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润城45载!从一水一管到珠澳同源,珠海供水与特区共生长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片土地自此掀开敢闯敢试的篇章。45载春秋流转,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滨海城市,珠海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与供水事业同频共振。

从1975年香洲一座小水厂起步,到如今覆盖城乡、通联珠澳的一体化供水格局;从手写账本上的工整数字,到云端跳动的实时数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业务的迭代升级,成了特区成长最鲜活的缩影。

从一厂一管到水网织城,
供水版图随特区脚步延伸

1975年,香洲还只是位于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这一年,香洲水厂开始筹建,成为珠海供水事业的起点。次年春节,水厂用最原始的“自流”方式向香洲居民供水。彼时,供水范围仅覆盖5%人口,且水压不稳,居民们提着水桶到一楼接水的身影,成了那个年代的日常剪影

1980年特区成立,人口涌入、厂房拔地而起,供水成了最紧迫的民生课题。“市政府迅速投资43万元改造香洲水厂,让近半数香洲居民用上了稳定的自来水。”香洲水厂厂长卓成允介绍,随着1982年拱北水厂投产,首期日供产能达万吨,从此特区生活用水有了更可靠的保障。

随着城市发展,水网一同延伸。1986年磨刀门供水系统破土动工,1988年一期通水,次年二期竣工。据悉,这个从西江磨刀门水道取水的工程,集引水、蓄水、输水于一体,使供水能力逐步提升至45万立方米/日,既解了澳门的“水渴”,也为珠海的跨越式发展奠下了水源基石

此后三十年,供水版图不断刷新,同时也见证着珠澳同源的深厚情谊。1993年黄杨泵站、龙井水厂投产,西部供水初具雏形;2004年建成万山岛水厂,2005年建成东澳岛水厂,实现珠海自来水服务在全市境内的全覆盖;2006年实施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将取水点上移21公里至平岗,大幅提高珠澳供水的抗咸能力;2011年竹银水库建成,这个库容4018万立方米的“淡水缸”让珠澳拥有“抗咸潮堡垒”;2020年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供水安全系数跃升;2019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通水,2024年对澳原水供应量突破1亿立方米。

如今,12座水厂、7座原水泵站、数千公里管网纵横交错,形成了“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水补库、库水调咸、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的珠澳供水一体化大格局,勾勒出“城乡同质、珠澳同源”的鲜活图景,让每一滴清水都承载着特区发展的脉动。

珠海市自来水厂南区水厂。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农村水改架起民生连心桥

“上世纪90年代的珠海农村,多数村民还依赖山塘水、河水度日。雨季水浊、旱季断流,‘喝上稳定的水’成了村民们最期盼的事。”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董事长黄泽强介绍,2001年,当全国多数城市仍聚焦城市供水改革时,珠海率先启动农村水改,在“水价不配套、经验空白、资金压力大”的三重挑战下,走出了一条城乡供水协调发展的新路

首轮攻坚用“先易后难”的思路破局。2002年底,斗门121条行政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尽管只是通到村口与村内的旧管网接驳,但也结束了村民饮用自然水的历史。紧接着,“户户通”工程启动:施工队踏着田埂铺设管网,继续扩大自来水的覆盖面。截至2008年底,两轮改造投入1.56亿元,88个自然村、6个工业区完成改造,4万户村民实现抄表到户。“经此改造,农村管网水损从50%-70%骤降至10%-20%,水质水压达标,更关键的是,农村与市区执行同一水价,真正做到了‘同城同价’。”黄泽强表示。

2010年,第二轮水改瞄准“均优质”。此时城市西进战略加速,金湾、高栏港产业崛起,农村供水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记者获悉,这轮改造投入1.3亿元,覆盖4个区67条行政村,新增5万户抄表到户,严格对标2007年国家新饮用水标准。至2012年,珠海累计投入近4亿元,成为全国少数实现城乡供水“五同”(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市。如今,斗门居民拧开水龙头,流淌的是与香洲城区同质的水。

新时代的水改,更见“绣花功夫”。据了解,2019年起,珠海水控集团投入超5000万元,解决管网老化、爆漏频繁等新问题。香洲湾仔的碑口村、连屏村曾因依赖山水供水,雨天水黄如泥,3楼以上断水成常态。2025年,珠海水控集团铺设万米球墨铸铁管与不锈钢管,安装700个智能水表,重构供水网络,如今水压稳定在0.25-0.32MPa,上万居民告别“用水难”。“现在楼顶水压都很猛,热水器随时能用。”村民杨福友拧开水龙头时,清澈的水流溅起水花,他的笑容里,藏着民生改善最真实的温度。

