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五院立足珠海面向湾区,全力打造国家高水平综合性医院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器官移植技术领跑湾区,科研创新成果持续突破,跨境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澳地区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近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五院”),正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基因,书写着医疗事业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锚定前沿医疗技术

疑难重症诊疗水平显著提高

“高水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五院院长林天歆教授认为,需以技术创新为“破局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布局前沿技术,让珠海及周边患者“家门口”享高水平诊疗。

在肿瘤诊疗领域,前沿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生命转机。今年5月,澳门居民潘先生(化名)因右肺上叶巨大肿瘤,前往中山五院胸外科就诊,其肺部肿瘤直径约八公分,紧贴重要动脉、静脉及神经,若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或常规胸腔镜手术,风险极高。中山五院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曹庆东教授为其实施了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至此,曹庆东成为广东省首位运用机器人为千名患者解除病痛的胸外科医生。曹庆东介绍,机器人手术无需开胸,可在狭小空间内更稳定、更精准完成复杂操作,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避免了开胸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恢复得更快。

器官移植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山五院服务湾区患者的“硬实力”。十多年前接受肝移植的张先生,因移植肝慢性排斥等疾病需二次移植,否则预期寿命仅一个月。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肝移植专科主任李坚带领团队完成高难度二次移植。自2019年常规开展肝移植以来,科室累计完成手术近百例,成功率100%,围手术期质控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中山五院是广东省内同时具备肝、肾、肺三大器官移植资质的4家医院之一。“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器官移植98例,牵头起草《珠海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协议书》,推动了全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衡量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今年4月,一名海上工作人员突发急性消化道出血,经直升机从海上紧急送至中山五院,医院随即开通绿色通道,组织消化内科、肾内科、急诊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施救,患者转危为安。这正是中山五院深入开展多方合作,建立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快速救援体系的成果,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救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十四五”期间,中山五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8项,其中80%的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其中,12项国家限制类技术已开展8项,21类省级限制类技术已开展20类。中山五院也是珠江口西岸首次开展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等高难度手术的单位,也是珠中江地区唯一能够独立开展NGS(“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肿瘤基因检测)项目的医院,累计开展NGS9679例。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中山五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瞄准医学前沿,聚焦临床疾病,不断发展应用前沿技术,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显著提升,成为珠海乃至珠江口西岸百姓健康的坚实依靠,让居民“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大城市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2024年7月23日,林天歆教授操作国产手术机器人,成功为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喀什患者手术。

强化临床专科建设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惠民生”

“专科是医院的‘骨架’,专科强则医院强。”林天歆表示,高水平医院建设离不开临床重点专科支撑,专科发展核心在“提质”与“革新”,既要提升诊疗能力、打造特色学科,也要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就医体验,而这一切都需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在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山五院以专科建设为抓手、人才为核心,推动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在创伤与关节外科领域,新引进人才带来的技术革新为患者解决了多年的病痛困扰。一位22岁小伙,8年前打篮球摔伤致右肩关节脱位,此后8年反复脱位20余次。今年5月,新引进的创伤与关节外科主任戴祝团队为其实施肩关节镜下修复手术,通过3个不足1cm的切口完成修复,患者关节稳定性显著恢复。

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同样见证了人才带来的技术突破。今年8月中旬,一位常年高血压的慢性肾衰患者突发急性主动脉夹层,撕裂至头部血管、肾动脉等,情况危急。新引进的心血管外科主任简锴陶立即联合多学科团队手术,历经9小时,通过瓣膜成形、大血管置换等技术,手术成功。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重点专科都有‘拳头产品’,都能解决一类疑难问题。”林天歆介绍,每一次生命的奇迹,背后都是多学科协作的“硬仗”。如今,中山五院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肿瘤科、肾内科、普外科、胸外科、临床护理7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以及28个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传染感染、泌尿外科、肿瘤科、器官移植等学科成为辐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品牌学科,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患者前来就诊。

近年来,中山五院加大对战略性、前沿性学科的人才支持力度,针对学科带头人存在短板的学科,面向国内外精准引进人才。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医院客座教授、兼职顾问,指导学科规划、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从博士、博士后培养开始布局,依托中山大学不断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十四五”以来,累计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等26人,其中包括2名领军人才;新增高级职称39人,全院高级职称人员已达404人,还引进了2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外聘教授,聘请了5名院士作为荣誉教授。

