,都抱着一番热烈牺牲的精神,“不顾艰难,不顾私家,一致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痛斥帝国主义“狠心毒手”;疾呼以后大家当努力奋斗,打倒帝国主义。

杨匏安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中,淬炼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从凌厉无前到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淬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标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有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一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敢于斗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和百余年淬炼的鲜明品格。

1927年8月1日,杨匏安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大革命,制造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之后,《南昌民国日报》登出宋庆龄等22人声讨蒋介石、汪精卫的宣言,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主张,杨匏安在这一宣言上署名。

1930年,由于敌人破坏,杨匏安不幸被捕。因没有暴露身份,在入狱8个月后被党组织营救。获释回家后,有人说起:“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小孩子没有书读,上街也提心吊胆的。”杨匏安却坚定地回答:“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

1931年7月,因叛徒出卖,杨匏安再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第四次入狱。蒋介石得知杨匏安被捕,企图引诱他投降。

面对威胁,杨匏安慨然道:“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在就义前,杨匏安为勉励难友保持斗志,曾写下《示狱友》一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匏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与其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坚定抉择到公忠不渝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彰显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标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其成员就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高尚精神品质。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委派,杨匏安主要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在1926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9个常务委员之一),甚至蒋介石都将其视为“党国元老”。

而在蒋介石发动叛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杨匏安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荣辱,始终对党忠贞不渝,立场坚定。

大革命失败后奉组织之命赴南洋工作的杨匏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对战友、对同志的无比深情。无论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还是在担任国民党内的诸多重要职务期间,他位在“高官”却没有“官架子”,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深得各界人士好感。

他还不断以这种良好的作风来影响家人、教育孩子。1931年,在白色恐怖弥漫的上海,最后一次入狱的杨匏安在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传出一张纸条给家人,告诫家人不要接受敌人的钱和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维持生活,就回老家去。杨匏安还特别叮嘱,千万别把家里的缝纫机卖了,那是全家今后生活的依靠。杨匏安的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赞誉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作者简介:

蒋茜,法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党史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征文启事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为全面总结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的制度成果与实践经验,探索新征程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贡献智慧力量,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委党校联合组织开展“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一、征文重点

(一)回顾梳理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多维度体现经济特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客观分析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以来改革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学习借鉴经验做法,结合珠海实际找准差距、总结启示、谋求良策。(四)积极探索新征程上珠海经济特区勇担改革新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新路径,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以上所列选题为参考范围,可自定具体题目撰写论文。

二、征文时间

征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10日。

三、征文要求

(一)文章内容立场正确,观点准确,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文章主题鲜明突出,立意新颖,语言流畅,文风鲜活,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文章须注明为作者原创,严禁抄袭,格式规范,引用准确,以3000-5000字为宜。

四、投稿方式

征文作品请以电子版word文档格式发送至投稿邮箱zhsklketi@zhuhai.gov.cn,来稿需在邮件标题注明“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征文”字样,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来稿正文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优秀征文文章将在市社科联“社科成果专报”、珠海特区报“伶仃新语”、“学习强国”珠海学习平台、“观海”客户端等平台刊发,特别优秀文章推荐至省主要媒体。视情举办座谈会,组织优秀文章作者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力量。

欢迎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赐稿。

(咨询电话:0756-3255224、3335089)

文字:蒋茜 图片:吴长赋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双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杨匏安:用生命诠释伟大建党精神
珠海特区报 2025-07-22 0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匏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他从五四运动前的迷惘彷徨到服膺马克思主义,达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从诗意忧国到砥砺奋斗,实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从坚持凌厉无前的精神到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完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淬炼;从坚定抉择到公忠不渝,展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用生命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杨匏安陈列馆(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从迷惘彷徨到真理服膺: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杨匏安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崇高的精神品质,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宝贵启示!

1896年,杨匏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的一个没落茶商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杨匏安受到爱国思想启蒙,无论是求学省府,还是东渡日本横滨,孜孜所求皆为救亡图存的出路,但又不断目击着政治风云激变。

1918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多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既有壮志未酬的怅然,又充满消极遁世的悲情,如“我已无心问哀乐,残蝉何事倚高鸣?”抒尽空虚凄惶之情;又如“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表达的是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抨击。这就是五四运动之前,忧国忧民的新、旧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劫难的悲惨境遇时迷惘彷徨的状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杨匏安同样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他从1919年7月12日至12月15日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编译《世界学说》41篇,包括诸多思想学说。这些内容虽然采用了新闻报道式的客观立场,但并非平均分配笔墨而是有所侧重。

1919年11月11日到12月4日,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天。字数在所有条目中最多,字里行间明显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敬意与推崇,盛赞“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杨匏安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阐述其核心要义,盛赞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极有用之史学方法”“空前之社会哲学”。

