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城吾乡:此心安处是珠海

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建设者的付出与热爱。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珠海,安家立业、追逐梦想。
本期“我在珠海挺好”人物精选,带你走近一群可爱可敬的珠海人——他们用智慧点亮事业,用情怀温暖乡村,用艺术滋养城市,用科技引领未来……他们的故事,是珠海发展的缩影,更是特区精神的最佳注解。珠海挺好,因为我们在这里都挺好的。 

吴娟:用游戏传承中华文化

吴娟自2008年加入西山居,从游戏技能策划成长为《剑网3》项目策划总监。她将游戏视为“第九艺术”,致力于把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让玩家在娱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她“死磕”每一个细节,从服饰纹样到建筑风格都严格参照唐代史料设计,曾专程带队到武汉音乐学院请教编钟专家,了解其历史沿革和演奏技巧。《剑网3》以唐代为背景,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立体呈现中国武侠文化。该系列游戏早在2003年就走出国门,一度成为越南“国民游戏”,占据超过90%的当地网游市场份额。

首先还是要热爱,如果不是纯粹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吴娟

吴娟

周颖欣: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斗门区斗门镇沥岐新村姑娘周颖欣,2017年目睹一位阿婆在超强台风“天鸽”中冒险抢救果树而深受触动,决心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命运。建筑设计专业的她,把自家老宅打造成民宿,克服施工沟通困难,甚至亲自砌墙,从“美少女”变成“包工头”。2019年民宿开业后,她逐步租下村民闲置楼房,发展出拥有12栋楼、近50间客房的民宿村。她办起生态农园,依托民宿助农售出数万斤本土农产品,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以旅游业为主、种植业为辅,村民的生活会更好。 ——周颖欣 

周颖欣

林锦城:澳门小伙变身珠海“蚝王”

澳门青年林锦城的成长轨迹与海洋紧密相连,因见识国外自动化养殖模式而立志投身海洋事业。2017年,他跑遍山东、广东、广西等多地沿海城市,最终选定咸淡水交汇、水质优良的珠海金湾创业,开展生蚝养殖。他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精准监测水质、咸度、温度等关键数据,实现精细化管养。他的企业澳门悦禾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用海面积约3万亩,2024年已实现1万亩投产,年产值达4.5亿元,带动2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约1000万元。

期待荷包蚝成为珠海特色农产品,早日走上粤港澳大湾区人们的餐桌。   ——林锦城

林锦城

聂鑫:靠音乐“逆袭人生”

1999年,聂鑫与母亲的一趟珠海之行,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这座城市的宁静和从容吸引。来到珠海后,聂鑫开始学习吉他并组建乐队,最终选择成为鼓手。他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2014年在珠海北山创办金爵士音乐学校,后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他将金爵士发展为集音乐教育、教材研发、音乐展演、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空间,推动“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融合创新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认证。2025年前四个月,已有30多支国际乐队在此演出,金爵士成为国际爵士乐地图上的坐标和珠海北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珠海给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聂鑫 

聂鑫

李咏珊:从世界冠军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蹼泳世界冠军李咏珊是斗门区白蕉镇冲口村人。看到家乡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的新面貌,2022年,她毅然返乡创业,创办“咏珊瓦煲鸡菜”餐饮店。她把自家500亩鱼塘打造形成生态养殖循环模式,确保食材品质,主打“从农场到餐桌”,开发出“榴莲鸡煲”“清江鱼煲”等网红菜品,全网曝光超百万人次。她还拓展预制菜产业链,与高校合作研发锁鲜技术,通过冷链在全市配送,线上直播扩大市场。她的餐厅成为斗门乡村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点,带动村民就业和旅游业发展。

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是我现在最想拿的“金牌”。 ——李咏珊

李咏珊

何嘉熙与史敏:乡村木工的理想主义实验

何嘉熙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史敏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夫妻俩离开城市的喧嚣,寻找理想的生活之地。他们租下金湾区三灶镇屋边村一座老屋,以木工为媒,探索教育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何嘉熙辞职后全身心投入木工,将爱好与教育结合,鼓励学员自主创作,认为教育和做木工一样,要“顺着方向走,发掘潜力”。他们改造老屋,打造花园,享受乡村实实在在、简单纯朴的人和事。史敏鼓励丈夫勇敢追梦,认为“底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是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朝着梦想,哪怕走出去一步也行。 ——何嘉熙、史敏 

