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横琴岛起伏的山峦间,一阵激昂的歌声破开南海的湿重雾气:“南海前哨屹立着钢八连,红旗一杆代代相传,拒腐防变一尘不染,在强军的路上永远向前。嘿!永远向前……”
这支诞生于硝烟中的“南海前哨钢八连”连歌,已伴随伶仃洋的潮汐,回荡了半个多世纪。歌声与沉默的界碑一起,铸成了一道无形的堤坝,隔开汹涌波涛,护佑琴澳一方安宁。
到底是怎样的一支连队,才会冠以钢铁之称?一切要追溯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年代。
艰苦奋斗,戍守横琴岛
钢八连的前身,是1942年在山东牟平创建的敌后抗日游击小分队和1945年组建的冀东三通顺联合支队4连,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屡立战功。1952年9月,连队首次登陆横琴岛,从此便驻守在这片南海前哨的阵地上。

彼时,横琴岛为军事禁区,一般人不能轻易上岛。由于其联通水道、对望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横琴不仅是扼守珠江外口两侧的军事要点之一,也是战备最前沿、海防最前线。
连队刚接防横琴时,没有营房,只好搭草棚、住山洞;船只少,粮食和蔬菜供应不上,只得常常上山挖野菜、下海捞海草,聊以充饥。遇上炎热干旱季节,岛上淡水不足,还往往喝不上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0世纪50年代后期,境外特务机关逐步放弃有组织的武装越境以及爆炸等武力威胁手段,改用“攻心”策略,不断向连队送“糖衣炮弹”,企图以此刺激拉拢腐蚀连队官兵。
钢八连第8任连长林斯宁回忆,自己刚来到横琴时,连队驻扎在小横琴山的风吹罗带一带。“新兵一上岛,连队就会给我们上两堂必修课:一堂是对敌斗争、阶级斗争的教育课,一堂是廉耻和传统教育课。”
以老带新讲传统、传作风,“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连魂,如同钢印一般印在了每一位战士的心上。
“当时我们每天站岗,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用40倍的望远镜,监视在澳门巡逻的水警船,望远镜里也会出现热闹的马场和酒楼。巡逻时,也会碰到从对岸漂过来的画报、糖果等物品。我们严格遵守‘五不’连规,不捡不要不看不听不吃。”林斯宁说。
一水之隔的两座岛,一边荒草丛生,一边灯红酒绿。面对诱惑,连队没有一人被迷倒,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屹立在南海前哨。

1964年4月,连队被授予“南海前哨钢八连”称号,成为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和“硬骨头六连”之后,又一个被国防部授予光荣称号的先进连队。
守卫边境,沧海变桑田
建设海岛,也是海岛守备部队的基本任务之一。锄头、柴刀、扁担、工具箱(理发工具和木工工具),成为连队传承至今的四件“连宝”。驻守期间,钢八连历经三次搬迁,战士们与横琴岛民一起筑公路、垦农田、挖鱼塘,还参加了中心沟围垦工程建设,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随着战争的平息,各类经济活动逐渐复苏。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珠海,8月,珠海经济特区设立。作为珠海距离澳门最近的岛屿,横琴与澳门的民间商贸往来变得频繁。
林斯宁见证了这一变化:“村民坐船去澳门卖农副产品,买回生活日用品,横琴一下子从贫穷变得富裕起来。”
这样的变化,也给连队的战士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全新的挑战,但连队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尘不染。
曾经有一个走私分子找到该连第十任连长,希望用部队的运输船将十多台彩电运出横琴,按每台彩电2000元支付运费,还额外送一台彩电。这位连长坚决拒绝了。连队里还涌现出一大批“常在海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先进典型。
钢八连在这个“垂手拾金”的“黄金通道”里,一如既往地经受住了锻炼和考验。
时间的齿轮转动,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横琴与澳门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就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两地人民愈发相亲。钢八连曾经驻扎的小横琴山,已不见昔日乱石穿空的模样,风吹罗带路旁高楼鳞次栉比,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也坐落于此,一千余户澳门居民把新家安在了这里。

2024年,正值连队授称“南海前哨钢八连”60周年,两百多名昔日的战友从天南海北赶来横琴,参加纪念活动,数十年未见的重逢让那段共同奋斗的记忆显得弥足珍贵。
林斯宁说,钢八连流传着一句话:“曾为八连人,终身八连魂。”如今,横琴迎来沧海巨变,港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祖国和平安宁、繁荣昌盛,钢八连仍然屹立在南海之滨,守护着琴澳两岸,这就是无数“八连人”为之奋斗的意义。
江水悠悠,濠江映照出两岸繁华。界碑无语,钢八连的营盘如礁石般始终屹立在横琴岛——英勇的战士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钢钉”精神永远屹立不倒。
正如连队1981年老兵李卫华在诗中写的那样:“钢枪长出螺旋桨的翅膀/瞭望塔架设在浪尖的月光上/礁盘上的钢钉精神/正在经纬仪里校准新时代的航向……而钢八连的番号/会在咸涩的海风里永远铿锵。”

