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口:面向世界的城市胸襟|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南海之滨、伶仃洋畔,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珠海情侣路、车流不息的港珠澳大桥与澳门古城建筑群交相辉映,共同讲述着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变迁和中国的开放进程。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从诞生之日起,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再到设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再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作,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的开放举措从珠海走向全国。

一次次“开放创新”的探索,汇聚成奔涌不息的时代潮声。

今日的珠海,正高扬开放旗帜,以不绝的探索,延续开放的基因、扩展世界的坐标。

开放先声的回响

百年古镇唐家,背靠葱茏的凤凰山,面朝广阔南海,奏响了珠海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音符。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共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其中珠海唐家湾籍者便达14人。少年们跨洋远行,肩负“走出去,中国才有希望”的信念。唐国安开清华肇基,培千秋俊彦;唐绍仪为民掌政纲,创共和新局。他们各处所学,各展所能,如涓滴之泉涌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循着唐家湾的西南方望去,珠海老香洲有一条名为香埠路的街巷,藏于闹市之中,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香洲商埠的选址点。1909年4月22日,两广总督张人骏、水师提督李准乘兵舰抵达香洲,礼炮轰鸣中,开埠典礼隆重举行。

何肇忠在《开辟香洲埠章程》中直言“‘商战’失败……唯有开辟商埠,通达外洋”。十余条街道,1600余间商铺在短时间内兴建完成,香洲埠成为清朝最早的自由港和免税区。这既是华侨和商绅实践“实业救国”的大胆尝试,更体现着香洲人“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设立“贸易合作区”。这一富有新意的设想,得到了认同。

“办特区,就看你们广东的了,你们要有点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的精神,受条条框框束缚不行。”从此珠海便背着这把“尚方宝剑”,踏上了崭新的开放之路。

百年之间,唐家湾的赴美幼童、香洲埠的开埠礼炮、经济特区的破土新程,共同铸就了珠海的开放基因,正是这份底色,让珠海能够在此后的四十五年奋进不息,跨越向前。

首开先河的尝试

中国人对开放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深刻的过程。而经济特区,就是这个过程的具像化表达。

1978年,特区还没有宣布成立,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有着“香港毛纺大王”之称的曹光彪,却有足够的胆识和眼光,成为到内地办厂的港商第一人。

“1978年初,中国刚计划实施改革开放。我向中央上报了一个计划,投资几百万美元想办一个毛纺厂,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只想打破在内地不能开办私人企业的限制。”曹光彪回忆说。他以私人资金在珠海投资开办香洲毛纺厂,首开“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的先河。

随着珠海经济特区开放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外资、外贸已成为特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到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的开门纳客,再到设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全国首例”的故事在珠海诞生,并进一步推广经验、开花结果。

经济特区像一个领航者,将扩大开放的风,吹向祖国的更深处。

然而,珠海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意味着要在更宽的领域、更多元的场景,为全世界提供平台。

今年4月23日,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下称“横琴片区”)迎来挂牌10周年。十年来,“自贸试验区”与“粤澳深度合作区”政策优势叠加,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加速搭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据拱北海关统计,2015年4月至2025年3月,横琴片区进出口总值累计达3006.5亿元人民币。

全新开放平台推动珠海高水平开放不断向纵深迈进。在亿吨大港高栏,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已满两年,进出区总货值达到60多亿元,成为珠江口西岸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开放前沿的接力

今天,几乎全世界的企业主体,都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裹挟着。人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变化,不知道世界经贸格局将在何时建立起新的秩序。

但中国给出的答案却是确定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珠海经济特区,依然站在开放的最前沿。

而最近这段日子,“确定”正在转化为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信心。

5月28日,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美之电新材料(珠海)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总投资2.5亿元的高性能功能性材料项目正式落户珠海。美之电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子化学品领域的中外合资企业,未来其将立足珠海,加速本土创新。

今年,“珠海—巴西”直航航线开通,不仅将航程缩短30天,更带来30%以上的综合物流成本下降。这条跨越半个地球的“蓝色通道”,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珠江口西岸制造带与拉美市场的双向通道,让“湾区制造”与拉美商机加速碰撞。

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西国际航空运输枢纽加快建设,高栏港从生产型港口向贸易型港口加快转型、打造成为中国连接以巴西为主的拉美国家的重要贸易标识港。

在开放基因的滋养下,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正沿着海陆空立体通道,向更广阔的世界持续辐射。

珠海经济特区开放包容,用4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区域经济体蓬勃壮大的奇迹。如今,这段历史已无须回述,只透过一组数据便可一目了然:截至2024年年底,珠海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569家,外贸出口从1979年的不足亿元,到2024年年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242亿元,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起纵横交错的经贸网络。

