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绘就城乡共融“高新”卷 ——解码唐家湾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珠江口西岸,一座拥有3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会同古村的麻石街道上,青砖灰瓦的祠堂与现代咖啡馆比邻而立,游客在“四小园”中拍照留念,村民在荔枝公园里采摘新品种荔枝……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和美画面,正是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注脚。

从会同古村的活化重生到鸡山村的文旅蝶变,从永丰村闲置用地的盘活增效到那洲村的艺术赋能……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以“头号工程”力度扎实推进,并探索出了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径,用三年光阴培育出乡村振兴硕果

考核评价双优并蒂——2023年市、区“百千万工程”考核双双折桂;

民生幸福花开满枝——群众满意度全市夺魁,城镇建设评价验收全市称冠;

2023年,以“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新空间的“永丰模式”被纳入省“百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

2023年会同古村成功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2024年,创新“四大机制”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竞跑路上勇立潮头——2024年“特区镇能量 竞跑百千万”东部赛区力拔头筹……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这座兼具岭南文脉与湾区活力的千年古镇,正以“三年之期”为刻度,以乡村风貌提升为发力点,在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经济提升、农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着墨”,绘就满眼繁花似锦、处处硕果丰饶的“百千万工程”壮美画卷,更让“城乡共融”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幸福图景,书写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旧貌”到“新颜”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绘就幸福底色

从硬件设施到生态环境,从历史保护到新村建设,唐家湾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性的“脱胎换骨”。

清晨的会同古村,麻石街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荔枝公园里晨练的村民与拍照的游客交织;周末的会同-那洲绿道环线上,亲子家庭骑行观光,走进网红店“猪圈咖啡”,听主理人讲述曾经废弃的猪舍如何脱胎换骨成为咖啡飘香的打卡点——这幅“古韵今风”的画面,是唐家湾镇“环境重塑”的生动注脚。

“以前村里路难走、灯不亮,现在麻石铺街平整宽阔,夜晚路灯亮如白昼,饭后在荔枝公园步道散步,别提多惬意!”家住会同古村的李叔说起家乡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唐家湾镇以“绣花功夫”雕琢乡村颜值,启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善与升级工程——雨污分流、三线下地、麻石铺街、照明亮化、生态渠修复等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古村旧貌换新颜;芳草那溪、竹径通幽、那溪河畔绿道等项目的实施,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厕、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解决了村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生活品质;曦园、香樟园、沁黉园、此君园等“四小园”的建设,更是为村民和游客开辟出一个个休憩乐园,让乡村生活更加惬意。

据统计,会同古村内16项基础设施修缮完工,近50个民生工程相继竣工并惠及周边百姓,9个“四小园”顺利落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同新村的建设,采用“政府补外立面、村民出主体资金”的模式,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新村与古村风貌一脉相承。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自住需求,也为发展民宿、餐饮等新业态留出了空间,实现了新村与古村的和谐共生。

从硬件设施到生态环境,从历史保护到新村建设,唐家湾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性的“脱胎换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留住“乡愁”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唐家湾镇相关负责人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要让村民有获得感、让游客有体验感、让企业有发展空间。”

从“沉睡”到“苏醒”

文化传承创新激活乡村灵魂

特色文旅活动的举办与推广,不仅带动了餐饮、民宿等行业增收,更让“唐家湾乡村游”成为珠海文旅的新名片。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唐家湾镇深谙此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关键抓手,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青砖黛瓦藏故事,古祠新韵续华章”。在会同古村,栖霞仙馆、碉楼、祠堂等古建筑经过精心修复,重现岭南香山建筑的独特韵味。三座百年祠堂实现“华丽转身”:调梅祠变身为电影小馆、会同祠化身网红阅潮书店、莫氏大宗祠成为村史馆,让游客在光影、书香与历史中触摸古镇的文化脉络。这些创新性的利用方式,不仅让古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毗邻会同的那洲——版画大师古元的故乡,唐家湾镇传承艺术理念,开设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打造以艺术家群体集聚为核心、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主体的美术集聚空间。这一美术集聚空间的打造,不仅催生了“画意那洲” 美育品牌系列活动的开展,更实现了本土“古元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

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的展览和美育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和亲子家庭参与,让文化效益成了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如今,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展览的70余幅画作正吸引众多观众打卡,“画意那洲”美育品牌系列活动已开展60场,让1080组亲子家庭感受艺术魅力,16位本土画家在此扎根创作。这种“艺术+乡村”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生态。

高校资源的在地融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会同社区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校地党建共建平台,引导周边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举办“喜迎春游园会”“山谷艺术节”等系列文艺活动,为古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同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同乐义学”项目,为辖区小学生提供夜间作业辅导服务,不仅解决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更让高校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智力引擎”。

