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历程中,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与“三农”工作紧密相连。从特区初创时的粮油食品供应,到如今构建覆盖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商旅的全产业链格局,农控集团始终牢记“为农服务、保障民生”的初心使命,在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守护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服务“百千万工程”、保障港澳民生等方面勇担重任,以实干笃行谱写了特区“三农”事业的崭新篇章。
初心如磐:
筑牢“生命线”与“压舱石”
珠海与港澳地域相近、人缘相亲,保障港澳农产品稳定供应,既是维护港澳民生福祉的政治责任,也是珠海经济特区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份责任,早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前,就已深深烙印在农控集团下属企业——广东省珠海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基因里。
时间回溯到1961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分公司珠海支公司(珠海食出公司前身)正式成立,彼时便肩负起对港澳生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使命。早期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极为有限。为了让港澳市民吃上新鲜蔬菜,珠海食出公司的员工们常常凌晨三点便起身忙碌,靠“肩扛手提”将新鲜蔬菜装上运输车,连夜赶路只为在天亮前将食材送抵澳门市场。
“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运输设备,道路条件也很差,我们就凭着一股劲,再苦再难也要把新鲜菜送到港澳同胞手里。”一位退休老员工的回忆,道出了初代“保供人”的坚守。
正是这份“把港澳民生扛在肩上”的初心,让珠海食出公司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起从产地采购、加工包装到运输配送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在蔬菜、生猪、禽蛋、粮油、罐头等品类的供应上严格把控质量关,以“零差错、零断供”的稳定供应,成为维系港澳民生的“生命线”。60余载风雨兼程,这份责任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愈发厚重。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提速,珠海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农控集团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坚持不懈做好稳定保供港澳的“桥头堡”和城市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逐步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重要支撑力量。
尤其是近几年,农控集团在港澳保供领域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2023年,实现经港珠澳大桥供港蔬菜业务从“0”到“1”的跨越;2024年,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取得出境水生物中转场牌照,水产品供港试运行成功;2025年,集团成功获批自营供港活猪经营权及配额,首次实现自营活猪直供香港市场,“粤香”鸡蛋也时隔15年再度直达澳门市民餐桌,实现两项“零的突破”。目前,农控集团供澳蔬菜、冻品和生猪总量分别达澳门市场份额的65%、30%、20%。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集团旗下的珠海粮食集团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把确保珠海“米袋子”量足价稳作为首要任务,如今已建立省内外优质水稻生产供应基地面积超1万亩,先后建成珠海中心粮库一期、二期项目,实现“智能化仓储、绿色化储粮”,让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先后推出的“乡意浓”等自有品牌。2024年,珠海粮食集团跻身中国农业企业500强,获评全国“放心粮油企业”。
1997年成立的市场经营集团,管理着全市17家农贸市场,是城市民生供给的重要节点。其中,拱北市场是深受澳门居民欢迎的采购基地,每天清晨,大批澳门居民拉着小车来采购新鲜食材;横琴市场作为合作区唯一的农贸市场,为超过10万琴澳居民提供服务,成为合作区民生保障的“重要支点”。
从“保障港澳餐桌”到“守护城市粮库”,农控集团“安全可靠、品质可控、成本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理念贯穿始终。农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鸿斌表示,集团始终坚持“粮农所需,农控所能”,持续发挥国企龙头作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持续走好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的坚实道路。

科技赋能:
激活湾区“三农”新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这与农控集团多年来的探索实践高度契合。
在珠海,“农科奇观”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活教材”。1963年,珠海农科中心的前身——珠海县农科所成立,开启了珠海农业科研的征程。1995年,依托科研资源、技术优势和生态环境,创新融合现代旅游开发模式,打造出的全国首批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农科奇观”正式开放。在这里,无土栽培的蔬菜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果树硕果累累,“不用泥土也能种出庄稼”的奇迹,累计吸引了近1000万人次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06年10月,这里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珠海样本”。
“农科奇观的成功,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风景’,让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认可科技兴农。”农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珠海农科中心通过引入智慧农业先进理念、开发研学课程,进一步延伸“农业+旅游+教育”产业链,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进入新时代,农控集团的科技创新步伐愈发坚定。2024年2月以来,农控领导班子在农业产业链的“痛点”“堵点”上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其中,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成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2025年6月,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战略合作暨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签约大会在珠海举行。会上,由农控集团牵头的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携手多家龙头企业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同步签约,集团还联动深圳、珠江西岸及粤西地区七市涉农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农控集团整合省市资源的创新实践,更是以科技赋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突破。
