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陈中坚打响斗门抗日第一枪!月坑村五圣宫成为斗门武装斗争的策源地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珠海地区作为华南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涌现出邝任生、陈中坚等一批抗日英雄,留存了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等抗战遗址。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即日起,珠海传媒集团策划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珠海抗战遗址与英雄事迹寻访”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五圣宫。

盛夏时节,走进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有着213年历史的五圣宫,与绿水青山和谐相处。

五圣宫是一座庙宇,但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

1939年9月28日,陈中坚在月坑村建立珠海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十人武装小组”(又称“老更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41年4月,“老更队”改制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自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五圣宫成为斗门武装斗争的策源地、活动点。从“老更队”开始,游击大队走出五圣宫走向广东乃至全国战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圣宫。

星星之火已燎原。如今,五圣宫内革命先辈的红色理想已经成为、正在变成美好现实;岭南大地积极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助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建立抗日武装“老更队”

“五圣宫原是一座庙宇,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先后重修过两次。后来,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这里,陈中坚时任大队长。”今年72岁的陈建文,再次来到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内的五圣宫,深情追忆他的父亲陈中坚。

陈中坚之子介绍“五圣宫”历史。

木雕、灰塑、壁画……在岭南风格浓郁的五圣宫大门左下方,一块写有“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的石牌,连接着如今的平静与往昔的峥嵘。

队部旧址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布展,内容分为“人民觉醒”“黄杨抗战”“八区战事”“解放斗门”“浩气长存”五部分,通过图片、壁雕、沙盘、实物等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斗门的革命斗争史,成为斗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据介绍,1939年初,在邝任生(1937年9月建立珠海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和邝叔明(中山八区区委书记)的影响下,陈中坚逐步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至1939年9月28日,陈中坚建立“老更队”,初步形成“党建邝任生、武装陈中坚”的抗日局面。1940年4月,“十人武装小组”扩大后改称陈中坚抗日游击队(内称奕德大队),党组织陆续选送优秀青年参加游击队,一年后,游击队改制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

“选择月坑村五圣宫作为游击大队活动的据点,是深思熟虑之举。”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邝建楠介绍,中山八区区委研究认为,月坑村背靠竹嵩岭山峰,便于与敌人周旋;地方开明绅士拥有地处偏僻的大片土地,可做隐蔽和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月坑村早在1924年-1926年就有农运基础,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支持抗日的觉悟很高。

群众基础好,大革命时期播下的火种尚在,这是月坑村成为根据地的缘由之一。“在日伪军‘清乡’‘扫荡’的困难时期,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员送吃的穿的,实力派开明绅士还借给游击大队数额不菲的粮食和大洋。”邝建楠表示。

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雕塑。

队部旧址内,一座2.5米高的雕塑,还原了当年陈中坚在八卦山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的情景。

1940年8月,日军200多人分乘炮艇,趁天未亮进犯月坑村。陈中坚率领游击队员十余人,凭借八卦山山陡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优势,与相当于游击队20倍兵力的日军游击周旋,毙伤日军数名,安全掩护当地群众转移上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1939年的“老更队”开始,游击大队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进行过30多次大小战斗,形成以月坑村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最后扩大到黄杨山抗日根据地。1944年10月,游击大队奉命转移到粤中抗日,此后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战场,参加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色底蕴成为发展底色

“为了国,为了家,我拿着枪骑着马,生活在战斗的黑夜里,也奔驰在火热的阳光下……我不能把枪放下。”在队部旧址内,陈建文再次深情地唱起了《我不能把枪放下》这首歌。

正如歌曲所唱,陈建文像父辈一样没有把枪放下。

陈中坚之子讲述抗战故事。

1974年陈建文参军入伍,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个人三等功。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中坚的父亲名叫陈锦彪,1924年参加农民协会,任农民自卫军负责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卖蔗埔农民起义。“从小受爷爷、父亲的深刻影响,我们兄弟四人中有三人当过兵,保家卫国,义不容辞。”陈建文说道。

月坑村。

革命岁月积淀了月坑村五圣宫的红色底蕴,如今,这层底蕴化为月坑村的发展底色。

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月坑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村里环境更美了、村集体收入更多了、村民幸福感更强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如今,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不断增强。

