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一季度,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3%的增速。与此同时,工业投资总量、技改投资增速和总量均位列全市首位,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
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折射了珠海经开区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使命定位。展望未来,珠海经开区将在构建产业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开拓综合保税业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作用,担当珠海工业经济“新引擎”。

向“新”图强——
新项目新园区托举工业信心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坐拥千亿基数的珠海经开区,如何才能保持产业活力?向“新”发展,是经开区的答案。
“新”,在于投资更新。针对存量企业,经开区鼓励增资扩产与技术更新。在市委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下,经开区与中海油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实现重大进展,上半年完成投资额超20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同时,经开区集中推动联邦制药、LNG二期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推动力华气体、东杰金瑞树脂等43个项目入库,合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44亿元,为全区乃至全市上半年投资增长提供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经开区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4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8.97亿元,占全市30.5%。完成技改投资35.97亿元,占全市38.5%,同比增长79.5%,拉动全市技改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新”,在于产业革新。如今,经开区产业链上下游越发聚集,产业协同能力越来越突出。绿色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体系攻坚突破,上半年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9.45亿元,同比增长8%,产业协同效应持续显现。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经开区招商工作也动作频频。上半年,经开区共签约景旺电子高端HDI板增资扩产、名花香料二期、龙源金科、永大新材等37个项目,计划投资105.67亿元。
“新”,在于园区焕新。新项目、新技术纷至沓来,承接随之而来的“新机遇”,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新空间”。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设被经开区纳入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实际上,自去年8月以来,经开区已经整备1250亩土地,用于建设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不到一年时间,该地块已经配套蒸汽、天然气、管廊、污水处理、固废回收、危化品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率提升5-6倍。
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是广东省首个、生态环境部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之一,作为园区新建项目,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设之初就配备完善的应急体系,同时通过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赋能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安全监管。
围绕该园区的招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统计,目前该园区已落地力华硅烷、新涛新材、润禾有机硅等7个项目,总投资27.69亿元,预计达产产值58亿元。作为该园区核心项目,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将于8月建成,建成后将吸引麦克林等重点项目落户投产。

向“海”图强——
激活海洋经济打造全新引擎
坐落大湾区,面朝黄茅海,经开区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禀赋。历经多年的成长与沉淀,如今经开区的海洋潜力正在逐渐兑现——
三一海工与沙特环球港口公司成功签下80辆电动集装箱卡车销售协议,为全球最大单笔电动集卡订单,并成功将电动集卡推广到菲律宾港口,其自研的自动化轮胎吊系统攻克港口数智化转型“世界级难题”。
海油管道为卡塔尔RUYA项目完成的首批近万吨海底管道,在珠海成功装船发运,彰显中国企业在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的实力。
烽火海洋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在建的“丰华25号”可满足千米水深需求,具备国内领先的深远海光缆敷设能力。
……
当下,经开区依托中海油、三一海工、国能等链主企业,一条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逐步成型。在此基础上,经开区积极谋划海洋新基建项目,定位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基地。
“海上新基建”,印证了经开区开发海洋、拓展海洋的坚定决心。
一个宏大的蓝图在经开区缓缓铺展:“千亿”级海上产业园,来了。
根据计划,该产业园不仅包含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还要推动港口经济、临港清洁能源等业态加速转型,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下,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其中,经开区锚定临港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着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从绿色港口到建设能源枢纽,加速港口经济与能源经济“双向奔赴”——现已成功打造出南海天然气高栏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及热电联产等项目。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出海”。经开区谋求扩大与烽火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引进海洋网络配套产业。依托三一海工,围绕建设总装制造模式,促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补链强链,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海洋工程领域,作为经开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粤电高栏海上风电、金湾海上风电场等海洋新基建项目建设被寄予厚望。将“风从海上来”变成“电从海上来”,海上风电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经开区正在高速推进高栏港海工装备产业基地5G化布局等一批海洋产业项目落地,让临港产业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
在海洋养殖方面,澳门悦禾海洋牧场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澳门悦禾作为大湾区养殖规模最大、品牌化程度最高的澳资企业之一,现在已经在荷包岛附近建成亿级养蚝场,成为海洋产业与百千万工程结合的典范之一。
在此基础上,经开区以港兴城、以海兴业,不断激发港口潜能活力,畅通港产城融合“大动脉”,加快打造珠海海洋经济新引擎。