首发项目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总投资将超过2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超400万吨、交易额超200亿元,不仅能大幅提升区域农产品集散与冷链保障能力,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供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让大湾区居民吃上更新鲜、更优质、更实惠的农产品,同时帮助农户实现“优质优价”。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田间地头与市民餐桌的‘桥梁’,我们要通过科技赋能,让这座‘桥梁’更宽、更稳、更高效。”李鸿斌表示。除了物流交易中心,集团还在积极推进粤港澳现代化肉类加工产业园建设,将引入自动化屠宰、精深加工设备,提升肉类产品附加值;建设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实现“一站式”检测、报关、配送,让供港澳农产品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能级,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农控集团旗下各板块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亮点纷呈:
辣妹子食品公司专注辣味休闲食品研发与销售,产品销售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粤华公司深耕园林绿化与公园经济,打造公园自然景观与商业场景应用融合的立体空间,为珠澳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场所;鹤洲南垦区已完成生态治理一期工程,正打造农渔文商旅生态示范区,未来将成为珠江口西岸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农金农担公司积极发挥金融赋能作用,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从“农科奇观”的单点创新,到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农控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变革,为大湾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珠海方案”。

协同共富:
深耕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广东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作为珠海市属涉农国企,农控集团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责任,既深耕珠海本土乡村,又牵手东西部地区,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作”中书写共富篇章,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担当作为。
在斗门区虾山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曾经,虾山村因闲置土地多、产业基础弱,发展步伐相对缓慢。2024年,农控集团进驻后,通过“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导入”的模式,对村庄进行全方位改造:承包闲置土地120亩,建成蔬果采摘园、生态鱼塘、时花培育基地;修缮村内道路,新建村民公园,挖掘客家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景观;派出农业技术团队,为村民提供种植指导,让这个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虾山村的变迁,是农控集团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缩影。除了虾山村,该集团还在金湾区台创园、斗门区上洲村、下洲村、虾山村等多个村庄推进“农业+文旅”“农业+研学”项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同时,该集团旗下农贸市场正在引入和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专柜,为农户提供“直销渠道”,让更多的珠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的“农家味”,实现“农民增收、市民受益”的双赢。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强产业”。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遵义市,农控集团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正在打造一个惠及数万茶农的“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
遵义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但长期以来,当地茶农多以生产春茶为主,夏秋茶被大量荒废,茶农收入受限。2024年5月,农控集团启动“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独资设立珠遵新茶饮研究院,依托湄潭茶产业优势与珠海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探索“夏秋茶增值利用”路径。
“现在有了珠海的合作,夏秋茶也成了宝贝,也能卖上好价钱!”茶农李大姐一边采摘夏秋茶一边笑着说。在珠遵新茶饮研究院的指导下,湄潭茶农掌握了新工艺、新技术,原本无人问津的夏秋茶,变成了新茶饮企业青睐的原料;研究院还联合当地企业开发出抹茶粉、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让茶叶附加值大幅度提升。
2024年5月,“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正式启动。2024年9月,全国新茶饮供应链联盟(筹)成立。2025年4月,贵州新茶饮产品创新大赛成功举办,发布了贵州首个原料团体标准。“珠遵新茶饮”入选中国品牌案例……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农控集团构建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茶农”的创新协作模式。新模式将能充分发挥和释放遵义200万亩茶园的资源优势,同时推动“黔茶出山”进入湾区市场。
