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遵义实践研学学生作品展播第5期——周芷琪、刘政烨研学心得

 

  

遵义研学

实践之旅

(2025 · 夏)

学生作品第 5 期

 

 

踏着黔山秀水的韵律,

周芷琪与刘政烨同学用笔触为我们铺开了贵州研学的炽热画卷。

在遵义会址的凝重里沉思,

于娄山关的硝烟中感怀,

在仡佬风情与镇南交流间体味温度,

他们的足迹深印着历史的回响与实践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属于他们的青春足迹!

 

黔行笔记:历史与成长

——作者 周芷琪

通过这一次贵州研学,我不仅欣赏到了贵州美丽的风景,更了解到了此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

第一天,我们一起去到了遵义会议会址,走进那些革命先辈工作的房屋,我深深感到他们的不易。进入场馆内部,导师讲解了遵义会议的背景及历程,看着地图上的路线和实物展品,我深感长征的不易,向那些为了革命献身的战士和领导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心中也燃起爱国的热焰。

第二天,我们去到了“结对子”学校——镇南中学。那里环境优美,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同学和老师也异常热情,不断在向我们介绍。下午我们走访了农户家庭,了解到农户家庭的学生生活的辛苦,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差异。我们还从中了解了许多学习方法,并给这位同学送上了祝福。

第三天我们与镇南中学的同学们互相交流。我们介绍了我们生活的省份、城市,他们也向我们介绍了当地历史,最后,我们互相交换礼品,送上祝福。这场交流不仅让我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能力。下午,我们参与了助农直播,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在屏幕前,大家落落大方的介绍农产品,家长们也不断支持我们。在这场直播中,我们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为农户献出一份爱心。

第四天,我们来到务川仡佬族文化博物馆,在那里,我们了解了历史久远的仡佬族,看见了仡佬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下午我们来到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在这里,我们体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我们自己做的拓印,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接着,我们便上了山,看着那些古老的城墙和关隘,感觉自己就身处战场。我们登上了三十六步天梯,它的每一阶都有小腿那么高,登上异常因难。到达顶部,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印在心中。

第五天,我们来到了娄山关,它是红军与国民党交战的重要场所,也是红军精神的体现。随后我们去了博物馆,了解了“娄山关大捷”,看着墙上列满的战士和武器的图片,我不由得从心底感到由衷的敬佩。最后,我们观看了“娄山关大捷”的表演,生动的实景让我感到身临其境,其中更是不缺感人的故事。战士们不顾自身,英勇奋战,献出生命,我深受感触,激励自己要为祖国做出贡献,不枉这些献出生命的战士。

五天的研学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相信这次研学带给我的文化和革命精神会在我“人生”的书上添上厚重的一笔。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笔迹将会成为书本里深处的批注,引领我更好地开启人生书页的新篇章。

 

红迹黔行

——作者 刘政烨

踏上遵义的土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鲜活交织成独特的研学记忆。在遵义会议会址泛黄的文献与简朴的会场诉说着那段扭转乾坤的岁月,这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力量。

走进仡佬族村寨,我们围坐在那里,斑驳的木桌,磨亮的木椅,藏着他们对生活的坚韧。临别时,他们还给了我们一大堆玉米,十分好吃。

镇南中学的教室里,水泥地面有些斑驳,但墙上的烙画作品格外醒目,我们不仅了解到了镇南中学,还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同学也试着创作烙画,烫出线条,虽然生涩,却连着非遗传承的脉络。

最后我们去到了娄山关,雄关如铁,西峰依旧。讲解员指着悬崖石刻,讲述着红军战士踏着血路冲锋的场景。我们还观看了娄山关战役的表演,让人十分激动。

这趟研学,不仅让我读懂了历史的壮阔,更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温度。

 

小编点评

周芷琪同学

周芷琪同学的文字带我们踏上真实而丰盈的贵州研学之旅。她用清晰的笔触让我们看到:遵义会议会址的地图与展品,无声诉说着“长征不易”与“爱国热焰”的升腾;镇南中学的交流与农户家庭的走访,让她真切感受到“生活差异”的重量。正是这份亲历的触动,激发了她最珍贵的决心——在心底立下“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誓言。

尤为可贵的是,她不仅铭记了娄山关的硝烟与壮烈,理解了革命精神的磅礴;更在海龙屯天梯的攀登中体验了挑战的汗水,在仡佬文化拓印里触摸了传承的温度。全文以“人生书上厚重一笔”作结,诗意而深刻,展现了少年在历史、现实与文化交融中的真切感悟与成长担当。

刘政烨同学

这篇文章带我们踏上了一段富有质感的遵义研学之旅,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几个打动人心的画面。在遵义会议会址,泛黄的文献与简朴会场传递出“扭转乾坤”的触手可及的力量;走进仡佬族村寨,斑驳木桌和临别赠予的玉米,让人触摸到生活的坚韧与人情的温度;镇南中学的烙画体验,则在生涩尝试中连接起非遗的脉络;娄山关的雄关铁壁与悬崖石刻,则无声诉说着血与火的壮烈。

作者不仅记录了行程,更捕捉到了内心的触动与成长。结尾那句 “不仅读懂了历史的壮阔,更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温度”,精准概括了这趟旅程的核心收获——知识之外,是精神的共鸣与心灵的滋养。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
微信
朋友圈
2025遵义实践研学学生作品展播第5期——周芷琪、刘政烨研学心得
观海融媒 2025-07-25 11:59

 

  

遵义研学

实践之旅

(2025 · 夏)

学生作品第 5 期

 

 

踏着黔山秀水的韵律,

周芷琪与刘政烨同学用笔触为我们铺开了贵州研学的炽热画卷。

在遵义会址的凝重里沉思,

于娄山关的硝烟中感怀,

在仡佬风情与镇南交流间体味温度,

他们的足迹深印着历史的回响与实践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属于他们的青春足迹!