珠海,在开放前沿。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一扇窗口:面向世界的城市胸襟|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南方日报 2025-08-26 11:19

南海之滨、伶仃洋畔,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珠海情侣路、车流不息的港珠澳大桥与澳门古城建筑群交相辉映,共同讲述着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变迁和中国的开放进程。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从诞生之日起,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再到设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再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作,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的开放举措从珠海走向全国。

一次次“开放创新”的探索,汇聚成奔涌不息的时代潮声。

今日的珠海,正高扬开放旗帜,以不绝的探索,延续开放的基因、扩展世界的坐标。

开放先声的回响

百年古镇唐家,背靠葱茏的凤凰山,面朝广阔南海,奏响了珠海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音符。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共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其中珠海唐家湾籍者便达14人。少年们跨洋远行,肩负“走出去,中国才有希望”的信念。唐国安开清华肇基,培千秋俊彦;唐绍仪为民掌政纲,创共和新局。他们各处所学,各展所能,如涓滴之泉涌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循着唐家湾的西南方望去,珠海老香洲有一条名为香埠路的街巷,藏于闹市之中,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香洲商埠的选址点。1909年4月22日,两广总督张人骏、水师提督李准乘兵舰抵达香洲,礼炮轰鸣中,开埠典礼隆重举行。

何肇忠在《开辟香洲埠章程》中直言“‘商战’失败……唯有开辟商埠,通达外洋”。十余条街道,1600余间商铺在短时间内兴建完成,香洲埠成为清朝最早的自由港和免税区。这既是华侨和商绅实践“实业救国”的大胆尝试,更体现着香洲人“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设立“贸易合作区”。这一富有新意的设想,得到了认同。

“办特区,就看你们广东的了,你们要有点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的精神,受条条框框束缚不行。”从此珠海便背着这把“尚方宝剑”,踏上了崭新的开放之路。

百年之间,唐家湾的赴美幼童、香洲埠的开埠礼炮、经济特区的破土新程,共同铸就了珠海的开放基因,正是这份底色,让珠海能够在此后的四十五年奋进不息,跨越向前。

首开先河的尝试

中国人对开放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深刻的过程。而经济特区,就是这个过程的具像化表达。

1978年,特区还没有宣布成立,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有着“香港毛纺大王”之称的曹光彪,却有足够的胆识和眼光,成为到内地办厂的港商第一人。

“1978年初,中国刚计划实施改革开放。我向中央上报了一个计划,投资几百万美元想办一个毛纺厂,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只想打破在内地不能开办私人企业的限制。”曹光彪回忆说。他以私人资金在珠海投资开办香洲毛纺厂,首开“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的先河。

随着珠海经济特区开放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外资、外贸已成为特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到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的开门纳客,再到设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全国首例”的故事在珠海诞生,并进一步推广经验、开花结果。

经济特区像一个领航者,将扩大开放的风,吹向祖国的更深处。

然而,珠海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意味着要在更宽的领域、更多元的场景,为全世界提供平台。

今年4月23日,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下称“横琴片区”)迎来挂牌10周年。十年来,“自贸试验区”与“粤澳深度合作区”政策优势叠加,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加速搭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据拱北海关统计,2015年4月至2025年3月,横琴片区进出口总值累计达3006.5亿元人民币。

全新开放平台推动珠海高水平开放不断向纵深迈进。在亿吨大港高栏,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已满两年,进出区总货值达到60多亿元,成为珠江口西岸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开放前沿的接力

今天,几乎全世界的企业主体,都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裹挟着。人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变化,不知道世界经贸格局将在何时建立起新的秩序。

但中国给出的答案却是确定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珠海经济特区,依然站在开放的最前沿。

而最近这段日子,“确定”正在转化为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信心。

5月28日,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美之电新材料(珠海)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总投资2.5亿元的高性能功能性材料项目正式落户珠海。美之电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子化学品领域的中外合资企业,未来其将立足珠海,加速本土创新。

今年,“珠海—巴西”直航航线开通,不仅将航程缩短30天,更带来30%以上的综合物流成本下降。这条跨越半个地球的“蓝色通道”,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珠江口西岸制造带与拉美市场的双向通道,让“湾区制造”与拉美商机加速碰撞。

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西国际航空运输枢纽加快建设,高栏港从生产型港口向贸易型港口加快转型、打造成为中国连接以巴西为主的拉美国家的重要贸易标识港。

在开放基因的滋养下,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正沿着海陆空立体通道,向更广阔的世界持续辐射。

珠海经济特区开放包容,用4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区域经济体蓬勃壮大的奇迹。如今,这段历史已无须回述,只透过一组数据便可一目了然:截至2024年年底,珠海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569家,外贸出口从1979年的不足亿元,到2024年年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242亿元,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起纵横交错的经贸网络。

珠海,在开放前沿。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