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绘就城乡协调发展新图景

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百年老屋在乡村工匠的巧手下焕发新生,古朴风韵与现代生活悄然相融;在金湾区标准化养殖塘,返乡青年陆冠林轻点手机,一箱箱肥美的黄立鱼即刻启程奔赴全国餐桌……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之年。珠海,这座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正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笔,紧扣“见典型、出实效”,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镇域提质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炎炎夏日,湿热的海风吹过万山区担杆镇,海岛居民却感到“凉意十足”。“以前我家一个月的电费最多要到1900多元,‘陆岛同价’后,这个月的电费降到了300多元……”当地居民李敏诗满脸笑容。

自去年6月30日起,担杆镇外伶仃岛、担杆岛两岛居民电价从3.28元/度下调至0.609元/度,降幅超过八成,其他电价标准和市区相同。至此,珠海所有海岛镇的居民用电全部实现与市区“同价”,预计每年为海岛居民节省电费2200万元。

电价下降带动担杆岛度假酒店升级。

海岛居民不再“望电兴叹”,是珠海提升镇域能级、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生动缩影。一场影响深刻的强镇行动正在全域推进——

政策活水精准浇灌。珠海出台制定《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发展支持措施》,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典型镇、村建设,三年遴选三批11个镇申报省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为全省最高。

公共服务日益均衡。随着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金海公路大桥、珠机城际二期开通,珠海主城区、合作区到西部城区及金湾机场的交通时间大幅缩短;新增30家供销便民服务点,如毛细血管延伸至镇街末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镇街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平沙镇锚定“小城市”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小镇;白蕉镇跻身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南水、三灶、乾务等10镇实力上榜“2024镇域经济500强”。唐家湾镇、斗门旧街、北山村等一批“国字号”文化名片熠熠生辉,历史文脉与时代活力交相辉映。

镇街强,城乡联动的枢纽就强。产业聚集、商流畅通、服务完善,为城乡协调发展筑牢了坚实底座。

乡村焕颜

农房蝶变唤醒乡愁密码

斗门旧街骑楼展现岭南风情,南屏北山村闪耀红色印记,唐家湾古镇绵延文脉……青砖黛瓦间,承载着可触摸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归属。

位于斗门镇下洲村的斗门印象小镇,闲置农房“换上”新衣,重现岭南风韵。罗凤兰阿婆在家门口卖起了猪脚姜,笑眯眯地招呼着来往游客,“我家的猪脚姜用料讲究、味道正宗,生意很红火,旺季时一天能卖出上百份”。村里像罗阿婆这样依靠农房改造实现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前不久,下洲村2025年第一期分红大会上,37名“屋主”、21名经营者共计分得22万元。

下洲村2025年第一期分红大会。

老屋新生、村民奔富的背后,是珠海对乡村风貌提升的系统性重塑。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珠海探索农房风貌提升动力机制,谋划推进农房风貌提升三年攻坚行动,2024年出台国内首部就乡村风貌提升作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及配套政策,探索形成“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的“五个一”农房风貌提升新模式,风貌提升每平方米平均单价降低50%以上。与此同时,农房建设“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管理机制全面铺开。

当农房成为风景,当乡愁有了载体,乡村便有了吸引人、留住人的独特魅力,城乡协调发展的文化纽带愈发坚韧。数据显示,近年全市完成农房微改造10775户,提升鱼塘及农田看护房风貌5144个。

 

机制破局

村企“联姻”涵养富民活水

露营帐篷点缀绿茵,木质舞台临湖而建,3米高的醒狮不倒翁成为地标……在莲洲镇莲江村,返乡青年罗彩虹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将80亩荒地变成充满童趣的“莲江山禾”文旅田园,成为珠海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项目一期去年11月试营业,不仅迅速成为亲子游热门打卡地,每年还可以为村集体贡献约20万元的租金收入。“记得第一次给村民房租时,有位大叔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拿到‘房屋工资’。”罗彩虹回忆道,当时村民们的笑容让她倍感欣慰。

罗彩虹和丈夫并肩坐在田边,规划着未来

莲江村作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探索“村企共建、市场运营、村民受益”的“村企农”合作模式,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让罗彩虹这样的返乡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相关经验现已复制推广至珠海全域及对口帮扶的阳江市阳西县、贵州省湄潭县等地。

近年来,珠海创新机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从《高质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珠海市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政策指路,到13家市属国企“一对一”为40个村居量身定制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精准导入田间地头。其中,斗门区福安村在全省率先探索集约用地、资格权跨村、分红质押、积分管理等新机制,一举破解困扰近40年的“无地可分”难题,土地利用率跃升4倍。

福安村。

改革活水激荡,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589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22个村超千万元。村民腰包鼓了,发展信心足了,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手记>>>

“为家乡,我愿意”——在走访珠海乡村的过程中,这句心声一次次从返乡青年、产业村官口中真挚地流淌出来,格外令人动容。

从莲江村、石龙村,到官塘社区、上栅社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城市经验回归乡土,用创意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或创办民宿,或发展特色农业,或打造文旅IP,将现代经营理念与传统村落文化巧妙融合,在古村落的青砖黛瓦间开辟出别样天地。

从昔日“空心村”到如今“网红地”,这种转变不仅是村居条件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珠海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笔,让村民从被动等待帮扶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建,在土地流转、产业运营中,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这种转变就是乡村活力的源泉。

文字:佘映薇 图片:梁冠贤 赵梓 朱文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敢为人先 路在脚下|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绘就城乡协调发展新图景
珠海特区报 2025-07-28 04:39