向“外”图强——
深耕港口经济加速全球布局
今年4月,“珠海高栏港-巴西桑塔纳港”直航航线成功首航,获得中巴两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巴西卢拉总统在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闭幕式上盛赞珠海巴西航线是“中巴合作的又一项成就”。
新航线的开通,带动新货源、新合作、新机遇的陆续到来。上半年,以高栏港为主体的港口经济,今年也实打实地迎来了爬坡逆转的趋势。“走出去”和“引进来”双轮驱动,成为了经开区“走向世界”的底气。
港口活力持续激发。面对油品、煤炭、铁矿石等贸易活动减少带来的市场冲击,经开区积极开拓新航线、挖掘新货品、集聚新货源,上半年高栏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94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万标箱,同比增长2%,实现由负转正。
拉美货源优势显现。利用巴西直航航线优势,经开区瞄准巴西核心产区资源,挖掘巴西货源市场潜力,聚焦铁矿石、纸浆、牛肉、牛皮、石料、粮食等巴西优势出口品类,研究形成《关于“高栏港-巴西”航线货源种类调研情况的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与港口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在不断完善。通过整合拖轮、仓储、物流等服务体系,珠海经开区逐步构建“港口+服务”良好生态圈,为港口运营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国际海事服务中心建成,将为船舶、船东、船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
在此基础上,经开区正在谋划推动高栏港由“生产型港口”转型为“贸易型港口”,对航线开拓、货物通关、港口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经开区正在紧密对接珠海市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做好巴西航线后续工作,优化巴西直航航线运营,织密东南亚航线布局,深化“西江战略”,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体系作用,着力将高栏港打造成为连接南美市场的重要标识港口和面向东南亚便捷高效的转口贸易中心,同时确保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智慧港口等配套设施尽快建成运营。
而珠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平台——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开园两年后迎来了高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实现一线外贸进出口值9.5亿元,二线进出口值19.50亿元,有望开拓经开区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保税物流方面,综合保税区依托拉美(中国)综合保税物流枢纽项目打造中国-拉美经贸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中拉地方经贸合作,扩大粤港澳大湾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空间,打造中拉贸易合作的新增长点,吸引了16家巴西贸易企业入驻设立采购中心;珠海免税“保免衔接”中心仓项目获海关总署批准落地开展业务,实现大湾区首例、华南地区首个“保税免税衔接发展”改革试点落地,不断丰富“保税+”业态。
在保税制造方面,首个外资投资项目株式会社桃屋食品罐头加工项目签约落地,亚联糖业10万吨异麦芽酮糖加工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迈仕渡集成电路封测及存储模组智能制造项目实现增资扩产。
在保税维修方面,鑫美日发动机设备维修项目投产,保税维修新业态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动机维修项目积极向商务部申请目录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力争更多“修自产”(维修自产产品)、“修全球”(面向全球市场的维修业务)项目落地。
综合保税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管理和制度创新。为此,综合保税区与高栏海关建立联动机制,持续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广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货物分类监管”等便利化措施,全面提升货物通关效率。

近日,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一季度,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3%的增速。与此同时,工业投资总量、技改投资增速和总量均位列全市首位,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
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折射了珠海经开区作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使命定位。展望未来,珠海经开区将在构建产业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开拓综合保税业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作用,担当珠海工业经济“新引擎”。

向“新”图强——
新项目新园区托举工业信心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坐拥千亿基数的珠海经开区,如何才能保持产业活力?向“新”发展,是经开区的答案。
“新”,在于投资更新。针对存量企业,经开区鼓励增资扩产与技术更新。在市委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下,经开区与中海油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实现重大进展,上半年完成投资额超20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同时,经开区集中推动联邦制药、LNG二期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推动力华气体、东杰金瑞树脂等43个项目入库,合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44亿元,为全区乃至全市上半年投资增长提供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经开区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4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8.97亿元,占全市30.5%。完成技改投资35.97亿元,占全市38.5%,同比增长79.5%,拉动全市技改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新”,在于产业革新。如今,经开区产业链上下游越发聚集,产业协同能力越来越突出。绿色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体系攻坚突破,上半年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9.45亿元,同比增长8%,产业协同效应持续显现。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经开区招商工作也动作频频。上半年,经开区共签约景旺电子高端HDI板增资扩产、名花香料二期、龙源金科、永大新材等37个项目,计划投资105.67亿元。
“新”,在于园区焕新。新项目、新技术纷至沓来,承接随之而来的“新机遇”,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新空间”。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设被经开区纳入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实际上,自去年8月以来,经开区已经整备1250亩土地,用于建设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不到一年时间,该地块已经配套蒸汽、天然气、管廊、污水处理、固废回收、危化品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率提升5-6倍。
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是广东省首个、生态环境部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之一,作为园区新建项目,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设之初就配备完善的应急体系,同时通过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赋能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安全监管。
围绕该园区的招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统计,目前该园区已落地力华硅烷、新涛新材、润禾有机硅等7个项目,总投资27.69亿元,预计达产产值58亿元。作为该园区核心项目,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将于8月建成,建成后将吸引麦克林等重点项目落户投产。