除了茶叶,农控集团还将贵州活牛、红缨子高粱、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引入大湾区,促进珠海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与遵义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打造“农控牌”矿泉水、纸巾等系列产品。通过“黔货出山+品牌赋能”,让更多贵州特色产品走进珠海、走向全国。从珠海本土的“乡村焕新”,到跨区域的“协作共富”,农控集团正以实干担当,为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领航:
勇担特区“三农”新使命
45载风雨兼程,农控集团的成长史,是珠海特区“三农”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从2013年成立时注册资本5亿元的市属国企,到2024年底资产增长约6倍、营收规模增长约45倍的现代农业集团,农控集团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清晰的战略规划与持续的改革创新。
“农控集团肩负着珠海市‘米袋子’‘菜篮子’供给、港澳农产品保障、辐射带动珠西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李鸿斌表示。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2月份以来,农控集团构建了“12345”战略发展体系,为未来发展锚定方向:
“一大定位”:打造成为深耕珠海、服务港澳、辐射珠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主龙头企业;
“两大目标”:争进农业企业全国百强、控股一家上市公司;
“三大板块”:聚焦农产品保供与流通、乡村振兴和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大核心业务;
“四大立柱项目”:以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粤港澳现代化肉类加工产业园、鹤洲南农渔文商旅生态示范区、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为核心,打造集团发展的“四梁八柱”;
“五大行动”:实施促稳提升珠海“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行动、健全升级大湾区农产品保供服务体系行动、构建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行动、落地攻坚“百千万工程”“绿美珠海”行动、整合优质产业资源行动。
清晰的战略规划,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保障。农控集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责任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集团深入开展“书记领航破题攻坚”行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持续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活动,推动干部职工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破解发展难题,探索特区国企党建工作的实践。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农控集团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未来,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在“保供稳价”上持续发力,在“科技兴农”上勇于突破,在“乡村振兴”上担当作为,在“港澳协同”上深化合作,奋力谱写珠海特区“三农”事业新篇章,为珠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历程中,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与“三农”工作紧密相连。从特区初创时的粮油食品供应,到如今构建覆盖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商旅的全产业链格局,农控集团始终牢记“为农服务、保障民生”的初心使命,在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守护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服务“百千万工程”、保障港澳民生等方面勇担重任,以实干笃行谱写了特区“三农”事业的崭新篇章。
初心如磐:
筑牢“生命线”与“压舱石”
珠海与港澳地域相近、人缘相亲,保障港澳农产品稳定供应,既是维护港澳民生福祉的政治责任,也是珠海经济特区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份责任,早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前,就已深深烙印在农控集团下属企业——广东省珠海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基因里。
时间回溯到1961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分公司珠海支公司(珠海食出公司前身)正式成立,彼时便肩负起对港澳生鲜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使命。早期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极为有限。为了让港澳市民吃上新鲜蔬菜,珠海食出公司的员工们常常凌晨三点便起身忙碌,靠“肩扛手提”将新鲜蔬菜装上运输车,连夜赶路只为在天亮前将食材送抵澳门市场。
“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运输设备,道路条件也很差,我们就凭着一股劲,再苦再难也要把新鲜菜送到港澳同胞手里。”一位退休老员工的回忆,道出了初代“保供人”的坚守。
正是这份“把港澳民生扛在肩上”的初心,让珠海食出公司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起从产地采购、加工包装到运输配送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在蔬菜、生猪、禽蛋、粮油、罐头等品类的供应上严格把控质量关,以“零差错、零断供”的稳定供应,成为维系港澳民生的“生命线”。60余载风雨兼程,这份责任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愈发厚重。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提速,珠海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农控集团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持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坚持不懈做好稳定保供港澳的“桥头堡”和城市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逐步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重要支撑力量。
