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青年谭易濠的农旅融合实验:一个“三产融合”的湾区样本

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大箕湾,桑林与鱼塘构成的生态农场里,个头硕大的青蟹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蟹农熟练地拉起地笼,一只只青壳白肚的螃蟹被捞出水面,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它们活力满满的蟹钳。这个场景背后,是1998年出生的海归青年谭易濠带领珠海一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田农业”)打造的“渔桑共生”系统形成的种养闭环,以及他对“三产融合”实验成功的一环。

谭易濠

生态价值转化的“南水公式

南水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青蟹贴上了一张得天独厚的生态标签。地处西江出海口,滩涂资源丰富,海水咸淡适中,如此天然优质的生长环境让在南水生长的青蟹色泽光亮红润,肉质嫩滑,味道鲜香浓郁,营养价值颇高。谭易濠掌舵的一田农业拥有3000多亩的水产生态基地,留洋回来的他,依然坚持用“土”办法养殖青蟹,投放天然白蚬作为饲料,采用鱼、虾、蟹、生蚝混养的方式,确保青蟹保留最原始的风味。保留天然要素的同时,他注重从蟹苗挑选到捕捞养殖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经过严格筛选和精细把控,每一只青蟹都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养成了精品。如今,公司生产的南水青蟹、黄油蟹等产品,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体验”渠道,不仅在珠海本地广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地区及国内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信赖。

打捞虾蟹
收获

“渔桑共生”的自然农法实践

渔桑共生养殖基地

在谭易濠的蓝图中,生态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在这片生态农场的一隅,鱼塘与桑林构成了一幅动静平衡的生态画卷。塘泥为桑树根系输送天然养分,飘落的桑叶转化为鱼群的天然饲料,形成无需化肥农药的闭环系统。谭易濠率领农业团队主导的“渔桑共生”系统,通过物理防虫网、益虫引入、鱼塘灌溉等自然农法,让依鱼塘而建的桑葚亩产提升20%。这种模式还被写入他作为金湾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打造以海养人的生态养殖产业链的议案》。谭易濠还计划建设南水青蟹种苗繁育场,进一步提升青蟹种苗供应能力,保障本地及周边地区养殖产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推动青蟹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该项目也将成为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重要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桑果长势喜人

一个95后的“三产融合”实验

谭易濠学成归国回到南水镇时,面对的是家乡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困境。

在父辈创立的一田农业基础上,谭易濠推动了一场“产业革命”:将原有的生态水产基地升级为“生产+加工+文旅”的复合空间。他建设1985平方米的水产加工场,引入桑葚采摘、稻田收割等体验项目,搭建户外露营烧烤场和研学工坊,用一片鱼塘串联起第一产业的种养殖、第二产业的深加工和第三产业的休闲体验。这种模式让公司带动农户从31户增至60余户,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打造农业IP重塑乡土

养殖基地直播销售

我们要打破农田与消费者的隔阂”,在新媒体时代,谭易濠带领的农业团队更善于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重构农耕体验:在种植田里做短视频营销,为青蟹开启了线上直播销售。这种“轻资产、强IP”的运营思路,让一田农业的线上运营账号格外接地气,直播销售高效稳定。

跨界思维和新潮尝试,验证了休闲农业IP的爆发力。在谭易濠打造的田园乌托邦里,鱼塘波光与桑林绿浪间,正书写着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新叙事。

文字:詹燕超 图片:通讯员 梁芷欣 编辑:詹燕超 责任编辑:杨文俊
微信
朋友圈
海归青年谭易濠的农旅融合实验:一个“三产融合”的湾区样本
金湾区融媒体中心 2025-07-29 17:29

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大箕湾,桑林与鱼塘构成的生态农场里,个头硕大的青蟹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蟹农熟练地拉起地笼,一只只青壳白肚的螃蟹被捞出水面,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它们活力满满的蟹钳。这个场景背后,是1998年出生的海归青年谭易濠带领珠海一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田农业”)打造的“渔桑共生”系统形成的种养闭环,以及他对“三产融合”实验成功的一环。

谭易濠

生态价值转化的“南水公式

南水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青蟹贴上了一张得天独厚的生态标签。地处西江出海口,滩涂资源丰富,海水咸淡适中,如此天然优质的生长环境让在南水生长的青蟹色泽光亮红润,肉质嫩滑,味道鲜香浓郁,营养价值颇高。谭易濠掌舵的一田农业拥有3000多亩的水产生态基地,留洋回来的他,依然坚持用“土”办法养殖青蟹,投放天然白蚬作为饲料,采用鱼、虾、蟹、生蚝混养的方式,确保青蟹保留最原始的风味。保留天然要素的同时,他注重从蟹苗挑选到捕捞养殖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经过严格筛选和精细把控,每一只青蟹都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养成了精品。如今,公司生产的南水青蟹、黄油蟹等产品,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体验”渠道,不仅在珠海本地广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地区及国内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信赖。

打捞虾蟹
收获

“渔桑共生”的自然农法实践

渔桑共生养殖基地

在谭易濠的蓝图中,生态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在这片生态农场的一隅,鱼塘与桑林构成了一幅动静平衡的生态画卷。塘泥为桑树根系输送天然养分,飘落的桑叶转化为鱼群的天然饲料,形成无需化肥农药的闭环系统。谭易濠率领农业团队主导的“渔桑共生”系统,通过物理防虫网、益虫引入、鱼塘灌溉等自然农法,让依鱼塘而建的桑葚亩产提升20%。这种模式还被写入他作为金湾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打造以海养人的生态养殖产业链的议案》。谭易濠还计划建设南水青蟹种苗繁育场,进一步提升青蟹种苗供应能力,保障本地及周边地区养殖产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推动青蟹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该项目也将成为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重要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桑果长势喜人

一个95后的“三产融合”实验

谭易濠学成归国回到南水镇时,面对的是家乡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困境。

在父辈创立的一田农业基础上,谭易濠推动了一场“产业革命”:将原有的生态水产基地升级为“生产+加工+文旅”的复合空间。他建设1985平方米的水产加工场,引入桑葚采摘、稻田收割等体验项目,搭建户外露营烧烤场和研学工坊,用一片鱼塘串联起第一产业的种养殖、第二产业的深加工和第三产业的休闲体验。这种模式让公司带动农户从31户增至60余户,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打造农业IP重塑乡土

养殖基地直播销售

我们要打破农田与消费者的隔阂”,在新媒体时代,谭易濠带领的农业团队更善于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重构农耕体验:在种植田里做短视频营销,为青蟹开启了线上直播销售。这种“轻资产、强IP”的运营思路,让一田农业的线上运营账号格外接地气,直播销售高效稳定。

跨界思维和新潮尝试,验证了休闲农业IP的爆发力。在谭易濠打造的田园乌托邦里,鱼塘波光与桑林绿浪间,正书写着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新叙事。

文字:詹燕超 图片:通讯员 梁芷欣 编辑:詹燕超 责任编辑: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