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中午12时,伴随着激越的汽笛声、鞭炮声,洪湾中心渔港以及万山区桂山岛、大万山岛、外伶仃岛、东澳岛的码头内千帆竞发,渔船陆续出港。
从今日起,在珠海休渔的近千艘渔船将犁开碧波,驶向蔚蓝,开启新一季耕海牧渔的征程。
渔船出港,千帆竞发
16日中午12时左右,记者在洪湾中心渔港见到,陆续有渔船驶出港口。据介绍,当天中午正式开渔后,从这里出发的渔船近200艘。此外由于潮位较低,大型渔船需等待傍晚涨潮后才能启程。不少渔船在出港前,给船头绑上了红布,并燃放鞭炮,寓意出海平安,鱼获满仓。

据统计,我市在册内地海洋渔船1243艘,其中休渔渔船905艘。我市入会港澳流动渔船721艘,其中休渔渔船583艘;拟在内地休渔港澳流动渔船有143艘。
开渔后,这些渔船将驶向万山群岛、南海等海域,出海时间从数日到一周不等。一周后,渔船将载着大量新鲜鱼获归港,进一步丰富市民餐桌。
万山海域是珠海渔业生产的主战场。开渔前夕,各海岛码头开始变得繁忙热闹。
“机舱查好了、渔网补好了,就等开渔!”。出港前,香港籍渔民周执喜与妻子给自家渔船备齐了各种物资,有方便面、饮用水、鸡蛋、蔬菜……足以支撑海上数日作业。

周执喜家住香港屯门三圣村,年轻时便一直在万山海域从事捕捞作业。开渔后,他的渔船从桂山岛出发,目的地是庙湾岛。根据他的经验,开渔后“第一网”少不了鲳鱼、马鲛,“庙湾岛的马鲛鱼,用油煎一下就已经非常好吃。”他说。
平安扬帆,保障先行
截至16日,约有500艘渔船在洪湾渔港休渔,其中近半数为港澳流动渔船。为应对开渔前入境高峰,珠海边检总站增设执勤点,开通“港澳流动渔船快速通道”,民警24小时驻点,实现“随到随检”;依托“网上提前申报”模式,将单船查验时间压缩40分钟。高效通关如无形东风,助力港澳渔船抢抓开渔的“黄金时刻”。

“通关很方便,边检服务很好,我们都很满意。”港澳流动渔船“珠桂6441”的内地渔工杨茂为桂山渔港的边检服务点赞。
珠海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在休渔期间,开展16场安全培训和演练,检查渔船1535艘次,整改隐患685个。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查处案件39宗,查获"三无"船舶351艘、清理违规网具11万米,并联合港澳及周边地区开展38次执法行动。此外,支队还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办理渔船证书等事项1198件,培训船员695名,并协助开展增殖放流鱼苗超1亿尾,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百岛飨宴 鲜味正酣
开渔后,市民要想第一时间尝鲜,可以前往珠海万山群岛。据了解,最快在今日傍晚,就有在附近海域作业的小型渔船归航,带来“第一网鲜”。
此刻的万山群岛,餐馆已擦亮橱窗,静候开渔后“第一网鲜”。濑尿虾、石斑鱼、英鲳、火箭筒鱿鱼、红须虾、赤米虾……这些万山特有的海岛风味即将唤醒游客味蕾。
“开渔第一网,濑尿虾最肥!一斤才七八只,膏满肉厚!”桂山岛海鲜档主邱继平介绍,预计开渔后部分海产价格比休渔期下降约15%,更多“稀客”如黄花鱼、梅童鱼、英鲳鱼、赤米虾等也将陆续登岸。

当天,不少游客闻讯开渔早早上岛。在海鲜街的摊位前,正在挑选大虾的广州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知道今天开渔,特意坐船过来,就为了带家人感受大海的味道。”

在桂山岛经营海鲜餐厅的玛丽姐告诉记者,“万山野生鲳鱼营养价值高,清蒸、香煎,味道一流!”开渔后,游客还有机会尝到更多海捕的野生海鲜。
玛丽姐说,有一种叫“英鲳”的鲳鱼,体型较大,只生长在深海,肉质紧实、油脂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港澳食客欢迎。

在岛上经营餐厅的梁兆海也告诉记者,开渔后来海岛,红须虾、黄虾、濑尿虾、梭子蟹、火箭筒鱿鱼等海鲜品种值得推荐。“红须虾白灼最显本味,油立仔盐水一蒸就是人间至鲜!”
2025年是我国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的第27年。作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伏季休渔制度有助于保护海洋渔业生态资源、保障渔民长远利益,生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海洋是珠海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本土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行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这几年,珠海通过“耕海牧渔”,建设更多的海洋牧场,在大海里“打”出了更多粮食。2024年,珠海市水产品总产量38.12万吨,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约46.13万吨猪肉,等同于节约276.74万吨玉米饲料。其中,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相当于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
当月光映照归航的船影,百岛之市的灯火与炊烟交织升腾——这是大海的馈赠,更是人与海续写丰收故事的崭新篇章。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中午12时,伴随着激越的汽笛声、鞭炮声,洪湾中心渔港以及万山区桂山岛、大万山岛、外伶仃岛、东澳岛的码头内千帆竞发,渔船陆续出港。
从今日起,在珠海休渔的近千艘渔船将犁开碧波,驶向蔚蓝,开启新一季耕海牧渔的征程。
渔船出港,千帆竞发
16日中午12时左右,记者在洪湾中心渔港见到,陆续有渔船驶出港口。据介绍,当天中午正式开渔后,从这里出发的渔船近200艘。此外由于潮位较低,大型渔船需等待傍晚涨潮后才能启程。不少渔船在出港前,给船头绑上了红布,并燃放鞭炮,寓意出海平安,鱼获满仓。