从“单一”到“多元”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非遗粤剧的唱腔与青年创客的咖啡香交融,正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密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在。唐家湾镇打破传统乡村产业单一、低效的局限,通过多元业态培育和产业融合,构建了“农文商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古村文化与高校资源,唐家湾镇引入社会资本活化闲置古宅,培育了一批乡村新业态。莫氏大宅等老建筑重获新生成为学术交流中心、手工作坊、音乐工作室;古屋改造成咖啡屋、美食店、音乐馆;茶果、泥煨鸡等特色美食成为“舌尖名片”。这些新业态的培育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经济形态,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在古村里喝咖啡、住民宿,还能跟着非遗传承手艺人学做茶果,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游客陈女士点赞道。

通过村企合作、政府补贴的形式,唐家湾镇建成了集会展、会演、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会同五巷16号“会同群艺馆”。这一平台的打造,不仅成功承办了全市乡村产业推进会等大型活动,还吸引了各级行政机关、周边高校、企业在此举办会展、演出、培训、会议等。同时,会同群艺馆还为会同社区免费提供开展公益活动的场地,积极支持珠海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了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展销空间和业态,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收益的增加,成为乡村产业多业态示范点、乡村业态融合的标杆。

与此同时,唐家湾镇探索的“原住民+新村民+旅游者”的文旅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猪圈咖啡”等项目的成功实施,更是将“自然资源”与“新兴产业”进行了有机融合。唐家湾镇通过“村企+公益”的运营模式,让“咖啡”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新业态,同时实现了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景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美丽村庄化身美丽经济。

从“小众”到“爆款”

文旅融合品牌点燃乡村热度

会同绿美农园的建设与运营,让“网红景点”变成崛起的“潜力产业”。

每年6月,会同古村荔枝公园总是人气爆棚。唐家湾镇引入冰荔、仙进奉等优质品种,完成荔枝树苗补种和嫁接工作,打造了“荔枝科普博览园”这一亲子游热门地。同时,会同绿美农园的建设与运营,更是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绑定。油菜花田、向日葵海、五彩玉米地、格桑花海轮番登场,农耕体验项目和游览打卡活动让游客乐不思蜀。

从荔枝采摘到农园打卡,唐家湾镇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绑定,让“网红景点”变成崛起的“潜力产业”。这种“农业+旅游+教育”的多元融合模式,大大提升了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

唐家湾镇的城乡共融实践,不仅限于单个村庄的“点状突破”,更通过“连片打造”实现“全域协同”:从会同古村的“文旅核心”,到那洲社区的“艺术浸润”,再到淇澳岛的“红韵滨海”,最终形成“古镇-古村-海岛”的联动发展格局。

如今,在唐家古镇,“建设控制地带”内400米风貌步行街区改造提升和“核心保护区”内沿街公产房修缮已改造完成,道路交通、防洪排水等配套大大提升,灯光和场馆提档升级,古镇焕新蝶变并成功举办留学生好声音来华留学生歌手大赛、“大唐妙会”等主题系列活动,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达14.2万人次,单日客流量均超3万人次,游客直呼“玩到不想走,去了还想去”;在淇澳岛,打造南芒湾滨海公园、多巴岸度假营地,支持香港童军大露营活动,深化红色研学路线,形成“古镇文化游+海岛生态游+红色研学游”的全域旅游网络,今年“五一”期间客流量达19.7万人次,单日客流量高达5.9万人次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推广唐家湾乡村文旅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唐家湾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行业增收,更让“唐家湾乡村游”成为珠海文旅的新名片。

从“试点”到“样板”

唐家湾经验的启示与展望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打造以艺术家群体集聚为核心、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主体的美术集聚空间。

唐家湾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系统性的改革创新。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唐家湾经验正在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永丰模式”的土地创新具有全省推广价值、鸡山村的文旅融合展现城市近郊村的发展潜力、“古镇五新”的系统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的完整框架……三年之期,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基、以协同为径,走出了一条“古镇焕新、乡村活化、全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环境蝶变”到“文化赋能”,从“产业融合”到“城乡共融”,唐家湾镇逐步实现“处处见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共融的壮美画卷。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这幅画卷笔意正酣,时刻增添新墨彩、不断绘出新章节。接下来,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将在这场古镇与新城的双向奔赴中,继续深耕圩镇建设,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全面激活镇域经济发展动能,举全镇之力答好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高分答卷”,为珠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贡献“镇”能量。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李双
微信
朋友圈
“百千万工程”绘就城乡共融“高新”卷 ——解码唐家湾乡村振兴新路径
珠海特区报 2025-08-04 23:56

