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珠海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珠海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的45年间,民生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与经济腾飞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近日从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了解到,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缩小,已从2012年的2.46缩小为2024年的1.75,低于全省(2.31)和全国平均水平(2.34),珠海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珠海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资料图)。钟凡 摄

经济实力增强 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

数据显示,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一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2.61亿元,随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2年GDP成功跨越百亿门槛,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2014年站上了两千亿的新台阶,2022年首次突破四千亿,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479.06亿元,较1980年增长超过1715倍,经济发展呈现了质与量的飞跃。

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珠海居民收入也呈现跨越式增长。珠海从1986年起开展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该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4元,到了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7万元大关,达到70052元,比1986年增长46.2倍,年均增长10.7%。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1980年,珠海农渔民人均纯收入为299元,2024年珠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4万元台阶,达到40077元,比1980年增长133.0倍,年均增长11.8%。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缩小,从2012年的2.46缩小为2022年的1.83(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值得一提的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两年年均增速5.7%,高于城镇3.2%的年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在2024年底进一步缩小至1.75,低于全省(2.31)和全国平均水平(2.34),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就业质量提升 收入结构优化

资料图。李建束 摄 

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023年的1.6:44.2:54.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10.4:43.3:46.2调整为2023年的1.5:43.0:55.5。

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也在稳步增长,从2014年的25192元增长到2024年48945元,年均增长6.9%。其间,我市居民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展,由以往单一依靠工资性收入逐步演变为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共同拉动、转移净收入有力补充的良好格局。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14年的75.8%下降至2024年的72.7%。

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据统计,我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25元,比1986年的1273元增长了33.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588元,比2010年的8071元增长2.4倍。与此同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198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为778元,到2024年已攀升至13541元,增长16.4倍。居民的膳食结构从过去以谷物为主的传统单一饮食模式,逐步转向种类丰富、注重营养搭配的现代饮食结构,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中,肉(禽、水产品)、蛋、奶类的消费支出占比达到55.9%,谷物类支出占比为9.3%。

居民住房面积逐步增加,198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1.1平方米,2024年达到30.4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44.1%。

居民出行方式变得便捷多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珠海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市公路总里程仅有159公里,且没有铁路通达,居民出行要依赖自行车、摩托车。2024年末,珠海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87.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9.05公里,全市民用机动车保有量达106.5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88.44万辆。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从1997年的1辆增长到2024年81.8辆。

物价运行趋稳 逐步进入温和可控区间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初期,受消费能力快速增长、投资拉动等因素影响,1986年至1997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较大,最高达到130.6,最低101.4,两者相差29.2个百分点。随后保持低迷态势,1998—2003年珠海CPI年均降幅1.0%,2004—2006年涨幅维持在3%以内的温和区间。但在2009年,CPI跌至编制指数以来最低值97.0。2010—2011年,珠海CPI由降转升,分别为103.0、1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物价稳定工作,通过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供应等措施,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2012—2024年,珠海CPI保持温和运行态势,累计上涨22%,年均增长1.7%。

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保障供给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市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坚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科技兴农等措施,粮食单产得到稳步提升。2024年,珠海粮食总产量达3.85万吨,粮食单产从1979年的209公斤/亩增加到2024年的371.8公斤/亩,增长77.9%,为保障“大国粮仓”安全贡献了坚实的珠海力量。

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群众获得感提升

资料图。朱习 摄

我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数据显示,1980年,珠海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259所,2023年则达到699所,增长1.7倍。专任教师数从2000年的13394人增加至2023年的38167人,增长1.8倍。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正式实施12年免费教育,本市户籍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也免收学费,2024年珠海各级财政安排12年免费义务教育补贴资金4.66亿元,为全市234间学校的31.17万名学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教育保障。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进步十分显著。1980年全市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300人,医院及卫生院床位900张,2024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63个,在岗职工30296人,全市床位比1980年增加14.6倍,达到13999张。2021—2024年,珠海连续4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45年风雨兼程,珠海已从一座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珠海调查队分析人士表示,展望未来,珠海经济特区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定将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开放前沿、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文字:苏振华 通讯员吴俊稂 图片:苏振华 (除署名外)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
微信
朋友圈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珠海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观海融媒 2025-08-13 11:58

