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电影镜头与城市记忆重叠,时光便有了具象的刻度。
2010年,讲述特区创业故事、又在珠海取景拍摄的电影《天上人》上映。片中渴望东山再起的破产商人“都市”,对着出租车窗外的野狸岛侃侃而谈,声称将来岛上会建起一座又大又高级的歌剧院。
谁能想到,片中主角的这一设想,竟在数年后成为现实。
2017年,野狸岛上,被市民亲切称为“日月贝”的珠海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珠海的文化地标,每年演出超百场。
而片中出现的海滨泳场、香洲渔港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地标,也都在15年后,或华丽转身,或功成身退,成为解码珠海城市升级的重要密钥,见证这座海滨城市的“破界”与“新生”。
老城记忆中的珠海剪影
电影《天上人》中,男女主角在餐厅见面时,玻璃窗上映出的香洲渔港曾是珠海鲜活的市井画卷。整齐排列的渔船、熙熙攘攘的码头、海风裹挟的高楼大厦,构成了这座滨海城市的底色。
导演宁瀛的镜头还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野狸岛畔矗立的“海上宫殿”得月舫(现为名亭楼)见证了二十一世纪初这张珠海餐饮“名片”的辉煌;情侣路上的海滨泳场、巨石和沙滩记录着15年前整条海岸线所保留的原始风光;红砖房与榕树荫交织的板樟山脚下小区承载着特区一代代建设者的安居梦;明亮大气的会客厅则为古元美术馆留下了改扩建前的宝贵影像记忆。

这些地标在电影中不仅是背景,更是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正如制片人裴蓓所说,珠海人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特区打拼的创业者也很容易在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好像就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
城市空间的华丽蜕变
15年间,电影里的老场景经历了近乎颠覆的蜕变。这场深刻的空间革命始于城市对自身功能的清醒认知。
2019年8月,完成历史使命的香洲渔港送走了最后一批渔船,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港因港池淤积、避风能力不足而退出历史舞台。在原址上崛起的“日月贝”珠海大剧院以独特的贝壳造型诠释着海洋文化,与海韵城商圈共同构成珠海新的文旅地标。
原香洲渔港渔船迁往的洪湾中心渔港,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以1064米渔用岸线、8万吨年渔获量的设计规模,集交易中心、补给中心、冷库、庇护中心等设施于一体的配套设施,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智慧枢纽。

电影中在窗外远远出现过的海滨泳场,如今已成为“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上映3年后,珠海正方集团就开始了海滨泳场首期改造提升项目。此后,爱情邮局、爱情半岛、爱情灯塔取代了昔日的陈旧设施。而向北延伸的香炉湾沙滩通过55万立方米补沙工程重现“碧海银滩”的美丽景观。
再后来,香炉湾城市阳台、情侣南路南侧慢行跑道、海天公园修复段沙滩依次开放,如今,再走这条电影中男女主角带我们走过的路,会发现它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动脉升级为“可漫步、可阅读”的城市生活秀带。
面向未来的城市叙事
当镜头拉远,珠海的城市进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向度。
在香洲区,采用退台式地景建筑手法实现“山海一景”的城市阳台、实现“截弯取直”的菱角咀隧道,还有“通山达海”从海天公园到香山湖公园全长超11公里的香山云道,诠释着都市效率与美学的平衡之道;

在金湾区,把“C位”留给公共文化设施的航空新城、有着“永不落幕航展”之称的珠海太空中心、托举起国产大飞机梦想的中航通飞与珠海机场,正唤起“蓝天经济”的崭新想象;
在斗门区,从目录里走向餐厅、文创店和田间地头的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韵律“水稻+禾虫”套养模式,还有莲洲镇、下洲村等村镇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都让区域协调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
在珠海高新区,被称为“最美山谷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集留学文化和非遗文化于一身的唐家古镇示范街区,还有高规格建设的香山会议中心,让科技、历史文化和国际视野汇聚“新区”;
在万山区,老房子通过民宿改造成了“聚宝盆”,海洋牧场把传统渔民变身为高端鱼的“海上放牧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群岛已然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这座城市用1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空间叙事迭代。而那些尚未被电影镜头捕捉的,是珠海正在书写的更宏大未来。