据统计,我市在册内地海洋渔船1243艘,其中休渔渔船905艘。我市入会港澳流动渔船721艘,其中休渔渔船583艘;拟在内地休渔港澳流动渔船有143艘。
开渔后,这些渔船将驶向万山群岛、南海等海域,出海时间从数日到一周不等。一周后,渔船将载着大量新鲜鱼获归港,进一步丰富市民餐桌。
万山海域是珠海渔业生产的主战场。开渔前夕,各海岛码头开始变得繁忙热闹。
“机舱查好了、渔网补好了,就等开渔!”。出港前,香港籍渔民周执喜与妻子给自家渔船备齐了各种物资,有方便面、饮用水、鸡蛋、蔬菜……足以支撑海上数日作业。

周执喜家住香港屯门三圣村,年轻时便一直在万山海域从事捕捞作业。开渔后,他的渔船从桂山岛出发,目的地是庙湾岛。根据他的经验,开渔后“第一网”少不了鲳鱼、马鲛,“庙湾岛的马鲛鱼,用油煎一下就已经非常好吃。”他说。
平安扬帆,保障先行
截至16日,约有500艘渔船在洪湾渔港休渔,其中近半数为港澳流动渔船。为应对开渔前入境高峰,珠海边检总站增设执勤点,开通“港澳流动渔船快速通道”,民警24小时驻点,实现“随到随检”;依托“网上提前申报”模式,将单船查验时间压缩40分钟。高效通关如无形东风,助力港澳渔船抢抓开渔的“黄金时刻”。

“通关很方便,边检服务很好,我们都很满意。”港澳流动渔船“珠桂6441”的内地渔工杨茂为桂山渔港的边检服务点赞。
珠海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在休渔期间,开展16场安全培训和演练,检查渔船1535艘次,整改隐患685个。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查处案件39宗,查获"三无"船舶351艘、清理违规网具11万米,并联合港澳及周边地区开展38次执法行动。此外,支队还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办理渔船证书等事项1198件,培训船员695名,并协助开展增殖放流鱼苗超1亿尾,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百岛飨宴 鲜味正酣
开渔后,市民要想第一时间尝鲜,可以前往珠海万山群岛。据了解,最快在今日傍晚,就有在附近海域作业的小型渔船归航,带来“第一网鲜”。
此刻的万山群岛,餐馆已擦亮橱窗,静候开渔后“第一网鲜”。濑尿虾、石斑鱼、英鲳、火箭筒鱿鱼、红须虾、赤米虾……这些万山特有的海岛风味即将唤醒游客味蕾。
“开渔第一网,濑尿虾最肥!一斤才七八只,膏满肉厚!”桂山岛海鲜档主邱继平介绍,预计开渔后部分海产价格比休渔期下降约15%,更多“稀客”如黄花鱼、梅童鱼、英鲳鱼、赤米虾等也将陆续登岸。

当天,不少游客闻讯开渔早早上岛。在海鲜街的摊位前,正在挑选大虾的广州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知道今天开渔,特意坐船过来,就为了带家人感受大海的味道。”

在桂山岛经营海鲜餐厅的玛丽姐告诉记者,“万山野生鲳鱼营养价值高,清蒸、香煎,味道一流!”开渔后,游客还有机会尝到更多海捕的野生海鲜。
玛丽姐说,有一种叫“英鲳”的鲳鱼,体型较大,只生长在深海,肉质紧实、油脂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港澳食客欢迎。

在岛上经营餐厅的梁兆海也告诉记者,开渔后来海岛,红须虾、黄虾、濑尿虾、梭子蟹、火箭筒鱿鱼等海鲜品种值得推荐。“红须虾白灼最显本味,油立仔盐水一蒸就是人间至鲜!”
2025年是我国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的第27年。作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伏季休渔制度有助于保护海洋渔业生态资源、保障渔民长远利益,生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海洋是珠海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本土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行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这几年,珠海通过“耕海牧渔”,建设更多的海洋牧场,在大海里“打”出了更多粮食。2024年,珠海市水产品总产量38.12万吨,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约46.13万吨猪肉,等同于节约276.74万吨玉米饲料。其中,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相当于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
当月光映照归航的船影,百岛之市的灯火与炊烟交织升腾——这是大海的馈赠,更是人与海续写丰收故事的崭新篇章。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