何嘉熙与史敏

游瑞:“高能量医生”在珠海“创业”

游瑞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鼻咽癌防治中心主任。2024年,他从广州调入珠海,与导师陈明远教授一起组建鼻咽癌防治中心。他推动“西江计划”,以社区和乡村为单位开展筛查,一年内发现3例早期鼻咽癌病例、200余例高危人群,降低了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他几乎“连轴转”工作,门诊、查房、科研、教学、行政事务样样不落,2024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只要年轻人愿意扎根奋斗,珠海就是托举梦想的地方。 ——游瑞 

游瑞

龚倩莹: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哨兵”

龚倩莹2014年从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珠海,成为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技术骨干。她克服恐高、臭气等困难,开展污水采样、废气监测,审核报告近千份、数据超3万个。2019年,环保体制改革,她克服孕期反应,和同事加班加点,将监测能力从88项扩至245项。2022年,她获得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练兵比武个人总分一等奖;2023年,她被评为广东省“最美基层环保人”。

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实际行动。 ——龚倩莹 

龚倩莹

杨晓锋:“打印耗材之都”的科研坚守者

2003年,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杨晓锋怀揣着对打印耗材行业的热忱,从陕西来到珠海,加入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研发中心总监,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反复试验,突破显影技术、万向节驱动技术等壁垒,申请专利494件,参与制定10项标准,2020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见证珠海成为全球打印耗材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全球78%的色带、68%的兼容墨盒、4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组件来自珠海。

珠海是科研人才的理想之地。 ——杨晓锋 

杨晓锋

王亚东:挺直“中国智造”腰杆

2015年,王亚东通过校招进入格力电器。年轻的他主动请缨研发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带领3人团队耗时9个月打造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坚持自主创新,用不到4个月时间研发出纯国产自动化生产线,机床使用率从67%提升至93%,填补了国内空白。2018年10月,他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格力自动化生产线,得到总书记点赞。如今,他的团队已扩充到65人,研发出10条自动化生产线。他被评为珠海市青年优秀人才、首届珠海工匠,组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更多年轻人投身技术创新。

期待更多年轻人来到珠海这片热土,勇立湾区潮头,一起为中国的智能制造贡献力量。——王亚东 

王亚东

黎健烁:“00后”新蓝领为香港同胞造新家

黎健烁2023年大学毕业,加入中建海龙珠海房屋智造工厂,成为机器人系统操作员。2024年起,他深度参与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项目,所在的班组操作“焊接机器人”系统,完成1839个模块的焊接。这种钢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可助力施工现场实现“30分钟安装一模块”“3天建成一层”的建造速度,项目周期较传统方式缩短近60%。如今,他是工厂最年轻的带班班长之一,班组成员有20多人。

想到我们造的模块能快速变成香港同胞的新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黎健烁 

黎健烁

杜兵:打造会“思考”的海洋牧场

杜兵深耕海洋装备领域十余载,2016年参与建造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自此一头扎进“蓝色粮仓”的广阔天地。近10年来,他主持完成“海威1号”“格盛1号”“闽投1号”等多型海洋牧场装备的研发设计。他带领团队攻坚抗台风设计、安全营运关键技术,融合环境监测、自动投喂、远程控制等系统,打造出会“思考”的海洋牧场。“格盛1号”作为珠海首台企业自主投资的大型智能养殖平台,长86米、宽34米,拥有3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可抵御台风侵袭,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

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才能让海洋牧场装备走向深蓝。——杜兵 

杜兵

陈研博:遨游在科研的星辰大海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生陈研博,从小喜欢博弈类桌游。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消息激发了他对智能算法的兴趣。在研究生阶段,他专注于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方向,2023年带领团队参加“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攻克了地外天体探测巡视器“自主导航定位”与“路径规划”两大难题,项目成果获全国二等奖,为国家节省巨额资金投入。他享受珠海“棕榈树式生长”的科研氛围,参加学术会议、参观企业展区,获得前沿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启发。
他望向室外嬉闹的孩童说:“或许有一天,我设计的自动驾驶系统会载着这些孩子驶向湾区更远处。”

珠海是座“会呼吸的实验室”。——陈研博

陈研博
封面图:朱文
文字:陈子怡 图片:钟凡 吴长赋 赵梓 程霖 康振华 朱文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
微信
朋友圈
吾城吾乡:此心安处是珠海
珠海特区报 2025-08-26 04:22

