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当时光回溯到1952年,前山南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作为珠海首家农村信用社,它肩负起筹集农村资金、纾解农民与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题的重任,也为珠海农商银行埋下了最初的“金融火种”。
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珠海农商银行坚守农村、服务农民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曾改变。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改革,推动其完成从传统农信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华丽蜕变。2021年,跨越关山千重的珠海农商银行迎来“全新起航”,管理权整体移交,正式成为由珠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作为珠海历史最悠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最基层的本土法人银行,其始终与珠海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笔,以“扎根热土”的实干担当为墨,在服务“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珠海生态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了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改革铸魂:
与特区精神同频共振,
以“特区速度”书写金融改革样本
特区精神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这恰是珠海农商银行栉风沐雨、发展壮大的鲜明底色。其每一次跨越,都深植于特区改革的土壤;每一步突破,都彰显着敢为人先的“特区速度”。
1996年,在全国农信社改革浪潮中,率先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与特区“市场化改革”同频;2006年,珠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实现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完善治理结构,呼应特区“制度创新”的探索;2012年,珠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完成从“农信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与特区“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步。
最具“特区印记”的改革,当属2021年——在全国农信社改革攻坚期,珠海农商银行以“特区速度”完成管理权移交,成为由珠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独立法人银行,为全国农信社改革提供“珠海经验”。2022年,新一轮增资扩股引入本土优质国企,股权结构优化、资本实力跃升,让“珠海自己的银行”根基更牢。
三年来,珠海农商银行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谋划新作为,紧紧围绕珠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从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户户通”到积极开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从持续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到创新探索珠澳居民财富管理互联互通……一个个新项目落子谋篇、一条条新赛道纵深布局,无不展现着珠海农商银行的初心使命与硬核担当。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勇做金融服务排头兵”,农商行的改革轨迹,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改革永远是发展的关键一招”。

实干扎根:
与特区发展双向奔赴,
以“金融活水”滋养热土生长
“扎根特区、服务特区”不是口号,而是珠海农商银行刻入骨髓的承诺。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田间地头的稻浪翻滚,从城市社区的烟火气到海岛渔村的椰影婆娑,它的金融服务始终与特区发展双向成就,既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更以实干反哺这片热土的生长。
——在产业跃升的战场上,它是珠海实体经济的“输血者”。
紧扣珠海产业发展战略,珠海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需求:与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等签署合作协议,成为金湾区转贷及风险补偿资金首批合作银行,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注入动力。
聚焦“向海图强”战略,深耕深远海养殖、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截至2025年7月,涉海企业贷款余额近20亿元;仅用两周便为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审批超亿元授信,让金融活水快速涌入“海上新珠海”;
牵头成立预制菜产业金融服务联盟,提供100亿元装备贷,带动300余个养殖村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发力“4+3”支柱产业,推出“创投贷”,以“信用+股权质押+政府担保”的投贷联动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降低风险成本;量化“属性标签+专利资质+信用等级”核心指标,配置专属信贷产品,提高企业获贷可得性;筹备发行科创金融专项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及扩产,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在“百千万工程”的田野上,它是乡村振兴的“赋能者”。
围绕“农企振兴、村居振兴、农户振兴”,致力破解农村改革难题,推动健康水产、特色花卉等优势产业发展。深度参与国家级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项目,推出“美丽农居贷”,首创农民公寓交易融资模式;创新“宅基贷”四级联动机制,盘活农村闲置用地沉睡资产;以“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突破传统抵押瓶颈,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运用“整村授信”下沉金融资源要素,实现全市122个行政村100%覆盖,村委协同推动农户敢贷愿贷。近三年涉农贷款规模翻番,授信支持全市60%农业龙头企业、70%预制菜产业园入园企业,让“村美、产旺、民富”的乡村图景在珠海大地铺展。
——在民生服务的细节里,它是城市温度的“传递者”。
作为唯一在珠海海岛设点的银行,桂山、万山、外伶仃等3家海岛支行打造“蓝色海洋”特色网点,推广移动支付并减免手续费。投放132台“粤智助”政务一体机100%覆盖全市行政村,开设社保专窗办理100余项业务,让村民“小事不出村”;专项成立“关爱基金”持续资助贫困学子,“慈善基金”支持6·30扶贫项目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1000余名志愿者年入社区开展千场公益行动,让金融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