随着人才建设的不断深化,医院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总数和质量稳步提升,高质量研究成果接连涌现。其中,林天歆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山五院副院长、鼻咽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陈明远教授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提升专科能力的同时,中山五院还积极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医院正推行“医院门诊化、住院日间化、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人化和微创四级手术优先化”的“六化”医院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医保结算服务,积极对接国家医保平台,率先在全省、全市实现多项异地医保直接结算。2024年异地直接结算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62.6%,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针对鼻咽癌这一在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中山五院积极探索防治新模式。2024年6月,由陈明远牵头的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启动,目前已在珠海斗门区等高发区持续推进。通过免费筛查、精准诊断和专业随访,为我国鼻咽癌早筛早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路径”。自2025年1月起,“西江计划”已被纳入珠海市附加补充医保“大爱无疆”项目,筛查服务费用由项目全额承担。

林天歆表示,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协同,重点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学科,医院接下来还将推进“医疗+AI”建设,构建AI辅助诊断系统,推动智能护理应用,探索智慧医疗与管理模式。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营养、心理和康复等特色服务,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为契机,开展“西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借助科技实现中医精准化,探索疑难病中医治疗新路径。

心血管外科主任简锴陶(右)为患者手术。

深化湾区医疗合作

港澳居民在“家门口”看“大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医院带来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机遇。”林天歆表示,作为地处珠海的高水平医院,中山五院始终将“服务湾区、联通港澳”作为重要使命,通过深化与港澳医院的合作、优化港澳居民就医服务,让港澳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大病”,助力湾区医疗一体化发展。

为更好满足港澳居民来院就医需求,医院整合了全院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成立凤凰国际医学中心,集港澳医疗、高端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及涉外医疗于一体,下设港澳特需门诊及港澳特需病区,提供多学科协作诊疗、专业团队定制化体检方案等服务,架起“康桥计划”主体桥梁,全力将中心打造成中山大学医科在珠江口西岸对接港澳台医疗的“桥头堡”,持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效率。

凤凰国际医学中心主任黄茵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今年7月11日,60岁的澳门患者王女士(化名)因心力衰竭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反复胸腔积液,经跨境转运至凤凰国际医学中心,接受了抗心衰治疗以及由中山一院心内科专家团队实施的二尖瓣钳夹术。术后王女士恢复良好,她欣慰地说:“医护团队非常专业可靠,真心感谢你们。”

在跨境医疗衔接方面,中山五院率先探索,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切实打通服务通道。今年5月14日,中山五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签订了“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服务协议,香港长者在中山五院可使用医疗券就医。6月26日,香港长者温先生(化名)成功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在中山五院完成就医,成为中山五院该项目首位受益者。

6月18日,一辆载着危重澳门籍患者的救护车从中山五院出发,仅用时40分钟便安全抵达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这名澳门患者在一周前被紧急送往中山五院救治,病情稳定后转运回澳门治疗。这是今年3月珠澳“医院对医院”点对点跨境转运服务正式开通以来,首例由珠海成功转运至澳门的患者,标志着珠澳医疗协同救治的“最后一公里”高效打通。

近年来,中山五院港澳患者就诊人数呈现稳步增长,2024年港澳患者来院就诊总数35241人次,较2022年增长35%。医院持续加强与港澳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业界的合作,与香港医院管理局、澳门卫生局开展多轮交流,并成为香港商贸慈善基金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家定点诊治单位。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率先实现港澳医保联网结算;获批大湾区“港澳药械通”试点单位,持续拓宽跨境医疗创新路径。

患者温先生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在中山五院就医。

践行高质量发展

书写健康湾区建设“新篇章”

打造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为患者解决问题、为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上。

当前,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山五院“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前沿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带动珠江口西岸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人工智能等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

潮起珠江口,扬帆正当时。从解决疑难重症到革新服务模式,从深化湾区合作到服务港澳居民,中山五院的发展实践,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成长历程,更是珠海经济特区45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林天歆表示,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未来中山五院将立足珠海,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前沿技术突破、专科能力提升、湾区医疗协同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健康湾区建设注入“特区新动能”,为新时代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山医”方案。