从人工奔波到智能联动,
供水技术温情蝶变

在供水公司的档案室里,一本泛黄的手写抄表账本静静躺在陈列柜中。这本穿越时光的账本,不仅见证了供水技术的变迁,还藏着从人工奔波到智能联动的时代印记。

上世纪80年代,老抄表员们骑着自行车穿梭街巷,把水表读数一笔一画记在账本上。90年代,抄表器成了新工具——这个类似手机的设备能提前下载任务,录入读数后上传系统,但不支持拍照,遇上数据异常,复核员就得重跑现场核对。

2019年,智能手机抄表上线时,数据复核人员最有感触:“抄表现场异常情况能即时拍照留证,设备还能记录抄表员抄表轨迹,大家不仅工作效率高了,工作质量更有保证。”如今,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试点运行的智能远传水表,通过漏损控制云平台系统能实时监测用水情况,曾经需要人工奔波的工作,现在通过电脑就能高效完成。

管网管理的升级,藏着城市治理的智慧跃迁。过去,管网信息仅标注于一张张图纸上,查阅不便,定位不准。如今,只需打开管网信息化系统(GIS),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每条管道的材质、埋深、使用年限、历史维修记录等等信息,为管道维护、应急抢修和老旧管网科学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曾经“看不见摸不着”的水管网络,如今成了可感可控的数字生命体,让城市血脉的养护更具预见性。

走进现代化水厂,AI算法融入制水流程:智能加药系统以精准计算取代人工投加估算,让药剂投加如“精准操盘”;滤池冲洗等环节由智能系统精准把控,取代了传统的人力操作;就连阀门启闭,也只需鼠标轻移便能精准执行。“这些技术升级像给供水系统装上了‘智慧大脑’,从源头为每一滴水的安全品质保驾护航。”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总工程师邓勇说,生产环节的革新,让“放心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从香洲水厂的第一股清泉,到如今织密城乡的供水网络,珠海供水的45年,是与特区同呼吸共成长的史诗。当清澈的自来水从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出,流淌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特区敢为人先的精神、民生为本的温度,以及面向未来的笃定。这股奔涌不息的清泉,将继续滋养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生命。

文字:刘雅玲 图片:朱文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清泉润城45载!从一水一管到珠澳同源,珠海供水与特区共生长
珠海特区报 2025-08-20 02:01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片土地自此掀开敢闯敢试的篇章。45载春秋流转,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滨海城市,珠海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与供水事业同频共振。

从1975年香洲一座小水厂起步,到如今覆盖城乡、通联珠澳的一体化供水格局;从手写账本上的工整数字,到云端跳动的实时数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业务的迭代升级,成了特区成长最鲜活的缩影。

从一厂一管到水网织城,
供水版图随特区脚步延伸

1975年,香洲还只是位于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这一年,香洲水厂开始筹建,成为珠海供水事业的起点。次年春节,水厂用最原始的“自流”方式向香洲居民供水。彼时,供水范围仅覆盖5%人口,且水压不稳,居民们提着水桶到一楼接水的身影,成了那个年代的日常剪影

1980年特区成立,人口涌入、厂房拔地而起,供水成了最紧迫的民生课题。“市政府迅速投资43万元改造香洲水厂,让近半数香洲居民用上了稳定的自来水。”香洲水厂厂长卓成允介绍,随着1982年拱北水厂投产,首期日供产能达万吨,从此特区生活用水有了更可靠的保障。

随着城市发展,水网一同延伸。1986年磨刀门供水系统破土动工,1988年一期通水,次年二期竣工。据悉,这个从西江磨刀门水道取水的工程,集引水、蓄水、输水于一体,使供水能力逐步提升至45万立方米/日,既解了澳门的“水渴”,也为珠海的跨越式发展奠下了水源基石

此后三十年,供水版图不断刷新,同时也见证着珠澳同源的深厚情谊。1993年黄杨泵站、龙井水厂投产,西部供水初具雏形;2004年建成万山岛水厂,2005年建成东澳岛水厂,实现珠海自来水服务在全市境内的全覆盖;2006年实施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将取水点上移21公里至平岗,大幅提高珠澳供水的抗咸能力;2011年竹银水库建成,这个库容4018万立方米的“淡水缸”让珠澳拥有“抗咸潮堡垒”;2020年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供水安全系数跃升;2019年,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通水,2024年对澳原水供应量突破1亿立方米。