在横琴岛起伏的山峦间,一阵激昂的歌声破开南海的湿重雾气:“南海前哨屹立着钢八连,红旗一杆代代相传,拒腐防变一尘不染,在强军的路上永远向前。嘿!永远向前……”
这支诞生于硝烟中的“南海前哨钢八连”连歌,已伴随伶仃洋的潮汐,回荡了半个多世纪。歌声与沉默的界碑一起,铸成了一道无形的堤坝,隔开汹涌波涛,护佑琴澳一方安宁。
到底是怎样的一支连队,才会冠以钢铁之称?一切要追溯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年代。
艰苦奋斗,戍守横琴岛
钢八连的前身,是1942年在山东牟平创建的敌后抗日游击小分队和1945年组建的冀东三通顺联合支队4连,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屡立战功。1952年9月,连队首次登陆横琴岛,从此便驻守在这片南海前哨的阵地上。

彼时,横琴岛为军事禁区,一般人不能轻易上岛。由于其联通水道、对望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横琴不仅是扼守珠江外口两侧的军事要点之一,也是战备最前沿、海防最前线。
连队刚接防横琴时,没有营房,只好搭草棚、住山洞;船只少,粮食和蔬菜供应不上,只得常常上山挖野菜、下海捞海草,聊以充饥。遇上炎热干旱季节,岛上淡水不足,还往往喝不上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0世纪50年代后期,境外特务机关逐步放弃有组织的武装越境以及爆炸等武力威胁手段,改用“攻心”策略,不断向连队送“糖衣炮弹”,企图以此刺激拉拢腐蚀连队官兵。
钢八连第8任连长林斯宁回忆,自己刚来到横琴时,连队驻扎在小横琴山的风吹罗带一带。“新兵一上岛,连队就会给我们上两堂必修课:一堂是对敌斗争、阶级斗争的教育课,一堂是廉耻和传统教育课。”
以老带新讲传统、传作风,“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连魂,如同钢印一般印在了每一位战士的心上。
“当时我们每天站岗,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用40倍的望远镜,监视在澳门巡逻的水警船,望远镜里也会出现热闹的马场和酒楼。巡逻时,也会碰到从对岸漂过来的画报、糖果等物品。我们严格遵守‘五不’连规,不捡不要不看不听不吃。”林斯宁说。
一水之隔的两座岛,一边荒草丛生,一边灯红酒绿。面对诱惑,连队没有一人被迷倒,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屹立在南海前哨。

1964年4月,连队被授予“南海前哨钢八连”称号,成为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和“硬骨头六连”之后,又一个被国防部授予光荣称号的先进连队。
守卫边境,沧海变桑田
建设海岛,也是海岛守备部队的基本任务之一。锄头、柴刀、扁担、工具箱(理发工具和木工工具),成为连队传承至今的四件“连宝”。驻守期间,钢八连历经三次搬迁,战士们与横琴岛民一起筑公路、垦农田、挖鱼塘,还参加了中心沟围垦工程建设,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随着战争的平息,各类经济活动逐渐复苏。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珠海,8月,珠海经济特区设立。作为珠海距离澳门最近的岛屿,横琴与澳门的民间商贸往来变得频繁。
林斯宁见证了这一变化:“村民坐船去澳门卖农副产品,买回生活日用品,横琴一下子从贫穷变得富裕起来。”
这样的变化,也给连队的战士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全新的挑战,但连队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尘不染。
曾经有一个走私分子找到该连第十任连长,希望用部队的运输船将十多台彩电运出横琴,按每台彩电2000元支付运费,还额外送一台彩电。这位连长坚决拒绝了。连队里还涌现出一大批“常在海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先进典型。
钢八连在这个“垂手拾金”的“黄金通道”里,一如既往地经受住了锻炼和考验。
时间的齿轮转动,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横琴与澳门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就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两地人民愈发相亲。钢八连曾经驻扎的小横琴山,已不见昔日乱石穿空的模样,风吹罗带路旁高楼鳞次栉比,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也坐落于此,一千余户澳门居民把新家安在了这里。

2024年,正值连队授称“南海前哨钢八连”60周年,两百多名昔日的战友从天南海北赶来横琴,参加纪念活动,数十年未见的重逢让那段共同奋斗的记忆显得弥足珍贵。
林斯宁说,钢八连流传着一句话:“曾为八连人,终身八连魂。”如今,横琴迎来沧海巨变,港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祖国和平安宁、繁荣昌盛,钢八连仍然屹立在南海之滨,守护着琴澳两岸,这就是无数“八连人”为之奋斗的意义。
江水悠悠,濠江映照出两岸繁华。界碑无语,钢八连的营盘如礁石般始终屹立在横琴岛——英勇的战士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钢钉”精神永远屹立不倒。
正如连队1981年老兵李卫华在诗中写的那样:“钢枪长出螺旋桨的翅膀/瞭望塔架设在浪尖的月光上/礁盘上的钢钉精神/正在经纬仪里校准新时代的航向……而钢八连的番号/会在咸涩的海风里永远铿锵。”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