尤其是近几年,农控集团在港澳保供领域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2023年,实现经港珠澳大桥供港蔬菜业务从“0”到“1”的跨越;2024年,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取得出境水生物中转场牌照,水产品供港试运行成功;2025年,集团成功获批自营供港活猪经营权及配额,首次实现自营活猪直供香港市场,“粤香”鸡蛋也时隔15年再度直达澳门市民餐桌,实现两项“零的突破”。目前,农控集团供澳蔬菜、冻品和生猪总量分别达澳门市场份额的65%、30%、20%。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集团旗下的珠海粮食集团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把确保珠海“米袋子”量足价稳作为首要任务,如今已建立省内外优质水稻生产供应基地面积超1万亩,先后建成珠海中心粮库一期、二期项目,实现“智能化仓储、绿色化储粮”,让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先后推出的“乡意浓”等自有品牌。2024年,珠海粮食集团跻身中国农业企业500强,获评全国“放心粮油企业”。
1997年成立的市场经营集团,管理着全市17家农贸市场,是城市民生供给的重要节点。其中,拱北市场是深受澳门居民欢迎的采购基地,每天清晨,大批澳门居民拉着小车来采购新鲜食材;横琴市场作为合作区唯一的农贸市场,为超过10万琴澳居民提供服务,成为合作区民生保障的“重要支点”。
从“保障港澳餐桌”到“守护城市粮库”,农控集团“安全可靠、品质可控、成本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理念贯穿始终。农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鸿斌表示,集团始终坚持“粮农所需,农控所能”,持续发挥国企龙头作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持续走好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的坚实道路。

科技赋能:
激活湾区“三农”新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这与农控集团多年来的探索实践高度契合。
在珠海,“农科奇观”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活教材”。1963年,珠海农科中心的前身——珠海县农科所成立,开启了珠海农业科研的征程。1995年,依托科研资源、技术优势和生态环境,创新融合现代旅游开发模式,打造出的全国首批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农科奇观”正式开放。在这里,无土栽培的蔬菜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果树硕果累累,“不用泥土也能种出庄稼”的奇迹,累计吸引了近1000万人次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06年10月,这里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珠海样本”。
“农科奇观的成功,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风景’,让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认可科技兴农。”农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珠海农科中心通过引入智慧农业先进理念、开发研学课程,进一步延伸“农业+旅游+教育”产业链,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进入新时代,农控集团的科技创新步伐愈发坚定。2024年2月以来,农控领导班子在农业产业链的“痛点”“堵点”上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其中,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成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2025年6月,珠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战略合作暨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签约大会在珠海举行。会上,由农控集团牵头的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携手多家龙头企业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保供环网基金同步签约,集团还联动深圳、珠江西岸及粤西地区七市涉农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农控集团整合省市资源的创新实践,更是以科技赋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突破。
首发项目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总投资将超过2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超400万吨、交易额超200亿元,不仅能大幅提升区域农产品集散与冷链保障能力,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供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让大湾区居民吃上更新鲜、更优质、更实惠的农产品,同时帮助农户实现“优质优价”。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田间地头与市民餐桌的‘桥梁’,我们要通过科技赋能,让这座‘桥梁’更宽、更稳、更高效。”李鸿斌表示。除了物流交易中心,集团还在积极推进粤港澳现代化肉类加工产业园建设,将引入自动化屠宰、精深加工设备,提升肉类产品附加值;建设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实现“一站式”检测、报关、配送,让供港澳农产品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能级,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农控集团旗下各板块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亮点纷呈:
辣妹子食品公司专注辣味休闲食品研发与销售,产品销售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粤华公司深耕园林绿化与公园经济,打造公园自然景观与商业场景应用融合的立体空间,为珠澳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场所;鹤洲南垦区已完成生态治理一期工程,正打造农渔文商旅生态示范区,未来将成为珠江口西岸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农金农担公司积极发挥金融赋能作用,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从“农科奇观”的单点创新,到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农控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变革,为大湾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珠海方案”。

协同共富:
深耕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广东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作为珠海市属涉农国企,农控集团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责任,既深耕珠海本土乡村,又牵手东西部地区,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作”中书写共富篇章,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担当作为。