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百年老屋在乡村工匠的巧手下焕发新生,古朴风韵与现代生活悄然相融;在金湾区标准化养殖塘,返乡青年陆冠林轻点手机,一箱箱肥美的黄立鱼即刻启程奔赴全国餐桌……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之年。珠海,这座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正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笔,紧扣“见典型、出实效”,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镇域提质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炎炎夏日,湿热的海风吹过万山区担杆镇,海岛居民却感到“凉意十足”。“以前我家一个月的电费最多要到1900多元,‘陆岛同价’后,这个月的电费降到了300多元……”当地居民李敏诗满脸笑容。

自去年6月30日起,担杆镇外伶仃岛、担杆岛两岛居民电价从3.28元/度下调至0.609元/度,降幅超过八成,其他电价标准和市区相同。至此,珠海所有海岛镇的居民用电全部实现与市区“同价”,预计每年为海岛居民节省电费2200万元。

电价下降带动担杆岛度假酒店升级。

海岛居民不再“望电兴叹”,是珠海提升镇域能级、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生动缩影。一场影响深刻的强镇行动正在全域推进——

政策活水精准浇灌。珠海出台制定《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发展支持措施》,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典型镇、村建设,三年遴选三批11个镇申报省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为全省最高。

公共服务日益均衡。随着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金海公路大桥、珠机城际二期开通,珠海主城区、合作区到西部城区及金湾机场的交通时间大幅缩短;新增30家供销便民服务点,如毛细血管延伸至镇街末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镇街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平沙镇锚定“小城市”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小镇;白蕉镇跻身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南水、三灶、乾务等10镇实力上榜“2024镇域经济500强”。唐家湾镇、斗门旧街、北山村等一批“国字号”文化名片熠熠生辉,历史文脉与时代活力交相辉映。

镇街强,城乡联动的枢纽就强。产业聚集、商流畅通、服务完善,为城乡协调发展筑牢了坚实底座。

乡村焕颜

农房蝶变唤醒乡愁密码

斗门旧街骑楼展现岭南风情,南屏北山村闪耀红色印记,唐家湾古镇绵延文脉……青砖黛瓦间,承载着可触摸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归属。

位于斗门镇下洲村的斗门印象小镇,闲置农房“换上”新衣,重现岭南风韵。罗凤兰阿婆在家门口卖起了猪脚姜,笑眯眯地招呼着来往游客,“我家的猪脚姜用料讲究、味道正宗,生意很红火,旺季时一天能卖出上百份”。村里像罗阿婆这样依靠农房改造实现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前不久,下洲村2025年第一期分红大会上,37名“屋主”、21名经营者共计分得22万元。

下洲村2025年第一期分红大会。

老屋新生、村民奔富的背后,是珠海对乡村风貌提升的系统性重塑。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珠海探索农房风貌提升动力机制,谋划推进农房风貌提升三年攻坚行动,2024年出台国内首部就乡村风貌提升作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及配套政策,探索形成“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的“五个一”农房风貌提升新模式,风貌提升每平方米平均单价降低50%以上。与此同时,农房建设“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管理机制全面铺开。

当农房成为风景,当乡愁有了载体,乡村便有了吸引人、留住人的独特魅力,城乡协调发展的文化纽带愈发坚韧。数据显示,近年全市完成农房微改造10775户,提升鱼塘及农田看护房风貌5144个。

 

机制破局

村企“联姻”涵养富民活水

露营帐篷点缀绿茵,木质舞台临湖而建,3米高的醒狮不倒翁成为地标……在莲洲镇莲江村,返乡青年罗彩虹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将80亩荒地变成充满童趣的“莲江山禾”文旅田园,成为珠海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项目一期去年11月试营业,不仅迅速成为亲子游热门打卡地,每年还可以为村集体贡献约20万元的租金收入。“记得第一次给村民房租时,有位大叔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拿到‘房屋工资’。”罗彩虹回忆道,当时村民们的笑容让她倍感欣慰。

罗彩虹和丈夫并肩坐在田边,规划着未来

莲江村作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探索“村企共建、市场运营、村民受益”的“村企农”合作模式,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让罗彩虹这样的返乡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相关经验现已复制推广至珠海全域及对口帮扶的阳江市阳西县、贵州省湄潭县等地。

近年来,珠海创新机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从《高质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珠海市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政策指路,到13家市属国企“一对一”为40个村居量身定制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精准导入田间地头。其中,斗门区福安村在全省率先探索集约用地、资格权跨村、分红质押、积分管理等新机制,一举破解困扰近40年的“无地可分”难题,土地利用率跃升4倍。

福安村。

改革活水激荡,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589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22个村超千万元。村民腰包鼓了,发展信心足了,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手记>>>

“为家乡,我愿意”——在走访珠海乡村的过程中,这句心声一次次从返乡青年、产业村官口中真挚地流淌出来,格外令人动容。

从莲江村、石龙村,到官塘社区、上栅社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城市经验回归乡土,用创意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或创办民宿,或发展特色农业,或打造文旅IP,将现代经营理念与传统村落文化巧妙融合,在古村落的青砖黛瓦间开辟出别样天地。

从昔日“空心村”到如今“网红地”,这种转变不仅是村居条件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珠海以“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笔,让村民从被动等待帮扶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建,在土地流转、产业运营中,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这种转变就是乡村活力的源泉。

文字:佘映薇 图片:梁冠贤 赵梓 朱文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