在珠江口西岸,一座拥有3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会同古村的麻石街道上,青砖灰瓦的祠堂与现代咖啡馆比邻而立,游客在“四小园”中拍照留念,村民在荔枝公园里采摘新品种荔枝……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和美画面,正是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注脚。

从会同古村的活化重生到鸡山村的文旅蝶变,从永丰村闲置用地的盘活增效到那洲村的艺术赋能……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以“头号工程”力度扎实推进,并探索出了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径,用三年光阴培育出乡村振兴硕果

考核评价双优并蒂——2023年市、区“百千万工程”考核双双折桂;

民生幸福花开满枝——群众满意度全市夺魁,城镇建设评价验收全市称冠;

2023年,以“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新空间的“永丰模式”被纳入省“百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

2023年会同古村成功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2024年,创新“四大机制”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竞跑路上勇立潮头——2024年“特区镇能量 竞跑百千万”东部赛区力拔头筹……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这座兼具岭南文脉与湾区活力的千年古镇,正以“三年之期”为刻度,以乡村风貌提升为发力点,在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经济提升、农文旅融合等多方面“着墨”,绘就满眼繁花似锦、处处硕果丰饶的“百千万工程”壮美画卷,更让“城乡共融”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幸福图景,书写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旧貌”到“新颜”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绘就幸福底色

从硬件设施到生态环境,从历史保护到新村建设,唐家湾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性的“脱胎换骨”。

清晨的会同古村,麻石街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荔枝公园里晨练的村民与拍照的游客交织;周末的会同-那洲绿道环线上,亲子家庭骑行观光,走进网红店“猪圈咖啡”,听主理人讲述曾经废弃的猪舍如何脱胎换骨成为咖啡飘香的打卡点——这幅“古韵今风”的画面,是唐家湾镇“环境重塑”的生动注脚。

“以前村里路难走、灯不亮,现在麻石铺街平整宽阔,夜晚路灯亮如白昼,饭后在荔枝公园步道散步,别提多惬意!”家住会同古村的李叔说起家乡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唐家湾镇以“绣花功夫”雕琢乡村颜值,启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善与升级工程——雨污分流、三线下地、麻石铺街、照明亮化、生态渠修复等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古村旧貌换新颜;芳草那溪、竹径通幽、那溪河畔绿道等项目的实施,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厕、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解决了村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生活品质;曦园、香樟园、沁黉园、此君园等“四小园”的建设,更是为村民和游客开辟出一个个休憩乐园,让乡村生活更加惬意。

据统计,会同古村内16项基础设施修缮完工,近50个民生工程相继竣工并惠及周边百姓,9个“四小园”顺利落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同新村的建设,采用“政府补外立面、村民出主体资金”的模式,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新村与古村风貌一脉相承。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自住需求,也为发展民宿、餐饮等新业态留出了空间,实现了新村与古村的和谐共生。

从硬件设施到生态环境,从历史保护到新村建设,唐家湾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性的“脱胎换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留住“乡愁”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唐家湾镇相关负责人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要让村民有获得感、让游客有体验感、让企业有发展空间。”

从“沉睡”到“苏醒”

文化传承创新激活乡村灵魂

特色文旅活动的举办与推广,不仅带动了餐饮、民宿等行业增收,更让“唐家湾乡村游”成为珠海文旅的新名片。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唐家湾镇深谙此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关键抓手,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青砖黛瓦藏故事,古祠新韵续华章”。在会同古村,栖霞仙馆、碉楼、祠堂等古建筑经过精心修复,重现岭南香山建筑的独特韵味。三座百年祠堂实现“华丽转身”:调梅祠变身为电影小馆、会同祠化身网红阅潮书店、莫氏大宗祠成为村史馆,让游客在光影、书香与历史中触摸古镇的文化脉络。这些创新性的利用方式,不仅让古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毗邻会同的那洲——版画大师古元的故乡,唐家湾镇传承艺术理念,开设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打造以艺术家群体集聚为核心、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主体的美术集聚空间。这一美术集聚空间的打造,不仅催生了“画意那洲” 美育品牌系列活动的开展,更实现了本土“古元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

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的展览和美育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和亲子家庭参与,让文化效益成了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如今,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展览的70余幅画作正吸引众多观众打卡,“画意那洲”美育品牌系列活动已开展60场,让1080组亲子家庭感受艺术魅力,16位本土画家在此扎根创作。这种“艺术+乡村”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生态。

