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 | 挺进深蓝,向海图强!珠海打造“海上新广东”重要一极

浩瀚的南海深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巍然矗立;万山群岛海域,“伶仃牧场”智能网箱内鱼群欢跃;唐家港至桂山岛间,无人机划过长空运送货物;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自在游弋……

向海而兴,是珠海的城市基因;挺进深蓝,是特区的时代担当。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打造海上新广东”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

扼守珠江出海口的珠海,坐拥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个岛屿、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万山渔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建设“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围绕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珠海正全力统筹,系统谋划,加速挺进深蓝!

繁忙的高栏港。

构筑“产业森林”

一座300多米高的“海上堡垒”,如何从珠海迈进南海,助力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去年3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建造完工它刷新了结构高度、重量、作业水深、建造速度等多项亚洲纪录。这座相当于北京国贸三期主楼高度的“海上堡垒”,建造过程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标志着我国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跻身世界前列。

与“海基二号”交相辉映的,是珠海金湾总装下线的“鲲龙”AG600这架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从设计到总装均在珠海完成,可在复杂海况中实施救援,单次投水覆盖7个篮球场面积,超过4000公里的航程可直达南海深处,将成为守护海洋安全的“空中卫士”。

这些大国重器,正是珠海“产业森林”结出的硕果。当前,珠海全力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临港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海洋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在空间布局上,珠海着力打造 “一带贯通、双核引领、全域联动” 的发展格局。依托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烽火海洋科技、云洲智能等龙头企业,珠海正崛起为“海工重器”集结地。在政策支持上,印发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海基二号”投产。

锚定“科技兴海”

当智能科技邂逅深蓝海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4月举办的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汇聚全球200余家涉海企业的创新成果。南方海洋实验室展出的“珠海云”无人母船,可搭载50余台套科考设备实现全海域自主作业。云洲智能带来救生机器人、水下探测无人船、安防无人艇让业界瞩目,不仅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强大实力,更为全球水域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

举办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推动成立全国首个海洋能源创新联合体……珠海聚力向新,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着力引进和培养高端海洋创新人才,同时高规格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海洋科技企业开展测试实验。40家海洋科创平台、140家涉海高新企业组成的创新矩阵,60余个涉海研究团队,让创新活力蓬勃涌动,海洋工程、海洋生态、海洋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科研创新成果

桂山的海上养殖渔排。

建设“蓝色粮仓”

如何在深海打造“蓝色粮仓”?珠海正用实践给出答案。

2025年上半年,全市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海洋牧场贡献显著——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已经正式下水,今年将在万山海域投用,这艘155米长的“养殖航母”拥有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年产相当于5000亩陆地鱼塘,通过太阳能供电和智能投喂系统,实现深海鱼种高品质养殖。

今年5月,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 “标准海”样板区在隘洲岛海域建成投产。该项目由3台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系列和30口重力式网箱构成,形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

“标准海”模式是珠海创新之举,通过“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有望实现“低成本、高智能、低风险、高效率”的养殖目标。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珠海海鲈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农业部优势产业集群项目,获2.6亿元资金支持。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攻克近40年“卡脖子”难题,实现本土优质海鲈鱼苗产业化繁育。

截至今年6月,全市深海养殖水体达128万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130%。在建海洋牧场项目6个,在建桁架类平台、养殖工船等装备8座,各式重力式网箱365口。

耕海牧渔,珠海正走在全省前列!

阿丽拉珠海东澳岛酒店。

创新治理模式

一座荒岛如何蜕变为生态绿洲?三角岛(现名长琴岛)生态修复项目,交出了一份“国家级”答卷。通过“公益+旅游”模式,珠海对三角岛实施湖泊整治、岸线修复等工程:2.2公里生态海堤采用废旧原石砌筑,砂质岸线重现碧波银滩;运用“团粒喷播”技术,裸地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跃升至70%……今年5月21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2024年,珠海有居民海岛实现垃圾污水100%无害化处理,整治海岸线4.54公里,恢复红树林湿地超600公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77.7%。

今年8月5日至6日,珠海连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珠江口流域投放超5600万尾鱼虾幼苗。珠海还推动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构建“政-保-企”三位一体救护网络

发布珠海经济特区海钓安全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推行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登记备案,成立珠三角第一个海洋支行……珠海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政策层面大胆创新,为守护“蓝色家园”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海上新基建 开启海洋发展新篇

8月8日,珠海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进一步谋划海洋发展新蓝图,推动珠海在挺进深蓝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珠海目前正大力推进海上新基建,打造“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降低企业涉海发展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与生产能力,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珠海将贯彻中央精神,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围绕“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民生海洋、生态海洋、平安海洋”5大领域,在多方面重点发力,推进海上新基建。未来海洋牧场建设、科研测试平台示范建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等项目将逐一落地,为珠海海洋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向海而兴,永无止境。珠海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刻下“蓝色注脚”。珠海将继续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深化海洋发展领域改革,奋力谱写海洋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数读珠海海洋经济

2024年珠海市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22.4%。

滨海旅游业总收入642.66亿元同比增长21.4%;累计接待游客50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2%

临港油气化工业产值878.72亿元同比增长9.2%;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业产值162.67亿元同比增长4.1%

2024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17.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6:37.7:58.7。

为涉海产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827.12亿元同比增长57.93%;涉海权利抵质押贷款余额3.57亿元,为上年同期5倍

海洋渔业产值105.21亿元,增长6.6%;总养殖水体达110.5万立方米,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498兆瓦,发电量13.6亿度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14.86%,获中央财政3亿元用于海洋生态修复。

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40家;涉海规上企业超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张 洲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深一度 | 挺进深蓝,向海图强!珠海打造“海上新广东”重要一极
珠海特区报 2025-08-08 03:20

浩瀚的南海深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巍然矗立;万山群岛海域,“伶仃牧场”智能网箱内鱼群欢跃;唐家港至桂山岛间,无人机划过长空运送货物;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自在游弋……

向海而兴,是珠海的城市基因;挺进深蓝,是特区的时代担当。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打造海上新广东”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

扼守珠江出海口的珠海,坐拥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个岛屿、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万山渔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建设“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围绕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珠海正全力统筹,系统谋划,加速挺进深蓝!

