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 | 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活“蓝色引擎”澎湃动能

 

珠海隘洲岛附近,“伶仃牧场1号”养殖平台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中无人机自动投喂饲料,水下6万立方米网箱里,金鲳鱼成群游弋;在桂山岛爱民路,成片海岛民居完成“平改坡”改造,红色屋顶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游客正举着相机记录这份海岛之美;担杆镇外伶仃岛,居民梁银娇看着“陆岛同价”后的电表数字,算下来每月能省近千元电费,眼角漾着笑意……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引擎”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珠海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织密政策链、建强产业链、激活创新链、优化协同链,让这座“百岛之市”持续迸发澎湃动能,朝着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体制顺则活力生

——“三海联动”破解向海图强梗阻

改革是向海图强的第一动力。7月22日,台风“韦帕”过后,在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工人们将饲料投放至重力式网箱中,激起水中鱼群一片欢腾。

样板区包括3座伶仃牧场系列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周围分布着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标准海”模式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属首创,划分综合养殖管理、纯电单元养殖、重力式网箱养殖三大区块,实现了养殖模式的创新。

横洲岛附近的海洋牧场,一批鱼苗正在投放。

该项目从立项到投产用时不到一年,企业实现“拿海即开工”是关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珠海深化改革,创新推行“四个一”(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举措,打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后一公里”。2024年,珠海释放3389公顷蓝色发展空间,推动用海项目获批40宗,让企业体验“拎包入住”式用海服务。

改革的突破,始于体制机制的重塑。2024年4月,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式挂牌,与此前成立的海洋发展集团、优化管理体制的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形成“三海联动”机制: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这一机制破解了过去“九龙治海”的困局,让涉海资源要素得以高效整合。

在政策保障上,珠海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相继出台《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集中投入海岛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洋装备登记备案制度,让深海养殖平台从“重资产”变“硬通货”,去年首批2800万元海洋牧场装备抵押贷款落地,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为笔,大海为卷

——伶仃洋崛起“蓝色粮仓”

“看,这尾金鲳鱼长势多好!”在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技术员正查看鱼苗生长情况。这个华南地区规模领先的海水种业产业园,每年可培育1亿尾高品质苗种,为海洋牧场持续提供“珠海芯”,成为珠海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的生动写照。

打造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建造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国内首座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智能化养殖平台“珠海琴”,首座本土设计的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正式投产运营……多个“首创”产品纷纷面世,彰显改革成就。

“格盛1号”深海养殖平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市总体养殖水体规模达128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养殖水体约30万立方米,重力式网箱365口,养殖水体达98万立方米,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深海养殖规模相比2024年实现倍增。

珠海正加快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大支柱产业,包括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包括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智慧海洋),3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4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0余个高校涉海研究团队,正共同绘制“科技兴海”的珠海图景。

一岛一韵,陆岛共富

——海岛焕新书写“幸福答卷”

珠海聚焦“风貌美、村民富、配套优、动力足”,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化海岛镇建设,为全国全省海岛走好现代化之路提供新经验、新路径。

桂山岛民宿。

在桂山岛,改革让“最美海岛”从蓝图变实景。率先引入驻岛规划师制度,为海岛颜值焕新提供方法论和路径图。我市高标准编制《桂山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规划》,20个重点项目纷纷落地,文天祥广场周边环境提升、海鲜街改造、客运码头风雨连廊建成,“平改坡”后的民居与百年灯塔相映成趣……2024年,桂山岛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

乘着“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改革春风,近年来由海岛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客栈成了香饽饽,引来众多投资者和本地居民投身珠海海岛民宿市场,海岛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珠海因势利导,在全省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首创“万山岛宿”等级评定,推出最高50万元奖励、低息贷款等政策,目前,已培育品质民宿集群30余家。

外伶仃海景。

担杆镇的变化更显民生温度。这里曾是大湾区最后一个未通大电网的建制镇,通过创新供电服务模式,2024年6月实现用电“陆岛同价”,电价从3.28元/度降至0.609元/度,每年为居民商户节省电费2200万元。珠海以担杆岛为试点,打造“零碳岛”新能源示范项目,让太阳能、风能点亮渔家灯火,也照亮了绿色发展之路。

站在伶仃洋畔回望,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产业集群崛起,从海岛焕新到科技兴海,珠海以改革为钥,正打开一片更广阔的深蓝。

记者手记>>>

到珠海的海岸线、海岛上走一走,很容易被“蓝色经济”的蓬勃脉动打动。

九洲港、香洲港码头,高速客轮穿梭,海岛旅游日趋火热;高栏港码头,“珠海-巴西”航线的货轮鸣笛远航,拉起一条连接内外的蓝色纽带;万山群岛的低空里,无人机载着海鲜10分钟飞进酒店厨房,让“海味”与“鲜味”的距离再无阻隔。

改革仍在深化。珠海正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让更多项目实现“拎包入住”;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加速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通;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海洋牧场”的新场景不断涌现……

改革潮涌,千帆竞发。这片海,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带给我们更多蓝色的惊喜。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梁冠贤 朱文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叶维佳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 | 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活“蓝色引擎”澎湃动能
珠海特区报 2025-07-23 02:52

