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听说孔城是一个被古旧时光填满、散发着历史幽香的神秘所在,这是一个离“文都”桐城不远的千年小镇。正是仲夏时分,蹚过一地的麦香,我们走在老街上,流连的目光印刻在苍苔、瓦松、地锦之上,那里面深藏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打捞不尽的岁月留香。
这是久远时代的历史休止符。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悠长而静谧地伸向远方,两边是风格一致的两层小楼,一楼是高大敞亮的商铺,二楼的窗棂上,镶嵌着精致的镂刻花鸟虫鱼。细细打量这些抬梁式或穿斗式房屋,一色高高的院墙,深深的庭院,壁画、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各种艺术形象,布满了砖木楼房的角角落落。漫步在这条长达两千米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多达100余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以及300余间古商铺。远远看去,整座老街,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游动的巨龙。一道道高高的马头墙,一座座斑驳的青砖瓦房,一条条深深的巷子和里弄,向人们述说着老街逝去的辉煌。
站在古老的都会桥上回首望去,老街三面临水环绕,如同一弯新月从碧波中升起,古老的孔城河水倒映着盈盈的月色,远处烟波浩渺的菜子湖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像两面明镜辉映着月光的流转。从盛唐到明代这段漫长时光里,凭借舟楫之便,老街作为枞水之阳的水岸码头,客商云集,烟火万家。商人们盖酒楼、开茶馆、建码头、设货栈,后来又陆陆续续开办钱庄、药铺、铁器行、纱庄、烟厂和书院,一时间都会桥外,河面上舟楫往来,帆影摇动;都会桥内,老街上人声鼎沸,市集如潮,谁能不说这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朝霞出岫时的“桐梓晴岚”,让这幅图画平添了无数神韵;夕阳西下的“荻埠归帆”,定格了多少时光;溯风起处仙境一般的“孔城暮雪”,演绎了几许风花雪月的故事。
走在寂静的老街上,阳光越过参差的马头墙,将它斑驳的影子洒在青砖黛瓦上面,犹如走进戴望舒笔下寂寥悠长的雨巷,让人禁不住情思弥漫。由整块红麻石铺就的道路,自带朴拙厚重的古风,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印,画出历史的风尘沧桑,就连路边集雨井上的孔方盖板,也让人好生缱绻流连。一阵风过,檐头风铃叮当,铺前彩幡轻扬,行人衣袂飘飘,老街的时光瞬间有了层层褶皱,在伶仃的脚步声里响成悠长深邃的调子!
在一处阔大的照壁前,我读到了孔城名字的由来。传说是三国时的“吴下阿蒙”吕蒙始造空城对垒魏蜀,被后人讹传成了孔城,总觉得这样的解说过于牵强肤浅。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孔”字条下的本意为“通达”,在金文中还衍生出“洞穴”和“甚、好、大”等多重意义。古人所说的“孔德”就是指“大德”,“孔武”就是指非常有力量,“孔道”就是指重要通道。这样说来,“孔城”既可以理解为“重要的城池”,又可以解释成“美丽的城池”,这两点都符合孔城的历史地位特征,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诠释。果然我找到了依据,当地民间另有传说,古代孔城境内森林茂密,孔雀于飞,天空充满祥瑞之气,于是有了“孔城”之名。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梦幻的名字,这是一个凝聚了美好与诗意的名字。
转过“横街”,我与“黄家大屋”不期而遇,这座大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满江村茶楼”。这座由黄姓商人于清末建造的穿枋式二层砖木楼房,面阔五间,前后两进。楼上是一个长长的环形回廊,栏杆是漂亮的美人靠,廊庑下是透雕的梅兰竹菊,廊柱上硕大的荷花图案,给人恬然的静美。楼下的大门两侧,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湖光山色过客登楼,远悦近来高朋满座。虽然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呈现出不败的光辉。漫步茶楼,宛如见到了当年的市井百态,茶楼就像一个小社会,折射出老街旧时光丰盈、安逸、润泽的光芒。
茶楼的不远处,就是清末有名的陶德兴、陶恒兴纱庄。曾经的这里,经纬起落,机杼翻飞,100多台纺纱机,几百名工人日夜不停地纺纱织线,云朵似的棉花变成了洁白的纱絮,一船船纱絮,荡开孔城河水上的浪花,行走江湖之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上海申新第五厂。申新第五厂是无锡荣氏家族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一个乡下纱庄竟能和一流的纺织巨头牵手联姻,这样的雄心魄力,何等让人感奋,令人钦佩!
