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丨破冰异地办学,写高教传奇!珠海开知名高校异地办学先河

珠海正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三所985大学、一所211大学在此汇聚,10所高校在校生超14万,985高校数量位居广东首位——这组耀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更是特区建立45年来,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协奏曲的生动注脚。

破冰:

从空白到首创的突围

珠海的“大学梦”,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脉。明清时期,凤池、凤山等书院名动岭南;近代,容闳、唐国安等珠海先贤开中国留学教育先河,唐国安更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然而,历史翻开新篇,直到1998年,珠海的高等教育版图仍是一片空白。

图源: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官网

1998年5月,暨南大学在珠海设立教学点,为港澳学子敞开求学之门,也悄然点燃了珠海的“大学火种”。彼时,珠海市委、市政府以“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开放理念,将“特区+高校”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一时间,各大高校校长纷至沓来。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落子唐家湾。这开创性的异地办学模式,立即吸引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

这一创举迅速引发全国关注。1999年9月12日,《珠海特区报》头版刊发报道,“圆一流大学之梦”六个大字赫然醒目。“珠海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喜讯如春风,瞬间传遍大街小巷。

进击: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成功落地,令人欣喜。它如同投石入湖,引发持续的涟漪效应,让珠海尝到了“招校引智”的甜头。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奠基;2002年,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签约;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立,成为首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短短十年间,10所高校落户珠海,在校生一举突破10万人。

图源: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官网

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创新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珠海与高校携手,不断谱写改革新篇:2019年4月,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转设为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办学,珠海自此拥有了第二所985高校。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调整定位,以“高于本部、快于本部、优于本部”的标准开启建设,珠海自此坐拥三所985高校。

高校的“质变”升级,在招生数据上可见一斑。2024年高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历史类投档线620分全省第一,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物理类投档线665分全省第一,首次招生便惊艳亮相,尽显锋芒。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24年在校研究生达6600多人,国之重器“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印度洋科考任务,科研实力持续跃升,“国之所需,校之所向”的担当日益彰显。

共生:

城市与大学的双向奔赴

珠海与高校的故事,远不止于“引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硅谷”建设正加速推进——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打造教育创新生态圈,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则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与珠海高新区共建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医院,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高校的蓬勃发展,也在深度反哺城市的成长。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科技园二期加速建设,打造全链条科创孵化载体;北师港浸大13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际化办学成果亮眼。今年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珠海揭牌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担任院长,标志着这所百年学府在南海之滨,向着工科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人与城,正生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美好。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新生汪大炜来到珠海开启大学生涯。20年后,他成为国内知名IT企业金山办公的研发总监。汪大炜说:“珠海是一座适合搞研发的城市,有非常好的技术沉淀与孵化萌芽的土壤。”

未来,在珠高校如何实现办学质量的再跃升?202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到访广东时均表示,两校将以珠海校区的建设发展带动省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领域合作,推动更多优秀毕业生和校友到广东就业创业、成长成才,努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

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珠海市委书记陈勇的一席话道出了城市与大学间深植的默契与期许:珠海是一座开放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期待大家学在珠海、留在珠海、扎根珠海,和珠海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从1999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打下第一根桩基,到2024年三所985高校集体开学迎新,珠海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大学梦”,更完成了从“教育洼地”到“人才高地”的华丽蜕变。这不仅是珠海的荣光,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的精彩缩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奔涌的浪潮中,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正与高校携手并肩,书写新的辉煌。

记者手记

珠海经济特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务实智慧。从最初的空间支持,到如今共建“教育硅谷”、附属机构,协同科研攻关,珠海正努力构建一种“校城共生共荣”的新生态。这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模式,不仅为珠海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探索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珠海样本”。

文字:张伟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
微信
朋友圈
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丨破冰异地办学,写高教传奇!珠海开知名高校异地办学先河
珠海特区报 2025-08-21 10:45

珠海正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三所985大学、一所211大学在此汇聚,10所高校在校生超14万,985高校数量位居广东首位——这组耀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更是特区建立45年来,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协奏曲的生动注脚。

破冰:

从空白到首创的突围

珠海的“大学梦”,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脉。明清时期,凤池、凤山等书院名动岭南;近代,容闳、唐国安等珠海先贤开中国留学教育先河,唐国安更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然而,历史翻开新篇,直到1998年,珠海的高等教育版图仍是一片空白。

图源: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官网

1998年5月,暨南大学在珠海设立教学点,为港澳学子敞开求学之门,也悄然点燃了珠海的“大学火种”。彼时,珠海市委、市政府以“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开放理念,将“特区+高校”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一时间,各大高校校长纷至沓来。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落子唐家湾。这开创性的异地办学模式,立即吸引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

这一创举迅速引发全国关注。1999年9月12日,《珠海特区报》头版刊发报道,“圆一流大学之梦”六个大字赫然醒目。“珠海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喜讯如春风,瞬间传遍大街小巷。

进击: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成功落地,令人欣喜。它如同投石入湖,引发持续的涟漪效应,让珠海尝到了“招校引智”的甜头。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奠基;2002年,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签约;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立,成为首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短短十年间,10所高校落户珠海,在校生一举突破10万人。

图源: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官网

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创新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珠海与高校携手,不断谱写改革新篇:2019年4月,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转设为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办学,珠海自此拥有了第二所985高校。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调整定位,以“高于本部、快于本部、优于本部”的标准开启建设,珠海自此坐拥三所985高校。

高校的“质变”升级,在招生数据上可见一斑。2024年高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历史类投档线620分全省第一,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物理类投档线665分全省第一,首次招生便惊艳亮相,尽显锋芒。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24年在校研究生达6600多人,国之重器“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船完成印度洋科考任务,科研实力持续跃升,“国之所需,校之所向”的担当日益彰显。

共生:

城市与大学的双向奔赴

珠海与高校的故事,远不止于“引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硅谷”建设正加速推进——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打造教育创新生态圈,未来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则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与珠海高新区共建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医院,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高校的蓬勃发展,也在深度反哺城市的成长。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科技园二期加速建设,打造全链条科创孵化载体;北师港浸大13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际化办学成果亮眼。今年6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珠海揭牌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刚担任院长,标志着这所百年学府在南海之滨,向着工科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人与城,正生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美好。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新生汪大炜来到珠海开启大学生涯。20年后,他成为国内知名IT企业金山办公的研发总监。汪大炜说:“珠海是一座适合搞研发的城市,有非常好的技术沉淀与孵化萌芽的土壤。”

未来,在珠高校如何实现办学质量的再跃升?202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到访广东时均表示,两校将以珠海校区的建设发展带动省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领域合作,推动更多优秀毕业生和校友到广东就业创业、成长成才,努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

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珠海市委书记陈勇的一席话道出了城市与大学间深植的默契与期许:珠海是一座开放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期待大家学在珠海、留在珠海、扎根珠海,和珠海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从1999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打下第一根桩基,到2024年三所985高校集体开学迎新,珠海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大学梦”,更完成了从“教育洼地”到“人才高地”的华丽蜕变。这不仅是珠海的荣光,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的精彩缩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奔涌的浪潮中,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正与高校携手并肩,书写新的辉煌。

记者手记

珠海经济特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务实智慧。从最初的空间支持,到如今共建“教育硅谷”、附属机构,协同科研攻关,珠海正努力构建一种“校城共生共荣”的新生态。这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模式,不仅为珠海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探索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珠海样本”。

文字:张伟宁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