杨匏安1921年春夏间加入广东共产党小组,他博闻广识,勤下苦功,在华南地区开辟了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巩固党的思想基础。他执笔写成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青年周刊》创刊《宣言》,开宗明义地向广大青年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斯主义!”因为“他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就是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仅参与党的报刊的编辑出版,还以王纯一的笔名编译出版了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和翻译出版了《地租论》,前者是我国较早出版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编撰的西方通史,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匏安之所以达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跃迁,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近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引,这展现出杨匏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从诗意忧国到砥砺奋斗: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标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有的忠实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及担当起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的坚定精神追求。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杨匏安的思想状态逐渐发生转变,这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他开始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在国际上标榜和平主义的如英、法、美诸国,他们所谓的“势不得已”而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本质上说也是因为国家生存上之利害关系使然。

杨匏安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欲图真正永久的平和,须先泯灭一切种族偏见乃破除宗教之人我执,一视同仁,强弱相扶,贫富相济,必待国际的生存之意义毕竟完成,夫然后永久平和庶几可期矣”,戳破了西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本质。

杨匏安不是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境况、期望寄托于欧美国家一两个政治人物身上,而是能抓住国际间关系的本质;他心系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担使命,始终秉持着为劳动者发声,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价值立场。

他基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坚定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

革命道路上遍布荆棘与坎坷,敌人异常强大而凶残。1925年6月杨匏安为支持五卅运动赴香港配合苏兆征等人发动省港大罢工,遭港英当局拘捕关押50天。获释后,他在罢工工人面前发表讲话称赞,工友都觉悟了,都抱着一番热烈牺牲的精神,“不顾艰难,不顾私家,一致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痛斥帝国主义“狠心毒手”;疾呼以后大家当努力奋斗,打倒帝国主义。

杨匏安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升华中,淬炼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

从凌厉无前到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淬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标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具有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一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敢于斗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和百余年淬炼的鲜明品格。

1927年8月1日,杨匏安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大革命,制造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之后,《南昌民国日报》登出宋庆龄等22人声讨蒋介石、汪精卫的宣言,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主张,杨匏安在这一宣言上署名。

1930年,由于敌人破坏,杨匏安不幸被捕。因没有暴露身份,在入狱8个月后被党组织营救。获释回家后,有人说起:“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小孩子没有书读,上街也提心吊胆的。”杨匏安却坚定地回答:“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

1931年7月,因叛徒出卖,杨匏安再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第四次入狱。蒋介石得知杨匏安被捕,企图引诱他投降。

面对威胁,杨匏安慨然道:“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在就义前,杨匏安为勉励难友保持斗志,曾写下《示狱友》一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匏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与其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坚定抉择到公忠不渝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彰显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标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其成员就无条件地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高尚精神品质。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委派,杨匏安主要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在1926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9个常务委员之一),甚至蒋介石都将其视为“党国元老”。

而在蒋介石发动叛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杨匏安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荣辱,始终对党忠贞不渝,立场坚定。

大革命失败后奉组织之命赴南洋工作的杨匏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对战友、对同志的无比深情。无论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还是在担任国民党内的诸多重要职务期间,他位在“高官”却没有“官架子”,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深得各界人士好感。

他还不断以这种良好的作风来影响家人、教育孩子。1931年,在白色恐怖弥漫的上海,最后一次入狱的杨匏安在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传出一张纸条给家人,告诫家人不要接受敌人的钱和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维持生活,就回老家去。杨匏安还特别叮嘱,千万别把家里的缝纫机卖了,那是全家今后生活的依靠。杨匏安的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赞誉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作者简介:

蒋茜,法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党史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征文启事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为全面总结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的制度成果与实践经验,探索新征程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贡献智慧力量,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委党校联合组织开展“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一、征文重点

(一)回顾梳理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多维度体现经济特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客观分析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以来改革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学习借鉴经验做法,结合珠海实际找准差距、总结启示、谋求良策。(四)积极探索新征程上珠海经济特区勇担改革新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新路径,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以上所列选题为参考范围,可自定具体题目撰写论文。

二、征文时间

征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10日。

三、征文要求

(一)文章内容立场正确,观点准确,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文章主题鲜明突出,立意新颖,语言流畅,文风鲜活,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文章须注明为作者原创,严禁抄袭,格式规范,引用准确,以3000-5000字为宜。

四、投稿方式

征文作品请以电子版word文档格式发送至投稿邮箱zhsklketi@zhuhai.gov.cn,来稿需在邮件标题注明“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征文”字样,作品以附件形式发送。来稿正文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优秀征文文章将在市社科联“社科成果专报”、珠海特区报“伶仃新语”、“学习强国”珠海学习平台、“观海”客户端等平台刊发,特别优秀文章推荐至省主要媒体。视情举办座谈会,组织优秀文章作者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力量。

欢迎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赐稿。

(咨询电话:0756-3255224、3335089)

文字:蒋茜 图片:吴长赋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