 

黔行笔记:历史与成长

——作者 周芷琪

通过这一次贵州研学,我不仅欣赏到了贵州美丽的风景,更了解到了此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

第一天,我们一起去到了遵义会议会址,走进那些革命先辈工作的房屋,我深深感到他们的不易。进入场馆内部,导师讲解了遵义会议的背景及历程,看着地图上的路线和实物展品,我深感长征的不易,向那些为了革命献身的战士和领导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心中也燃起爱国的热焰。

第二天,我们去到了“结对子”学校——镇南中学。那里环境优美,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同学和老师也异常热情,不断在向我们介绍。下午我们走访了农户家庭,了解到农户家庭的学生生活的辛苦,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差异。我们还从中了解了许多学习方法,并给这位同学送上了祝福。

第三天我们与镇南中学的同学们互相交流。我们介绍了我们生活的省份、城市,他们也向我们介绍了当地历史,最后,我们互相交换礼品,送上祝福。这场交流不仅让我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能力。下午,我们参与了助农直播,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在屏幕前,大家落落大方的介绍农产品,家长们也不断支持我们。在这场直播中,我们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为农户献出一份爱心。

第四天,我们来到务川仡佬族文化博物馆,在那里,我们了解了历史久远的仡佬族,看见了仡佬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下午我们来到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在这里,我们体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我们自己做的拓印,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接着,我们便上了山,看着那些古老的城墙和关隘,感觉自己就身处战场。我们登上了三十六步天梯,它的每一阶都有小腿那么高,登上异常因难。到达顶部,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印在心中。

第五天,我们来到了娄山关,它是红军与国民党交战的重要场所,也是红军精神的体现。随后我们去了博物馆,了解了“娄山关大捷”,看着墙上列满的战士和武器的图片,我不由得从心底感到由衷的敬佩。最后,我们观看了“娄山关大捷”的表演,生动的实景让我感到身临其境,其中更是不缺感人的故事。战士们不顾自身,英勇奋战,献出生命,我深受感触,激励自己要为祖国做出贡献,不枉这些献出生命的战士。

五天的研学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相信这次研学带给我的文化和革命精神会在我“人生”的书上添上厚重的一笔。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笔迹将会成为书本里深处的批注,引领我更好地开启人生书页的新篇章。

 

红迹黔行

——作者 刘政烨

踏上遵义的土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鲜活交织成独特的研学记忆。在遵义会议会址泛黄的文献与简朴的会场诉说着那段扭转乾坤的岁月,这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力量。

走进仡佬族村寨,我们围坐在那里,斑驳的木桌,磨亮的木椅,藏着他们对生活的坚韧。临别时,他们还给了我们一大堆玉米,十分好吃。

镇南中学的教室里,水泥地面有些斑驳,但墙上的烙画作品格外醒目,我们不仅了解到了镇南中学,还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同学也试着创作烙画,烫出线条,虽然生涩,却连着非遗传承的脉络。

最后我们去到了娄山关,雄关如铁,西峰依旧。讲解员指着悬崖石刻,讲述着红军战士踏着血路冲锋的场景。我们还观看了娄山关战役的表演,让人十分激动。

这趟研学,不仅让我读懂了历史的壮阔,更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温度。

 

小编点评

周芷琪同学

周芷琪同学的文字带我们踏上真实而丰盈的贵州研学之旅。她用清晰的笔触让我们看到:遵义会议会址的地图与展品,无声诉说着“长征不易”与“爱国热焰”的升腾;镇南中学的交流与农户家庭的走访,让她真切感受到“生活差异”的重量。正是这份亲历的触动,激发了她最珍贵的决心——在心底立下“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誓言。

尤为可贵的是,她不仅铭记了娄山关的硝烟与壮烈,理解了革命精神的磅礴;更在海龙屯天梯的攀登中体验了挑战的汗水,在仡佬文化拓印里触摸了传承的温度。全文以“人生书上厚重一笔”作结,诗意而深刻,展现了少年在历史、现实与文化交融中的真切感悟与成长担当。

刘政烨同学

这篇文章带我们踏上了一段富有质感的遵义研学之旅,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几个打动人心的画面。在遵义会议会址,泛黄的文献与简朴会场传递出“扭转乾坤”的触手可及的力量;走进仡佬族村寨,斑驳木桌和临别赠予的玉米,让人触摸到生活的坚韧与人情的温度;镇南中学的烙画体验,则在生涩尝试中连接起非遗的脉络;娄山关的雄关铁壁与悬崖石刻,则无声诉说着血与火的壮烈。

作者不仅记录了行程,更捕捉到了内心的触动与成长。结尾那句 “不仅读懂了历史的壮阔,更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温度”,精准概括了这趟旅程的核心收获——知识之外,是精神的共鸣与心灵的滋养。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