在桐乡书院,却又心生落寞。位于老街中心位置的这座古老书院,如今的景象和它的年龄一样老迈:洞开窄小的大门,偌大的院落内,杂草遍地,树影斑驳,垂暮中的“朝阳楼”孤寂地站立在院落深处,一墙之隔的漱芳精舍深门重锁,一派寂寥的景象。建于道光二十年的桐乡书院,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显赫的恢恢黉门。辟有房舍五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齐备,“旷怀园”内奇葩异草,莘莘学子不绝如缕。书院开办者戴钧衡倡导的“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的教育理念,开启一代风气之先,大清朝廷曾经谕令全国效法,并将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一个书院办成了全国的教育范本,老街的文韵绵长,底蕴多么厚重!那些远去的书声琅琅,书香飘飘,还能够重回这个小院吗?
行走老街常常有这样的惶惑,老街老去了吗?意念中总觉得侧身而过的贺福昌铁器行依然炉火熊熊,裕隆香纸商号还是人头攒动,瑞和祥布庄一样顾客盈门,怡昌栈犹自熙来攘往,倪氏大宅、姚家大屋、蒋家大屋,哪一处都还是笑语喧哗。
而当恍惚闪过,眼前的老街确实老了。消瘦的身影,枯槁的面容,随风而逝的繁华,这一切如同梦醒后的泪滴……
早就听说孔城是一个被古旧时光填满、散发着历史幽香的神秘所在,这是一个离“文都”桐城不远的千年小镇。正是仲夏时分,蹚过一地的麦香,我们走在老街上,流连的目光印刻在苍苔、瓦松、地锦之上,那里面深藏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打捞不尽的岁月留香。
这是久远时代的历史休止符。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悠长而静谧地伸向远方,两边是风格一致的两层小楼,一楼是高大敞亮的商铺,二楼的窗棂上,镶嵌着精致的镂刻花鸟虫鱼。细细打量这些抬梁式或穿斗式房屋,一色高高的院墙,深深的庭院,壁画、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各种艺术形象,布满了砖木楼房的角角落落。漫步在这条长达两千米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多达100余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以及300余间古商铺。远远看去,整座老街,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游动的巨龙。一道道高高的马头墙,一座座斑驳的青砖瓦房,一条条深深的巷子和里弄,向人们述说着老街逝去的辉煌。
站在古老的都会桥上回首望去,老街三面临水环绕,如同一弯新月从碧波中升起,古老的孔城河水倒映着盈盈的月色,远处烟波浩渺的菜子湖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像两面明镜辉映着月光的流转。从盛唐到明代这段漫长时光里,凭借舟楫之便,老街作为枞水之阳的水岸码头,客商云集,烟火万家。商人们盖酒楼、开茶馆、建码头、设货栈,后来又陆陆续续开办钱庄、药铺、铁器行、纱庄、烟厂和书院,一时间都会桥外,河面上舟楫往来,帆影摇动;都会桥内,老街上人声鼎沸,市集如潮,谁能不说这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朝霞出岫时的“桐梓晴岚”,让这幅图画平添了无数神韵;夕阳西下的“荻埠归帆”,定格了多少时光;溯风起处仙境一般的“孔城暮雪”,演绎了几许风花雪月的故事。
走在寂静的老街上,阳光越过参差的马头墙,将它斑驳的影子洒在青砖黛瓦上面,犹如走进戴望舒笔下寂寥悠长的雨巷,让人禁不住情思弥漫。由整块红麻石铺就的道路,自带朴拙厚重的古风,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印,画出历史的风尘沧桑,就连路边集雨井上的孔方盖板,也让人好生缱绻流连。一阵风过,檐头风铃叮当,铺前彩幡轻扬,行人衣袂飘飘,老街的时光瞬间有了层层褶皱,在伶仃的脚步声里响成悠长深邃的调子!
