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立秋抒怀

又到叶落知秋时。清晨推开窗户,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立秋啦!立秋啦!一群孩子举着纸鸢在巷陌间呼喊奔跑。不经意间,庭前的水杉树上,一串针尖状的黄叶悄然飘落,正应了魏晋时陶渊明那句“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千年咏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起源于黄河流域先民的上古农耕文明,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圭表测影观测,经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完善,最终在《太阳历》中被正式纳入历法体系,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点和指标。“立”为始,“秋”为敛,古人将此刻命名为立秋,意指天地之气将由夏日的上浮开放转向沉潜与收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直观地将立秋拆解为三种自然景象:一曰“凉风至”,北风初起,暑气消散,空气中带来清朗;二曰“白露降”,昼夜温差拉大,晨起花草上呈现晶莹的露珠;三曰“寒蝉鸣”,隐居树荫深处的蝉声不再焦躁,而是在微凉中唱出悠长的秋曲。以细微日渐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徐徐铺展的秋日长卷。据传,从古以来,历代王朝对节气安排十分重视,均以历法形式,公之于众人,其中仪式感最强的要数宋代。据说每年立秋,宋宫都要举行盛大仪式,一棵栽于盆中的梧桐摆设中央,文武百姓立队恭候,站立中央的太史官一声长吼——“秋来了”,盆中事先设置好的梧桐叶应声飘落,宣告了季节的交接。可见,古人对立秋的敏感,早已融入血脉。许多流传至今的农谚,便是岁月的证言。诸如“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是说立秋当天不下雨,今年肯定风调雨顺,丰收在望。而“雷打秋,冬半收”则说立秋之日若打雷,冬季农作物可能有灾情,警示农人早作准备。这自然是农人在千百年与大自然抗争中的经验之谈,虽非百分之百灵验,但确实不可将其置若罔闻。

在古老的传说里,秋神蓐收有着独特的形象,左耳盘蛇,右肩扛斧。《山海经》记载,秋神居住于能观日落之处的骊山,蛇寓意生命的无尽延续,而巨斧则象征他掌管刑罚的职责,古时有“秋后问斩”一说,大概源出于此。在我们江浙一带,立秋算不上节日,没有端午、中秋般隆重,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习俗。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起义之初,江南大旱,百姓苦不堪言。立秋之日,一位老汉将仅剩的西瓜分给众人,大家席地而坐,大口啃食,甘甜的汁水驱散了燥热与疲惫,也点燃了抗争的希望。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每到立秋,江南人便以啃西瓜的方式,纪念那段共度时艰的岁月。而时下人们秋日啃瓜,深信此时吃瓜可免冬春腹泻,红瓤黑籽间,寄托着袪病迎祥的朴素祈愿。在浙江金华,金秋之日老百姓则喜啖“清凉糕”,番薯淀粉凝成的白玉方块,点以白糖薄荷,酸甜沁脾,似把山间清气含化口中。而东北人的抢秋膘则更为热闹,饺子热气腾腾,邻里之际互抢碗中美食,笑闹间把立秋之日捯饬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老家乡村,立秋还有“摸秋”的习俗。夜幕降临,月色朦胧,人们悄悄走进邻家的菜园,摸一个瓜,摘一个果,被“摸”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是福气。“摸秋”摸的是一份情趣,是对丰收的企盼,更是邻里之间那份淳朴、和谐的气氛。如今,这种“摸秋”似乎不多见了,但立秋之后吃老鸭焞芋艿成了时下老家人的最爱。尤其中秋时,地里的香沙芋艿成熟,而此时养的鸭子也是膘肥体壮。鸭子是凉性的,芋艿和山药都是秋补之物。盛夏之后,秋风凉爽,全家围坐一桌,一锅香喷喷的老鸭汤,该是何等的美味!还有著名的家乡红烧山羊肉也是立秋后陆续上市,成为家乡人秋冬时节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历史悠久。

立秋的食俗之外,更有诗意流转。白居易秋夜独坐,思念远方的故人,“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一盏清茶让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有人见秋生悲,刘禹锡却昂首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以豪迈的气魄,一鹤冲天,挣脱了悲秋的窠臼。杜甫在新秋的夜晚,诗潮如涌,“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的季节更迭,让他心潮起伏。遥看天际的晚霞尚未褪尽,枕边的凉意已似风携叶落,惊心动魄尽在一叶惊秋的瞬间。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刘翰动静相生如水墨小品般的诗:“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乳燕飞散,玉屏空寂,枕畔新凉如许,起身寻找,却见月光映照落叶。诗人寻觅与相遇的微妙,恰是秋日最动人的留白。

立秋,是夏日的告别,也是金秋的序曲。它告诫我们,时光匆匆,生生不息。步入山林,欣赏枫叶渐渐变红,银杏叶如蝴蝶般飘落,铺满金黄的大地秀美如画。我想,人生之秋亦当如是,褪去浮华,沉淀智慧,在寒蝉白露的韵律里,品味人生醇厚的甘甜。

