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阔的磨刀门水道曾如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将珠海东西部的公共服务资源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道界线正被逐渐打破。
前不久,备受瞩目的音乐剧《扬名立万》在金湾艺术中心上演,家住红旗镇的张女士一家早早便抢好了票。“以前想看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只能专程跑去香洲,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张女士的感叹,道出了珠海推进东西部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的真切变化。

曾几何时,珠海西部地区居民想看一场高水准演出,往往要驱车几十公里前往香洲。如今,随着金湾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标准文化地标落成,这一局面被打破。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展演结合艺术综合体自2023年11月启幕以来,不仅填补了珠海西部地区缺乏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剧院的空白,更与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大剧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运营首年,金湾艺术中心近8万人次的观演数据里,既有西区居民首次在家门口享受艺术盛宴的欣喜,也不乏香洲观众反向奔赴的“跨区打卡”——这种双向流动的文化新生态,恰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鲜活的诠释。
医疗领域的现状同样振奋人心:去年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晋级三甲医院的喜讯传来,珠海西部地区终于实现了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近年来,珠海以专科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西部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支持具备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医院专科成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斗门区乾务镇五山片区、金湾区西城社区等一批新建、改扩建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投用;斗门妇幼保健院新院、金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大楼建成,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这些投入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去年,红旗镇一名男子突发心梗,得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和金湾区各镇医院医联体搭建的“生命快车道”,从发病到血管开通仅用时38分钟,远快于国家标准。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前降支开口慢性完全闭塞的老年男性患者开通闭塞血管。以往,这类高难度手术患者往往需要辗转广州等大城市求医,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面临“一床难求”的困境。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珠海西部地区医院的专科门诊人数、出院人数持续增长,诊疗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病种结构不断优化。以遵医五院为例,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已连续三年持续提高。省医珠海医院去年1-8月的总诊疗量同比增长26.5%,手术次数同比增长75%。“技术有保障、大病不出区”的就医便利正在珠海西部地区成为现实。
教育均等化同样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过去,斗门、金湾的家长常常为子女教育问题焦虑不已,优质学位紧张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跨区择校。近年来,随着珠海市一中附属金湾学校、珠海市麒麟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落户西部,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名师倍增计划”催生的东西部轮岗教师,正以流动的智慧消弭着珠海城乡教育的鸿沟:2023年542名教师参与东西部轮岗,市级名师三年增长149%,西部地区名师实现倍增。同时,珠海以“香山园丁计划”构建教师成长生态,连续8年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育省级名师工作室37个,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基础教育育人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西部地区21所薄弱校。
此外,针对家长反映的“接送难”问题,珠海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办幼儿园晚托与暑期托管全覆盖;中小学食堂推行的“师生同餐同菜同价”改革,更让30万名师生共享平等关怀。

站在新起点回望,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西部地区作为城市功能再造和能级量级提升的主战场”的愿景,正转化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当文化场馆的灯光、手术室的无影灯、教室的智慧屏在西部次第亮起,照亮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西进之路,更是一条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路径。而这场跨越磨刀门的民生福祉升级工程,仍在书写更温暖的答卷。



广阔的磨刀门水道曾如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将珠海东西部的公共服务资源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道界线正被逐渐打破。
前不久,备受瞩目的音乐剧《扬名立万》在金湾艺术中心上演,家住红旗镇的张女士一家早早便抢好了票。“以前想看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只能专程跑去香洲,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张女士的感叹,道出了珠海推进东西部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的真切变化。

曾几何时,珠海西部地区居民想看一场高水准演出,往往要驱车几十公里前往香洲。如今,随着金湾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标准文化地标落成,这一局面被打破。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展演结合艺术综合体自2023年11月启幕以来,不仅填补了珠海西部地区缺乏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剧院的空白,更与珠海大剧院、华发中演大剧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运营首年,金湾艺术中心近8万人次的观演数据里,既有西区居民首次在家门口享受艺术盛宴的欣喜,也不乏香洲观众反向奔赴的“跨区打卡”——这种双向流动的文化新生态,恰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鲜活的诠释。
医疗领域的现状同样振奋人心:去年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晋级三甲医院的喜讯传来,珠海西部地区终于实现了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近年来,珠海以专科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西部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支持具备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医院专科成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斗门区乾务镇五山片区、金湾区西城社区等一批新建、改扩建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投用;斗门妇幼保健院新院、金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大楼建成,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这些投入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去年,红旗镇一名男子突发心梗,得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和金湾区各镇医院医联体搭建的“生命快车道”,从发病到血管开通仅用时38分钟,远快于国家标准。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前降支开口慢性完全闭塞的老年男性患者开通闭塞血管。以往,这类高难度手术患者往往需要辗转广州等大城市求医,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面临“一床难求”的困境。
通过重点专科建设,珠海西部地区医院的专科门诊人数、出院人数持续增长,诊疗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病种结构不断优化。以遵医五院为例,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已连续三年持续提高。省医珠海医院去年1-8月的总诊疗量同比增长26.5%,手术次数同比增长75%。“技术有保障、大病不出区”的就医便利正在珠海西部地区成为现实。
教育均等化同样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过去,斗门、金湾的家长常常为子女教育问题焦虑不已,优质学位紧张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跨区择校。近年来,随着珠海市一中附属金湾学校、珠海市麒麟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落户西部,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名师倍增计划”催生的东西部轮岗教师,正以流动的智慧消弭着珠海城乡教育的鸿沟:2023年542名教师参与东西部轮岗,市级名师三年增长149%,西部地区名师实现倍增。同时,珠海以“香山园丁计划”构建教师成长生态,连续8年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育省级名师工作室37个,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基础教育育人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西部地区21所薄弱校。
此外,针对家长反映的“接送难”问题,珠海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办幼儿园晚托与暑期托管全覆盖;中小学食堂推行的“师生同餐同菜同价”改革,更让30万名师生共享平等关怀。

站在新起点回望,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西部地区作为城市功能再造和能级量级提升的主战场”的愿景,正转化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当文化场馆的灯光、手术室的无影灯、教室的智慧屏在西部次第亮起,照亮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西进之路,更是一条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路径。而这场跨越磨刀门的民生福祉升级工程,仍在书写更温暖的答卷。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