在斗门区虾山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曾经,虾山村因闲置土地多、产业基础弱,发展步伐相对缓慢。2024年,农控集团进驻后,通过“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导入”的模式,对村庄进行全方位改造:承包闲置土地120亩,建成蔬果采摘园、生态鱼塘、时花培育基地;修缮村内道路,新建村民公园,挖掘客家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景观;派出农业技术团队,为村民提供种植指导,让这个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虾山村的变迁,是农控集团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缩影。除了虾山村,该集团还在金湾区台创园、斗门区上洲村、下洲村、虾山村等多个村庄推进“农业+文旅”“农业+研学”项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同时,该集团旗下农贸市场正在引入和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专柜,为农户提供“直销渠道”,让更多的珠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的“农家味”,实现“农民增收、市民受益”的双赢。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强产业”。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遵义市,农控集团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正在打造一个惠及数万茶农的“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
遵义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但长期以来,当地茶农多以生产春茶为主,夏秋茶被大量荒废,茶农收入受限。2024年5月,农控集团启动“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独资设立珠遵新茶饮研究院,依托湄潭茶产业优势与珠海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探索“夏秋茶增值利用”路径。
“现在有了珠海的合作,夏秋茶也成了宝贝,也能卖上好价钱!”茶农李大姐一边采摘夏秋茶一边笑着说。在珠遵新茶饮研究院的指导下,湄潭茶农掌握了新工艺、新技术,原本无人问津的夏秋茶,变成了新茶饮企业青睐的原料;研究院还联合当地企业开发出抹茶粉、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让茶叶附加值大幅度提升。
2024年5月,“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正式启动。2024年9月,全国新茶饮供应链联盟(筹)成立。2025年4月,贵州新茶饮产品创新大赛成功举办,发布了贵州首个原料团体标准。“珠遵新茶饮”入选中国品牌案例……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农控集团构建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茶农”的创新协作模式。新模式将能充分发挥和释放遵义200万亩茶园的资源优势,同时推动“黔茶出山”进入湾区市场。
除了茶叶,农控集团还将贵州活牛、红缨子高粱、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引入大湾区,促进珠海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与遵义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打造“农控牌”矿泉水、纸巾等系列产品。通过“黔货出山+品牌赋能”,让更多贵州特色产品走进珠海、走向全国。从珠海本土的“乡村焕新”,到跨区域的“协作共富”,农控集团正以实干担当,为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领航:
勇担特区“三农”新使命
45载风雨兼程,农控集团的成长史,是珠海特区“三农”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从2013年成立时注册资本5亿元的市属国企,到2024年底资产增长约6倍、营收规模增长约45倍的现代农业集团,农控集团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清晰的战略规划与持续的改革创新。
“农控集团肩负着珠海市‘米袋子’‘菜篮子’供给、港澳农产品保障、辐射带动珠西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李鸿斌表示。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2月份以来,农控集团构建了“12345”战略发展体系,为未来发展锚定方向:
“一大定位”:打造成为深耕珠海、服务港澳、辐射珠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主龙头企业;
“两大目标”:争进农业企业全国百强、控股一家上市公司;
“三大板块”:聚焦农产品保供与流通、乡村振兴和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大核心业务;
“四大立柱项目”:以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粤港澳现代化肉类加工产业园、鹤洲南农渔文商旅生态示范区、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为核心,打造集团发展的“四梁八柱”;
“五大行动”:实施促稳提升珠海“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行动、健全升级大湾区农产品保供服务体系行动、构建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行动、落地攻坚“百千万工程”“绿美珠海”行动、整合优质产业资源行动。
清晰的战略规划,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保障。农控集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责任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集团深入开展“书记领航破题攻坚”行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持续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活动,推动干部职工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破解发展难题,探索特区国企党建工作的实践。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农控集团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未来,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在“保供稳价”上持续发力,在“科技兴农”上勇于突破,在“乡村振兴”上担当作为,在“港澳协同”上深化合作,奋力谱写珠海特区“三农”事业新篇章,为珠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