 

珠海隘洲岛附近,“伶仃牧场1号”养殖平台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中无人机自动投喂饲料,水下6万立方米网箱里,金鲳鱼成群游弋;在桂山岛爱民路,成片海岛民居完成“平改坡”改造,红色屋顶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游客正举着相机记录这份海岛之美;担杆镇外伶仃岛,居民梁银娇看着“陆岛同价”后的电表数字,算下来每月能省近千元电费,眼角漾着笑意……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引擎”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珠海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织密政策链、建强产业链、激活创新链、优化协同链,让这座“百岛之市”持续迸发澎湃动能,朝着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体制顺则活力生

——“三海联动”破解向海图强梗阻

改革是向海图强的第一动力。7月22日,台风“韦帕”过后,在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工人们将饲料投放至重力式网箱中,激起水中鱼群一片欢腾。

样板区包括3座伶仃牧场系列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周围分布着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标准海”模式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属首创,划分综合养殖管理、纯电单元养殖、重力式网箱养殖三大区块,实现了养殖模式的创新。

横洲岛附近的海洋牧场,一批鱼苗正在投放。

该项目从立项到投产用时不到一年,企业实现“拿海即开工”是关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珠海深化改革,创新推行“四个一”(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举措,打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后一公里”。2024年,珠海释放3389公顷蓝色发展空间,推动用海项目获批40宗,让企业体验“拎包入住”式用海服务。

改革的突破,始于体制机制的重塑。2024年4月,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式挂牌,与此前成立的海洋发展集团、优化管理体制的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形成“三海联动”机制: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这一机制破解了过去“九龙治海”的困局,让涉海资源要素得以高效整合。

在政策保障上,珠海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相继出台《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集中投入海岛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洋装备登记备案制度,让深海养殖平台从“重资产”变“硬通货”,去年首批2800万元海洋牧场装备抵押贷款落地,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为笔,大海为卷

——伶仃洋崛起“蓝色粮仓”

“看,这尾金鲳鱼长势多好!”在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技术员正查看鱼苗生长情况。这个华南地区规模领先的海水种业产业园,每年可培育1亿尾高品质苗种,为海洋牧场持续提供“珠海芯”,成为珠海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的生动写照。

打造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建造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国内首座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智能化养殖平台“珠海琴”,首座本土设计的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正式投产运营……多个“首创”产品纷纷面世,彰显改革成就。

“格盛1号”深海养殖平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市总体养殖水体规模达128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8座,养殖水体约30万立方米,重力式网箱365口,养殖水体达98万立方米,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深海养殖规模相比2024年实现倍增。

珠海正加快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大支柱产业,包括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包括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智慧海洋),3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14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0余个高校涉海研究团队,正共同绘制“科技兴海”的珠海图景。

一岛一韵,陆岛共富

——海岛焕新书写“幸福答卷”

珠海聚焦“风貌美、村民富、配套优、动力足”,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化海岛镇建设,为全国全省海岛走好现代化之路提供新经验、新路径。

桂山岛民宿。

在桂山岛,改革让“最美海岛”从蓝图变实景。率先引入驻岛规划师制度,为海岛颜值焕新提供方法论和路径图。我市高标准编制《桂山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规划》,20个重点项目纷纷落地,文天祥广场周边环境提升、海鲜街改造、客运码头风雨连廊建成,“平改坡”后的民居与百年灯塔相映成趣……2024年,桂山岛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

乘着“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改革春风,近年来由海岛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客栈成了香饽饽,引来众多投资者和本地居民投身珠海海岛民宿市场,海岛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珠海因势利导,在全省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首创“万山岛宿”等级评定,推出最高50万元奖励、低息贷款等政策,目前,已培育品质民宿集群30余家。

外伶仃海景。

担杆镇的变化更显民生温度。这里曾是大湾区最后一个未通大电网的建制镇,通过创新供电服务模式,2024年6月实现用电“陆岛同价”,电价从3.28元/度降至0.609元/度,每年为居民商户节省电费2200万元。珠海以担杆岛为试点,打造“零碳岛”新能源示范项目,让太阳能、风能点亮渔家灯火,也照亮了绿色发展之路。

站在伶仃洋畔回望,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产业集群崛起,从海岛焕新到科技兴海,珠海以改革为钥,正打开一片更广阔的深蓝。

记者手记>>>

到珠海的海岸线、海岛上走一走,很容易被“蓝色经济”的蓬勃脉动打动。

九洲港、香洲港码头,高速客轮穿梭,海岛旅游日趋火热;高栏港码头,“珠海-巴西”航线的货轮鸣笛远航,拉起一条连接内外的蓝色纽带;万山群岛的低空里,无人机载着海鲜10分钟飞进酒店厨房,让“海味”与“鲜味”的距离再无阻隔。

改革仍在深化。珠海正推广“标准海”供应模式,让更多项目实现“拎包入住”;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加速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通;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海洋牧场”的新场景不断涌现……

改革潮涌,千帆竞发。这片海,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带给我们更多蓝色的惊喜。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梁冠贤 朱文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