向“海”图强——
激活海洋经济打造全新引擎
坐落大湾区,面朝黄茅海,经开区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禀赋。历经多年的成长与沉淀,如今经开区的海洋潜力正在逐渐兑现——
三一海工与沙特环球港口公司成功签下80辆电动集装箱卡车销售协议,为全球最大单笔电动集卡订单,并成功将电动集卡推广到菲律宾港口,其自研的自动化轮胎吊系统攻克港口数智化转型“世界级难题”。
海油管道为卡塔尔RUYA项目完成的首批近万吨海底管道,在珠海成功装船发运,彰显中国企业在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的实力。
烽火海洋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在建的“丰华25号”可满足千米水深需求,具备国内领先的深远海光缆敷设能力。
……
当下,经开区依托中海油、三一海工、国能等链主企业,一条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逐步成型。在此基础上,经开区积极谋划海洋新基建项目,定位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基地。
“海上新基建”,印证了经开区开发海洋、拓展海洋的坚定决心。
一个宏大的蓝图在经开区缓缓铺展:“千亿”级海上产业园,来了。
根据计划,该产业园不仅包含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还要推动港口经济、临港清洁能源等业态加速转型,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下,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其中,经开区锚定临港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着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从绿色港口到建设能源枢纽,加速港口经济与能源经济“双向奔赴”——现已成功打造出南海天然气高栏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及热电联产等项目。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出海”。经开区谋求扩大与烽火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引进海洋网络配套产业。依托三一海工,围绕建设总装制造模式,促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补链强链,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海洋工程领域,作为经开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粤电高栏海上风电、金湾海上风电场等海洋新基建项目建设被寄予厚望。将“风从海上来”变成“电从海上来”,海上风电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经开区正在高速推进高栏港海工装备产业基地5G化布局等一批海洋产业项目落地,让临港产业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
在海洋养殖方面,澳门悦禾海洋牧场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澳门悦禾作为大湾区养殖规模最大、品牌化程度最高的澳资企业之一,现在已经在荷包岛附近建成亿级养蚝场,成为海洋产业与百千万工程结合的典范之一。
在此基础上,经开区以港兴城、以海兴业,不断激发港口潜能活力,畅通港产城融合“大动脉”,加快打造珠海海洋经济新引擎。

向“外”图强——
深耕港口经济加速全球布局
今年4月,“珠海高栏港-巴西桑塔纳港”直航航线成功首航,获得中巴两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巴西卢拉总统在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闭幕式上盛赞珠海巴西航线是“中巴合作的又一项成就”。
新航线的开通,带动新货源、新合作、新机遇的陆续到来。上半年,以高栏港为主体的港口经济,今年也实打实地迎来了爬坡逆转的趋势。“走出去”和“引进来”双轮驱动,成为了经开区“走向世界”的底气。
港口活力持续激发。面对油品、煤炭、铁矿石等贸易活动减少带来的市场冲击,经开区积极开拓新航线、挖掘新货品、集聚新货源,上半年高栏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94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万标箱,同比增长2%,实现由负转正。
拉美货源优势显现。利用巴西直航航线优势,经开区瞄准巴西核心产区资源,挖掘巴西货源市场潜力,聚焦铁矿石、纸浆、牛肉、牛皮、石料、粮食等巴西优势出口品类,研究形成《关于“高栏港-巴西”航线货源种类调研情况的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与港口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在不断完善。通过整合拖轮、仓储、物流等服务体系,珠海经开区逐步构建“港口+服务”良好生态圈,为港口运营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国际海事服务中心建成,将为船舶、船东、船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
在此基础上,经开区正在谋划推动高栏港由“生产型港口”转型为“贸易型港口”,对航线开拓、货物通关、港口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经开区正在紧密对接珠海市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做好巴西航线后续工作,优化巴西直航航线运营,织密东南亚航线布局,深化“西江战略”,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体系作用,着力将高栏港打造成为连接南美市场的重要标识港口和面向东南亚便捷高效的转口贸易中心,同时确保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智慧港口等配套设施尽快建成运营。
而珠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平台——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开园两年后迎来了高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实现一线外贸进出口值9.5亿元,二线进出口值19.50亿元,有望开拓经开区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保税物流方面,综合保税区依托拉美(中国)综合保税物流枢纽项目打造中国-拉美经贸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中拉地方经贸合作,扩大粤港澳大湾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空间,打造中拉贸易合作的新增长点,吸引了16家巴西贸易企业入驻设立采购中心;珠海免税“保免衔接”中心仓项目获海关总署批准落地开展业务,实现大湾区首例、华南地区首个“保税免税衔接发展”改革试点落地,不断丰富“保税+”业态。
在保税制造方面,首个外资投资项目株式会社桃屋食品罐头加工项目签约落地,亚联糖业10万吨异麦芽酮糖加工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迈仕渡集成电路封测及存储模组智能制造项目实现增资扩产。
在保税维修方面,鑫美日发动机设备维修项目投产,保税维修新业态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动机维修项目积极向商务部申请目录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力争更多“修自产”(维修自产产品)、“修全球”(面向全球市场的维修业务)项目落地。
综合保税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管理和制度创新。为此,综合保税区与高栏海关建立联动机制,持续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广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货物分类监管”等便利化措施,全面提升货物通关效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