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建设者的付出与热爱。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珠海,安家立业、追逐梦想。
本期“我在珠海挺好”人物精选,带你走近一群可爱可敬的珠海人——他们用智慧点亮事业,用情怀温暖乡村,用艺术滋养城市,用科技引领未来……他们的故事,是珠海发展的缩影,更是特区精神的最佳注解。珠海挺好,因为我们在这里都挺好的。 

吴娟:用游戏传承中华文化

吴娟自2008年加入西山居,从游戏技能策划成长为《剑网3》项目策划总监。她将游戏视为“第九艺术”,致力于把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让玩家在娱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她“死磕”每一个细节,从服饰纹样到建筑风格都严格参照唐代史料设计,曾专程带队到武汉音乐学院请教编钟专家,了解其历史沿革和演奏技巧。《剑网3》以唐代为背景,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立体呈现中国武侠文化。该系列游戏早在2003年就走出国门,一度成为越南“国民游戏”,占据超过90%的当地网游市场份额。

首先还是要热爱,如果不是纯粹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吴娟

吴娟

周颖欣: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斗门区斗门镇沥岐新村姑娘周颖欣,2017年目睹一位阿婆在超强台风“天鸽”中冒险抢救果树而深受触动,决心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命运。建筑设计专业的她,把自家老宅打造成民宿,克服施工沟通困难,甚至亲自砌墙,从“美少女”变成“包工头”。2019年民宿开业后,她逐步租下村民闲置楼房,发展出拥有12栋楼、近50间客房的民宿村。她办起生态农园,依托民宿助农售出数万斤本土农产品,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以旅游业为主、种植业为辅,村民的生活会更好。 ——周颖欣 

周颖欣

林锦城:澳门小伙变身珠海“蚝王”

澳门青年林锦城的成长轨迹与海洋紧密相连,因见识国外自动化养殖模式而立志投身海洋事业。2017年,他跑遍山东、广东、广西等多地沿海城市,最终选定咸淡水交汇、水质优良的珠海金湾创业,开展生蚝养殖。他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精准监测水质、咸度、温度等关键数据,实现精细化管养。他的企业澳门悦禾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用海面积约3万亩,2024年已实现1万亩投产,年产值达4.5亿元,带动2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约1000万元。

期待荷包蚝成为珠海特色农产品,早日走上粤港澳大湾区人们的餐桌。   ——林锦城

林锦城

聂鑫:靠音乐“逆袭人生”

1999年,聂鑫与母亲的一趟珠海之行,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这座城市的宁静和从容吸引。来到珠海后,聂鑫开始学习吉他并组建乐队,最终选择成为鼓手。他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2014年在珠海北山创办金爵士音乐学校,后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他将金爵士发展为集音乐教育、教材研发、音乐展演、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空间,推动“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融合创新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认证。2025年前四个月,已有30多支国际乐队在此演出,金爵士成为国际爵士乐地图上的坐标和珠海北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珠海给了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聂鑫 

聂鑫

李咏珊:从世界冠军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蹼泳世界冠军李咏珊是斗门区白蕉镇冲口村人。看到家乡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的新面貌,2022年,她毅然返乡创业,创办“咏珊瓦煲鸡菜”餐饮店。她把自家500亩鱼塘打造形成生态养殖循环模式,确保食材品质,主打“从农场到餐桌”,开发出“榴莲鸡煲”“清江鱼煲”等网红菜品,全网曝光超百万人次。她还拓展预制菜产业链,与高校合作研发锁鲜技术,通过冷链在全市配送,线上直播扩大市场。她的餐厅成为斗门乡村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点,带动村民就业和旅游业发展。

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是我现在最想拿的“金牌”。 ——李咏珊

李咏珊

何嘉熙与史敏:乡村木工的理想主义实验

何嘉熙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史敏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夫妻俩离开城市的喧嚣,寻找理想的生活之地。他们租下金湾区三灶镇屋边村一座老屋,以木工为媒,探索教育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何嘉熙辞职后全身心投入木工,将爱好与教育结合,鼓励学员自主创作,认为教育和做木工一样,要“顺着方向走,发掘潜力”。他们改造老屋,打造花园,享受乡村实实在在、简单纯朴的人和事。史敏鼓励丈夫勇敢追梦,认为“底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是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朝着梦想,哪怕走出去一步也行。 ——何嘉熙、史敏 