在一处阔大的照壁前,我读到了孔城名字的由来。传说是三国时的“吴下阿蒙”吕蒙始造空城对垒魏蜀,被后人讹传成了孔城,总觉得这样的解说过于牵强肤浅。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孔”字条下的本意为“通达”,在金文中还衍生出“洞穴”和“甚、好、大”等多重意义。古人所说的“孔德”就是指“大德”,“孔武”就是指非常有力量,“孔道”就是指重要通道。这样说来,“孔城”既可以理解为“重要的城池”,又可以解释成“美丽的城池”,这两点都符合孔城的历史地位特征,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诠释。果然我找到了依据,当地民间另有传说,古代孔城境内森林茂密,孔雀于飞,天空充满祥瑞之气,于是有了“孔城”之名。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梦幻的名字,这是一个凝聚了美好与诗意的名字。
转过“横街”,我与“黄家大屋”不期而遇,这座大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满江村茶楼”。这座由黄姓商人于清末建造的穿枋式二层砖木楼房,面阔五间,前后两进。楼上是一个长长的环形回廊,栏杆是漂亮的美人靠,廊庑下是透雕的梅兰竹菊,廊柱上硕大的荷花图案,给人恬然的静美。楼下的大门两侧,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湖光山色过客登楼,远悦近来高朋满座。虽然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呈现出不败的光辉。漫步茶楼,宛如见到了当年的市井百态,茶楼就像一个小社会,折射出老街旧时光丰盈、安逸、润泽的光芒。
茶楼的不远处,就是清末有名的陶德兴、陶恒兴纱庄。曾经的这里,经纬起落,机杼翻飞,100多台纺纱机,几百名工人日夜不停地纺纱织线,云朵似的棉花变成了洁白的纱絮,一船船纱絮,荡开孔城河水上的浪花,行走江湖之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上海申新第五厂。申新第五厂是无锡荣氏家族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一个乡下纱庄竟能和一流的纺织巨头牵手联姻,这样的雄心魄力,何等让人感奋,令人钦佩!
在桐乡书院,却又心生落寞。位于老街中心位置的这座古老书院,如今的景象和它的年龄一样老迈:洞开窄小的大门,偌大的院落内,杂草遍地,树影斑驳,垂暮中的“朝阳楼”孤寂地站立在院落深处,一墙之隔的漱芳精舍深门重锁,一派寂寥的景象。建于道光二十年的桐乡书院,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显赫的恢恢黉门。辟有房舍五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齐备,“旷怀园”内奇葩异草,莘莘学子不绝如缕。书院开办者戴钧衡倡导的“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的教育理念,开启一代风气之先,大清朝廷曾经谕令全国效法,并将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一个书院办成了全国的教育范本,老街的文韵绵长,底蕴多么厚重!那些远去的书声琅琅,书香飘飘,还能够重回这个小院吗?
行走老街常常有这样的惶惑,老街老去了吗?意念中总觉得侧身而过的贺福昌铁器行依然炉火熊熊,裕隆香纸商号还是人头攒动,瑞和祥布庄一样顾客盈门,怡昌栈犹自熙来攘往,倪氏大宅、姚家大屋、蒋家大屋,哪一处都还是笑语喧哗。
而当恍惚闪过,眼前的老街确实老了。消瘦的身影,枯槁的面容,随风而逝的繁华,这一切如同梦醒后的泪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