珠海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的45年间,民生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与经济腾飞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近日从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了解到,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缩小,已从2012年的2.46缩小为2024年的1.75,低于全省(2.31)和全国平均水平(2.34),珠海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珠海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资料图)。钟凡 摄

经济实力增强 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

数据显示,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一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2.61亿元,随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2年GDP成功跨越百亿门槛,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2014年站上了两千亿的新台阶,2022年首次突破四千亿,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479.06亿元,较1980年增长超过1715倍,经济发展呈现了质与量的飞跃。

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珠海居民收入也呈现跨越式增长。珠海从1986年起开展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该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4元,到了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7万元大关,达到70052元,比1986年增长46.2倍,年均增长10.7%。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1980年,珠海农渔民人均纯收入为299元,2024年珠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4万元台阶,达到40077元,比1980年增长133.0倍,年均增长11.8%。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缩小,从2012年的2.46缩小为2022年的1.83(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值得一提的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两年年均增速5.7%,高于城镇3.2%的年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在2024年底进一步缩小至1.75,低于全省(2.31)和全国平均水平(2.34),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就业质量提升 收入结构优化

资料图。李建束 摄 

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023年的1.6:44.2:54.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10.4:43.3:46.2调整为2023年的1.5:43.0:55.5。

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也在稳步增长,从2014年的25192元增长到2024年48945元,年均增长6.9%。其间,我市居民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展,由以往单一依靠工资性收入逐步演变为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共同拉动、转移净收入有力补充的良好格局。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14年的75.8%下降至2024年的72.7%。

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据统计,我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25元,比1986年的1273元增长了33.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588元,比2010年的8071元增长2.4倍。与此同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198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为778元,到2024年已攀升至13541元,增长16.4倍。居民的膳食结构从过去以谷物为主的传统单一饮食模式,逐步转向种类丰富、注重营养搭配的现代饮食结构,2024年珠海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中,肉(禽、水产品)、蛋、奶类的消费支出占比达到55.9%,谷物类支出占比为9.3%。

居民住房面积逐步增加,1986年珠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1.1平方米,2024年达到30.4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44.1%。

居民出行方式变得便捷多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珠海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市公路总里程仅有159公里,且没有铁路通达,居民出行要依赖自行车、摩托车。2024年末,珠海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87.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9.05公里,全市民用机动车保有量达106.5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88.44万辆。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从1997年的1辆增长到2024年81.8辆。

物价运行趋稳 逐步进入温和可控区间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初期,受消费能力快速增长、投资拉动等因素影响,1986年至1997年珠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较大,最高达到130.6,最低101.4,两者相差29.2个百分点。随后保持低迷态势,1998—2003年珠海CPI年均降幅1.0%,2004—2006年涨幅维持在3%以内的温和区间。但在2009年,CPI跌至编制指数以来最低值97.0。2010—2011年,珠海CPI由降转升,分别为103.0、1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物价稳定工作,通过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供应等措施,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2012—2024年,珠海CPI保持温和运行态势,累计上涨22%,年均增长1.7%。

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保障供给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市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坚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科技兴农等措施,粮食单产得到稳步提升。2024年,珠海粮食总产量达3.85万吨,粮食单产从1979年的209公斤/亩增加到2024年的371.8公斤/亩,增长77.9%,为保障“大国粮仓”安全贡献了坚实的珠海力量。

民生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群众获得感提升

资料图。朱习 摄

我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数据显示,1980年,珠海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259所,2023年则达到699所,增长1.7倍。专任教师数从2000年的13394人增加至2023年的38167人,增长1.8倍。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正式实施12年免费教育,本市户籍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也免收学费,2024年珠海各级财政安排12年免费义务教育补贴资金4.66亿元,为全市234间学校的31.17万名学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教育保障。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进步十分显著。1980年全市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300人,医院及卫生院床位900张,2024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63个,在岗职工30296人,全市床位比1980年增加14.6倍,达到13999张。2021—2024年,珠海连续4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45年风雨兼程,珠海已从一座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珠海调查队分析人士表示,展望未来,珠海经济特区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定将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开放前沿、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文字:苏振华 通讯员吴俊稂 图片:苏振华 (除署名外)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