何嘉熙与史敏

游瑞:“高能量医生”在珠海“创业”

游瑞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鼻咽癌防治中心主任。2024年,他从广州调入珠海,与导师陈明远教授一起组建鼻咽癌防治中心。他推动“西江计划”,以社区和乡村为单位开展筛查,一年内发现3例早期鼻咽癌病例、200余例高危人群,降低了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他几乎“连轴转”工作,门诊、查房、科研、教学、行政事务样样不落,2024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只要年轻人愿意扎根奋斗,珠海就是托举梦想的地方。 ——游瑞 

游瑞

龚倩莹: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哨兵”

龚倩莹2014年从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珠海,成为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技术骨干。她克服恐高、臭气等困难,开展污水采样、废气监测,审核报告近千份、数据超3万个。2019年,环保体制改革,她克服孕期反应,和同事加班加点,将监测能力从88项扩至245项。2022年,她获得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练兵比武个人总分一等奖;2023年,她被评为广东省“最美基层环保人”。

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实际行动。 ——龚倩莹 

龚倩莹

杨晓锋:“打印耗材之都”的科研坚守者

2003年,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杨晓锋怀揣着对打印耗材行业的热忱,从陕西来到珠海,加入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研发中心总监,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反复试验,突破显影技术、万向节驱动技术等壁垒,申请专利494件,参与制定10项标准,2020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见证珠海成为全球打印耗材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全球78%的色带、68%的兼容墨盒、4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组件来自珠海。

珠海是科研人才的理想之地。 ——杨晓锋 

杨晓锋

王亚东:挺直“中国智造”腰杆

2015年,王亚东通过校招进入格力电器。年轻的他主动请缨研发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带领3人团队耗时9个月打造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坚持自主创新,用不到4个月时间研发出纯国产自动化生产线,机床使用率从67%提升至93%,填补了国内空白。2018年10月,他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格力自动化生产线,得到总书记点赞。如今,他的团队已扩充到65人,研发出10条自动化生产线。他被评为珠海市青年优秀人才、首届珠海工匠,组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更多年轻人投身技术创新。

期待更多年轻人来到珠海这片热土,勇立湾区潮头,一起为中国的智能制造贡献力量。——王亚东 

王亚东

黎健烁:“00后”新蓝领为香港同胞造新家

黎健烁2023年大学毕业,加入中建海龙珠海房屋智造工厂,成为机器人系统操作员。2024年起,他深度参与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项目,所在的班组操作“焊接机器人”系统,完成1839个模块的焊接。这种钢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可助力施工现场实现“30分钟安装一模块”“3天建成一层”的建造速度,项目周期较传统方式缩短近60%。如今,他是工厂最年轻的带班班长之一,班组成员有20多人。

想到我们造的模块能快速变成香港同胞的新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黎健烁 

黎健烁

杜兵:打造会“思考”的海洋牧场

杜兵深耕海洋装备领域十余载,2016年参与建造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自此一头扎进“蓝色粮仓”的广阔天地。近10年来,他主持完成“海威1号”“格盛1号”“闽投1号”等多型海洋牧场装备的研发设计。他带领团队攻坚抗台风设计、安全营运关键技术,融合环境监测、自动投喂、远程控制等系统,打造出会“思考”的海洋牧场。“格盛1号”作为珠海首台企业自主投资的大型智能养殖平台,长86米、宽34米,拥有3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可抵御台风侵袭,年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

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才能让海洋牧场装备走向深蓝。——杜兵 

杜兵

陈研博:遨游在科研的星辰大海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生陈研博,从小喜欢博弈类桌游。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消息激发了他对智能算法的兴趣。在研究生阶段,他专注于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方向,2023年带领团队参加“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攻克了地外天体探测巡视器“自主导航定位”与“路径规划”两大难题,项目成果获全国二等奖,为国家节省巨额资金投入。他享受珠海“棕榈树式生长”的科研氛围,参加学术会议、参观企业展区,获得前沿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启发。
他望向室外嬉闹的孩童说:“或许有一天,我设计的自动驾驶系统会载着这些孩子驶向湾区更远处。”

珠海是座“会呼吸的实验室”。——陈研博

陈研博
封面图:朱文
文字:陈子怡 图片:钟凡 吴长赋 赵梓 程霖 康振华 朱文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