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屏在滨海城的月光下,正漫过五十年前哨所的瞭望孔。邹公是六十年前参军入伍,被派驻到南疆海边防前线的。今天,邹公微信发来《曾国藩家书》,“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一行字泛着银光,恍若当年他巡视海岛时,望远镜里跳动的渔火。“纸质书得签字才赠你。”原来,出版社给他出版的传记《龙川之子》上书架了。
我在海边遇见的,是文武双全的邹公。他任团长时,守过三灶岛、横琴岛、九洲岛;任副司令时,戍守整个万山群岛。这位珠海警备区原副司令,此刻正踩着褪色军靴在澳门对岸红色前哨连的濠江边踱步。月光将他当年查岗时的剪影拓在芦苇荡里,惊起的夜鹭掠过。他后来的《人生一百句》书稿,恰似当年警报声中扑棱的信鸽。“守岛人最懂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拾起枚贝壳,“你看这纹路,多像曾文正公写给九弟的信笺啊!”
一次文友聚会,八十有余的邹公居然还自己驾车前来。聚会散场时,还执意要送我回家,让我过意不去。
香洲街的霓虹在车窗上碎成浪沫,邹公送我到大院口。“后头有书送给你!”掀开车后箱盖的刹那,一本足有五公分厚的《开卷有益》的一套丛书躺在那里。在扉页“邓闪老师雅正”的墨痕里,像是有一股海岛特产的味道。
“当年往岛上运补给,书比罐头金贵。”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投在文明城“开卷有益”公益广告牌上,宛如两代守岛人的交接岗。
邹公邀请我一起创作《客家薪火颂》。那夜,飘窗外天空的月亮很圆,那天正是元宵节。邹公说:“这句‘河络郎血,炽热映霞光’,得唱出客家人奋斗的筋骨。”想当年,他在伶仃洋守岛,除夕夜抱着收录机听山歌,电流声里都似淌着故乡东江的水。
他摸出老相册,在一张泛黄的照片里,年轻军官正给妻子别上小花。“那些年愧对老伴啊。”手指抚过相纸折痕,“如今补她个‘环岛专车’,在海滨情侣路好好兜上一圈。”相片背面竟抄写着曾国藩的一句名言:“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曾文正公若在世,定夸我这老海岛开窍了。”邹公笑道。
霓虹掠过,如他珍藏的守岛日记重现:那些“某月某日,西南风三级”的记录,此刻都化作曾氏家书里的朱批。
邹公自己的座右铭是“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也努力让他人的人生更有意义。”这是他编著《开卷有益》的初衷。
告别时,他塞来牛皮纸包,里面是几卷他和夫人合编的《外国名言集锦》新书。每当夜深人静,带着咸风读,字句更站得住。我忽然明白,两位客家人的神交——曾国藩在湘军大营批阅家书的狼毫,与邹公当年在哨所记录潮汐的铅笔,同样在时空经纬里刻着“耕读传家久”的族谱。
今晨,我又翻开那五公分厚的赠书,海的盐晶正在“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也努力让他人的人生更有意义”的篇章间闪烁。仿佛看见邹公驾着旧吉普驶向晨曦:副驾坐着诵读曾氏家书的夫人,车尾箱里十卷丛书列队如待发的巡逻艇,而尚未诞生的《客家薪火颂》,正以海浪为谱,在伶仃洋的晨雾中等待涨潮。
手机屏在滨海城的月光下,正漫过五十年前哨所的瞭望孔。邹公是六十年前参军入伍,被派驻到南疆海边防前线的。今天,邹公微信发来《曾国藩家书》,“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一行字泛着银光,恍若当年他巡视海岛时,望远镜里跳动的渔火。“纸质书得签字才赠你。”原来,出版社给他出版的传记《龙川之子》上书架了。
我在海边遇见的,是文武双全的邹公。他任团长时,守过三灶岛、横琴岛、九洲岛;任副司令时,戍守整个万山群岛。这位珠海警备区原副司令,此刻正踩着褪色军靴在澳门对岸红色前哨连的濠江边踱步。月光将他当年查岗时的剪影拓在芦苇荡里,惊起的夜鹭掠过。他后来的《人生一百句》书稿,恰似当年警报声中扑棱的信鸽。“守岛人最懂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拾起枚贝壳,“你看这纹路,多像曾文正公写给九弟的信笺啊!”
一次文友聚会,八十有余的邹公居然还自己驾车前来。聚会散场时,还执意要送我回家,让我过意不去。
香洲街的霓虹在车窗上碎成浪沫,邹公送我到大院口。“后头有书送给你!”掀开车后箱盖的刹那,一本足有五公分厚的《开卷有益》的一套丛书躺在那里。在扉页“邓闪老师雅正”的墨痕里,像是有一股海岛特产的味道。
“当年往岛上运补给,书比罐头金贵。”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投在文明城“开卷有益”公益广告牌上,宛如两代守岛人的交接岗。
邹公邀请我一起创作《客家薪火颂》。那夜,飘窗外天空的月亮很圆,那天正是元宵节。邹公说:“这句‘河络郎血,炽热映霞光’,得唱出客家人奋斗的筋骨。”想当年,他在伶仃洋守岛,除夕夜抱着收录机听山歌,电流声里都似淌着故乡东江的水。
他摸出老相册,在一张泛黄的照片里,年轻军官正给妻子别上小花。“那些年愧对老伴啊。”手指抚过相纸折痕,“如今补她个‘环岛专车’,在海滨情侣路好好兜上一圈。”相片背面竟抄写着曾国藩的一句名言:“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曾文正公若在世,定夸我这老海岛开窍了。”邹公笑道。
霓虹掠过,如他珍藏的守岛日记重现:那些“某月某日,西南风三级”的记录,此刻都化作曾氏家书里的朱批。
邹公自己的座右铭是“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也努力让他人的人生更有意义。”这是他编著《开卷有益》的初衷。
告别时,他塞来牛皮纸包,里面是几卷他和夫人合编的《外国名言集锦》新书。每当夜深人静,带着咸风读,字句更站得住。我忽然明白,两位客家人的神交——曾国藩在湘军大营批阅家书的狼毫,与邹公当年在哨所记录潮汐的铅笔,同样在时空经纬里刻着“耕读传家久”的族谱。
今晨,我又翻开那五公分厚的赠书,海的盐晶正在“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也努力让他人的人生更有意义”的篇章间闪烁。仿佛看见邹公驾着旧吉普驶向晨曦:副驾坐着诵读曾氏家书的夫人,车尾箱里十卷丛书列队如待发的巡逻艇,而尚未诞生的《客家薪火颂》,正以海浪为谱,在伶仃洋的晨雾中等待涨潮。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