文字:温泳珊 图片:程霖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中山五院立足珠海面向湾区,全力打造国家高水平综合性医院
珠海特区报 2025-08-26 02:53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器官移植技术领跑湾区,科研创新成果持续突破,跨境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澳地区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近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五院”),正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基因,书写着医疗事业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锚定前沿医疗技术

疑难重症诊疗水平显著提高

“高水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五院院长林天歆教授认为,需以技术创新为“破局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布局前沿技术,让珠海及周边患者“家门口”享高水平诊疗。

在肿瘤诊疗领域,前沿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生命转机。今年5月,澳门居民潘先生(化名)因右肺上叶巨大肿瘤,前往中山五院胸外科就诊,其肺部肿瘤直径约八公分,紧贴重要动脉、静脉及神经,若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或常规胸腔镜手术,风险极高。中山五院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曹庆东教授为其实施了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至此,曹庆东成为广东省首位运用机器人为千名患者解除病痛的胸外科医生。曹庆东介绍,机器人手术无需开胸,可在狭小空间内更稳定、更精准完成复杂操作,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避免了开胸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恢复得更快。

器官移植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山五院服务湾区患者的“硬实力”。十多年前接受肝移植的张先生,因移植肝慢性排斥等疾病需二次移植,否则预期寿命仅一个月。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肝移植专科主任李坚带领团队完成高难度二次移植。自2019年常规开展肝移植以来,科室累计完成手术近百例,成功率100%,围手术期质控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中山五院是广东省内同时具备肝、肾、肺三大器官移植资质的4家医院之一。“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器官移植98例,牵头起草《珠海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协议书》,推动了全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衡量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今年4月,一名海上工作人员突发急性消化道出血,经直升机从海上紧急送至中山五院,医院随即开通绿色通道,组织消化内科、肾内科、急诊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施救,患者转危为安。这正是中山五院深入开展多方合作,建立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快速救援体系的成果,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救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十四五”期间,中山五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8项,其中80%的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其中,12项国家限制类技术已开展8项,21类省级限制类技术已开展20类。中山五院也是珠江口西岸首次开展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等高难度手术的单位,也是珠中江地区唯一能够独立开展NGS(“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肿瘤基因检测)项目的医院,累计开展NGS9679例。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中山五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瞄准医学前沿,聚焦临床疾病,不断发展应用前沿技术,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显著提升,成为珠海乃至珠江口西岸百姓健康的坚实依靠,让居民“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大城市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2024年7月23日,林天歆教授操作国产手术机器人,成功为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喀什患者手术。

强化临床专科建设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惠民生”

“专科是医院的‘骨架’,专科强则医院强。”林天歆表示,高水平医院建设离不开临床重点专科支撑,专科发展核心在“提质”与“革新”,既要提升诊疗能力、打造特色学科,也要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就医体验,而这一切都需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在珠海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山五院以专科建设为抓手、人才为核心,推动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在创伤与关节外科领域,新引进人才带来的技术革新为患者解决了多年的病痛困扰。一位22岁小伙,8年前打篮球摔伤致右肩关节脱位,此后8年反复脱位20余次。今年5月,新引进的创伤与关节外科主任戴祝团队为其实施肩关节镜下修复手术,通过3个不足1cm的切口完成修复,患者关节稳定性显著恢复。

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同样见证了人才带来的技术突破。今年8月中旬,一位常年高血压的慢性肾衰患者突发急性主动脉夹层,撕裂至头部血管、肾动脉等,情况危急。新引进的心血管外科主任简锴陶立即联合多学科团队手术,历经9小时,通过瓣膜成形、大血管置换等技术,手术成功。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重点专科都有‘拳头产品’,都能解决一类疑难问题。”林天歆介绍,每一次生命的奇迹,背后都是多学科协作的“硬仗”。如今,中山五院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肿瘤科、肾内科、普外科、胸外科、临床护理7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以及28个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传染感染、泌尿外科、肿瘤科、器官移植等学科成为辐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品牌学科,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患者前来就诊。

近年来,中山五院加大对战略性、前沿性学科的人才支持力度,针对学科带头人存在短板的学科,面向国内外精准引进人才。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医院客座教授、兼职顾问,指导学科规划、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从博士、博士后培养开始布局,依托中山大学不断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十四五”以来,累计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等26人,其中包括2名领军人才;新增高级职称39人,全院高级职称人员已达404人,还引进了2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外聘教授,聘请了5名院士作为荣誉教授。