高校资源的在地融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会同社区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校地党建共建平台,引导周边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举办“喜迎春游园会”“山谷艺术节”等系列文艺活动,为古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同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同乐义学”项目,为辖区小学生提供夜间作业辅导服务,不仅解决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更让高校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智力引擎”。

从“单一”到“多元”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非遗粤剧的唱腔与青年创客的咖啡香交融,正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密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在。唐家湾镇打破传统乡村产业单一、低效的局限,通过多元业态培育和产业融合,构建了“农文商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古村文化与高校资源,唐家湾镇引入社会资本活化闲置古宅,培育了一批乡村新业态。莫氏大宅等老建筑重获新生成为学术交流中心、手工作坊、音乐工作室;古屋改造成咖啡屋、美食店、音乐馆;茶果、泥煨鸡等特色美食成为“舌尖名片”。这些新业态的培育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经济形态,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在古村里喝咖啡、住民宿,还能跟着非遗传承手艺人学做茶果,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游客陈女士点赞道。

通过村企合作、政府补贴的形式,唐家湾镇建成了集会展、会演、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会同五巷16号“会同群艺馆”。这一平台的打造,不仅成功承办了全市乡村产业推进会等大型活动,还吸引了各级行政机关、周边高校、企业在此举办会展、演出、培训、会议等。同时,会同群艺馆还为会同社区免费提供开展公益活动的场地,积极支持珠海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了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展销空间和业态,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收益的增加,成为乡村产业多业态示范点、乡村业态融合的标杆。

与此同时,唐家湾镇探索的“原住民+新村民+旅游者”的文旅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猪圈咖啡”等项目的成功实施,更是将“自然资源”与“新兴产业”进行了有机融合。唐家湾镇通过“村企+公益”的运营模式,让“咖啡”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新业态,同时实现了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景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美丽村庄化身美丽经济。

从“小众”到“爆款”

文旅融合品牌点燃乡村热度

会同绿美农园的建设与运营,让“网红景点”变成崛起的“潜力产业”。

每年6月,会同古村荔枝公园总是人气爆棚。唐家湾镇引入冰荔、仙进奉等优质品种,完成荔枝树苗补种和嫁接工作,打造了“荔枝科普博览园”这一亲子游热门地。同时,会同绿美农园的建设与运营,更是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绑定。油菜花田、向日葵海、五彩玉米地、格桑花海轮番登场,农耕体验项目和游览打卡活动让游客乐不思蜀。

从荔枝采摘到农园打卡,唐家湾镇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绑定,让“网红景点”变成崛起的“潜力产业”。这种“农业+旅游+教育”的多元融合模式,大大提升了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

唐家湾镇的城乡共融实践,不仅限于单个村庄的“点状突破”,更通过“连片打造”实现“全域协同”:从会同古村的“文旅核心”,到那洲社区的“艺术浸润”,再到淇澳岛的“红韵滨海”,最终形成“古镇-古村-海岛”的联动发展格局。

如今,在唐家古镇,“建设控制地带”内400米风貌步行街区改造提升和“核心保护区”内沿街公产房修缮已改造完成,道路交通、防洪排水等配套大大提升,灯光和场馆提档升级,古镇焕新蝶变并成功举办留学生好声音来华留学生歌手大赛、“大唐妙会”等主题系列活动,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达14.2万人次,单日客流量均超3万人次,游客直呼“玩到不想走,去了还想去”;在淇澳岛,打造南芒湾滨海公园、多巴岸度假营地,支持香港童军大露营活动,深化红色研学路线,形成“古镇文化游+海岛生态游+红色研学游”的全域旅游网络,今年“五一”期间客流量达19.7万人次,单日客流量高达5.9万人次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推广唐家湾乡村文旅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唐家湾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行业增收,更让“唐家湾乡村游”成为珠海文旅的新名片。

从“试点”到“样板”

唐家湾经验的启示与展望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打造以艺术家群体集聚为核心、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主体的美术集聚空间。

唐家湾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系统性的改革创新。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唐家湾经验正在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永丰模式”的土地创新具有全省推广价值、鸡山村的文旅融合展现城市近郊村的发展潜力、“古镇五新”的系统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的完整框架……三年之期,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基、以协同为径,走出了一条“古镇焕新、乡村活化、全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环境蝶变”到“文化赋能”,从“产业融合”到“城乡共融”,唐家湾镇逐步实现“处处见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共融的壮美画卷。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这幅画卷笔意正酣,时刻增添新墨彩、不断绘出新章节。接下来,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将在这场古镇与新城的双向奔赴中,继续深耕圩镇建设,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全面激活镇域经济发展动能,举全镇之力答好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高分答卷”,为珠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贡献“镇”能量。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