如今,12座水厂、7座原水泵站、数千公里管网纵横交错,形成了“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水补库、库水调咸、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的珠澳供水一体化大格局,勾勒出“城乡同质、珠澳同源”的鲜活图景,让每一滴清水都承载着特区发展的脉动。

珠海市自来水厂南区水厂。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农村水改架起民生连心桥

“上世纪90年代的珠海农村,多数村民还依赖山塘水、河水度日。雨季水浊、旱季断流,‘喝上稳定的水’成了村民们最期盼的事。”据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董事长黄泽强介绍,2001年,当全国多数城市仍聚焦城市供水改革时,珠海率先启动农村水改,在“水价不配套、经验空白、资金压力大”的三重挑战下,走出了一条城乡供水协调发展的新路

首轮攻坚用“先易后难”的思路破局。2002年底,斗门121条行政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尽管只是通到村口与村内的旧管网接驳,但也结束了村民饮用自然水的历史。紧接着,“户户通”工程启动:施工队踏着田埂铺设管网,继续扩大自来水的覆盖面。截至2008年底,两轮改造投入1.56亿元,88个自然村、6个工业区完成改造,4万户村民实现抄表到户。“经此改造,农村管网水损从50%-70%骤降至10%-20%,水质水压达标,更关键的是,农村与市区执行同一水价,真正做到了‘同城同价’。”黄泽强表示。

2010年,第二轮水改瞄准“均优质”。此时城市西进战略加速,金湾、高栏港产业崛起,农村供水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记者获悉,这轮改造投入1.3亿元,覆盖4个区67条行政村,新增5万户抄表到户,严格对标2007年国家新饮用水标准。至2012年,珠海累计投入近4亿元,成为全国少数实现城乡供水“五同”(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市。如今,斗门居民拧开水龙头,流淌的是与香洲城区同质的水。

新时代的水改,更见“绣花功夫”。据了解,2019年起,珠海水控集团投入超5000万元,解决管网老化、爆漏频繁等新问题。香洲湾仔的碑口村、连屏村曾因依赖山水供水,雨天水黄如泥,3楼以上断水成常态。2025年,珠海水控集团铺设万米球墨铸铁管与不锈钢管,安装700个智能水表,重构供水网络,如今水压稳定在0.25-0.32MPa,上万居民告别“用水难”。“现在楼顶水压都很猛,热水器随时能用。”村民杨福友拧开水龙头时,清澈的水流溅起水花,他的笑容里,藏着民生改善最真实的温度。

从人工奔波到智能联动,
供水技术温情蝶变

在供水公司的档案室里,一本泛黄的手写抄表账本静静躺在陈列柜中。这本穿越时光的账本,不仅见证了供水技术的变迁,还藏着从人工奔波到智能联动的时代印记。

上世纪80年代,老抄表员们骑着自行车穿梭街巷,把水表读数一笔一画记在账本上。90年代,抄表器成了新工具——这个类似手机的设备能提前下载任务,录入读数后上传系统,但不支持拍照,遇上数据异常,复核员就得重跑现场核对。

2019年,智能手机抄表上线时,数据复核人员最有感触:“抄表现场异常情况能即时拍照留证,设备还能记录抄表员抄表轨迹,大家不仅工作效率高了,工作质量更有保证。”如今,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试点运行的智能远传水表,通过漏损控制云平台系统能实时监测用水情况,曾经需要人工奔波的工作,现在通过电脑就能高效完成。

管网管理的升级,藏着城市治理的智慧跃迁。过去,管网信息仅标注于一张张图纸上,查阅不便,定位不准。如今,只需打开管网信息化系统(GIS),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每条管道的材质、埋深、使用年限、历史维修记录等等信息,为管道维护、应急抢修和老旧管网科学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曾经“看不见摸不着”的水管网络,如今成了可感可控的数字生命体,让城市血脉的养护更具预见性。

走进现代化水厂,AI算法融入制水流程:智能加药系统以精准计算取代人工投加估算,让药剂投加如“精准操盘”;滤池冲洗等环节由智能系统精准把控,取代了传统的人力操作;就连阀门启闭,也只需鼠标轻移便能精准执行。“这些技术升级像给供水系统装上了‘智慧大脑’,从源头为每一滴水的安全品质保驾护航。”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总工程师邓勇说,生产环节的革新,让“放心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从香洲水厂的第一股清泉,到如今织密城乡的供水网络,珠海供水的45年,是与特区同呼吸共成长的史诗。当清澈的自来水从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出,流淌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特区敢为人先的精神、民生为本的温度,以及面向未来的笃定。这股奔涌不息的清泉,将继续滋养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生命。

文字:刘雅玲 图片:朱文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