月坑村党总支委员陈财达介绍,接下来将推动红色研学加快发展,将五圣宫、月坑老区纪念亭、善雅书房·玉兰苑、防空洞、湿地、八卦山等,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片区,做足“红色+”文章,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陈中坚打响斗门抗日第一枪!月坑村五圣宫成为斗门武装斗争的策源地
珠海特区报 2025-07-31 01:19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珠海地区作为华南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涌现出邝任生、陈中坚等一批抗日英雄,留存了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等抗战遗址。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即日起,珠海传媒集团策划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珠海抗战遗址与英雄事迹寻访”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五圣宫。

盛夏时节,走进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有着213年历史的五圣宫,与绿水青山和谐相处。

五圣宫是一座庙宇,但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

1939年9月28日,陈中坚在月坑村建立珠海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十人武装小组”(又称“老更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41年4月,“老更队”改制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自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五圣宫成为斗门武装斗争的策源地、活动点。从“老更队”开始,游击大队走出五圣宫走向广东乃至全国战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圣宫。

星星之火已燎原。如今,五圣宫内革命先辈的红色理想已经成为、正在变成美好现实;岭南大地积极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助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建立抗日武装“老更队”

“五圣宫原是一座庙宇,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先后重修过两次。后来,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的大队部就设在这里,陈中坚时任大队长。”今年72岁的陈建文,再次来到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内的五圣宫,深情追忆他的父亲陈中坚。

陈中坚之子介绍“五圣宫”历史。

木雕、灰塑、壁画……在岭南风格浓郁的五圣宫大门左下方,一块写有“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的石牌,连接着如今的平静与往昔的峥嵘。

队部旧址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布展,内容分为“人民觉醒”“黄杨抗战”“八区战事”“解放斗门”“浩气长存”五部分,通过图片、壁雕、沙盘、实物等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斗门的革命斗争史,成为斗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据介绍,1939年初,在邝任生(1937年9月建立珠海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和邝叔明(中山八区区委书记)的影响下,陈中坚逐步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至1939年9月28日,陈中坚建立“老更队”,初步形成“党建邝任生、武装陈中坚”的抗日局面。1940年4月,“十人武装小组”扩大后改称陈中坚抗日游击队(内称奕德大队),党组织陆续选送优秀青年参加游击队,一年后,游击队改制称为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五圣宫内。

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

“选择月坑村五圣宫作为游击大队活动的据点,是深思熟虑之举。”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邝建楠介绍,中山八区区委研究认为,月坑村背靠竹嵩岭山峰,便于与敌人周旋;地方开明绅士拥有地处偏僻的大片土地,可做隐蔽和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月坑村早在1924年-1926年就有农运基础,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支持抗日的觉悟很高。

群众基础好,大革命时期播下的火种尚在,这是月坑村成为根据地的缘由之一。“在日伪军‘清乡’‘扫荡’的困难时期,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员送吃的穿的,实力派开明绅士还借给游击大队数额不菲的粮食和大洋。”邝建楠表示。

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雕塑。

队部旧址内,一座2.5米高的雕塑,还原了当年陈中坚在八卦山打响斗门地区抗日第一枪的情景。

1940年8月,日军200多人分乘炮艇,趁天未亮进犯月坑村。陈中坚率领游击队员十余人,凭借八卦山山陡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优势,与相当于游击队20倍兵力的日军游击周旋,毙伤日军数名,安全掩护当地群众转移上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1939年的“老更队”开始,游击大队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进行过30多次大小战斗,形成以月坑村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最后扩大到黄杨山抗日根据地。1944年10月,游击大队奉命转移到粤中抗日,此后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战场,参加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色底蕴成为发展底色

“为了国,为了家,我拿着枪骑着马,生活在战斗的黑夜里,也奔驰在火热的阳光下……我不能把枪放下。”在队部旧址内,陈建文再次深情地唱起了《我不能把枪放下》这首歌。

正如歌曲所唱,陈建文像父辈一样没有把枪放下。

陈中坚之子讲述抗战故事。

1974年陈建文参军入伍,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个人三等功。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中坚的父亲名叫陈锦彪,1924年参加农民协会,任农民自卫军负责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卖蔗埔农民起义。“从小受爷爷、父亲的深刻影响,我们兄弟四人中有三人当过兵,保家卫国,义不容辞。”陈建文说道。

月坑村。

革命岁月积淀了月坑村五圣宫的红色底蕴,如今,这层底蕴化为月坑村的发展底色。

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月坑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村里环境更美了、村集体收入更多了、村民幸福感更强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如今,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不断增强。

月坑村党总支委员陈财达介绍,接下来将推动红色研学加快发展,将五圣宫、月坑老区纪念亭、善雅书房·玉兰苑、防空洞、湿地、八卦山等,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片区,做足“红色+”文章,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