繁忙的高栏港。

构筑“产业森林”

一座300多米高的“海上堡垒”,如何从珠海迈进南海,助力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去年3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建造完工它刷新了结构高度、重量、作业水深、建造速度等多项亚洲纪录。这座相当于北京国贸三期主楼高度的“海上堡垒”,建造过程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标志着我国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跻身世界前列。

与“海基二号”交相辉映的,是珠海金湾总装下线的“鲲龙”AG600这架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从设计到总装均在珠海完成,可在复杂海况中实施救援,单次投水覆盖7个篮球场面积,超过4000公里的航程可直达南海深处,将成为守护海洋安全的“空中卫士”。

这些大国重器,正是珠海“产业森林”结出的硕果。当前,珠海全力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临港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海洋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在空间布局上,珠海着力打造 “一带贯通、双核引领、全域联动” 的发展格局。依托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烽火海洋科技、云洲智能等龙头企业,珠海正崛起为“海工重器”集结地。在政策支持上,印发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海基二号”投产。

锚定“科技兴海”

当智能科技邂逅深蓝海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4月举办的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汇聚全球200余家涉海企业的创新成果。南方海洋实验室展出的“珠海云”无人母船,可搭载50余台套科考设备实现全海域自主作业。云洲智能带来救生机器人、水下探测无人船、安防无人艇让业界瞩目,不仅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强大实力,更为全球水域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

举办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推动成立全国首个海洋能源创新联合体……珠海聚力向新,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着力引进和培养高端海洋创新人才,同时高规格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海洋科技企业开展测试实验。40家海洋科创平台、140家涉海高新企业组成的创新矩阵,60余个涉海研究团队,让创新活力蓬勃涌动,海洋工程、海洋生态、海洋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科研创新成果

桂山的海上养殖渔排。

建设“蓝色粮仓”

如何在深海打造“蓝色粮仓”?珠海正用实践给出答案。

2025年上半年,全市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海洋牧场贡献显著——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已经正式下水,今年将在万山海域投用,这艘155米长的“养殖航母”拥有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年产相当于5000亩陆地鱼塘,通过太阳能供电和智能投喂系统,实现深海鱼种高品质养殖。

今年5月,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 “标准海”样板区在隘洲岛海域建成投产。该项目由3台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系列和30口重力式网箱构成,形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

“标准海”模式是珠海创新之举,通过“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有望实现“低成本、高智能、低风险、高效率”的养殖目标。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珠海海鲈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农业部优势产业集群项目,获2.6亿元资金支持。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攻克近40年“卡脖子”难题,实现本土优质海鲈鱼苗产业化繁育。

截至今年6月,全市深海养殖水体达128万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130%。在建海洋牧场项目6个,在建桁架类平台、养殖工船等装备8座,各式重力式网箱365口。

耕海牧渔,珠海正走在全省前列!

阿丽拉珠海东澳岛酒店。

创新治理模式

一座荒岛如何蜕变为生态绿洲?三角岛(现名长琴岛)生态修复项目,交出了一份“国家级”答卷。通过“公益+旅游”模式,珠海对三角岛实施湖泊整治、岸线修复等工程:2.2公里生态海堤采用废旧原石砌筑,砂质岸线重现碧波银滩;运用“团粒喷播”技术,裸地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跃升至70%……今年5月21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2024年,珠海有居民海岛实现垃圾污水100%无害化处理,整治海岸线4.54公里,恢复红树林湿地超600公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77.7%。

今年8月5日至6日,珠海连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珠江口流域投放超5600万尾鱼虾幼苗。珠海还推动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构建“政-保-企”三位一体救护网络

发布珠海经济特区海钓安全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推行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登记备案,成立珠三角第一个海洋支行……珠海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政策层面大胆创新,为守护“蓝色家园”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海上新基建 开启海洋发展新篇

8月8日,珠海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进一步谋划海洋发展新蓝图,推动珠海在挺进深蓝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珠海目前正大力推进海上新基建,打造“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降低企业涉海发展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与生产能力,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珠海将贯彻中央精神,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围绕“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民生海洋、生态海洋、平安海洋”5大领域,在多方面重点发力,推进海上新基建。未来海洋牧场建设、科研测试平台示范建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等项目将逐一落地,为珠海海洋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向海而兴,永无止境。珠海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刻下“蓝色注脚”。珠海将继续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深化海洋发展领域改革,奋力谱写海洋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数读珠海海洋经济

2024年珠海市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22.4%。

滨海旅游业总收入642.66亿元同比增长21.4%;累计接待游客50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2%

临港油气化工业产值878.72亿元同比增长9.2%;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业产值162.67亿元同比增长4.1%

2024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17.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6:37.7:58.7。

为涉海产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827.12亿元同比增长57.93%;涉海权利抵质押贷款余额3.57亿元,为上年同期5倍

海洋渔业产值105.21亿元,增长6.6%;总养殖水体达110.5万立方米,海域养殖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97%。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498兆瓦,发电量13.6亿度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14.86%,获中央财政3亿元用于海洋生态修复。

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40家;涉海规上企业超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张 洲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