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谷的成熟,是从一根稻穗开始的。那根领先的稻穗,犹如害羞的新娘,勾头耷脑地躲藏在翠绿的稻禾丛,金灿灿的,犹如缀满了细小珠子,引逗得余下的稻穗,也竞相着金黄。当一个个散落于大巴山区的金黄稻田,如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绽放于广袤山野;又如一团团黄色锦绣,镶嵌于这条湾,点缀于那个塝,挞谷的日子也就到了。
山里人挞谷,总是起得早。当男人弓腰托起笨重的木质拌桶,女人扛着竹篾编制的厚实挡席,孩子们背着粗糙的竹齿耙子等,磕磕绊绊走出门,一轮明月还斜挂天上。
几个人出了大院,走在通往河谷的大路上,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在静寂的清晨传得很远。他们刚走出不远,更多更杂乱的脚步声已从身后传来。他们明白,趁着天气晴好,大家都争抢着时间,要将那些分散于沟沟壑壑熟透的稻谷抢收回家。
他们刚赶到自家稻田,帮忙挞谷的邻居夫妇(挞谷需要人手,邻里常互相帮衬),已挑着箩筐,拿着打杵,带着镰刀,及时赶来了。
当当家的男人高举起禾把,重重地往竹齿耙子上一拌,将禾把抖几抖,手还没举起,女主人手上的禾把已跟着落了下去。“嘭”“嘭”接连两声钝响,犹如擂动的战鼓,划破了宁静的河谷,吹响了挞谷的号角。一时间,“嘭”“嘭”“嘭”的挞谷声,随着男女不停地摔打禾把,开始有节奏地响起。不一会儿,两个人丢下摔打干净的禾把退下场,邻居夫妇已高举着禾把靠近了拌桶。如此,“两队人马”就像车轮战,轮番举着禾把上场,“嘭”“嘭”“嘭”的挞谷声,便一直响个不停。
河谷的稻田本就只有巴掌大,庞然大物的拌桶就像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吞噬着禾把。很快,稻田便只剩下一地禾茬与一个个锥形稻草。
挞完谷的几个人,胡乱抹把脸上的汗水,开始手忙脚乱地清理拌桶。随后,当家的男人挑着满满两箩筐谷粒,拄着打杵,“哼哧”“哼哧”沿着坡路往回走。帮忙的男人则托着拌桶,领着扛挡席及其它用具的女人与孩子,往半坡的稻田爬。
太阳是从河谷一寸寸往半坡上追撵的,每追撵一步,似乎都在积蓄热量。待它漫过半坡,追撵到靠近屋门前的塝上,已出落得如一枚火球。
挞谷的人顶多用手臂揩拭一下滑入眼睛的汗水,眨巴眨巴酸涩的眼睛;或者用衣袖擦擦脸颊上蠕动的“蚯蚓”,然后到一边喘喘气,啃几口干粮,咕嘟咕嘟灌一气水,又回到拌桶边。
割谷的孩子们,自一大早被父母从睡梦中吼醒,一脸怨气地来到山野割谷,虽说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清晨的稻禾到底还有几分绵软、柔和,握在手里并不毛糙。随着时间推移,稻禾开始凶相毕露。每一镰刀落下去,叶片们都支楞着,凶巴巴地晃动,很快,手臂上便落下一道道细小的血痕,经汗水浸泡,咝啦啦直痛。忍无可忍的他们,赌气地将镰刀往地上一掷站起身,几步蹿到田埂边,一屁股落下,耷拉着脑袋。可要不了多久,父母投射过来的怨怼眼神,又逼得他们站起身。
持续五六个小时的超强度劳作,到上午11时前后,又饥又渴的村民开始陆续挑着谷粒,满头满脸汗水地往回走。
挞谷是繁重的体力活,淳朴的山里人,生活上不会亏待自己,午饭无论如何得丰盛点,既款待帮忙的邻居又犒劳自己。酒足饭饱,男主人与帮忙的邻居相约好第二天的挞谷事宜,将他们送出门,回屋往床上一倒,鼾声四起。女主人收拾完锅碗瓢盆,却不得不扛着耙子,翻晒地坝里的谷粒。
谷粒经过一天暴晒,到天黑时便已干透。此时,家里人便从堂屋里抬出风车,放置于地坝边沿,用皮撮箕将团在一堆的谷粒,一皮撮箕一皮撮箕往风车的上漏斗里送。
别看山区地势凹凸,村民们总能因地制宜,将那些芝麻粒大小的平地改造成稻田,一个四五口之家,往往拥有多达十几块稻田,这些稻田又极为分散,加上帮邻居挞谷,如此一来,前后要忙上一周时间。
