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珠海迈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基础、路径和展望

伶仃洋畔,珠江潮涌。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引领下,珠海正以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致力成为“海上新广东”建设的主舞台。

基础

我国海洋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为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升级指明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珠海积极融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海洋经济核心区,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显著、制度创新活跃,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2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4.1%,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也分别推出专项政策,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海域面积大、海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2024年,珠海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珠海在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平台与产业项目,涵盖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海洋旅游等多个领域。同时,珠海持续推动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洋开发,为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路径

2025年8月8日,珠海市高规格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在全国率先部署总投资超千亿规模“海上新基建”项目。旨在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支撑海洋资源开发;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发展新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驱动海洋科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夯实提升治理水平。这一举措有望为破解当前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痛点——科学认知欠缺、融资困难单一、多元共治不畅,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在以创新为首要驱动因子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中,科学认知水平是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海上新基建”部署的13个重点领域涵盖海洋牧场、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绿色海底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港口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亦涵盖海洋旅游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涉及科研测试平台示范建设、海水淡化、海岛通信网络建设、多源融合防灾减灾网络建设、海洋综合安防系统建设等基础保障性项目,更探索低空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的应用场景。通过“海上新基建”,将搭建起一张海洋立体感知网,极大提高科学认知海洋的能力,从而提高科创驱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将串联起从陆域到海域、从海岸带到海岛、从近海到深远海的若干应用场景,催生更接地气的海洋科创成果,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资是撬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杠杆,在科技成果“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转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融资工具单一,蓝色金融市场缺乏明确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法律法规配套及收益评估机制,蓝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海上新基建”可概括为“四通一联”,即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陆海联动,类比陆地“三通一平”,是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域空间“铺设”的“高速公路”,将有效节省投身海洋科创、海洋产业等海洋经济相关活动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将有效增强社会资本进军海洋的信心,直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数据质量不佳、收益回报不确定等制约海洋产业融资的痛点。

海洋作为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疆域”,在科创环节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在成果转化环节需要科技界和金融界携手合作,在产业化环节需要产业界、金融界、科技界共同设计,而在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层面——海洋治理环节,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有效整合多元主体的诉求,调动各类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海上新基建”项目,可有效连接参与海洋经济不同环节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科技工作者、投资者、产业经营者和建造者、当地社群和居民在内的各类主体均可围绕具体项目各展所长,营造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氛围,更可同时兼顾经济增长、民生福祉、生态环保等多重效益。

展望

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蓝图已徐徐展开,前景壮丽。但惊涛骇浪在所难免,弄潮儿还需永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特区人坚韧不拔的意志。问题所在,机遇所伏。总体而言,珠海破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可立足自身,集中攻克自身和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兼顾回应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闯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若干可在大湾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借鉴、推广、复制的“珠海经验”,彰显新时代特区使命担当。具体而言,以“海上新基建”为契机,珠海可探索突破海洋科创、蓝色金融、海洋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难点和堵点,进一步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拓宽拓深海洋经济赛道,做大做强做实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迈向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可持续蓝色经济”。

(一)海洋科技创新。一是科学认知方面,基于“海上新基建”海洋立体感知网和数字孪生港口,以AI和大数据为引擎,进一步打造覆盖珠海全海域和海岸带空间的数字孪生平台;基于信息标准质控和多源异构信息融合,发起建设大湾区区域海洋信息集成平台、“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发起建立大湾区海洋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利用开源数据和信息开发动态决策系统等定制化产品,服务海洋经济相关公共决策和产业发展。二是创新生态方面,建设开放的蓝色科创生态圈,培育最有利于涉海青年人才和科创企业成长的创新土壤,吸引多层次各类涉海人才集聚,联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一步破除人才、货物、资金、数据、科研材料等创新要素跨境流通壁垒,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合力。

(二)蓝色金融支持。一是蓝色金融标准方面,参考国际经验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布的《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金融机构实用指南》和世界银行《蓝色经济发展框架》,借鉴兄弟城市如威海《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2024年)》和烟台《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2024年)》,结合“海上新基建”布局,适度前瞻制定珠海蓝色产业指导目录或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明确蓝色核心产业范畴,构建识别和投资蓝色经济活动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可持续蓝色经济领域。二是金融工具创新方面,鼓励发行境内外蓝色债券,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科创等项目,开发生态保险产品覆盖海洋灾害、气候变化等风险,创新信贷、债券、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各类蓝色金融产品,试点设立海洋开发银行。

(三)海洋综合治理。一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数字孪生平台集成多源观测和模拟数据为依托,融合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数据,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估体系,科学决策、精准治理,增强海岸带、海岛、海洋韧性,适应气候变化。二是构建统筹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的海洋综合治理体系,基于“海上新基建”和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政策,开展海洋核算试点,系统编撰海洋自然资产状况、利用海洋自然资产支持经济活动和社会福祉的状况、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治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整合宏观经济账户、环境经济账户、生态系统账户,全面呈现海洋财富、海洋健康、海洋经济、海洋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对现有GDP核算的有力补充,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蓝色经济领域落地。

(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联通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及中山、江门,布局科教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化-产业集群协作网络。二是联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打造世界级蓝色金融中心,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试点蓝色金融跨境合作,辐射服务珠海海洋产业。三是协同大湾区其他城市推行区域一体化海洋综合治理,在陆源污染联防联控、灾害预警、污水治理等方面制定“湾区标准”,在中华白海豚保护、海岸线修复等领域探索协同立法和执法。

总之,珠海的底色是海洋之“蓝”和生态之“绿”。未来,珠海将继续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中体现特区担当、贡献珠海力量。

长风破浪,矢志海洋强市;向海图强,珠海未来可期。

(作者系厦门大学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字:李妍婷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珠海迈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基础、路径和展望
珠海特区报 2025-08-25 03:21