文字:陈汉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立秋抒怀
珠海特区报 2025-08-23 02:12

又到叶落知秋时。清晨推开窗户,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立秋啦!立秋啦!一群孩子举着纸鸢在巷陌间呼喊奔跑。不经意间,庭前的水杉树上,一串针尖状的黄叶悄然飘落,正应了魏晋时陶渊明那句“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千年咏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起源于黄河流域先民的上古农耕文明,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圭表测影观测,经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完善,最终在《太阳历》中被正式纳入历法体系,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点和指标。“立”为始,“秋”为敛,古人将此刻命名为立秋,意指天地之气将由夏日的上浮开放转向沉潜与收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直观地将立秋拆解为三种自然景象:一曰“凉风至”,北风初起,暑气消散,空气中带来清朗;二曰“白露降”,昼夜温差拉大,晨起花草上呈现晶莹的露珠;三曰“寒蝉鸣”,隐居树荫深处的蝉声不再焦躁,而是在微凉中唱出悠长的秋曲。以细微日渐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徐徐铺展的秋日长卷。据传,从古以来,历代王朝对节气安排十分重视,均以历法形式,公之于众人,其中仪式感最强的要数宋代。据说每年立秋,宋宫都要举行盛大仪式,一棵栽于盆中的梧桐摆设中央,文武百姓立队恭候,站立中央的太史官一声长吼——“秋来了”,盆中事先设置好的梧桐叶应声飘落,宣告了季节的交接。可见,古人对立秋的敏感,早已融入血脉。许多流传至今的农谚,便是岁月的证言。诸如“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是说立秋当天不下雨,今年肯定风调雨顺,丰收在望。而“雷打秋,冬半收”则说立秋之日若打雷,冬季农作物可能有灾情,警示农人早作准备。这自然是农人在千百年与大自然抗争中的经验之谈,虽非百分之百灵验,但确实不可将其置若罔闻。

在古老的传说里,秋神蓐收有着独特的形象,左耳盘蛇,右肩扛斧。《山海经》记载,秋神居住于能观日落之处的骊山,蛇寓意生命的无尽延续,而巨斧则象征他掌管刑罚的职责,古时有“秋后问斩”一说,大概源出于此。在我们江浙一带,立秋算不上节日,没有端午、中秋般隆重,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习俗。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起义之初,江南大旱,百姓苦不堪言。立秋之日,一位老汉将仅剩的西瓜分给众人,大家席地而坐,大口啃食,甘甜的汁水驱散了燥热与疲惫,也点燃了抗争的希望。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每到立秋,江南人便以啃西瓜的方式,纪念那段共度时艰的岁月。而时下人们秋日啃瓜,深信此时吃瓜可免冬春腹泻,红瓤黑籽间,寄托着袪病迎祥的朴素祈愿。在浙江金华,金秋之日老百姓则喜啖“清凉糕”,番薯淀粉凝成的白玉方块,点以白糖薄荷,酸甜沁脾,似把山间清气含化口中。而东北人的抢秋膘则更为热闹,饺子热气腾腾,邻里之际互抢碗中美食,笑闹间把立秋之日捯饬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老家乡村,立秋还有“摸秋”的习俗。夜幕降临,月色朦胧,人们悄悄走进邻家的菜园,摸一个瓜,摘一个果,被“摸”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是福气。“摸秋”摸的是一份情趣,是对丰收的企盼,更是邻里之间那份淳朴、和谐的气氛。如今,这种“摸秋”似乎不多见了,但立秋之后吃老鸭焞芋艿成了时下老家人的最爱。尤其中秋时,地里的香沙芋艿成熟,而此时养的鸭子也是膘肥体壮。鸭子是凉性的,芋艿和山药都是秋补之物。盛夏之后,秋风凉爽,全家围坐一桌,一锅香喷喷的老鸭汤,该是何等的美味!还有著名的家乡红烧山羊肉也是立秋后陆续上市,成为家乡人秋冬时节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历史悠久。

立秋的食俗之外,更有诗意流转。白居易秋夜独坐,思念远方的故人,“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一盏清茶让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有人见秋生悲,刘禹锡却昂首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以豪迈的气魄,一鹤冲天,挣脱了悲秋的窠臼。杜甫在新秋的夜晚,诗潮如涌,“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的季节更迭,让他心潮起伏。遥看天际的晚霞尚未褪尽,枕边的凉意已似风携叶落,惊心动魄尽在一叶惊秋的瞬间。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刘翰动静相生如水墨小品般的诗:“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乳燕飞散,玉屏空寂,枕畔新凉如许,起身寻找,却见月光映照落叶。诗人寻觅与相遇的微妙,恰是秋日最动人的留白。

立秋,是夏日的告别,也是金秋的序曲。它告诫我们,时光匆匆,生生不息。步入山林,欣赏枫叶渐渐变红,银杏叶如蝴蝶般飘落,铺满金黄的大地秀美如画。我想,人生之秋亦当如是,褪去浮华,沉淀智慧,在寒蝉白露的韵律里,品味人生醇厚的甘甜。

文字:陈汉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