稻谷的成熟,是从一根稻穗开始的。那根领先的稻穗,犹如害羞的新娘,勾头耷脑地躲藏在翠绿的稻禾丛,金灿灿的,犹如缀满了细小珠子,引逗得余下的稻穗,也竞相着金黄。当一个个散落于大巴山区的金黄稻田,如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绽放于广袤山野;又如一团团黄色锦绣,镶嵌于这条湾,点缀于那个塝,挞谷的日子也就到了。
山里人挞谷,总是起得早。当男人弓腰托起笨重的木质拌桶,女人扛着竹篾编制的厚实挡席,孩子们背着粗糙的竹齿耙子等,磕磕绊绊走出门,一轮明月还斜挂天上。
几个人出了大院,走在通往河谷的大路上,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在静寂的清晨传得很远。他们刚走出不远,更多更杂乱的脚步声已从身后传来。他们明白,趁着天气晴好,大家都争抢着时间,要将那些分散于沟沟壑壑熟透的稻谷抢收回家。
他们刚赶到自家稻田,帮忙挞谷的邻居夫妇(挞谷需要人手,邻里常互相帮衬),已挑着箩筐,拿着打杵,带着镰刀,及时赶来了。
当当家的男人高举起禾把,重重地往竹齿耙子上一拌,将禾把抖几抖,手还没举起,女主人手上的禾把已跟着落了下去。“嘭”“嘭”接连两声钝响,犹如擂动的战鼓,划破了宁静的河谷,吹响了挞谷的号角。一时间,“嘭”“嘭”“嘭”的挞谷声,随着男女不停地摔打禾把,开始有节奏地响起。不一会儿,两个人丢下摔打干净的禾把退下场,邻居夫妇已高举着禾把靠近了拌桶。如此,“两队人马”就像车轮战,轮番举着禾把上场,“嘭”“嘭”“嘭”的挞谷声,便一直响个不停。
河谷的稻田本就只有巴掌大,庞然大物的拌桶就像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吞噬着禾把。很快,稻田便只剩下一地禾茬与一个个锥形稻草。
挞完谷的几个人,胡乱抹把脸上的汗水,开始手忙脚乱地清理拌桶。随后,当家的男人挑着满满两箩筐谷粒,拄着打杵,“哼哧”“哼哧”沿着坡路往回走。帮忙的男人则托着拌桶,领着扛挡席及其它用具的女人与孩子,往半坡的稻田爬。
太阳是从河谷一寸寸往半坡上追撵的,每追撵一步,似乎都在积蓄热量。待它漫过半坡,追撵到靠近屋门前的塝上,已出落得如一枚火球。
挞谷的人顶多用手臂揩拭一下滑入眼睛的汗水,眨巴眨巴酸涩的眼睛;或者用衣袖擦擦脸颊上蠕动的“蚯蚓”,然后到一边喘喘气,啃几口干粮,咕嘟咕嘟灌一气水,又回到拌桶边。
割谷的孩子们,自一大早被父母从睡梦中吼醒,一脸怨气地来到山野割谷,虽说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清晨的稻禾到底还有几分绵软、柔和,握在手里并不毛糙。随着时间推移,稻禾开始凶相毕露。每一镰刀落下去,叶片们都支楞着,凶巴巴地晃动,很快,手臂上便落下一道道细小的血痕,经汗水浸泡,咝啦啦直痛。忍无可忍的他们,赌气地将镰刀往地上一掷站起身,几步蹿到田埂边,一屁股落下,耷拉着脑袋。可要不了多久,父母投射过来的怨怼眼神,又逼得他们站起身。
持续五六个小时的超强度劳作,到上午11时前后,又饥又渴的村民开始陆续挑着谷粒,满头满脸汗水地往回走。
挞谷是繁重的体力活,淳朴的山里人,生活上不会亏待自己,午饭无论如何得丰盛点,既款待帮忙的邻居又犒劳自己。酒足饭饱,男主人与帮忙的邻居相约好第二天的挞谷事宜,将他们送出门,回屋往床上一倒,鼾声四起。女主人收拾完锅碗瓢盆,却不得不扛着耙子,翻晒地坝里的谷粒。
谷粒经过一天暴晒,到天黑时便已干透。此时,家里人便从堂屋里抬出风车,放置于地坝边沿,用皮撮箕将团在一堆的谷粒,一皮撮箕一皮撮箕往风车的上漏斗里送。
别看山区地势凹凸,村民们总能因地制宜,将那些芝麻粒大小的平地改造成稻田,一个四五口之家,往往拥有多达十几块稻田,这些稻田又极为分散,加上帮邻居挞谷,如此一来,前后要忙上一周时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