创新拓界:
与特区未来交相辉映,
以“湾区视野”擘画发展新篇
从潮涌南海的扬帆起航,到湾区时代的奋楫争先,当前,珠海正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总是赋予人们赓续前行的力量。珠海农商银行的愿景与之同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农商银行”,以创新为翼,与特区的广阔未来交相辉映。
矢志不渝的初心是“发展之锚”。
2024年,珠海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获得市级双平台认可,连续三次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获评“优秀”,连续四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评“优秀”。在珠海市“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发布会上,珠海农商银行作为首批“乡村金融伙伴”工作队单位之一获得授旗。2025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荣获全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与时俱进的创新是“破局之力”。
设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探索“创投贷”模式,创新“投贷联动”模式,破解贷款期限错配难题,提高融资对接效率,专项服务产业园区科技企业,让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再“难”;推出“红贝壳”党建品牌,以“党建+金融”推动“五进”活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从“整村授信”到“预制菜装备贷”,从“生猪活体抵押贷”到“美丽农居贷”,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对接特区发展的金融需求。
同频共振的愿景是“长远之谋”。
紧抓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机遇,聚焦珠海支柱产业,计划为产业园区“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探索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创新,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大湾区;持续深化“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以更强资本实力、更优服务能力,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助推珠海高质量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这家“珠海自己的银行”正以更强劲的改革动力、更务实的服务举措、更开阔的创新视野,持续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特区肌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当时光回溯到1952年,前山南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作为珠海首家农村信用社,它肩负起筹集农村资金、纾解农民与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题的重任,也为珠海农商银行埋下了最初的“金融火种”。
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珠海农商银行坚守农村、服务农民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曾改变。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改革,推动其完成从传统农信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华丽蜕变。2021年,跨越关山千重的珠海农商银行迎来“全新起航”,管理权整体移交,正式成为由珠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作为珠海历史最悠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最基层的本土法人银行,其始终与珠海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笔,以“扎根热土”的实干担当为墨,在服务“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珠海生态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了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改革铸魂:
与特区精神同频共振,
以“特区速度”书写金融改革样本
特区精神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这恰是珠海农商银行栉风沐雨、发展壮大的鲜明底色。其每一次跨越,都深植于特区改革的土壤;每一步突破,都彰显着敢为人先的“特区速度”。
1996年,在全国农信社改革浪潮中,率先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与特区“市场化改革”同频;2006年,珠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实现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完善治理结构,呼应特区“制度创新”的探索;2012年,珠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完成从“农信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与特区“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步。
最具“特区印记”的改革,当属2021年——在全国农信社改革攻坚期,珠海农商银行以“特区速度”完成管理权移交,成为由珠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独立法人银行,为全国农信社改革提供“珠海经验”。2022年,新一轮增资扩股引入本土优质国企,股权结构优化、资本实力跃升,让“珠海自己的银行”根基更牢。
三年来,珠海农商银行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谋划新作为,紧紧围绕珠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从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户户通”到积极开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从持续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到创新探索珠澳居民财富管理互联互通……一个个新项目落子谋篇、一条条新赛道纵深布局,无不展现着珠海农商银行的初心使命与硬核担当。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勇做金融服务排头兵”,农商行的改革轨迹,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改革永远是发展的关键一招”。

实干扎根:
与特区发展双向奔赴,
以“金融活水”滋养热土生长
“扎根特区、服务特区”不是口号,而是珠海农商银行刻入骨髓的承诺。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田间地头的稻浪翻滚,从城市社区的烟火气到海岛渔村的椰影婆娑,它的金融服务始终与特区发展双向成就,既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更以实干反哺这片热土的生长。
——在产业跃升的战场上,它是珠海实体经济的“输血者”。
紧扣珠海产业发展战略,珠海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需求:与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等签署合作协议,成为金湾区转贷及风险补偿资金首批合作银行,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注入动力。
聚焦“向海图强”战略,深耕深远海养殖、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截至2025年7月,涉海企业贷款余额近20亿元;仅用两周便为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审批超亿元授信,让金融活水快速涌入“海上新珠海”;
牵头成立预制菜产业金融服务联盟,提供100亿元装备贷,带动300余个养殖村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发力“4+3”支柱产业,推出“创投贷”,以“信用+股权质押+政府担保”的投贷联动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降低风险成本;量化“属性标签+专利资质+信用等级”核心指标,配置专属信贷产品,提高企业获贷可得性;筹备发行科创金融专项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及扩产,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在“百千万工程”的田野上,它是乡村振兴的“赋能者”。
围绕“农企振兴、村居振兴、农户振兴”,致力破解农村改革难题,推动健康水产、特色花卉等优势产业发展。深度参与国家级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项目,推出“美丽农居贷”,首创农民公寓交易融资模式;创新“宅基贷”四级联动机制,盘活农村闲置用地沉睡资产;以“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突破传统抵押瓶颈,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运用“整村授信”下沉金融资源要素,实现全市122个行政村100%覆盖,村委协同推动农户敢贷愿贷。近三年涉农贷款规模翻番,授信支持全市60%农业龙头企业、70%预制菜产业园入园企业,让“村美、产旺、民富”的乡村图景在珠海大地铺展。
——在民生服务的细节里,它是城市温度的“传递者”。
作为唯一在珠海海岛设点的银行,桂山、万山、外伶仃等3家海岛支行打造“蓝色海洋”特色网点,推广移动支付并减免手续费。投放132台“粤智助”政务一体机100%覆盖全市行政村,开设社保专窗办理100余项业务,让村民“小事不出村”;专项成立“关爱基金”持续资助贫困学子,“慈善基金”支持6·30扶贫项目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1000余名志愿者年入社区开展千场公益行动,让金融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

创新拓界:
与特区未来交相辉映,
以“湾区视野”擘画发展新篇
从潮涌南海的扬帆起航,到湾区时代的奋楫争先,当前,珠海正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总是赋予人们赓续前行的力量。珠海农商银行的愿景与之同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农商银行”,以创新为翼,与特区的广阔未来交相辉映。
矢志不渝的初心是“发展之锚”。
2024年,珠海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获得市级双平台认可,连续三次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获评“优秀”,连续四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评“优秀”。在珠海市“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发布会上,珠海农商银行作为首批“乡村金融伙伴”工作队单位之一获得授旗。2025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荣获全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与时俱进的创新是“破局之力”。
设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探索“创投贷”模式,创新“投贷联动”模式,破解贷款期限错配难题,提高融资对接效率,专项服务产业园区科技企业,让科技型企业融资不再“难”;推出“红贝壳”党建品牌,以“党建+金融”推动“五进”活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从“整村授信”到“预制菜装备贷”,从“生猪活体抵押贷”到“美丽农居贷”,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对接特区发展的金融需求。
同频共振的愿景是“长远之谋”。
紧抓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机遇,聚焦珠海支柱产业,计划为产业园区“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借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探索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创新,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大湾区;持续深化“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以更强资本实力、更优服务能力,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助推珠海高质量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这家“珠海自己的银行”正以更强劲的改革动力、更务实的服务举措、更开阔的创新视野,持续引导金融活水滋养特区肌理,在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