随着人才建设的不断深化,医院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总数和质量稳步提升,高质量研究成果接连涌现。其中,林天歆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山五院副院长、鼻咽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陈明远教授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提升专科能力的同时,中山五院还积极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医院正推行“医院门诊化、住院日间化、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人化和微创四级手术优先化”的“六化”医院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医保结算服务,积极对接国家医保平台,率先在全省、全市实现多项异地医保直接结算。2024年异地直接结算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62.6%,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针对鼻咽癌这一在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中山五院积极探索防治新模式。2024年6月,由陈明远牵头的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启动,目前已在珠海斗门区等高发区持续推进。通过免费筛查、精准诊断和专业随访,为我国鼻咽癌早筛早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路径”。自2025年1月起,“西江计划”已被纳入珠海市附加补充医保“大爱无疆”项目,筛查服务费用由项目全额承担。

林天歆表示,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协同,重点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学科,医院接下来还将推进“医疗+AI”建设,构建AI辅助诊断系统,推动智能护理应用,探索智慧医疗与管理模式。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营养、心理和康复等特色服务,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为契机,开展“西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借助科技实现中医精准化,探索疑难病中医治疗新路径。

心血管外科主任简锴陶(右)为患者手术。

深化湾区医疗合作

港澳居民在“家门口”看“大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医院带来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机遇。”林天歆表示,作为地处珠海的高水平医院,中山五院始终将“服务湾区、联通港澳”作为重要使命,通过深化与港澳医院的合作、优化港澳居民就医服务,让港澳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大病”,助力湾区医疗一体化发展。

为更好满足港澳居民来院就医需求,医院整合了全院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成立凤凰国际医学中心,集港澳医疗、高端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及涉外医疗于一体,下设港澳特需门诊及港澳特需病区,提供多学科协作诊疗、专业团队定制化体检方案等服务,架起“康桥计划”主体桥梁,全力将中心打造成中山大学医科在珠江口西岸对接港澳台医疗的“桥头堡”,持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效率。

凤凰国际医学中心主任黄茵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今年7月11日,60岁的澳门患者王女士(化名)因心力衰竭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反复胸腔积液,经跨境转运至凤凰国际医学中心,接受了抗心衰治疗以及由中山一院心内科专家团队实施的二尖瓣钳夹术。术后王女士恢复良好,她欣慰地说:“医护团队非常专业可靠,真心感谢你们。”

在跨境医疗衔接方面,中山五院率先探索,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切实打通服务通道。今年5月14日,中山五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签订了“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服务协议,香港长者在中山五院可使用医疗券就医。6月26日,香港长者温先生(化名)成功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在中山五院完成就医,成为中山五院该项目首位受益者。

6月18日,一辆载着危重澳门籍患者的救护车从中山五院出发,仅用时40分钟便安全抵达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这名澳门患者在一周前被紧急送往中山五院救治,病情稳定后转运回澳门治疗。这是今年3月珠澳“医院对医院”点对点跨境转运服务正式开通以来,首例由珠海成功转运至澳门的患者,标志着珠澳医疗协同救治的“最后一公里”高效打通。

近年来,中山五院港澳患者就诊人数呈现稳步增长,2024年港澳患者来院就诊总数35241人次,较2022年增长35%。医院持续加强与港澳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业界的合作,与香港医院管理局、澳门卫生局开展多轮交流,并成为香港商贸慈善基金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家定点诊治单位。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保衔接新模式,率先实现港澳医保联网结算;获批大湾区“港澳药械通”试点单位,持续拓宽跨境医疗创新路径。

患者温先生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在中山五院就医。

践行高质量发展

书写健康湾区建设“新篇章”

打造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为患者解决问题、为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上。

当前,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山五院“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前沿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带动珠江口西岸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人工智能等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

潮起珠江口,扬帆正当时。从解决疑难重症到革新服务模式,从深化湾区合作到服务港澳居民,中山五院的发展实践,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成长历程,更是珠海经济特区45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林天歆表示,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未来中山五院将立足珠海,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前沿技术突破、专科能力提升、湾区医疗协同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健康湾区建设注入“特区新动能”,为新时代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山医”方案。

文字:温泳珊 图片:程霖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