伶仃洋畔,珠江潮涌。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引领下,珠海正以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致力成为“海上新广东”建设的主舞台。

基础

我国海洋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为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升级指明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珠海积极融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不断夯实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海洋经济核心区,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显著、制度创新活跃,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2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4.1%,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也分别推出专项政策,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海域面积大、海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2024年,珠海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珠海在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平台与产业项目,涵盖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海洋旅游等多个领域。同时,珠海持续推动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洋开发,为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路径

2025年8月8日,珠海市高规格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在全国率先部署总投资超千亿规模“海上新基建”项目。旨在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支撑海洋资源开发;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发展新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驱动海洋科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夯实提升治理水平。这一举措有望为破解当前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痛点——科学认知欠缺、融资困难单一、多元共治不畅,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在以创新为首要驱动因子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中,科学认知水平是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海上新基建”部署的13个重点领域涵盖海洋牧场、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绿色海底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港口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亦涵盖海洋旅游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涉及科研测试平台示范建设、海水淡化、海岛通信网络建设、多源融合防灾减灾网络建设、海洋综合安防系统建设等基础保障性项目,更探索低空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的应用场景。通过“海上新基建”,将搭建起一张海洋立体感知网,极大提高科学认知海洋的能力,从而提高科创驱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将串联起从陆域到海域、从海岸带到海岛、从近海到深远海的若干应用场景,催生更接地气的海洋科创成果,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资是撬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杠杆,在科技成果“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转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融资工具单一,蓝色金融市场缺乏明确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法律法规配套及收益评估机制,蓝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海上新基建”可概括为“四通一联”,即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陆海联动,类比陆地“三通一平”,是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域空间“铺设”的“高速公路”,将有效节省投身海洋科创、海洋产业等海洋经济相关活动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将有效增强社会资本进军海洋的信心,直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数据质量不佳、收益回报不确定等制约海洋产业融资的痛点。

海洋作为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疆域”,在科创环节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在成果转化环节需要科技界和金融界携手合作,在产业化环节需要产业界、金融界、科技界共同设计,而在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层面——海洋治理环节,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有效整合多元主体的诉求,调动各类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海上新基建”项目,可有效连接参与海洋经济不同环节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科技工作者、投资者、产业经营者和建造者、当地社群和居民在内的各类主体均可围绕具体项目各展所长,营造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氛围,更可同时兼顾经济增长、民生福祉、生态环保等多重效益。

展望

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蓝图已徐徐展开,前景壮丽。但惊涛骇浪在所难免,弄潮儿还需永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特区人坚韧不拔的意志。问题所在,机遇所伏。总体而言,珠海破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可立足自身,集中攻克自身和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兼顾回应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闯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若干可在大湾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借鉴、推广、复制的“珠海经验”,彰显新时代特区使命担当。具体而言,以“海上新基建”为契机,珠海可探索突破海洋科创、蓝色金融、海洋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难点和堵点,进一步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拓宽拓深海洋经济赛道,做大做强做实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迈向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可持续蓝色经济”。

(一)海洋科技创新。一是科学认知方面,基于“海上新基建”海洋立体感知网和数字孪生港口,以AI和大数据为引擎,进一步打造覆盖珠海全海域和海岸带空间的数字孪生平台;基于信息标准质控和多源异构信息融合,发起建设大湾区区域海洋信息集成平台、“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发起建立大湾区海洋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利用开源数据和信息开发动态决策系统等定制化产品,服务海洋经济相关公共决策和产业发展。二是创新生态方面,建设开放的蓝色科创生态圈,培育最有利于涉海青年人才和科创企业成长的创新土壤,吸引多层次各类涉海人才集聚,联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一步破除人才、货物、资金、数据、科研材料等创新要素跨境流通壁垒,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合力。

(二)蓝色金融支持。一是蓝色金融标准方面,参考国际经验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布的《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金融机构实用指南》和世界银行《蓝色经济发展框架》,借鉴兄弟城市如威海《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2024年)》和烟台《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2024年)》,结合“海上新基建”布局,适度前瞻制定珠海蓝色产业指导目录或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明确蓝色核心产业范畴,构建识别和投资蓝色经济活动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可持续蓝色经济领域。二是金融工具创新方面,鼓励发行境内外蓝色债券,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科创等项目,开发生态保险产品覆盖海洋灾害、气候变化等风险,创新信贷、债券、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各类蓝色金融产品,试点设立海洋开发银行。

(三)海洋综合治理。一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数字孪生平台集成多源观测和模拟数据为依托,融合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数据,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估体系,科学决策、精准治理,增强海岸带、海岛、海洋韧性,适应气候变化。二是构建统筹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的海洋综合治理体系,基于“海上新基建”和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政策,开展海洋核算试点,系统编撰海洋自然资产状况、利用海洋自然资产支持经济活动和社会福祉的状况、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治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整合宏观经济账户、环境经济账户、生态系统账户,全面呈现海洋财富、海洋健康、海洋经济、海洋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对现有GDP核算的有力补充,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蓝色经济领域落地。

(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联通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及中山、江门,布局科教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化-产业集群协作网络。二是联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打造世界级蓝色金融中心,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试点蓝色金融跨境合作,辐射服务珠海海洋产业。三是协同大湾区其他城市推行区域一体化海洋综合治理,在陆源污染联防联控、灾害预警、污水治理等方面制定“湾区标准”,在中华白海豚保护、海岸线修复等领域探索协同立法和执法。

总之,珠海的底色是海洋之“蓝”和生态之“绿”。未来,珠海将继续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中体现特区担当、贡献珠海力量。

长风破浪,矢志海洋强市;向海图强,珠海未来可期。

(作者系厦门大学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字:李妍婷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