当电影镜头与城市记忆重叠,时光便有了具象的刻度。
2010年,讲述特区创业故事、又在珠海取景拍摄的电影《天上人》上映。片中渴望东山再起的破产商人“都市”,对着出租车窗外的野狸岛侃侃而谈,声称将来岛上会建起一座又大又高级的歌剧院。
谁能想到,片中主角的这一设想,竟在数年后成为现实。
2017年,野狸岛上,被市民亲切称为“日月贝”的珠海大剧院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珠海的文化地标,每年演出超百场。
而片中出现的海滨泳场、香洲渔港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地标,也都在15年后,或华丽转身,或功成身退,成为解码珠海城市升级的重要密钥,见证这座海滨城市的“破界”与“新生”。
老城记忆中的珠海剪影
电影《天上人》中,男女主角在餐厅见面时,玻璃窗上映出的香洲渔港曾是珠海鲜活的市井画卷。整齐排列的渔船、熙熙攘攘的码头、海风裹挟的高楼大厦,构成了这座滨海城市的底色。
导演宁瀛的镜头还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野狸岛畔矗立的“海上宫殿”得月舫(现为名亭楼)见证了二十一世纪初这张珠海餐饮“名片”的辉煌;情侣路上的海滨泳场、巨石和沙滩记录着15年前整条海岸线所保留的原始风光;红砖房与榕树荫交织的板樟山脚下小区承载着特区一代代建设者的安居梦;明亮大气的会客厅则为古元美术馆留下了改扩建前的宝贵影像记忆。

这些地标在电影中不仅是背景,更是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正如制片人裴蓓所说,珠海人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特区打拼的创业者也很容易在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好像就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
城市空间的华丽蜕变
15年间,电影里的老场景经历了近乎颠覆的蜕变。这场深刻的空间革命始于城市对自身功能的清醒认知。
2019年8月,完成历史使命的香洲渔港送走了最后一批渔船,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港因港池淤积、避风能力不足而退出历史舞台。在原址上崛起的“日月贝”珠海大剧院以独特的贝壳造型诠释着海洋文化,与海韵城商圈共同构成珠海新的文旅地标。
原香洲渔港渔船迁往的洪湾中心渔港,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以1064米渔用岸线、8万吨年渔获量的设计规模,集交易中心、补给中心、冷库、庇护中心等设施于一体的配套设施,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智慧枢纽。

电影中在窗外远远出现过的海滨泳场,如今已成为“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上映3年后,珠海正方集团就开始了海滨泳场首期改造提升项目。此后,爱情邮局、爱情半岛、爱情灯塔取代了昔日的陈旧设施。而向北延伸的香炉湾沙滩通过55万立方米补沙工程重现“碧海银滩”的美丽景观。
再后来,香炉湾城市阳台、情侣南路南侧慢行跑道、海天公园修复段沙滩依次开放,如今,再走这条电影中男女主角带我们走过的路,会发现它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动脉升级为“可漫步、可阅读”的城市生活秀带。
面向未来的城市叙事
当镜头拉远,珠海的城市进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向度。
在香洲区,采用退台式地景建筑手法实现“山海一景”的城市阳台、实现“截弯取直”的菱角咀隧道,还有“通山达海”从海天公园到香山湖公园全长超11公里的香山云道,诠释着都市效率与美学的平衡之道;

在金湾区,把“C位”留给公共文化设施的航空新城、有着“永不落幕航展”之称的珠海太空中心、托举起国产大飞机梦想的中航通飞与珠海机场,正唤起“蓝天经济”的崭新想象;
在斗门区,从目录里走向餐厅、文创店和田间地头的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韵律“水稻+禾虫”套养模式,还有莲洲镇、下洲村等村镇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都让区域协调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
在珠海高新区,被称为“最美山谷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集留学文化和非遗文化于一身的唐家古镇示范街区,还有高规格建设的香山会议中心,让科技、历史文化和国际视野汇聚“新区”;
在万山区,老房子通过民宿改造成了“聚宝盆”,海洋牧场把传统渔民变身为高端鱼的“海上放牧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群岛已然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这座城市用1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空间叙事迭代。而那些尚未被电影镜头捕捉的,是珠海正在书写的更宏大未来。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